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可以同时在多国为官,君主不怕泄露国家机密吗?

该名字已存在NJ


当然会担心,以苏秦为例。

苏秦其实就是一个间谍。

传说中他是鬼谷子的徒弟,学的是纵横之术,早年郁郁不得志,被老婆嘲笑过。

后面,他来到了燕国。这时候的燕国刚被齐国攻打,差一点亡国。苏秦找到燕昭王,就说,我愿意到齐国去当间谍,帮助你复仇。

苏秦就来到了齐国。一开始,他也没有得到齐国的信任,可见齐国也是害怕有间谍的,像秦国后面的逐客令,就是因为猜测到秦国的客卿中有间谍。

苏秦是第二次来到齐国,才获得了信任,当时的局势发生了变化。齐国跟赵国断交了,跟韩魏的关系也很紧张,国际压力很大。苏秦来了之后,就表示韩赵魏要联合燕国攻齐,燕王拒绝了。

齐王就此对燕国产生了好感,并进而对苏秦开始信任起来。

苏秦的任务就是要让齐国跟中国各国的关系继续恶化,他提的一个方案是攻打宋国。

宋国是一个弱国,拿下宋国,听起来好像可以强大齐国。而且苏秦表示愿意让各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

这么一搞,演得很真,真到他的老雇主燕王都怀疑起来。而苏秦同时还被齐王怀疑,毕竟一个人不远千里来到齐国,为了齐国的强大献计献策,这有点不合常理,但最终被苏秦化解了。

最终,在苏秦的怂恿下,齐国灭了宋国。这一下,麻烦大了,因为宋国虽弱,但也曾经是个大国,而且是个老牌大国,春秋时,宋国还一度想争做霸主。

齐国把宋国灭了,实力大增,引起了大家的恐惧跟猜测。在齐国拿下宋国时,韩赵魏秦以及燕国组织了五国联军,一同攻打齐国。

这时候,苏秦还忽悠齐王,说燕国不准备参加,齐国不必防守燕国,把重点放在赵国身上就好。结果燕国方向没有守兵,而五国联军的统帅就是燕人乐毅。

乐毅一路高歌猛进,打得齐国最后只剩两座城,这一下,苏秦再能说,齐国再傻,也知道苏秦是个间谍了,最终苏秦被车裂而死。

这个结局,苏秦早就猜到了,他出使齐国时,就知道自己是执行一个死间。

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张仪。这些人能够跨国当官,也是当时的风气。战国的国其实是诸侯国,跟后面的国观念不一样,家国概念并不强,所以客卿盛行,外国人在别国出将任相,大获成功的很多,所以大家对客卿接受度很高,再加上纵横术的流行,所以一个人出任多个国家的官员的情况也很常见。君王碰到这样的,也会有考察,但并不代表着完全不能信任。


脑洞历史观


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确实可以同时在多个诸侯国任职,里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挂六国相印嘴炮达人苏秦。

这一特殊政治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时代背景:

唯才是举的政治氛围

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们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地盘,提升国力,都是下大力气网络天下人才,唯才是举的氛围十分浓厚,到战国后期更是养士之风盛行,诸侯王们一个个都表现出了礼贤下士姿态,对人才工作那是相当重视,所以,良臣择木而息,人才在诸侯国流动很频繁。

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卫国,虽然自己时个小国、弱国,却能发挥国际精神,频繁向各国输出各类人才,既有时代牛人吕不韦、商鞅、吴起、又有行侠仗义的大侠客荆轲、聂政等,堪称春秋战国第一人才培训基地。

找到客户痛点和痒点的时代牛人

时势造英雄,苏秦能够同时得到六国的青睐,同挂六国相印,这是有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形势决定的。

当时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形势,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六国任意一家单挑都不是秦国对手,这就是六国的共同痛点。国际形势上需要弱国抱团取暖,共同抵御秦军东出,但是六国相互之间又是矛盾重重,相互抢市场、挖墙脚。

针对六国的痛点苏秦给出的药方就是合纵之策即六国联合共同抵御秦国,并针对各国各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游说,缓解六国之间矛盾,一致对外。并提出自己亲自操刀挂帅,对“合纵”策略提供免费自动升级服务,且终身保修。

最终,在苏秦的强力嘴炮和高超和稀泥调和下,六国达成盟约,组建联合国军,任命苏秦为联军总司令,挂六国相印,并兼任各国名义上的国相,负责各国间的联系沟通,整体调度安排,共同抵御强秦。

摄于六国联军的势力,秦军十五年内没有向函谷关以东用兵,期间六国联军也并未与秦军发生真正意义的大规模冲突。所以,所谓挂六国相印也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真正的国相。

最终,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连横战略,一扫六合。


连古通今


人又不能分身,怎么可能同时在多国当官呢?题主所说的情况,比如苏秦挂六国相印,只是名誉上的宰相称号,并非真的当六国的宰相。

据《史记》所记,苏秦游说韩、魏、齐、楚四国,最后六国合纵成功,他理所当然地当上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然后“秦国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在后世史学家的努力下,以及陆续出土的先秦资料相印证,大抵可以断定苏秦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这件事,完全是假的。这只是当时策士们杜撰出来的励志故事罢了。比如苏秦游说韩宣惠王就是大错误,这时韩国君主是韩昭侯;苏秦游说齐宣王、魏襄王的说法也有错误,此时齐国君主是齐威王,而魏国是魏惠王。苏秦游说齐王时称齐国“今乃西面事秦”,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齐国率先称王,而此时的秦国都还未称王呢!

考诸当时史事,并无六国合纵的故事,后人为把纵横之道鼓吹得神乎其技,不惜胡乱杜撰苏秦合纵六国之事。这种窜改的历史已经毫无真实可言,只能当作小说来看了。

宋代学者黄震便指出:“乃游士夸谈,本无其事”。近代学者钱穆也说:“其有关于战国史实之大,而不可不辨者,莫踰于苏秦连六国从亲一事。盖其事多亦起苏秦死后而附会之也。”


不过,一人佩多国之相印,这个事是有的。

燕昭王伐齐时,拜乐毅为上将军。赵国马上响应,赵惠文王把赵国相印交给乐毅,这是合纵运动中的惯例,为表示对合纵主谋人的尊重,诸侯国常会献上相印,相当于是“名誉宰相”。当时必须弄明白一点,尽管有赵国的相印,乐毅仍然只是燕国的官员,而不属于赵国。

另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在不同国家任职。这在春秋战国时代是非常常见的。那有人会问,跑到别的国家去,难道不会泄露原先所在国家的机密吗?不会对前任国家构成危害吗?

当然会。

除非你是个根本不入流的人物,否则跑到敌对国家去,哪那么容易。

有这种几种情况:

第一种,在国内混不下去,自己卷铺盖走的。比如廉颇,看不起乐乘,把他揍了一顿,赵国没有呆了;比如吴起,中了政敌的圈套,魏国没法呆了,跑楚国去。

第二种,遭到陷害,不逃就没命。比如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人家以为他死了,扔在厕所,他活过来,跑到秦国了;比如孙膑,被砍了腿,设计逃回齐国了。

第三种,当时还是个不起眼的人物。比如商鞅,魏惠王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跑一百个商鞅他也没放心上;比如李斯、张仪,去秦国混的时侯,都是落魄得半死,谁拦你呢。


君山话史


那时的国是相当于如今的一个特区或省。天下相当于如今的国家 。无论怎样,都不是国际间谍,而是省与省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所有的国都是天子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