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譜|蘇制T-62式中型坦克

導 讀

T-62式中型坦克是蘇聯在二戰後研製的第二代坦克。該型坦克第一次面世是1965年5月參加莫斯科紅場閱兵式,其先進的技術性能引起了世界的震驚,當時被稱為是“防彈外型最好的現代坦克”。軍事博物館陳列收藏的T-62式中型坦克,是1969年中國邊防軍在珍寶島對蘇自衛反擊作戰中的戰利品。

兵器譜|蘇制T-62式中型坦克

蘇制T-62式中型坦克

主要戰術技術性能

乘員:4人

武器裝備:115毫米滑膛炮1門

7.62毫米機槍1挺

12.7毫米高射機槍1挺

裝甲厚度:炮塔30至220毫米

車體15至100毫米

火炮俯仰範圍:-4度至+17度

發動機最大功率:426.6千瓦

穩定器:雙向穩定

最大速度:5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650千米

土路450千米

最大爬坡度:30度

越壕寬:2.85米

涉水深:1.4米

潛水深:5.5米

通過垂直牆高:0.8米

全重:37.5噸

打 撈

1969年3月,在反擊入侵珍寶島的蘇聯軍隊時,解放軍邊防部隊將蘇軍1輛編號為“545”的Т-62式中型坦克擊毀,雙方反覆爭奪,最終這輛坦克被蘇軍用火炮炸開冰面,沉入江底。

鑑於T-62坦克的重大政治影響和技術價值,中國邊防軍決心把坦克從江中拉出來,運回後方。為此,專門成立了拉坦克指揮部,先到哈爾濱一個工廠製作了3個大型牽引絞盤;接著,又去請海軍旅順基地的潛水員,讓他們把牽引鋼索固定在江底坦克上。

設備和人員到位後,打撈工作開始。因打撈時間受蘇軍炮擊影響:炮聲停,潛水員下水作業;炮聲響,潛水員躲進掩體。白天完全在蘇軍視野之內,夜晚蘇軍又有夜視器材,所以在時間段上,只能抓緊傍晚半黑不黑之際。

嚴寒之中,穿著沒有禦寒功能的輕潛裝具下水入冰,危險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個搶著下水的是老潛水員熊建成,但他沒有成功。接著下水的董振發也沒有成功。

第二天傍晚,熊建成又一次潛到江底。這一次,他順利地完成了任務。然而,就在準備絞鋼纜往江面上拖坦克時,炮火又響了。停止後,等大夥鑽出防空洞,全傻眼了——好不容易拴上的鋼纜,被炮火炸斷了!隋傳香下水,順利地拴好了鋼纜。

中國邊防軍經20多天的拉運,先後將炮塔和底盤分別拖到岸上偽裝起來,又分兩次把坦克炮塔和底盤拉到了距岸不遠的小樹林後面,隨後用坦克牽引車拖到後方。

兵器譜|蘇制T-62式中型坦克

珍寶島地區廣大軍民在被繳獲蘇制坦克前,開展聲討活動。

入 藏

T-62坦克被俘獲後,有關部門進行了簡單修復,坦克炮塔被重新安裝在底盤上,左側履帶重新被裝好。因當時軍事博物館正籌辦相關展覽,所以T-62坦克被運送軍博,陳列在前廣場,其左側腰部的火箭彈洞被紅線標註出來,格外引人注目。至此時,蘇聯當局方知該坦克已被運到了北京,感嘆始料未及。展覽結束後,T-62坦克重新被有關部門運走,進行技術研究,以改進我軍59式坦克的性能。此後,T-62坦克再次交歸軍博收藏陳列。而此時的坦克已被做了相應處理,除保留原炮塔並做外觀修復外,底盤被全部重新換掉,在外觀上構成了一輛完整的T-62坦克形象。

兵器譜|蘇制T-62式中型坦克

陳列于軍博展覽大樓負一層兵器大廳的T-62坦克(左)

兵器譜|蘇制T-62式中型坦克

觀眾參觀T-62坦克

配 詩

《短歌行·紀珍寶島役繳獲之T-62坦克》

神州陸沉久,艱深體國殤。

群賢前後赴,匹夫亦成行。

星火燎六合,開國何煌煌。

且驅鷹犬去,胡馬又窺江。

朔風似刀凜,大雪盡八荒。

敵披玄甲來,釁邊愈勢狂。

自恃鋒刃利,陰鷙如虎狼。

赳赳炎黃子,武魂沖天罡。

角聲震肝膽,殺氣縈迴腸。

壯士不顧身,將軍豈避傷。

初戰挫其銳,再戰破其芒。

驍勇奪鐵車,瀝血固北疆。

悠悠五十載,巍巍武廟堂。

昔日號神器,而今滿塵霜。

後生瞻以思,先儕魂以長。

唯願無侵陵,昇平永未央。

或有犯漢者,此邦皆兒郎!

講述軍博故事 弘揚紅色文化,請關注“微軍博”訂閱號,ID:jsbwgdyh

約門票 看展覽 聽講解 請關注軍博服務號,ID:zgjsbw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