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傅友德能七戰七勝?

針對歷史的某些本質性的東西,我們只能進行淺顯的分析,我們帶著這些淺淺的分析,去體會一下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風采。他一生中對手有很多,但是在這些人裡面最恨的卻只有元朝,這個民族沒有任何的信任和仁愛,他們就像我國土地上的蛀蟲,不斷的吸食著我國百姓的血肉,在被趕出去之後,也並沒有斷送他們的野心,他們還是不斷的騷擾著我國的人民,他們的做法已經成為皇帝的朱元璋咬牙切齒,他決定就算耗盡一切,也要把這些人斬殺的一乾二淨,讓他們再也沒有反彈的可能。

為什麼傅友德能七戰七勝?

北伐的隊伍中,朱元璋將主帥的大權交給了徐達,而這個時候徐達已經上了年紀,不再像當初那麼勇猛,所以功勞最大的人並不是徐達,而是傅友德,他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蹟。馮勝到達蘭州以後,因為上級並沒有給他做出明確的軍事部署,只是給他了一個充當佯攻,引起敵人恐慌的任務,所以他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但是這個人畢竟也是一流的軍事將領,他心裡十分明白,在沙漠這種環境中,如果把軍隊分散,那是十分忌諱的。所以他只給傅友德5000人馬,並沒給傅友德什麼明確的任務,這也不能怪馮勝,因為他自己也沒有明確的戰略任務。他就是看自己手下的士兵沒事可幹,所以給他個名頭,讓他帶著這些人出去逛逛。

為什麼傅友德能七戰七勝?

說實話,在與元朝的對戰中,5000人根本就不算什麼,更何況還是在平原開闊的沙漠地帶,可就是這少得可憐的5000人馬,放在傅友德手裡,卻闖出了名堂。他沒有因為自己兵力少就龜縮不前,他正確的判斷了當前的戰局,率領手底下的5000騎兵,攻打西涼,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境內,用5000騎兵去攻擊一個城池,不僅沒有失敗,而且還斬殺了數千敵兵。取勝之後,他又馬不停蹄趕往永昌,又擊敗了一個元朝將軍,殺死了好幾千的敵人。馮勝在看到富友德這樣的戰果之後,放心的把軍隊的大權交給他。

為什麼傅友德能七戰七勝?

而對於傅友德來說,元軍此時就是瓜菜,他行軍到掃林山,捉了掃林山的守將,並且殺敵500餘人,此時甘肅的元軍都已經被嚇破了膽,傅友德就像一把利劍,懸在他們的頭頂,見著元軍就打,而且戰無不勝,每個人都非常害怕。此時的傅友德在勝利的衝擊下,一種拼命的攻打敵人,又過了幾天,傅友德帶著軍隊走到了內蒙古東部,此處的守將帖木兒,在聽到傅友德這個名字之後,沒有一點抵抗,立刻就投降了。

為什麼傅友德能七戰七勝?

傅友德帶著士兵繼續向前開進,在別篤山口,遇到了原齊王帶的蒙古隊伍,傅友德見面就打,剿滅敵軍數萬,俘虜文武大臣20多人,齊王自己孤身一人逃走。之後他又率軍繼續前進,行到瓜州,打敗當地守軍,繳獲牛羊無數,一直打到第二年7月份,由於繳獲輜重太多,已經嚴重的影響了軍隊的行軍速度,才決定回大本營.

可笑的是,他悠哉悠哉的撤軍,元軍將領認為前方一定有陷阱,所以沒人敢追。富友德在不受看重的前提下,橫掃蒙古境內,七場戰役幾乎場場都已勝利結束,此時的元軍已經痛苦不堪,被折磨的又怕又恨,打又打不贏,躲又躲不了,整天都生活在恐慌當中,據說當時援朝部隊中的很多士兵都得了抑鬱症。

為什麼傅友德能七戰七勝?

在出發之前,本沒有一個人看好傅友德,因為這個人之前並沒有多大的名號,雖然打過了幾場勝仗,卻因為表現的機會不多,並沒有給朱元璋留下多深的印象,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將軍,就在戰役中表現了自己的實力,完全正面擊潰元軍,進一步推動了朱元璋成功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