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你最佩服誰?

一枚外行


這三人來說最佩服的是秦孝公。

在秦孝公嬴渠梁之前,秦國經歷了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河西之地被魏國奪取,秦孝公之父秦獻公嬴師隰為奪回河西,將都城從西部的雍城遷到東部櫟陽,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內憂外患,被諸侯疏遠圍困。秦孝公為使秦國強大,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後秦孝公任用聽聞求賢令而來的衛國人商鞅,併力排眾議,實行變法,獎勵耕戰。經過變法後秦國國力日漸強大,百姓富裕充足。後收復河西,一掃之前的頹勢。

秦惠文王嬴駟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當時的有志之士張儀、司馬錯等都得到了重用。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間任用遠交近攻策略鯨吞蠶食周邊土地,使秦國版圖進一步擴大,任用範睢、白起等人,對秦國的發展起到了決勝的作用。


三個君王中,秦孝公在秦國的生死存亡之際,一改秦之疲弱,為之後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作用,是秦國強大的最初創造者。惠文王和昭襄王繼承了孝公時期制定的策略,將秦國更加的帶向了強大。


永康太尉


嬴渠梁,奠定秦國霸業基礎的人,沒有他,可能老秦人早就會隴西大山裡繼續放馬去了。因為他無條件的支持商鞅變法,才有了秦國的崛起。

嬴駟,雖然車裂了商鞅,但是嬴駟在位之時,堅定的維護了商君的秦法,才讓秦法在秦國得以生根發芽。另外,嬴駟不拘一格任人唯賢委以重任的用人策略,也是讓秦國從崛起到富強必不可少的一步,在位期間先取巴蜀,為秦國打下了統一的糧倉(當然是在李冰父子都江堰之後)

嬴稷,秦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在母親和舅舅的操控下,傀儡半生,但是後半生,任用白起為大良造,堅定的以消滅六國有生力量為基礎的對外戰爭,打殘了趙國、魏國,玩殘了齊國、楚國,剩下的燕國和韓國,根本就缺少存在感。

這祖孫三代,其實都是秦國統一大業上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是我說過,其實如果說誰是我的偶像,我覺得就是嬴渠梁,雖然他在世的那些年沒有看到秦國日後的強生,但是接到他手裡的秦國又是個什麼樣的秦國呢?積貧積弱,滿目瘡痍,老秦人基本上就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啊!嬴渠梁忍辱負重,割地,求和,以換取秦國短暫的休養生息的機會。面對強勢的魏國和楚國,甚至是韓國和趙國,他都要放下面子,放下王的尊嚴,來給老秦人爭取時間。他一輩子連個王后都沒來得及冊封,每天都忙碌在案牘之中。他和衛鞅(商鞅),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心心相印,真正的做到了君臣一心,衛鞅能做的他看,衛鞅要做的他幫;為立秦法之威嚴,一次砍殺上千人,誰替衛鞅背的鍋,嬴渠梁。一個將生死富貴名聲都置之度外的偉大君主,在他的帶領下,秦國才走向了富強之路,統一之路。

嬴駟,繼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父親最信任的大良造商鞅。在各方都揣測嬴駟要顛覆秦法的時候,嬴駟卻表態,秦法是富國強兵之法,不可廢。他雖然殺了商鞅,卻一直在沿用商鞅依法治國的理念。在位之時,啟用了公孫衍、張儀等外臣擔任秦國要職,使得秦國能夠內壓復辟勢力,外抗六國侵擾,並且成為秦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王。回頭看嬴駟的時候,你會發現,嬴駟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聖主明君,他英明的採納了司馬錯先攻巴蜀的意見,而非張儀的拿下韓國的舉措。雖然巴蜀在開局的時候一直需要秦國不濟的,但是老天爺又賜給了秦人一個叫李冰的偉大水利專家,都江堰的開鑿,瞬間讓巴蜀變成了大秦統一六國的糧倉和總後勤部。

嬴稷,他本來應該是個被遺忘的秦國公子,最有可能的就是在趙國度過他作為人質的一生。可是上天和秦國開了個玩笑,好好的秦武王,竟然舉鼎絕臏而亡,他就這麼鬼使神差的當上了秦王,成為讓六國都腿肚子打抖的殺人魔王。嬴稷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和六國展開了多次的拉鋸戰,基本都是以秦國最後勝利而告終,被視為戰國轉折之戰的長平之戰就是嬴稷在位時期的著名戰役,最終以斬首四十萬趙軍而告終,其他的如斬首魏軍八萬,斬首楚軍十萬這樣的戰例就不勝枚舉了。

綜上,我認為,沒法說誰對統一做的貢獻更啊,只能說他們很好的完成了統一之路上的每一步,而且都是超額完成。


輪迴的刻度


這三個人都很厲害,但是,最厲害的恐怕是秦孝公吧。

秦孝公這個國君雖然治國的才能不怎麼樣,但是,他能用人,會識別人才,讓專門的人才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他的肚量也很大,能夠把自己權力讓出去,讓別人有施展才華的舞臺。

正如秦孝公時期用的商鞅,秦國在秦孝公啟用商鞅之前,是個被中原六國看不起的弱小蠻夷之國。

那時候六國開個會,匯個盟什麼的,連招呼都不會給秦國打一聲的。

這做的就很過分了,這說明六國是無視秦國的存在的。

秦孝公當然不滿足於秦國被人歧視的局面了,所以,他想要把秦國給變強大起來。

變法就需要人才,正如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他們曾經就造就了秦國的一段繁華歷史。

基於這種情況,秦孝公開始發佈求賢令了,只要是有才能的,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都可以來秦國當官。

此刻,在魏國不怎麼被重用的商鞅,就開始來到了秦國。

可是商鞅來到秦國之後,他才發現想要見到秦國國君,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因為沒有人為他引薦。

這時候商鞅就找了一個能見到秦孝公的宦官,讓宦官告知秦孝公,就這商鞅才有機會和秦孝公面談的。

因為通過宦官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在當時看來是令貴族,士大夫不齒的一件事情,所以,以至於後來人民談到商鞅的時候,對他通過宦官來見秦孝公的作為,都是嗤之以鼻的。

商鞅來到秦孝公身邊,和秦孝公談了兩次,這兩次秦孝公差點都是睡著,因為商鞅給秦孝公談的都是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不感興趣,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沒有什麼新穎的東西。

到了第三次再談判,商鞅就使出了真本事,秦孝公聽的入迷了,覺得商鞅是個難得的人才,是能帶領秦國走向強大的人才。

於是,秦孝公就給了商鞅提拔了一個高官,讓他試圖變法。

商鞅開始從農業、商業、官僚體制,士兵殺伐等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改革的效果很好,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商鞅就把弱小的秦國,變為當時七國中最強大的一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的。

商鞅時期,秦國士兵打起仗來,那是不要命的,因為商鞅規定,只要秦國的士兵,能在戰場上殺敵一人,帶回人頭來的,不僅賞錢還賜官爵。

這就給了很多貧苦人上升的階梯,讓他們有了富貴的機會。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軍隊如此強悍的原因。

秦惠文王也是一個英主,他是秦孝公的兒子,他一上臺就把商鞅給五馬分屍了。

這件事做的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

但是,秦惠文王也是很厲害的一個君主,他在位期間,因為秦國的強大,六國開始結盟來對抗秦國了。

秦惠文王,利用了張儀,粉碎了六國對秦國的封鎖。讓秦國再一次強大了起來。

秦昭襄王也不簡單,他在位的時候,是秦國曆史上截至目前最為強大的時期,秦國和趙國打的長平之戰,就是發生在秦昭襄王時期。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的兒子,但是無論是秦惠文王,還是秦昭襄王,他們取得的成就,都是在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強大起來的。

所以說,還是秦孝公比較比較厲害,比較受人敬仰。


史學達人


個人還是比較佩服秦孝公的!

一、自身

秦孝公自身就屬於很牛X的君主!不說其他的,僅僅一篇《招賢令》就被商鞅稱作五百年一卷雄文!在面對商鞅提出的“仁政”等治國方略時,他還是有自己的看法。面對秦國幾代先君留下的爛攤子,他選擇的是勵精圖治,扛住了商鞅變法帶來的朝野震動,他和清王朝的雍正帝差不多,基本上都是積勞成疾。


二、任賢

任用商鞅,信任商鞅,並且在秦國強大之後,與之分享秦國,這一點卻是讓人佩服。在當時,有哪位君王該這樣做。



三、兒孫二人

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也很厲害,不過他們二人承接了秦孝公帶來的崛起,相當於守業,國家那個時候已經有法可依,不再像一隻無頭蒼蠅亂撞,按照秦孝公制定的國策,就一點:大舉東出,爭取統一六國!試問,秦孝公在破爛不堪的情況下還在想著大一統,真的沒誰了!野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一切都那麼的剛剛好


秦孝公善於制定國策。儒墨道法諸家怎樣選擇?帝王伯之術怎樣取捨?秦孝公根據自己的瞭解給出了答案。戰國時期變法不少,為什麼只有秦孝公取得最大成功?商鞅去的國家不少,為什麼只有孝公留住了他?入秦的各家學說學者不少,為什麼秦孝公獨取商鞅?答完這些問題秦孝公的偉大就立刻顯現了。

秦孝公的另一個明智之處就在於絕對的,好不保留的支持商鞅。為此他頂住的壓力也是很難想象的。

秦惠文王善為人子。“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謂孝矣”。惠文王殺商鞅緩和了國內新舊貴族矛盾,也緩和與六國的關係,其實變法並未停止,真正意義上並未做出任何妥協。如不殺商鞅,舊貴族聯合六國,惠文王即位時的政局將非常嚴峻,說嚴重點,變法成果毀於一旦、另立新君改弦更張的可能也不小。能繼承秦孝公遺志併發揚光大,除了秦惠文王還能有誰?

昭襄王審時度勢堪為典範。孝公變法,總有孤注一擲之嫌,惠文王承平有餘沒有突破。昭襄王能忍羋氏專權,當有范雎出現,意識到有力量奪權,便會好不手軟。當機立斷,人所不及。白起、范雎,人中精英,在昭襄王面前無不戰戰兢兢,帝王之術可見一斑。攻伐克取無不自如,遠交近攻自逞心意。

最絕妙之處在於三人的順序。若無孝公開創政局,惠文王無可繼承,若無惠文王發揚光大,就沒有昭襄王攻伐克取的物資和兵力基礎。而若是孝公在昭襄王之後的時間變法,怕是早就被趙魏瓜分去了。

天命歸秦,夫復何言!


立馬吳山1


第一,應該是秦惠文王,縱觀其他六國變法圖強都是一代明君死後,後代敗家的案例太多太多了,比如戰國第一霸主魏惠文王死後魏國就開始衰弱,還有齊國的齊桓公,所以守成之君功不可沒,而且秦惠文王做的非常好,吞併巴蜀,為秦國打下良好後方基礎,造就秦昭襄王長平之戰的強大國力!承上啟下做的很到位!

第二,應該是秦孝公,變法圖強,選對了人選,假如換了他的哥哥贏虔做了國君,應該也會變法,但是可能不會像他那麼成功,應該也是一世而衰的秦國!所以孝公為秦國找對了方法,而且做的很到位很徹底,算是個人能力出色的明君!但是秦國到了他這一代不管誰當了秦國國君都會變法圖強的,因為當時山東六國都變法圖強了,就剩秦國還未變法了,就算想打下去,也打不過人家死敵當時的戰國第一霸主魏國了,只能選擇變法了!

第三,應該是秦昭襄王,秦國前面兩個國君為他留下了一大筆資產,使得秦國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而他在位五十多年為秦國一統天下掃清了道路,到了嬴政時期,用了九年就滅掉了山東六國,也算他是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要是他的哥哥秦武王多活幾年,估計秦國就要被敗光了!

總之天下歸秦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看看其他山東六國盡出些平庸,昏聵之君!說是奮⑥世之餘烈,其實也就這④世之努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明宮闕


我最佩服秦孝公嬴渠梁,因為創業艱難,守成更加艱難,守成之君要中興則難於上青天。嬴渠梁就是守成且中興之君,沒有他,秦國就被魏國吞併了,何來大秦統一華夏!


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在秦穆公嬴任好時代稱霸西戎,威震諸夏,是一個老牌強國!秦穆公之後,四代亂政,秦國國勢頹廢,新興的魏國不斷蠶食秦國領土,最終在吳起的帶領下,魏國以五萬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疲兵,全面佔領了秦國河西之地。

嬴渠梁的父親秦獻公勇武好戰,與魏國打了二十三年,把秦國都打得處在崩潰的邊緣,但是還沒有能夠收復河西之地,反倒讓魏國有了滅秦之意!六國會盟滅秦,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嬴渠梁繼位後,善於隱忍示弱,主動與世仇魏國談和,然後努力發展秦國國力,君子報仇,二十年不晚!嬴渠梁真心求賢,頒佈了《大秦求賢令》,廣邀天下士子入秦效力!而法家士子衛鞅聞得秦之求賢令,亦入秦謀國!


嬴渠梁知人善用,捨得放權,捨得給高官厚祿,又善於權謀鬥爭,給衛鞅變法保駕護航!衛鞅變法強秦之功,有六成是嬴渠梁的,但嬴渠梁不爭功,秦國變法命名為商鞅變法而不是孝公變法!

嬴渠梁用一生保護了變法權臣衛鞅,用一生實現了變法強秦之志,可謂明君典範!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據餚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志”!可見西漢文人騷客對秦孝公是認同的!



大秦鐵鷹劍士


一個國或者一個家庭,如果一代人很勤奮而且志向遠大,我們暫且稱之為很牛,如果不出意外,可以開創一個時代。如果兩代人很牛,可以開創一個盛世,如果三代人都牛,就能開創一個王朝,如果五代人都很牛那會產生一個強大的帝國或者一個偉大的家族。但要維持那麼長期的霸權,防止人性的墮落,還要克服人性的弱點,必須依靠法治,防止敗家子當家。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秦國相對於六國有比較完善的法律基礎,對事不對人,治國也相對容易一些,其它六國的盛世只能曇花一現,而秦國卻能笑到最後。當今美國也是靠完善的法律約束總統的權力,維持二百多年的盛世。不管是治國還是治家都值得借鑑。秦帝國的滅亡也值得深思。


6116973


要說個人魅力,最服秦惠文王。讓秦國在六國爭霸的夾縫中生存,和張儀巧戰六國,一手帝王心術也是用得爐火純青🔥。

秦孝公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有了遠大的目標和,惠文王繼位,把秦國悄悄的帶領到了全新的高度,才給昭襄王與白起征戰四方的條件。

秦惠文王時期,六國強盛,秦國仍然相對較弱,所以不得不縱橫四方,夾縫生存,到也正是這樣的情況,才造就了一個吃肉的秦國。


看點兒歷史


這和所處的時代是有關係的,秦孝公是一個勇敢的國君,秦孝公任用商鞅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商鞅變法,一諾千金讓秦的地位逐漸上升,而秦惠文王則是比較保守的國君,同時也是一個明君,任用張儀,合縱連橫奠定了秦一統的地位,而秦昭襄王的光彩幾乎是掩蓋在宣太后之下,實際上秦昭襄王做的也不少,滅義渠,滅東周,只不過戰爭太多,秦最後變得極度貧瘠,秦昭襄王更適合做一個征伐的將軍而不是國君,他的曾孫嬴政則統一六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