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郵預訂為何完敗於新幣網約?

新郵預訂源自1981年,至今已經第39次了,之所以能夠持續這麼久,自然有其原因。

然而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新郵預訂與網約紀念幣想比,可以是說是慘不忍睹了。

新郵早於紀念幣搞網上預訂,但是走到今天,預訂量不及紀念幣的零頭的零頭--紀念幣鈔網約幾千萬枚十分鐘就售罄,新郵網上預訂一個月只有其百分之幾的數量。


新郵預訂為何完敗於新幣網約?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首先紀念幣兌換,央行沒有獲利的意圖,新郵則有圈錢之嫌。

紀念幣面值發售以後,銀行可以回儲;

新郵則是表面向用戶面值出售,實際上暗中低於面值向市場傾銷,而且不回收,還限制用戶使用。

其次,銀行發售紀念幣一手錢一手幣,而新郵是提前收預訂款,然後吃利息。

儘管郵政每年贈送生肖黃版給預訂戶,好像是補償了預訂戶的利息損失,但是這個“損失”一定會在在溢價銷售的小全張上找回來。


新郵預訂為何完敗於新幣網約?

再次,為了參與市場競爭,不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制定不利於市場發展的規則。

比如:為了刺激新郵預訂數量增加,採用預訂三年可以有機會搖號獲得面值訂購大小版票的資格。

就這一點獎勵也被弄得令人哭笑不得:小版票的發行量多達一百多萬套,但是給預訂戶的搖號中籤數量只有1000套,對,是一千套!想必這種吝嗇只有葛朗臺能幹的出來吧!

這一做法,還會有新增集郵者繼續預訂嗎?繼續預訂那個市場打折銷售的新郵嗎?


新郵預訂為何完敗於新幣網約?


綜上,新郵預訂和紀念幣網約相比,已經是窮途末路,危在旦夕了。

如果說紀念幣網約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那麼新郵預訂已經是病入膏肓了。

最可怕的是儘管已經跌至面值的四折,但新郵並不著急。

可能曾經跌至2-3折,也挺好,反正印刷成本很低,虧不了;說不定造假郵票的最後都能洗手不幹了,這也是一樁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