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故事:黄甲铺与王家棚


桃源故事:黄甲铺与王家棚



黄甲铺原来的名字叫王家棚,王家棚怎么变成的黄甲铺,那还是几百年前的事。

明清时候,从大庸到常德,大道走慈利但路远,小路顺牛车河、理公港比较近。有一天,大庸一个王姓生意人抄近路去常德贩货,一路走来,烈日当头,肚饥口渴。当走到漆河时,已是夜阑三更时分,便找了一家客店敲门住宿。谁知敲了蛮久还是没有人开门,只得使劲敲门。又等了好一气,店门终于开了,客店老板提着灯笼,满脸不高兴地问:“想住店啵?”

“不住店我跑到这里游魂来啦!”生意人没好气地答道。

“住店就早些来,这么深更半夜了,我难得伺候你。”客店老板依然口气像吃了生米一样。

“假若怕麻烦,我到别处投宿去!”生意人一点也不示弱。

见生意人口气很硬,客店老板这才面子上缓和下来,忍住脾气,连忙拉住生意人赔不是:“我是试一下你的肚量大小的,不要见怪,不要见怪。”边说边把生意人引到了楼上的客房。

由于生意人一天跋涉,十分劳累,啃了几把干粮,喝了两杯水就躺下睡觉了。谁知还只打个小盹,生意人就觉得浑身痛痒不止。开始还以为是走了一天的路,全身上下汗渍哒,其实是这床铺上尽是臭虫,遍身已被咬得血迹斑斑。生意人一肚怒气像决了堤的水奔腾而出,大叫:“老板,你快来看,你这是开的客店还是做的猪笼,简直是坑人害人的黑店!”

那边客店老板不紧不慢地答道:“这店里就是这个样,要想住好店,你自己去修吧。

这边生意人闻听此言,拍着桌子发誓说:“苍天在上,我王某人若不办一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客店,我就不是人养的!”说着便走出客店,来到河边渡船上与老艄公一起躺到天亮。

第二天,生意人打消了去常德的安排,决定在这附近找个好地方修座客店。经人指点,来到了离漆家河二十余里的一处地方。这里大坪大坝,是交通要道,上通理公港,下连漆家河,左通小苏溪,右邻太平桥。

于是,生意人说干就干,不几天,就用全部购货的款建起了能容纳一二十个过路客人投宿的大棚。这大棚虽说简陋,却搞得十分索利,且价格便宜,刚刚修成,就住进了客人。加上生意人会经营,态度又热情,到这里住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没得空铺。

这王家棚的大号便不胫而走,南来北往的客人路过这里,无论时间早晚,都要到大棚歇脚,有的还专程赶来住宿。

随着王家棚客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第二年,王姓生意人又在棚边修起了两栋楼房,下面卖饭卖茶,楼上是大小客房。接着又开办起了铁匠铺、铜匠铺、茶叶铺、杂货铺、布铺、南货铺。

不久,先后又从外地来了不少商人,相继开了各种店铺,可不管怎么搞,还是王家的店铺生意好。当地一位老先生看到如此情景,随口送给王老板一首打油诗:“油盐柴米针线布,此处生意好兴隆。南北东西无对手,独占鳌头王家棚。”

明末清初,吴三桂率清兵追剿李自成及其残部至王家棚,与灵岩洞牛二七、杜朝成等聚集的农民军、苗王寨苗人凤的苗兵相遇,掀起了一股腥风血雨的战斗,灵岩洞的五千“黄甲军”和苗王寨的三千“铁甲军”联合奋起抗击清兵,双方决战在罗家溶。

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终因清军人多势众,“黄甲军”、“铁甲军”几乎全军覆没。后人为纪念“黄甲军”、“铁甲军”的英勇行为,便把王家棚改称为黄甲铺,附近的一个村,起名为铁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