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民国才女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

由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形式,力图用人物访谈、史料式镜头、信件的再现、人物自述来讲述民国女作家1911年6月1日到1942年1月22日,一共31年的生命故事。

萧红为世人熟知,是因为她一生创作了一百万字的作品,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呼兰河传》和《生死场》,鲁迅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但是如同在电影中萧红所说的那样“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许多人知道她的,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她和萧军的爱情、和端木的婚姻。

我们大可不必去理会萧红这一生中的这些绯闻,因为短暂的生命中,除了作品,似乎只有爱情可以让人去唏嘘一番,而事实上,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从16岁开始就伴随着那个时代女性的抗争,只不过萧红忘了,出走的娜拉始终只有两条路,要么回来、要么堕落,而至于第三条路,同为民国四大才女的吕碧城给出了答案,经济独立的自主之路,但是最终也难免孤老终生。

同时,她少时的经历,让她太渴望爱了,又或者说在那个时代里,女性走出家庭,想要挣脱男性的依靠,本来就是难事。本来,她可以用后续的人生经历来向世人洗白自己的曾经,可惜英年早逝,留下来的也只有绯闻和批判。

《黄金时代》民国才女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

《黄金时代》,可说是明星阵容强大,

汤唯和冯绍峰分别饰演了萧红和萧军,萧红原名张乃莹、萧军原名刘鸿霖,他们的笔名是在和鲁迅的通信中起的,寓意是“小小红军”,而影片中也真实再现了这群东北作家受到山西民族大学的邀请去任教,只是抗日战争将他们带到了分手的边缘,去打游击或是去西安,成为了二萧面前的选择,出身军旅的萧军选择了参加革命打游击,最终去了延安,在兰州遇到了相伴终老的妻子,并且生了8个孩子;而萧红,和端木蕻良辗转到了重庆、武汉等地,最后到了香港,在最后的三四年间,萧红得到了安静的写作环境,创作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作品,虽然影片中端木蕻良并没有好好的对待怀孕的萧红,但是不可否认和端木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嘈杂和无奈。

影片基本按照史实资料讲述了萧红一生的颠沛流离,从表哥陆哲舜的懦弱开始,再到未婚夫汪恩甲的逃跑,以致到萧军的放手,直到最后端木蕻良的逃跑,都和男人有关系,这也让很多人评价萧红是“作女”,本来没有和表哥陆哲舜私奔,身为呼兰河望族的张家小姐,可以不留悬念的嫁给汪恩甲,一辈子也就是生儿育女的过日子,不至于两度怀孕嫁人,也不至于两度孩子夭折,只是可惜,萧红没有做到。

萧红为什么会颠沛流离?

自小缺乏父母之爱的萧红,渴望爱,同为民国四大才女的张爱玲,和萧红一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也在遇到汉奸胡兰成后,飞蛾扑火般投入到胡的环抱,哪怕是二女共侍一夫的事情也做,只是需要一个温暖的环抱,而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萧红在私奔后,生活窘迫投奔了追来的未婚夫汪恩甲。

追求安静的写作环境的萧红,忘记了任何人都不能孤立的生活在这个世上,如果想要某个极致的目标,就意味着另外的目标的失去,萧红和萧军的分手,不可不说是因为萧红忘记了在纯粹的写作在战火中,本来就是很难得的,她执拗的个性最终没能在爱情面前妥协,匆忙的选择了端木。

作家敏感而又固执的想法,决定了萧红不会委曲求全,牺牲自我内心真诚的感受,也就意味着她无法在生活的要求中退却,如同在怀了萧军的孩子后,她还是毅然的嫁给了端木蕻良,太过于自我的任性和直爽,总会在这个世界上格格不入;

总是遇人不淑,萧红没有幸运的遇到一个能够包容她、保护她的男人,萧军认识萧红之初,他是肯定她在绘画和写作的才华的,可是在后期和朋友们的交流中,并不是十分认可萧红的才能,而影片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特意讲述了萧军婚姻,那时二萧彻底分手后不久,我们也不得不说萧军不是一个负责人的男人,能够和别的女人结婚,却不能和萧红结婚,况且当时萧红已经有了他的孩子。

任何人都不能逃离所在的时代,我们看待萧红,就要从她出生的大时代来看,当时的女性刚刚受到西方思想的启迪,有一大批封建家庭的女性,渴望逃离封建包办婚姻,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是只是思想上的独立,是不足以过好一生的,萧红的一生,是贫困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追求爱情,也对家庭生活充满向往,如同她在和端木蕻良的婚礼上说的那样:


《黄金时代》民国才女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

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


正是如此简单的愿望,却总是没法子获得,而当时的女性能够想到的自由解放,终究还不能像现代社会的女子一样,完全不依靠男性而独立生存,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原因,萧红的人生命运才越发显得悲哀,如果没有她的伟大著作,或许我们不会知道还有一位这样情路坎坷、身世飘零的民国才女,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萧红认为的黄金时代是这样的:

1936年11月,日本,有一天夜里,月光从窗子流进来,萧红给萧军写信:“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