《狗十三》:中国小孩成长纪实——以爱之名,行暴力之实

电影《狗十三》在五年前就已拍完,种种原因未能如期上映,最近终于可以上映了。豆瓣评分高达8.5,导演曹保平。曹保平曾经执导过周迅主演的《李米的猜想》,周迅靠这部电影斩获十几项电影大奖。导演的功力不容置疑。

狗十三,五年前的电影海报是狗13,海报中的13像极了ABCD中的B,直接粗暴的表达了一种情绪。《狗13》,从影片中,我看到的是背负着时代烙印的家庭教育,一步步将一个拥有自由灵魂的孩子驯服为精通人情世故的模样。我们每一个80后,90后都可以从影片中找到熟悉的影子。

《狗十三》:中国小孩成长纪实——以爱之名,行暴力之实

影片《狗十三》以两条叫爱因斯坦的狗为主线,引出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李玩,经过狗狗的两次得到与失去,李玩逐渐失去了自由的灵魂,被一步步驯服的懂事和听话,成为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李玩很小时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亲重组家庭,李玩有了后妈,后来又有了弟弟。

李玩家虽家境殷实,但她内心却很孤独,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李玩不喜欢喝牛奶,但爷爷奶奶认为牛奶对身体好,几乎每天都要让李玩喝牛奶。

爸爸给李玩买了一只狗,李玩喜欢物理,便给狗起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内心孤独的李玩跟狗狗的关系越来越好。

《狗十三》:中国小孩成长纪实——以爱之名,行暴力之实

李玩想报名学校的物理小组,爸爸却认为英语好,强迫李玩报了英语小组。

爱因斯坦不小心被爷爷弄丢了,李玩发疯似的寻找,爷爷奶奶也帮助李玩尽心寻找,为此,爷爷不小心受伤了,多年不出门的奶奶为了找狗走失了。爸爸暴怒之下对李玩拳打脚踢,事后爸爸又向李玩道歉,称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狗十三》:中国小孩成长纪实——以爱之名,行暴力之实

从这些影片中的细节,我们看到李玩的爷爷奶奶和爸爸不是不爱她,而是爱出现了错位。即:你对我很好但是我却不需要,我需要的好你却给不了。大人从未走进李玩的内心,去了解李玩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小时候,经历过多少次打着爱的幌子,行施的却是伤害之实的事情?

你明明喜欢这个,大人认为这个没用,为了你好,强迫你玩那个。

多少小孩儿被暴打后,大人都会给一个说辞,打你是爱你,不管你才是不爱你。事实上是这样吗?

你不喜欢学钢琴,却不得不学。你不喜欢吃鸡蛋,却不得不吃。

为了你好这四个字,像一枚免死金牌,即使不喜欢也要被迫接受。

我们的自我从小就被一步步的吞噬,继而被一层虚伪的冰冷的外壳所包裹,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

《狗十三》中,三个情节的出现,实现了李玩从女孩儿向成人世界的转变。

爱狗爱因斯坦走失后,父母找来假狗,说它就是爱因斯坦,爷爷奶奶还有父母都说这是爱因斯坦,但李玩知道,那不是爱因斯坦,李玩矢口否认,爷爷觉得李玩太不懂事,父亲暴怒,暴打李玩。内心经过流血的挣扎后,李玩开始动摇,变成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这样大人就不会说她不懂事,就不会暴打她,因此,李玩妥协了,接受了这个谎言。

《狗十三》:中国小孩成长纪实——以爱之名,行暴力之实

影片进入高潮是李玩获得物理竞赛第一名,爸爸举办的庆功宴。宴会中,一个男子夹了一块狗肉给李玩,但李玩没有说他不喜欢吃,而是礼貌的对叔叔说谢谢,李玩这时已经失去了自我,她需要说谎,虚伪,曲意逢迎,才能在强者面前生存。

李玩真的如父母所愿,被驯服成了懂事、听话、有礼貌、不添麻烦的乖小孩儿,或者说小大人。孩子再也不像个孩子。

小孩子会仰天大哭,而不是隐忍。

小孩子受委屈会发脾气,而不是装做没事儿。

小孩子才会要糖吃,而不是压抑欲望。

小孩子兴奋后会大笑大叫,而不是憋着不好笑。

希望孩子在太小的年纪就像个小孩子,而不是像大人那样伪装自己。

影片并没有将父亲作为对立面去塑造,因为李玩的父亲也是中国式教育下最标准的产物,是很多中年男人的代表,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挣钱养家,在外只有说着客套话、假装微笑、溜须拍马、才能生存下去。你和我正在成为这样的人,或者已经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希望在未来,父母能够多给予孩子自由,多关注孩子内心,父母多去学习,用先进的理念和更人性化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