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国号自从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安真吾


看了那么多回答,没有多少人能说到点子上去。

首先要明白四个问题:

1、韩国的“韩”字代表什么意义?

2、为什么其他诸侯国灭亡后,其国号能被继承?

3、诸侯国的国名背后的意义,与后世的国号、封号有什么联系。

4、真的没有封国继承”韩”国号吗?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韩国的”韩”字代表什么意义?

在《说文解字》中,韩指的是井上的木栏。在《诗》中,韩指的是西周的古国,先被晋国所灭,后来封大夫于这里,大夫韩氏来源于邑名。在《韵会》中,韩指的是韩国被秦灭亡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在《后汉书东夷传》中,韩指的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部落,也就是今天的韩国。

韩国的诞生来源于晋国的韩家,而韩家又出自于晋国的公室。所以说,韩国的祖先和国君是姬姓韩氏。韩国祖先被封在韩原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这个分家的氏与封地名息息相关。在春秋战时代,当分家的祖先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创造新的氏族,其后代渐渐就会以此为姓,比如到了战国末期韩王有个儿子就叫做韩非,成为法家的代表性人物。比如唐代大诗人韩愈,是在韩国灭亡后,以国为姓。



如果把韩国作为一个地名来说,这个范围是漂移不定。春秋时代,韩国祖先在韩原发迹,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春秋末期,韩原子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也就是今天的临汾。公元前403年,韩国又把都城建在了阳翟,也就是今天河南的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把都城迁到了新郑,也就是今天河南的郑州市。韩国先后迁移了四次,而且跨度都比较大,不属于同一个地区范围内,这让人很难定义于韩国的位置。对于后世的封王建国有一个正式的称号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而韩国的行政区划比较混乱,可能成为统治者不予考虑的重要原因。

如果单单说韩国是因为弱小而被后世踢出名单外,那未免也太说不过去了。后世中的国号还有宋、郑、鲁等,它们甚至比韩国还弱小,在战国时代就是在夹缝中生存,韩国好坏还是七雄之一。但是,宋、郑、鲁等国存在时间比较长,背后代表的意义重大,疆域也比较固定,在历史上曝光比较足,有广泛的知名度。而韩国公元前403年立国,公元前230年灭亡,立国不过173年,而且在史书上存在感太弱,反不如二类地名封号。



我们再来看看后世继承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号有哪些?

魏国(又称梁国):三国时代(魏国)、北朝时代(北魏、东魏、西魏)、南朝时代(梁)、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封梁王有名者71位,封魏王最有名的是曹操了。魏国基本上都在今天的河南一带。

楚国:秦末汉初(西楚)、五代十国时期(南楚、荆南),基本上都是楚国以前的地盘。

齐国:北朝时期(北齐)、南朝时期(齐)、南宋时期(伪齐)。

燕国:北朝时期(前燕、后燕、南燕、北燕),明成祖朱棣被封为燕王。

秦国:北朝时期(前秦、后秦、西秦),唐太宗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赵国:北朝时期(前赵、后赵)

晋国:西晋、东晋、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唐高宗李治被被封为晋王。

蜀国:三国时期(蜀汉)、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蜀)

吴国:三国时期(吴)、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吴越)、朱元璋最早称吴王。

宋国:南朝时期(刘宋)、北宋、南宋



从以上国号继承可以得知,自春秋战国时代演变的国号已经成为了地名的简称,就像今天省级行政单位还有自己的简称。那么那时候国号与封地挂钩,与地盘挂钩。比如秦代表封地在陕西西安一带,比如齐代表封地在山东济南一带,比如楚代表封地在湖北江陵一带,比如赵代表河北邯郸一带,比如燕代表着河北幽州一带,比如宋代表封地在河南商丘一带,比如吴代表着封地在江苏扬州一带,比如蜀代表四川成都一带等等。

从刘邦建立汉朝后,恢复了封国制,而封王的王号就是继承春秋战国以来的国号。而中国很多王朝的国号也大多来自于祖先或开创者的封号,这一点上具有相似性。而王爵有两级,一级是单字王,来源于古代的国号。二级是双字王,即郡王,来源于郡县名。 传统上的封王,以春秋时期的秦晋齐楚四大封号最为最尊贵,这也代表着诸侯国的实力。第二档次的便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一类。韩并不是没有,只是稀少而已,再加上受封韩王的名人太少,做不到一个王朝的开创,自然而然就没有了,这其中得有一大部分运气使然。



到了宋代宋仁宗时期,又推出了三等国名,分别为大国、次国、小国,韩属于大国行列。但有个奇葩的规定,历经两宋,但凡亲王即位为帝后,该封国不予封。比如宋真宗于983年被封韩王,这个就很少人知道了,以后两宋时期,便不再有“韩“这个国号了。

“韩“这个国号,从西汉至明代,也有不少人获得这一个国号封王,但在历史上属于开创者没有一人,也没有过多的历史角色等着他们大多人在历史上籍籍无名。所以“韩“这个称号注定出不了作为一个王朝的存在。段位最高的也就是宋真宗赵恒了,而且有不少名将名臣大多是享受死后追封这一荣誉。



唐代李元嘉于武德十年被封韩王,传四代。

唐代李迥于762年被封为韩王,传三代。

后晋石敬晖被石敬瑭追封为韩王,传两代。

后唐李嗣昭被石敬瑭追封为韩王。

后唐王建立被石敬瑭封为韩王。

前蜀王宗智被封为韩王。

后周柴宗諴被追封为韩王。

南唐李从善被封为韩王。

北宋宋真宗早期也被封为韩王。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曹彬先后被追封为韩王。

辽国有7位韩王,金国有3位韩王

明代朱元璋的儿子朱松被封为韩王,加上其后代共有13位韩王。



后代王朝中,国号大多以家族式继承,或者是自己创一个别人没有用过的名字。家族式继承最典型的便是汉和唐两个字,而创造未用过的比如隋、元、明、清等。

家族式继承的:

汉(以姓刘为主):西汉、东汉、蜀汉、成汉(姓李)、后汉、北汉等。

唐(以姓李为主):唐、后唐、南唐

当然,后世篡位的也一般根据他登基之前的王号。比如曹丕之前是魏王。登基国号为魏。比如司马炎之前是晋王,登基国号为晋。比如朱温之前是梁王,登基后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而韩王在乱世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后世政权就那么多,而且后世还要搞讲究,“韩”这个封号国号当然存在空间比较小。但并没有埋没于史书之中,只是后世的封王行为变化多端,而且王号加入了不同的含义,有的人一生封多过次不同名称的王。说到底,还是在于被封“韩”的人能量不足,似乎“韩”就是一个魔咒。


慵懒国王


主要原因是韩国国小式微,在战国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你叫韩国就会显得弱鸡。后世建国都会追本溯源或者看自己所在地方在战国的时候叫什么,在河北就叫赵,在山西就叫晋,在江南叫楚,吴,越。然而韩国很不好意思的是,本来地方小,结果韩地和周王畿之地居然重合了,所以后世宁肯用周也不会用韩。说到这里,其实韩国故土曾经也有用本地方国名为国号建国的,他就是隋末唐初的王世充,不过不叫韩,而叫郑。因为韩国首都在郑,所以韩国也叫郑国,就像魏国也叫梁国一样。还有一种确定国号的方式就是看建国者的同姓的祖上有没有建国,或者自己出生在哪里。比如姓李的叫唐,姓刘的称汉一样,安禄山出生在辽东所以称燕,慕容氏也称燕一样。但是韩国地小人少,韩昭侯申不害变法时候全国也才聚集30w军队。可想而知韩国人有多少了,所以祖上以前是韩国人的后代其实很少。所以后世用韩为国号的基本没有了。


two二2Ming


自春秋时的三家分晋有了赵,魏,韩之后。韩国一直被强邻秦国压着打。韩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战国时,秦国首先把韩国臣服,进而灭亡。把整个韩国变成颖川郡。

五世相韩的张良变卖家产,寻到沧海君等替韩报仇谋杀秦始皇于博浪沙失败。逃亡隐匿寻求机会。

秦末动乱,张良在项梁支持下,立韩公子成为韩王。韩国复辟。项羽分封十八诸候,韩成无军功,不增不减,仍旧作韩王。但项羽不让他回韩国。后来带上他去了彭城,不久又杀了韩成。韩国又亡一次。项羽用郑昌为韩王,以屏障刘邦东进。刘邦许诺韩公子信为韩太尉,灭项后为韩王信。

刘邦认为复兴的韩国在汉帝国腹心地带,战略位置重要,就迁移整个韩国到北方边境重建韩国,在晋阳(马邑)建新都。匈奴人进攻马邑,韩王信写表求援兵,汉朝派兵支援。刘邦听人说韩王信勾结匈奴。大怒,欲发兵扫平他。韩王信就投降了匈奴。刘邦从此把韩国从地图上抹去,再不许重现。

后来的许多借前前朝的国号用以建国,"韩″字用得特别少。几乎是没有。





劉一千五


被人灭了,寒心了呗!


乡下江哥


借尸还魂,谁会借一个弱小之国的名号号召天下,所借之国要么威名大,可以威慑敌人要么仁厚,百姓希望它回归,譬如明,虽然朱元璋惨杀功臣良将,但没有波及百姓,清朝驱赶百姓,圈地放牧,百姓遭殃,所以反清复明口号具有号召力。汉末饿殍满地,老百姓渴望回归汉朝安定局面,蜀汉出来了


断剑游侠


我们先来看看战国时期韩国的地理位置,然后从这个角度下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韩国。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地域面积狭长,位居四战之地,每有战事,必然首当其冲。又因为它夹杂在秦国、楚国、魏国等等大国之间,往往遭受大国欺辱,也只能将此辱咽下肚子,敢怒不敢言。

有这样的地里环境,韩国可以说是非常的憋屈的。不管走到哪里,都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畸形的国民心态—自大。他们觉得本国的东西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上到钟鸣鼎食,下到瓦罐泡菜,中到强弓劲弩。

于是乎,秦楚魏三大国面对韩国,常常开启恶意嘲讽,骂他们是国土狭长玉米棒。若是韩国稍有反抗,真的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大耳帖子跟不要钱似的。

虽然他对三大国不敢怎样,可是面对它的宗主国东周,却是并不畏惧。不仅画了一条北纬34°线分制,还把濒临东周的郑国给灭了,这下可了不得了。

本来自大的国民性,瞬间膨胀了起来,指谁骂谁。这一骂不要紧,谁见了他都想打。尤其是西边的秦国和南边的楚国,打得最凶,并多次声称要灭了韩国。

人生最失败的事情是,本以为自己是爸爸,出门到处装孙子。这种情况放在个人身上合适,放在一个国家身上,照样合适。装孙子的结果是,到哪儿都是爸爸。

装到最后,上党地区实在是憋不住了,脱离本土投靠了某赵。

某赵一看,这特么哪儿是肥肉啊,这分明是一颗炸弹!可人被捧上天之后,就很难再下来。更可恨,上党地区叫爸爸叫得那么亲,某赵能不要这个儿子吗?

上党地区的丢失,对于秦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几番思量之后,秦国派兵灭了韩国。自此,丫想叫爸爸都不行了。

这样一个人人喊打的家伙,谁敢继承它的名号?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祗树


人性都是崇尚强者,诸如大周大汉大唐,后世很多政权都以此为国号,都期望重现辉煌,耀世千秋传承万世。韩是没有具备这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