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國號自從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安真吾


看了那麼多回答,沒有多少人能說到點子上去。

首先要明白四個問題:

1、韓國的“韓”字代表什麼意義?

2、為什麼其他諸侯國滅亡後,其國號能被繼承?

3、諸侯國的國名背後的意義,與後世的國號、封號有什麼聯繫。

4、真的沒有封國繼承”韓”國號嗎?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韓國的”韓”字代表什麼意義?

在《說文解字》中,韓指的是井上的木欄。在《詩》中,韓指的是西周的古國,先被晉國所滅,後來封大夫於這裡,大夫韓氏來源於邑名。在《韻會》中,韓指的是韓國被秦滅亡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在《後漢書東夷傳》中,韓指的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部落,也就是今天的韓國。

韓國的誕生來源於晉國的韓家,而韓家又出自於晉國的公室。所以說,韓國的祖先和國君是姬姓韓氏。韓國祖先被封在韓原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這個分家的氏與封地名息息相關。在春秋戰時代,當分家的祖先強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創造新的氏族,其後代漸漸就會以此為姓,比如到了戰國末期韓王有個兒子就叫做韓非,成為法家的代表性人物。比如唐代大詩人韓愈,是在韓國滅亡後,以國為姓。



如果把韓國作為一個地名來說,這個範圍是漂移不定。春秋時代,韓國祖先在韓原發跡,也就是今天的陝西。春秋末期,韓原子把都城遷到了平陽,也就是今天的臨汾。公元前403年,韓國又把都城建在了陽翟,也就是今天河南的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把都城遷到了新鄭,也就是今天河南的鄭州市。韓國先後遷移了四次,而且跨度都比較大,不屬於同一個地區範圍內,這讓人很難定義於韓國的位置。對於後世的封王建國有一個正式的稱號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而韓國的行政區劃比較混亂,可能成為統治者不予考慮的重要原因。

如果單單說韓國是因為弱小而被後世踢出名單外,那未免也太說不過去了。後世中的國號還有宋、鄭、魯等,它們甚至比韓國還弱小,在戰國時代就是在夾縫中生存,韓國好壞還是七雄之一。但是,宋、鄭、魯等國存在時間比較長,背後代表的意義重大,疆域也比較固定,在歷史上曝光比較足,有廣泛的知名度。而韓國公元前403年立國,公元前230年滅亡,立國不過173年,而且在史書上存在感太弱,反不如二類地名封號。



我們再來看看後世繼承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國號有哪些?

魏國(又稱梁國):三國時代(魏國)、北朝時代(北魏、東魏、西魏)、南朝時代(梁)、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封梁王有名者71位,封魏王最有名的是曹操了。魏國基本上都在今天的河南一帶。

楚國:秦末漢初(西楚)、五代十國時期(南楚、荊南),基本上都是楚國以前的地盤。

齊國:北朝時期(北齊)、南朝時期(齊)、南宋時期(偽齊)。

燕國:北朝時期(前燕、後燕、南燕、北燕),明成祖朱棣被封為燕王。

秦國:北朝時期(前秦、後秦、西秦),唐太宗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趙國:北朝時期(前趙、後趙)

晉國:西晉、東晉、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唐高宗李治被被封為晉王。

蜀國:三國時期(蜀漢)、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蜀)

吳國:三國時期(吳)、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吳越)、朱元璋最早稱吳王。

宋國:南朝時期(劉宋)、北宋、南宋



從以上國號繼承可以得知,自春秋戰國時代演變的國號已經成為了地名的簡稱,就像今天省級行政單位還有自己的簡稱。那麼那時候國號與封地掛鉤,與地盤掛鉤。比如秦代表封地在陝西西安一帶,比如齊代表封地在山東濟南一帶,比如楚代表封地在湖北江陵一帶,比如趙代表河北邯鄲一帶,比如燕代表著河北幽州一帶,比如宋代表封地在河南商丘一帶,比如吳代表著封地在江蘇揚州一帶,比如蜀代表四川成都一帶等等。

從劉邦建立漢朝後,恢復了封國制,而封王的王號就是繼承春秋戰國以來的國號。而中國很多王朝的國號也大多來自於祖先或開創者的封號,這一點上具有相似性。而王爵有兩級,一級是單字王,來源於古代的國號。二級是雙字王,即郡王,來源於郡縣名。 傳統上的封王,以春秋時期的秦晉齊楚四大封號最為最尊貴,這也代表著諸侯國的實力。第二檔次的便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一類。韓並不是沒有,只是稀少而已,再加上受封韓王的名人太少,做不到一個王朝的開創,自然而然就沒有了,這其中得有一大部分運氣使然。



到了宋代宋仁宗時期,又推出了三等國名,分別為大國、次國、小國,韓屬於大國行列。但有個奇葩的規定,歷經兩宋,但凡親王即位為帝后,該封國不予封。比如宋真宗於983年被封韓王,這個就很少人知道了,以後兩宋時期,便不再有“韓“這個國號了。

“韓“這個國號,從西漢至明代,也有不少人獲得這一個國號封王,但在歷史上屬於開創者沒有一人,也沒有過多的歷史角色等著他們大多人在歷史上籍籍無名。所以“韓“這個稱號註定出不了作為一個王朝的存在。段位最高的也就是宋真宗趙恆了,而且有不少名將名臣大多是享受死後追封這一榮譽。



唐代李元嘉於武德十年被封韓王,傳四代。

唐代李迥於762年被封為韓王,傳三代。

後晉石敬暉被石敬瑭追封為韓王,傳兩代。

後唐李嗣昭被石敬瑭追封為韓王。

後唐王建立被石敬瑭封為韓王。

前蜀王宗智被封為韓王。

後周柴宗諴被追封為韓王。

南唐李從善被封為韓王。

北宋宋真宗早期也被封為韓王。

北宋開國功臣趙普、曹彬先後被追封為韓王。

遼國有7位韓王,金國有3位韓王

明代朱元璋的兒子朱松被封為韓王,加上其後代共有13位韓王。



後代王朝中,國號大多以家族式繼承,或者是自己創一個別人沒有用過的名字。家族式繼承最典型的便是漢和唐兩個字,而創造未用過的比如隋、元、明、清等。

家族式繼承的:

漢(以姓劉為主):西漢、東漢、蜀漢、成漢(姓李)、後漢、北漢等。

唐(以姓李為主):唐、後唐、南唐

當然,後世篡位的也一般根據他登基之前的王號。比如曹丕之前是魏王。登基國號為魏。比如司馬炎之前是晉王,登基國號為晉。比如朱溫之前是梁王,登基後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而韓王在亂世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後世政權就那麼多,而且後世還要搞講究,“韓”這個封號國號當然存在空間比較小。但並沒有埋沒於史書之中,只是後世的封王行為變化多端,而且王號加入了不同的含義,有的人一生封多過次不同名稱的王。說到底,還是在於被封“韓”的人能量不足,似乎“韓”就是一個魔咒。


慵懶國王


主要原因是韓國國小式微,在戰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你叫韓國就會顯得弱雞。後世建國都會追本溯源或者看自己所在地方在戰國的時候叫什麼,在河北就叫趙,在山西就叫晉,在江南叫楚,吳,越。然而韓國很不好意思的是,本來地方小,結果韓地和周王畿之地居然重合了,所以後世寧肯用周也不會用韓。說到這裡,其實韓國故土曾經也有用本地方國名為國號建國的,他就是隋末唐初的王世充,不過不叫韓,而叫鄭。因為韓國首都在鄭,所以韓國也叫鄭國,就像魏國也叫梁國一樣。還有一種確定國號的方式就是看建國者的同姓的祖上有沒有建國,或者自己出生在哪裡。比如姓李的叫唐,姓劉的稱漢一樣,安祿山出生在遼東所以稱燕,慕容氏也稱燕一樣。但是韓國地小人少,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時候全國也才聚集30w軍隊。可想而知韓國人有多少了,所以祖上以前是韓國人的後代其實很少。所以後世用韓為國號的基本沒有了。


two二2Ming


自春秋時的三家分晉有了趙,魏,韓之後。韓國一直被強鄰秦國壓著打。韓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戰國時,秦國首先把韓國臣服,進而滅亡。把整個韓國變成穎川郡。

五世相韓的張良變賣家產,尋到滄海君等替韓報仇謀殺秦始皇於博浪沙失敗。逃亡隱匿尋求機會。

秦末動亂,張良在項梁支持下,立韓公子成為韓王。韓國復辟。項羽分封十八諸候,韓成無軍功,不增不減,仍舊作韓王。但項羽不讓他回韓國。後來帶上他去了彭城,不久又殺了韓成。韓國又亡一次。項羽用鄭昌為韓王,以屏障劉邦東進。劉邦許諾韓公子信為韓太尉,滅項後為韓王信。

劉邦認為復興的韓國在漢帝國腹心地帶,戰略位置重要,就遷移整個韓國到北方邊境重建韓國,在晉陽(馬邑)建新都。匈奴人進攻馬邑,韓王信寫表求援兵,漢朝派兵支援。劉邦聽人說韓王信勾結匈奴。大怒,欲發兵掃平他。韓王信就投降了匈奴。劉邦從此把韓國從地圖上抹去,再不許重現。

後來的許多借前前朝的國號用以建國,"韓″字用得特別少。幾乎是沒有。





劉一千五


被人滅了,寒心了唄!


鄉下江哥


借屍還魂,誰會借一個弱小之國的名號號召天下,所借之國要麼威名大,可以威懾敵人要麼仁厚,百姓希望它迴歸,譬如明,雖然朱元璋慘殺功臣良將,但沒有波及百姓,清朝驅趕百姓,圈地放牧,百姓遭殃,所以反清復明口號具有號召力。漢末餓殍滿地,老百姓渴望迴歸漢朝安定局面,蜀漢出來了


斷劍遊俠


我們先來看看戰國時期韓國的地理位置,然後從這個角度下手,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韓國。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地域面積狹長,位居四戰之地,每有戰事,必然首當其衝。又因為它夾雜在秦國、楚國、魏國等等大國之間,往往遭受大國欺辱,也只能將此辱嚥下肚子,敢怒不敢言。

有這樣的地裡環境,韓國可以說是非常的憋屈的。不管走到哪裡,都自覺低人一等。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畸形的國民心態—自大。他們覺得本國的東西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上到鐘鳴鼎食,下到瓦罐泡菜,中到強弓勁弩。

於是乎,秦楚魏三大國面對韓國,常常開啟惡意嘲諷,罵他們是國土狹長玉米棒。若是韓國稍有反抗,真的是張口就罵抬手就打,大耳帖子跟不要錢似的。

雖然他對三大國不敢怎樣,可是面對它的宗主國東周,卻是並不畏懼。不僅畫了一條北緯34°線分制,還把瀕臨東周的鄭國給滅了,這下可了不得了。

本來自大的國民性,瞬間膨脹了起來,指誰罵誰。這一罵不要緊,誰見了他都想打。尤其是西邊的秦國和南邊的楚國,打得最兇,並多次聲稱要滅了韓國。

人生最失敗的事情是,本以為自己是爸爸,出門到處裝孫子。這種情況放在個人身上合適,放在一個國家身上,照樣合適。裝孫子的結果是,到哪兒都是爸爸。

裝到最後,上黨地區實在是憋不住了,脫離本土投靠了某趙。

某趙一看,這特麼哪兒是肥肉啊,這分明是一顆炸彈!可人被捧上天之後,就很難再下來。更可恨,上黨地區叫爸爸叫得那麼親,某趙能不要這個兒子嗎?

上黨地區的丟失,對於秦國來說是非常嚴重的政治問題,幾番思量之後,秦國派兵滅了韓國。自此,丫想叫爸爸都不行了。

這樣一個人人喊打的傢伙,誰敢繼承它的名號?這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祗樹


人性都是崇尚強者,諸如大周大漢大唐,後世很多政權都以此為國號,都期望重現輝煌,耀世千秋傳承萬世。韓是沒有具備這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