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讀有哪些注意事項?

兆昌416


我學易不太喜歡咬文嚼字,我喜歡追根究底。比如六十四卦的順序,我覚得用漢代和宋代的計算方法好,八純卦在未時(1到3點)八天一轉,每天十二卦,重複四卦,六十四卦八天走完,很值得研究,用起來也很方便。把這計算方法與現代科學,如天文學、數學等等聯繫,並用於實際,你可以去進行研究,聯繫實際,你也許會收到意外的效果。我研究出來的方程式:時間(物質的運動)=空間(物質)✖️能量,就是從此追根溯源領悟出來的。希望有識之士能夠理解。


黃山力


《易經》是一本獨特的著作,是一本披著占筮外衣的哲學著作,因此顯得難學難懂,所以解讀必須注意以下幾項:

1,《易經》是用兩套語言來詮釋內容和道理的,即“象數語言”和“義理語言”。象數語言是卦、爻象及其變化;義理語言是用具體文字進行哲理闡發

如“泰卦”,《易經》說是吉利的卦,為什麼呢?因其卦象上為坤卦為地地,下為乾卦為天,地為陰,地重而下降,天為陽,天輕而上升,這樣天地相合陰陽相交,則萬物相生,故為吉利。但其卦象“天翻地覆”,並不符合現代人思維,我們就會困惑不解,所以必須瞭解“象數語言”才能很好理解其意。


象數語言又是《易經》占筮功能主要用語,故為學好《易經》,最好先學占筮,這樣就會熟練掌握象數語言。近代易學家尚秉和也主張學易先學筮,就是這個道理。待熟練掌握了象數語言後,就可丟掉這個柺杖,達到“善《易》者不佔”境地。


2,《易經》有的字和現代用字讀音完全不同,如乾讀錢、屯讀肫、否讀痞等。有的字現代很少用還難認不解,如賁讀泌、夬讀怪、蹇讀簡、巽讀遜等,總共約120個這樣的字,須事先進行辨認並搞清其意,不致常被攔住而能順利學習。

3,通讀《易經》本文後,再學習《易傳》較好,《易傳》是孔孑及其後學為解讀《易經》本文,而作的七種傳計十篇文章,猶如現代學生教科書的輔導材料。

如著名成語“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就是《易傳》中乾、坤兩卦的《大象傳》,解析乾、坤兩卦卦辭大意而得出的義理(哲理)。

4,學過《易傳》後,再精讀《易經》本文就較輕鬆了,這時可結合學習一些“易學”文章,“易學”是歷代研究《易經》本文和《易傳》的著作成果,有助於我們更好理解和運用《易經》。


李保正聊易室


這個問題可以說有太多的說法了,為什麼?因為易經本來就是屬於玄學,不是科學範疇的,就沒有統一的權威標準。 個人覺得有幾個有必要應該注意的:

第一,為什麼要學習易經?這個問題不搞明白就沒有看的必要了,因為沒有目標的讀易經會讓人迷失在其中,很多人研究一輩子易經都不知所云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閱讀目標有哪些可以選擇的?我個人覺得,讀易經的一般分為幾種目的,有為了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有為了研究五術的高人,還有為了希望將易經理論衍生到其他學科的創新理論的人,更有一些人不但創新理論還希望將易經理論融入到各個領域實際運用的。你希望成為哪一種,如果只是希望僅僅瞭解一下,淺嘗輒止,估計你是看不懂也學不下去的。

第三,再談談學習易經的注意要點,易經64卦是古人發明代表天地萬物的一種像,個人是研究玄學多年的,以玄學角度看每一個卦象都代表著人,事,物,事物變化的狀態,簡單來說相關類型的所有東西,學卦不是光知道卦詞就行了,還必須將現實中的事物通過聯想進行64卦分類,比如坤卦,坤六斷,人物代表母親,物體代表大地,代表土類的物質,代表事情就是中斷了,甚至代表極陰的東西,如鬼魂,等等,這個還是一個單獨的卦象,你可以想象64卦的抽象複雜程度,缺乏想象力的人就沒必要去學了。

總之,即使你做到了我以上說的,一門深入的研究,沒有明師教和很好的悟性,花很多年的功夫,想要深入研究易經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紫玄修行


回顧過去十五年學習《易經》的經歷,其中曲折和彎路頗多,經驗教訓比比皆是。痛定思痛,讓我深刻意識到應該盡最大可能與友分享,避免後來人少花些無謂的時間,走一些更平坦的學習之路。

現行《易經》版本的讀本多以《周易》為藍本。

《周易》是春秋孔子歷經數十年編纂而成。

現在看《周易》讀本,實際上是《易經》集大成者,是《易經》讀本中較為高級的內容。

通俗而言,《周易》相當於《易經》學習中至少大學本科級別的學習教材,其中內容也沒有基礎的《易經》理論。

這個經驗事實,較少有人披露。

試想,一個《易經》愛好者,只是聞其名,尚不得其門而入之,此時是什麼學習狀態?

估計連小學都不是吧。

在此階段,如何認識和學習六爻的“錯綜複雜”?

顯然,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

所以,面對《易經》解讀注意事項的問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應該讓初學者有一本最簡單的《易經ABC》,介紹最初級的理論知識,比如爻,爻變,八卦等逐步遞進的知識內容。

有了這些基礎的初級的知識內容作為保障,後來者應該能夠很快理解《易經》讀本所描述的六爻卦象,以及象辭、彖辭等等難解之意。

大力普及《易經》的基礎知識,會重新呼喚廣大民眾學習易學的興趣。一旦投身易學研究的民眾增加,那麼對於易學的深入理解,自然就不是一花獨開,而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此時再來看《易經》,理解《易經》,其中晦澀難通的解讀,自然有更多人投入巨大精力尋求答案,遂為民族之興、之幸!

否則,現在之《易經》研究,曲高和寡,劍走偏鋒,少有人問津。妖魔鬼怪之路也。


古道罫圖


《易經》解讀主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不要簡單拘泥於原文直譯,還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多瞭解過去的歷史,這樣可以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卦辭和爻辭;

二、由於《易經》版本不同,純粹的原文很難找到,所以,在解讀時候要將卦辭、爻辭以及後世補寫的“十翼”分開研究,才能夠得到與現實生活共鳴的正解;

三、研究《易經》的方法是術數相法,解讀也應該遵循其法不能脫離。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見字解字就很難懂得明白;

四、《易經》是以占卜為外在表現形式,東方哲學為內涵的哲學著作,研究和解讀《易經》不能離開哲學邏輯,要充分借鑑東西方哲學觀,這樣解讀就會融會貫通,一通百通;

五、《易經》解讀的現實意義是現實應用,而不是掉入研究占卜或者研究易經數理學術的大坑裡面不能自拔。這樣害人害己,不如不解讀,不研究的好;

六、《易經》解讀必須要遵循簡單的原則,不能把複雜的問題再複雜,這是古代研究易經的學者很容易走的一條錯誤路線。現代學者一定要搞明白這個,普通大眾不知道什麼是卦?不知道什麼叫爻?不知道什麼是卦辭、爻辭?而你還一個勁的在講這些,請問你這叫傳播嗎?你這個叫唸經。高僧從來都不是念經,而是講經。


王鵬睿院長講慧門術數


說說我自己這近二十年來學習《易經》的體會吧。本人只有初中文化,步入社會喜歡上了《易經》,沒有師父教,全靠書本自學。這就說明了《易經》不是天書,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秘!

首先,不要把《易經》想的有多難,有人覺得難那是因為他想要從《易經》裡找到正確答案,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易經》包括“經”與“傳”,經在前,傳在後。“傳”是後人對“經”的闡釋,學習時要從後往前學!搞懂了後面的“傳”,才能明白前面的“經”。

儘量多看古籍,今人的書,各有各的觀點,看多了自己反而無所適從。古籍裡有什麼地方不明白可以參考今人的書。今人的書只能用作入門!

重要的是自己要真心愛好《易經》,這樣才能下得了功夫潛心研究。


曾經的曾經94050122


首先要有古文言文基礎,才能讀懂《易經》的大概意思。其次要區分什麼是《經》,什麼是《傳》,什麼是《易》學。

現通行的《周易》一書,《易經》與《易傳》合為一體,《易經》指的是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易經》據說周文王所作,而《易傳》與《易經》合為一書,故後儒經與傳不分,都認作《周易》或《易經》。

據說孔子作《易傳》,包括《文言》,專附於乾坤二卦卦辭爻辭之下。《象》《彖》附於每一卦,解釋卦辭,爻辭。而《繫辭上》《繫辭下》《說卦》《序卦》《雜卦》則附於書後。

《易經》是經,《易傳》不是經,而是解釋經,屬於《易》學範疇。

《易》學的範圍極廣,歷史上,《易》學之著作多的數不勝數。記住一點,《易》學不是《易經》,而是後人對《易經》的各自的解釋。這些解釋,五花八門,觀點各異。不可把《易》學著作當作《易經》或《周易》解讀。

七十年代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周易,經與傳分開。《易經》部分,卦辭爻辭與通行《易經》的文字除少量字不同,文字基本相同。但是,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卦序不同,意味著顛覆了二幹年來《易》學乾卦。

帛書《易傳》也託孔子之名。僅《繫辭》名同,其它為《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讀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易經》,就大致瞭解了《易經》。致於是否讀懂,則是各人的理解能力了。


趙日金141


我是這樣解讀的:《師》《比》兩卦。

用兵準則:組織紀律、全民皆兵、正奇兩手、集中優勢、勢奇利導、論功行賞。

       鬥爭的目的:團結!

       團結的原則:誠信如美酒賓朋滿座、四海之內皆兄弟、鬥爭中化敵為友、優待俘虜行中道、共同利益得人心。

《師》是網,《比》是綱,綱舉目張。

戰爭起源於利益衝突。

     開拓進取注意事項(《需》卦):我的地盤,平安;公共場所,嘈雜;他人地盤,強勢;巧取豪奪,濟貧;感情投資,酒食;千秋大業,敬慎。


海誠264


太極即易!解讀易經並非難事兒,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我以前買過書,看了一小部分,感覺太枯燥!我本以為像文言文一樣,讀一下即可領悟,事實並非如此,得跟著師傅學習!如果只是生辰八字之類可以套公式!很簡單!

其實,我個人還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人在做,天在看!做個好人,做一件善事兒,都會感覺很快樂!我現在三十多歲,經歷告訴我,只願家庭和睦,身體健康,豐衣足食!足矣!



尬聊帝


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及列出來十數項注意事項,在解讀易經中確實都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就二千多年來傳世的記述易經的書籍來看,也的確是見仁見智的諸多解釋,也正是仁智各表,易經著述雖多,卻也無法清晰地把題主所列事項講請楚,以至於後來學習易經的人也是仁智各表,各自大開腦洞,紛紛開山立派,甚至以自己的姓氏冠以“某易”,現在看來,這種狀況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上述這些情況,若用邏輯進行相關研判,就不難發現,假如對易經的理解確是可以見仁見智的,那麼任何一種過去的或是新發明的解釋都是合理的,都不能認為是錯的,異說越多就表明易經發展得越好,於是得出結論:二千多年來的任何一個朝代,其易經解讀的水平都要比前一個朝代好,到了現代,就更遠超古人了!但是這樣的邏輯結果反映的是事實嗎?

亢悔亨貞認為,易經講的就是規律,既然是規律,就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也不會因為人類的認知水平而改變,依據這樣的邏輯前提,其結論就是:對易經的理解不可以也不可能是見仁見智的。繼續這種邏輯推演,還會得出更明白的結論:對易經見仁見智的理解,一定是錯了。由此結論推而廣之,《十翼》對易經的解釋及後來一切以《十翼》為基礎的易經解釋都錯了,易經正處在光明不彰的黑暗中。

亢悔亨貞經三十餘年讀易研易,誤於《十翼》的時間十佔其九,在矛盾的痛苦中掙扎苦思,終於在對“易經是講規律的”這一觀念的堅持中,發現了《十翼》對易經解釋的邏輯錯誤,從而果斷放棄對《十翼》的研究,而以易經古經文為綱紀,探尋其規律與現實的對應關係,終於悟出了易卦成象的六個要素,並已經把這六個要素公開在頭條的答問和評論中。這六個要素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能夠全面推演易經六十四卦要說明的規律,並能理解在這些規律環境下,怎樣的行動方法最有效,是記錄在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中。亢悔亨貞在以前的答問和評論中,用這樣的方法簡單解釋過幾個卦例,從這不多的卦例中即能看到,易經用極簡單的事例闡明事物規律的普遍性和永恆性,符合常識,能指引人們在應對事物時採用正確有效的方法,足證“大道至簡”的說法是深具現實基礎的。

回到本題所問,讀易經最要注意的關鍵點,是不能偏離對事物規律的追求,拒絕接受雞湯警句式論述的內容,才不至於一起步便已誤入歧途,然後才是題主所列事項。而且還要明白,規律是恆定的,一貫的,是不能見仁見智的,此即《道德經》所言“道生一”。能夠見仁見智的東西,絕對不會是規律,所以也絕不可能由此得獲易經真義,讀者諸君,對於亢悔亨貞這些說法,能否神而明之,就看各人的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