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吃便當的時候不加熱、直接吃冷的?

婷婷的美麗新世界


我在日本上中學的時候,還是經常到學校附近的Family Mart或 7-Eleven買午餐的。一般來說,早上騎車上學的路上買好,大概7點半,然後中午放學的時候吃,大概12點半。

最為經典的午飯就是3個飯糰,300到400日元(約20人民幣吧)。我們當時一般把午飯費用控制在500元以下,那麼,若買便當,只能買相對便宜和低檔次的了。

我在日本買飯糰,從來沒有加熱過。尤其在上學的時候,一方面畢竟買了以後過幾個鐘頭才吃,加熱也沒用,反而變壞了味道和口感。另一方面,雖然我也具體說不清楚為什麼,便利店的飯糰就是不加熱的好吃(或許加熱也還不錯,但沒試過,不知情)。

至於便當,無論是買牛肉飯、豬排飯還是其他的,據我觀察,很多人還是會選擇加熱的,尤其買了不久要吃的客人。而且,當客人買便當的時候,便利店的店員一般會問“要不要加熱?(飯糰不問,因為基本沒人加熱,反正我在店裡是沒見過要加熱的人)尤其是買意大利麵的客人,無論是買番茄醬的還是奶酪醬的,還是著名的明太子醬的,一般都會加熱。我後來回國在東京工作等時候,中午經常到便利店買意大利麵(350-500日元),沒有不加熱的時候,當然,前提是買了不久要吃。

回想起自己與便利店之間的交往史,買的最多的產品還是飯糰,大概佔6成吧。記得上學期間每次跑進便利店,想著想著今天要買什麼餡兒的,很激動,很興奮(買的最多的還是金槍魚,其次是明太子)。而且,便利店的飯糰的“冷”是有一種特別的美味,令人懷念。不知它支撐了日本多少年輕學生們的胃口和青春,在我看來,值得稱為偉大。


加藤嘉一


日本人吃便當也很少加熱,小孩子帶去學校、幼兒園的便當是沒地方加熱的、街邊便利店賣的飯糰也都是涼的,牛奶都是冰箱裡拿出來直接喝,甚至坐月子期間醫院的飯也是涼的多,日本產婦剛生完孩子就直接拿涼的東西。而中國不一樣,我們一直是強調要讓身體暖和、從內到外的暖和,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吃熱的穿暖的,身體已經適應這種暖暖的感覺,一旦涼的吃多了身體就會適應不了。

日本真的很多東西都是冷的。有問過日本的盆友,他們的觀點是覺得吃冷的對身體好,吃冷的可以把身體裡的熱量調動起來,而且日本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耐寒教育,水一年四季都喝涼的、飯店裡上的水冬天也是放冰塊的、日本小學初中在室外上體育課就是短褲短袖,但是很神奇小孩子真的會適應,一開始還會感冒,慢慢的就不怕冷了!這點我也不是很理解,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水、牛奶要喝溫的,飯一定要是熱的,吃涼的對胃不好容易得胃病。





總結來說 一方面是國家不同習俗不同,另一方面決定性的原因我覺得就是從小就讓身體適應寒冷所以長大了吃冷的也不怕。


可可貓的陽光生活


日本問題還是讓日本問題專家橋本來回答。


筆者的印象中真的吃便當時很少 加熱。原因有幾種:首先日本便當不適合加熱。如紫菜飯糰就是常溫就可以使用,不需要加熱,如果加熱了不但外面的紫菜不行,而且味道變異,影響食慾。雖然日本人雖然吃冷飯糰,但很多人不注意,其實他們是一邊喝熱茶或者熱的味噌汁,一邊吃飯糰。其實很多壽司店就是這樣,冷的壽司,與熱茶組合,是標配,從來沒有看到有熱壽司出售,壽司就是要吃低溫時才會覺得好吃。把冷飯變得好吃是日本人的一項創造。公司也有微波爐,筆者很少看到有人用微波爐熱飯菜,但是熱茶,與熱的味噌汁一直提供,這就是巧妙地緩解了“冷”,取得了平衡。


日本有吃冷食物的習慣,就像很多小孩子在冬天穿短褲一樣,只要習慣了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常溫便當也是日本傳統之一。日本便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當時外出旅行與打仗軍人都是吃行廚或者屯食,也是在出門前準備的食物,在路上食用,日本很少有在路邊壘灶做飯,但有很多茶室會提供熱茶。當時準備路上食用的食物主要是握飯,也就是現在飯糰,或者壽司的前身。到了江戶時代,社會安定,從江戶到大阪一路有住宿,但路上餐廳很少需要自帶食物,這就是便當的開端。而江戶行樂與歌舞伎發達,在觀看中也要吃便當充飢。


筆者認為,日本便當流行還是與日本當時整個國家的商不發達有關,對食物的保溫很困難,如現在壽司前身就是日本人把飯糰帶出海,為了不讓飯糰變餿就加醋,然後捕到魚就放在飯糰上,成為了原始的壽司。還有一種就是茶泡飯,帶出來的冷飯,加一些魚的半成品,再加熱茶成為一頓食物。如何把冷的食物變得好吃但又不傷身體,日本人很下功夫。這些功夫也促進了現在日本發達的便利店文化。


橋本看日本


有很多專業人士從不同角度講了原因,我也來說說我的想法。拋磚引玉,以供大家拓展思路。

還是小故事開始。朋友是新移民,座標北美。懷孕生產後第一餐是常溫的牛奶和麵包。朋友當然很憤怒,我月子第一餐居然冷飯!被歧視,憤怒,失落,抑鬱,不受重視的感情都湧了上來。對於西方的醫護人員來說他們提供的不是涼的冰冷的食物,而是常溫的,且能快速回復體力的食物。其實無所謂對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

題目中,說日本人吃便當不加熱,吃冷的。首先,我們怎麼認定冷和熱,我們說的冷大概是沒有加熱,他們說的冷大概是冰箱製冷過的冷,而常溫定義為食物溫和,營養沒有損失,大概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那麼題目變成,為什麼日本人愛吃常溫的食物,就接近題主真正的疑惑了。大家知道食物經過高溫加熱或者製冷會損失大量營養物質。日本做為物資匱乏的島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戰爭和人道主義災難,相對於食物口感,更珍惜事物的營養攝入。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郭志強666


我是你們知道不知道我都知道的大盈財訊!

說實話中國人好像很不喜歡冷便當,只要不是熱騰騰就是所謂的“冷飯”,冷飯總跟剩飯一樣的感覺,外賣放涼都是扣分的行為。

那麼日本人怎麼可以接受冷便當呢?

油?油是裡面的大門道

大家最清楚的,中國的菜很喜歡放油,油當然能保溫也能降溫,降溫只有凝固的油脂簡直是崩潰。

所以其實大家可以發現,日本人不是喜歡涼便當,而是習慣了,便當不像炒菜,油量非常少,而油多的炸丸子,油會被肉吸收,所以涼著吃也不影響,但中餐無論葷素都有許多是重油的,假如便當像中國菜一樣的用油量,涼了以後油就會凝固,就沒法吃了,所以中餐基本上都講究熱食。

自己吃著香,別人聞起來可不這樣

記得《孤獨的美食家》,曾在新幹線吃了加熱的便當,結果一打開整個味道蔓延到了車廂,男主瞬間尷尬難當,不打擾保護別人的私人空間,似乎是日本人最大的溫柔了。

就像日本人閱讀書本要隱藏書封,不讓外人知道自己在閱讀什麼書,其實在車廂吃冷便當,不讓氣味影響他人,似乎這些禮節只有冷便當才最合適。

據說,在日本用做便當真的是一門學問

畢竟飯菜擠在餐盒空間裡,隨時間經過自然冷卻,就是免不了的宿命,勉強保溫加熱,有些菜餚的顏色與形狀都凋萎了,就算保住溫度,但是口感,已經不是剛起鍋當時的水平,雖然餐盒因為保溫,而有白色霧氣,可是看起來好像是熱中暑,昏了。

但是無論如何,便當是冷的,做便當的心是熱的,吃便當的人肯定可以感受到的吧!

大盈財訊!你的海外投資領路人,時時刻刻關心你!


三兩知官方


其實,由於有些便當比如鰻魚便當、牛肉蓋澆飯便當、烤牛舌便當等確實適合加熱吃,所以,現在加熱吃便當的日本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更確切的說,應該說是相比於吃熱便當的人吃冷便當的人更多而已。

個人認為,日本人之所以視吃冷便當為常事,這主要是習慣的問題。日本人自古食生,比如生魚蝦等,生的東西自然是涼的,因此,可以說日本人自古就不拒絕生食。而據《日本史》介紹,日本便當的歷史遠可以追溯至奈良、平安時代,那時的宮中或貴族舉辦大型宴會時,因下級官員、職員沒有資格上座,只有站在殿下或殿外陪站的份兒,但他們也要吃呀,吃什麼呢?給他們吃的就是一種叫做“屯食”的“裹飯”。這裡的“屯”即“聚集”之意,食的“裹飯”就是指用柏樹葉包著的冷飯,這也被視為日本最早的飯糰。而當時的士兵行軍打仗時,則吃“行廚”,“行廚”聽上去看上去都很美感,但現實卻是很骨感,因為,所謂的“行廚”就是攜帶的冷飯糰等,這又被視為是日本最早的便當了。




生魚蝦、屯食和行廚一吃千餘年,想不習慣都不行。尤其是到了江戶時期,社會穩定町人文化繁榮,人們熱衷於行樂、觀劇、旅行,於是便當文化得以快速發展起來,當時一般庶民出門旅行流行帶一種叫做“腰便當”的盒飯,就是簡單的用竹葉包幾個飯糰再配上點鹹菜等,然後裝入攜帶式小竹籠裡帶上,悠哉悠哉的或觀櫻或賞楓去也。再稍微有點地位的人出行則已經有了一種叫做“折詰便當”的飯盒,內容就頗豐盛了。而武家、貴族則流行觀劇,一邊吃著流傳至今的“幕之內便當”,一邊觀賞能劇或者歌舞伎。這種“幕之內便當”則高大上多了,那時已經有了漆盒,裡面有壽司、天婦羅以及各式蔬菜等。當然,這一切依然都是冷食。



明治時代的1885年(明治18年),日本已經有了鐵路,受日本鐵道委託,當時的宇都宮白木屋旅館在7月16日宇都宮站開通日,製作販賣用竹皮包著的“兩個飯糰加上蘿蔔鹹菜”的簡易盒飯,這被視為是日本列車盒飯的首賣日,這一天也被日本人定為“車站盒飯紀念日”。日本一傳至今的車站飯盒也即由此而來。當然,那時吃的依然是冷便當。


即使到了現代,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為止,大多數幼兒園的孩子在幼兒園吃的都是媽媽給做的便當,公立學校到初中為止因是義務教育,學校施行給食制,因此有熱飯吃,但高中三年因已不屬於義務教育,所以高中生吃的也都是媽媽給做的的便當。而私立學校的孩子,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則基本上都是 吃著媽媽的便當長大的。便當一吃近二十年,那是想不習慣都不行的。


綜上所述,在這樣一個以吃冷食為傳統的便當大國裡,國民對冷食幾乎免疫就是自然的了,何況,有些日餐,確實只有吃冷的才更覺美味。就比如日本大米,熱騰騰噴香的米飯配上味噌湯固然好吃,可因為日本米的固有清香,冷食同樣別有一番風味。像日本的飯糰,內藏各種各樣的餡料,外包海苔,吃起來清香四溢,令人回味無窮。當然,飯糰是也可以加熱吃的,但幾乎從沒看到過日本人吃熱飯糰,稍微腦補一下都有點暴殮天物的感覺。筆者本人也是冷飯中毒者之一,說句找抽的話,隔幾天不吃一回清香的冷米飯,晚上還真就有點“睡不勺”。



萬景路看日本


在我們看日本電視劇和日本動漫中,可以看到日本人會帶便當到學校或公司,便當一般是早上做的,那麼到了中午保溫再好的便當盒應該都會涼的,那麼日本人吃便當時為什麼不加熱呢?以下是我對日本這個國家的瞭解所得的結論。

日本這個國家出名的食物好像多數是涼的,像壽司,飯糰,生魚片之類的,日本人很喜歡吃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自己做過應該知道,做好後沒多久就涼掉了,生魚片除外,所以日本人習慣吃這些涼掉的食物,像我們中國人就不行,吃主食不吃熱會受不了,所以日本的便當在吃的時候是涼掉我認為是他們已經習慣這樣的飲食方式。他們以壽司和飯糰為主食,而日本料理主要以海產品為主,而海產品一般以生魚片或者炸為主,便當裡一般帶涼的也能吃的食物,像我們中國來說,一般如果要帶飯,會帶炒菜之類的,而這些冷掉就不好吃了,而日本料理很多涼了以後味道不會變太多,所以放在便當裡的食物即使涼了也能吃。


霍霍霍759


日本人吃便當的時候不加熱、直接吃冷的,這和日本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和日本人的節約意識有很大的關係。相反在中國,只要不是熱乎乎的飯菜,或換做是冷颼颼的便當,這樣的生意會經常無人問津也是不禮貌的。

首先,日本人的空間意識和節約意識都是很強大的,這些和日本當地的資源不足以及作為島國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分割的,加熱便當可能會浪費時間,也會浪費電力或者是其他資源,吃冷便當更是符合日本人的生活要求,也可以說是日本窮。於此同時,日本也有吃冷食物的習慣,就像日本的很多小孩子在冬天穿短褲一樣,這也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所致,一時之間無法改變。

其次,日本人吃便當的時候,很多便當類的食物不適合加熱,比如日本人的紫菜飯糰,如果加熱不但外面的紫菜會變樣走形,而且味道也會變異,影響人們的食慾,從而可能造成一種浪費。其實日本人也並不是完完全全的在吃冷飯糰,細心的人會發現,日本人一般在吃冷便當的時候,都會一邊喝熱茶,用來保溼均衡。就像很多的壽司店,都是冷的壽司和熱茶組合,這是一種標配,壽司就是需要低溫才好吃,一旦加熱就覺得難以下嚥,所以把冷飯變得好吃也是日本人的一項“發明”,也會有日本人認為吃冷便當不加熱更能保存食物的營養。

再次,日本便當的流行和日本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也和當時日本的科技發展落後有關,日本處於一個島國,若是需要生存就需要靠海,經常出海打漁的食物由於沒有先進的科技一般很難保存,在出海的時候防止飯糰變餿就會加醋,類似一種利用發酵的方式,然後捕到魚就放在飯糰上,這就是傳統的原始壽司。同時,日本人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很少會做飯,也是自帶一種類似便當的飯糰,或許這就是日本人吃便當不加熱的一種歷史傳統。

最後,日本人的便當目前也不完全都是冷的,大冬天的時候,如果過於寒冷,很多便當還是無法吃的,避免對身體造成不適,也有很多便當便利店,會在便利店旁邊開設一個區域放上微波爐用於自行加熱,這樣既可以給廣大群眾帶來便利,也可以在便利店購買便當的時候節省很多時間。

綜上可知,日本人吃便當不加熱確實和日本人的科技發展程度以及歷史傳統有關聯,但是日本人在吃冷便當的時候,考慮到如何使得便當更加美味也是下足功夫,因此這個不起眼的生活習慣更加進一步促進日本便利店的發展,拉動了日本的經濟剛需。


遺產君


月初在日本參加展會,當天溫度零度左右,中午看到門口有賣盒飯的,1200一盒,和同事買了2份,本以為會給加熱一下,尼媽,直接就給我了。零度的冷飯啊,吃的渾身發冷,沒吃幾口就扔垃圾桶了。這個冷盒飯,我們中國人的胃適應不了。


MW馬力


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靠海吃海,食物多以海魚為節省時間,也沒加熱條件,除了一小部分用微波爐加熱,也許因為城市節奏快,沒太多時間去加工,久而久之都是吃冷的。


日本人吃冷便當已形成一種習慣.另外,日本的米飯冷了吃起來也不覺得乾硬、所以一般日本人並沒有「涼掉=難吃」的思考模式。但是中國人剛好相反,所以才會造成一些認知誤差.有時容易誤會日本人很可憐,夏天吃容易壞的,冬天吃冰的難吃便當.但是無論夏冬,室內普遍都使用空調,所以對便當其實沒多大影響喔!而且食材都是些冷了也很好吃又不易壞的東西。


最主要還是地理環境,人口,政治,歷史,這些因素。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