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队与后金的第一战为什么会失败?

拜月神坛


题主所指的应该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



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建州女真首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与明朝彻底决裂,此后女真人开始侵扰辽东边境,并袭占了抚顺、清河等明朝辽东重镇。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借保护叶赫部女真为由,出兵征讨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于萨尔浒迎战,是为萨尔浒之战!

结果,明军大败,十万大军损伤近半,再也无法征讨辽东。后金政权却因此而巩固,最终挥军入关,夺取了天下。所以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当然,这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在军力方面,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而后金则是八旗军,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所以,明军在军力上近乎两倍于后金军。

但是占据了兵力优势的明军为何会败呢?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指挥的问题。

明军这边主将是杨镐,他采取的是分进合击战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



其具体部署是: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南面进攻。另外,总兵祁秉忠,辽东将领张承基、柴国柱等部驻守辽阳,作为机动增援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居中指挥。

这样的战术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其能够有效牵制敌方兵力,拉大敌方防守正面宽度,增强己方兵力机动性,最重要是各军能够互相兼顾,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说起来还是比较保险。但前提是需要有着一定指挥协同能力,因为分兵之后,各部队的指挥协调是个大问题。



所谓的分进合击可不是单纯的将兵力分散,而是通过分兵的方式使军队部署的结构更加合理,比如主攻副攻,诱敌埋伏,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将部队战力最大化,所以各部队的指挥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分进合击战术的最大劣势,而这个劣势在努尔哈赤眼中就是取胜的绝对法宝啊!那句努尔哈赤的名言:“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直接给杨镐的分进合进这种战术判了死刑。

在后金军强大的机动能力下,明军的分兵战术根本无法对其实现有效的牵制。当然,此时如果明军采取守势,步步推进,不给后金以机会,那么等到包围圈缩小,数路大军会合之后,胜算还是很大。可是偏偏有作死的人,西路杜松军突出冒进,被努尔哈赤全歼,直接打乱了明军的整体布局。西路被歼灭后,较弱南北两路明军形孤势单各自都没了帮手,孤立无援。



果不其然,努尔哈赤收拾完杜松,就立马找上了北路军,一举击溃。紧接着又把东路军给收拾了,最后南路军李如柏灰只得退兵。就这样,明朝倾全国之力,筹划近一年多时间的征辽大举,在不到五天里就以惨败告终。

所以总的说起来,就是个指挥的问题,从杨镐到杜松,都犯了太多致命的错误。

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关照!


白话历史君


向敬之

问题所指萨尔浒之战, 这是努尔哈赤改元建国后,于天命三年初发布“七大恨”告天誓师,向明朝正式宣战。明朝万历帝决定迎战,但兵饷匮乏,兵员零散,于是临时加派兵饷二百万两,从全国调兵,并派出兵部左侍郎杨镐任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至第二年初,才筹集到部分军费,拼凑了八万明军,并从叶赫、朝鲜借了两万人马。

明军仓促拼凑十万人,为了彰显天朝军威,对外宣称二十万,或曰四十七万。这有用吗?当年,曹孟德号称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还不是被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击溃,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就在明军凑钱调兵的十个月里,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已攻陷了明朝的抚顺等城池,占领了叶赫二十多个寨子,抢占了大量的民众、兵士、财宝和牲畜。待到杨镐做好“分兵合击”的作战计划时,努尔哈赤已提前获悉明军的战略部署。

杨镐分兵四路,以三路分开出击,留守一路做机动。努尔哈赤利用各路主将相互掣肘、内部矛盾尖锐,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明军分兵,各部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努尔哈赤是亲率六旗四万五千人专打一路。明军还没打到后金都城,就有三路人马被努尔哈赤击溃。

贝勒金台石、布扬古听闻明军大败,大惊,撤回叶赫。朝鲜军队元帅姜弘立率领剩余的五千兵下山来投降。明军四路总兵,山海关总兵杜松孤军深入,全军覆没;开原总兵马林,交战大败,仓皇而逃;辽阳总兵刘铤遭遇伏击,兵败身亡;仅剩下留守的辽东总兵李如柏全师而退。杨镐被御史杨鹤弹劾下狱。

此战,明军大伤元气,而努尔哈赤乘势灭了叶赫。明军之败,败于仓促应战,败在将帅内讧。综观明朝末期征剿义军,对抗后金,仍是因此,而不能同仇敌忾、和衷共济。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生死大战,而后金对明朝的第一战,则该是抚顺一役。努尔哈赤以一纸招降书,拿下了抚顺城,以及明军游击李永芳、后来成为清朝开国文臣之首的范文程。


以礼观书


所谓明军与后金第一战,就是萨尔浒战役。明朝的失利,奠定了之后帝国东北经略的低落,从此辽东无宁日

明朝开始陷入被动,后金夺取了主动,注定了明清权势的转移。

如果我们立足于上帝视角,会发现明末东北后金政权日益扩张,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动员性,但是明朝已经是一个老大帝国,社会矛盾极多,不如后金新生的活力。明军分四路进攻,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最终战略失败,造成近5万人伤亡,将领损失300余人。不少军用物资被抢走,如骡马28000余匹,枪炮火铳20000余支等,结果可谓是相当惨淡。

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努尔哈赤得尽天时地利,指挥得当,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杨镐、杜松、刘铤等人部署失误,让不太熟悉东北地形的明军吃了大亏,被牵着鼻子走,走向末路。

当然,努尔哈赤所谓的“七大恨”,只是一个由头和檄文,后金部起初只有两三万人马出动,后来增加到6万多人,万历皇帝自然需要回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给辽东加派饷银200万两,希望能够遏制住后金的锐气与嚣张。同时,兵部积极集结各地军队,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人马增援东北。当时,作为明朝依附的朝鲜、叶赫部也听命出兵策应,总数大概有11万多人。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处兵最多,共派出精骑约3万。

但是,明军集结的士兵,彼此不熟悉,将帅之间缺乏统属关系,内部矛盾就很大,因此常有摩擦之事。二三月东北苦寒,朝廷财政有效,试图速战速决,降低糜费,但是距离攻占赫图阿拉的目标越来越远。在萨尔浒一带,杜松部孤军深入,兵力分散,天气状况也很差,不久明军西路军就被努尔哈赤的六旗兵4万多人歼灭大部分,偷袭战取胜。

南北两路明军形孤势单,很快溃败,最终难以挽回战局。总体来说,明军分道深入,合各地之兵作战,指挥有误和对后金掉以轻心,是萨尔浒大败的主要原因。

故而,民国时期清史专家萧一山就曾说:努尔哈赤即利用明之分,而己则以合克之,此其所以致胜也,可以说相当有道理和见解。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其实后金与明朝的战役是抚顺战役,后金攻克抚顺等三城,总共消灭明军近万人。但是此次战役仅仅表明后金和明朝正式撕破脸皮,其规模以及影响远不如之后的萨尔浒大战,而且萨尔浒大战是后金和明朝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而且后金以少胜多,往往是后世史家的重点研究对象。

人们对于后金一直有一个思维定势,就是每牛录三百丁,五牛录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所以八旗一共是六万丁。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每个牛录三百丁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只有极少的牛录满编,大多数牛录都不足百丁,只有几十丁。根据张士樽先生的考证,努尔哈齐起兵前总人口大约十七、八万,根据丁口和人口一比五的比例来算,后金壮丁数量只有三万多,不足四万人。

萨尔浒大战后金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就是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优势。后金的优势,其实就只有两条:军队战斗力高,军队规模不大可以集中兵力发起突击。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后金小国寡民,如果失败一次就什么也不是了。

但是明朝也有自身的优势:兵力远多于努尔哈齐,想我的资源非常充足,即便是失败了还可以随时组织兵力反扑。但是劣势也十分明显,就是军队战斗力不高,军器质量低劣,军队数量太多不利于指挥调动,而且萨尔浒大战主要是山地战,山地战相对于平地野战难度更大。所以明朝只能将十余万大军兵分四路,采取委任指挥的方法,如果四路大军配合得当齐头并进,完全可以让努尔哈齐顾此失彼,杨镐也不是猪头,他是吃准了后金人少,才玩这一套。

但是结果是明朝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而且每一路都没超过一天就被后金歼灭,李如柏那一路虽然跑了出来,但是也被少数虚张声势的疑兵吓破了胆,逃跑的时候自相践踏还踩死了不少人。

究其原因,第一是努尔哈赤对于大兵团作战优秀的指挥艺术,没有分兵御敌,而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第二是明军战斗力太低,这和明朝军事力量过早的衰落有关。明朝玩的那一套卫所制度,是明军过早衰落的主因,再者明军将领为了应对明军衰落的情况,转而培养家丁作为将领私军,但是这反而加速了明军的衰落,并使得明军将领退化到敢死队队长的格局,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

所以,明军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萨尔浒大战结束后,后金横扫辽沈,连克沈阳、辽阳等城市,消灭、击溃明军近二十万人,从此辽东易手,奠定了后金入关的基础。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后金是在萨尔浒之战后才建立起来的。萨尔浒之战是满清(后金)和大明王朝的首次大规模会战,明朝军队由辽东总兵杨皋率领六万大军兵分四路扑向奴儿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奴儿哈赤采取了,任你多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原则。在萨尔浒地区大败明朝军队,杨皋当场战死其他几路军队,只有李成梁的儿子带兵逃出生天。后来被大明朝廷问罪。至此奴儿哈赤的势力大涨,随后,奴儿哈赤的八旗军对辽东府展开了攻城掠地。先后攻占了开原铁岭兵临沈阳城下,奴儿哈赤在难民里埋伏了奸细,在奸细的帮助下打开了沈阳的城门。随后兵进大明朝辽东首府辽阳城,并且攻占了辽阳城。自此奴儿哈赤囊获了大明朝辽东府的绝大部分,后来兵进辽西围困锦州,攻击宁远古城。在攻击宁远古城时奴儿哈赤病发,于是后金八旗军撤退回沈阳,在到达沈阳时在沈阳浑河的船上奴儿哈赤病发身亡。后金八旗的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成为了后金八旗的第二个领导人。继续同大明王朝作战。


爱看爱思考


在明朝早期,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装备也很先进。特别是在朱棣在位时期,大量的火器被军队运用,这个运用火器作战的军队被称为神机营。是当时步兵的主力营之一。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腐朽,大部分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但还是有几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存在。主要是在北方边关和沿海地区。有名的有戚继光的戚家军,辽东李成梁的辽东铁骑等等。其中辽东铁骑战斗力及其强悍,他们标准配备为“三眼神铳”(类似于现在的左轮枪,还皆铁榔头使用),在征服蒙古土蛮部和万历朝鲜之役中战无不胜,还多次平定女真、蒙古叛乱,女真叛乱首领王杲和努尔哈赤的父、祖皆死于辽东精骑刀下。后来最有战斗力的要数孙承宗、袁崇焕组建的关宁铁骑。这军队类似辽东铁骑,装备一流,还是单人双坐骑的。这支军队后来最终到了吴三桂手里。由他带着镇守山海关,硬是没让满人进入中原半步。只是这种军队不多,用来防了外贼,内部搞镇压的就没人了。再加农民义军实在太多,所以明朝就在李自成手里灭了。


禾子大人说历史


一是轻敌,明朝从上到下都没把后金放在眼里,报着扫穴犁庭决心,一举歼灭奴尔啥赤。二是战略失误,想分兵合击,而名路兵马又缺乏相互呼应和配合,结果各路将领,竞相争功,突前冒进,结果后金军抓住战机,各个击破。三是奴尔哈赤带兵有方,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打殊灭战。四是此役关乎的金生死存亡,胜则存,败则亡,后金君臣上下,团结一致,发挥出最大能量,此战后,足令明军胆寒。四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后代范文程先生,为后金出媒划策,发挥了类似诸葛亮,刘伯温,张子房的作用,而明朝那帮大臣与相比都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饭桶。五是从两朝君主来看,奴尔哈赤又仅媒略过人,而且武力超人,能够亲冒矢石,冲锋陷阵,明朝皇帝人长在女人堆里,从小到大都跟太监混在一起,一听敌军来了,魂都没了。不会打仗也就算了,还瞎指挥,对统兵将领不信任,派太监去监军,这仗还咋打?


大帅252990946


萨尔浒战役,明军为什么会失败?倒不是因为明军战斗力不行,而是指挥有问题,对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兵民一体的骑兵作战的特点优点和缺点认识不足以及军事思想上存在问题。分进合击,没有错,但在距敌主力区,各攻击部队应该到达进攻位置后才准备作战。在未达攻击位置,应该确保各军分队的安全。骑兵机动性强,运动战是其强项,但对具有远程射击能力的炮兵,就没有优势了;还有就是用骑兵抵消骑兵的优势;东北寒冷,军队抵达萨尔浒要考虑季节。军事思想方面,要知道明军在战略上人数多于后金军队,但战役上存在内线作战努尔哈赤的军队多于明军各路大军,给他利用时间差各个击破,毕竟人家在自己的地盘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具备。当然,这都是些马后炮理论……有作弊之嫌。因为当时,信息传播方式有限,速度又慢,地形也不知道明军知道否?有时也在想,袁崇焕的看法还是对的。明军野战不如后金军队,不如利用城坚炮利,诱敌深入;或者以骑兵致骑兵,毁其粮草,断其退路;围城打援……


云汉217


明军队后金第一战只所以会战败:

一.后金是游牧民族,在马背上长大,弓马娴熟战力强悍,又经过多年的部落统一战争,以经是百战之师;而明军则多年存平多年,久疏战阵,相对缺少实战经验。

二,明军还是抱着已前存旧的兵法战阵,而后金则在用兵上推陈出新,使用运动战和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有一句出了名的话就是:谁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三,明军分兵多路,而后金却只与其中的一路交战,由于后金是游牧民族,转移十分方便,使明军除了受攻击的一路外,其它各路根本处于无用武之地,连破坏的对像都没有。

四,后金集中优势兵力,在有利的战场对明军发越攻击,此战法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是屡战屡胜,战法陈旧明军岂能不败;再加上骑兵在哪个年代是步兵的天敌,而明军的装备又远远比不上全军覆没的红西路军,想不败是决对不可能的。


风中的沙8474


后金是初升的太阳,内外上下团结一心,将士用命;反观明朝内有李闯起义,朝堂上宦官与东林党人相互攻讦,宦官专权,东林党人空谈误国,造成文官爱财,武官惜命,最终,有能之士,受排挤或受猜忌,不得大用,造成第一战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