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蘭亭序》已經非常完美了,為什麼還要書法創新?

千千千里馬


書法也需要不斷的往前發展,當然也需要創新。雖然王羲之的《蘭亭序》已經很完美了,被稱為“盡善盡美”,在這種風格上到了極限,但是在其它風格領域,還是有很多的可能性的。

人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何況筆墨當隨時代,每一個書法的風氣不一樣,文人的追求不一樣,自然能夠產生不一樣的書法風格,而每一種書法風格的出現,都豐富了書法本身,如果書法只有《蘭亭序》這一種可能性,它也不能稱為藝術了。

比如唐代的尚法之風、宋代的尚意書風,這些書法風格的開創者無不是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從王羲之書法裡探索到另一種可能。

顏真卿在王羲之的內擫筆法的基礎上,融入了北朝和篆隸筆法,開創了自己獨特的外拓筆法的風格;

黃庭堅的筆畫如船伕蕩槳,大開大合;

王鐸寫出了氣勢磅礴的條幅書法,融入了大草和漲墨筆法;

就連自稱復古的趙孟頫也寫出了自己甜美的書法風格,更不要說清代的碑學了。

這些書法的創新,無疑都豐富了書法的表達元素,如果都固守《蘭亭序》,可以想象書法是多麼的乏味。

從這些書法家也可以看出,所有的創新都是基於傳統的,不是憑空臆造的,是對於傳統書法資源的一種整合,再加上時代的特徵,以及藝術家自身的修養,調和出來的,這是創新的底線。

對於書法來說,拋棄傳統就沒有辦法談創新。



不二齋


《蘭亭序》完美嗎?

凡見過《蘭亭序》的國人,可能有一半說好,另一半說不好;說不好的一半,是樸素的直言,說好的一半,又有一半是趨炎的;真正懂了的,佔了一半,臨寫過卻不懂的,又佔一半。提出這問題的,應該屬最後一半。


有人說“蘭亭”徒得虛名。改改塗塗、添添補補,文句欠通,又有別字,“有女郎才、無丈天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又有人說,“蘭亭”書文俱美,書巧天工之造化,文散性情之極致,文書同臻之神品……!

以西方審美:為“殘缺”、”病態”之美;以東方眼光,實為不著意處乃佳、不求態處而處處曼妙“雖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

而不管如何,《蘭亭序》終如“凌波伊人、絕世獨立”的存在,任人品鑑,歷千餘年法姿而不墜。

王羲之人格的不完美,入世的不完美與出世的不完美,卻造就了書法的完美,這矛盾的對立統一,卻由書法來完成。。。


史載羲之幼年先天患羊癇風一二年發作一次,以至“納於言”,晚年更有胃病、痛風、肩周炎、風溼等病。這些身體的病痛,與出世的不甘與懣慨,所以寄情山水,參究黃老道釋,食服丹散來消解。等等這些皆化在紙筆翰墨的“蘭亭”內了!


創新是什麼呢?

是人生超越了自身,是自身超越了時代,是自身知性的平衡破壞再平衡的過程。形式上再完美,終究是輸了一籌。如東鄰的“書道”,落到只能以“藝術”去詮釋了。

為什麼一定要去創新呢?

有時想想讀書真是一個奢侈的事,感慕那些禮樂文章,又恨自己表達的乖舛。但此念一生,又墜入“執”了。形隨我心,心超越了,形自然超越。。。言諄諄,聽藐藐,文章如此,人生如此,書法亦如此!

[臨池管窺] 謝謝瀏覽!


臨池管窺


謝謝千千千里馬好友邀請!

首先,說《蘭亭序》已經非常完美了,我並十分贊同。因為,《蘭亭序》也有瑕疵。

第二,為什麼還要書法創新?

無論是哪個書法家,即便是他把王羲之《蘭亭序》得百分之百的像,那也只能是王羲之《蘭亭序》再現(注:實際上,根本沒人把《蘭亭序》臨得百分之百的像,能臨個八九分像時,他就是高人了)。可再現的畢竟是古人的東西,你自己的東西在哪呢?



我們學習書法,繼續傳統是必要的,但關鍵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才是正理!創新的前提是先把傳統繼承好。在沒有把傳統繼承好之前,先不要談創新二字。

張繼先生說,書法創新很可怕!但書法不創新更可怕!

古人留下的名碑名帖,包括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五種書體,且每種書體的風格各自不同。如果我們只是機械地去臨摹這些名碑名帖,還不成“千人一面”啦!所以說,我們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書法創新。書法,不創新就沒有出路。



那麼,怎麼進行書法創新呢?就拿王羲之《蘭亭序》來說,我們臨摹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簡單的說,我們臨摹《蘭亭序》的目的,不是要現原帖,而是要學習王羲之《蘭亭序》筆法、結字和“晉韻”。每個臨摹《蘭亭序》者,如果能把王羲之《蘭亭序》筆法,結字和神韻掌握到七八分像,再在此基礎上加兩三分自己“個性”,那還叫王羲之《蘭亭序》再現嗎!另外,如果我們把學習王羲之《蘭亭序》筆法,結字和晉韻用於行書創作,那將是另一道風景線了。

學習書法,照搬,只能是師古,只能是古人碑帖的再現。而達到古人的碑帖再現,只能說明書者有一定的書法功力,而不能代表是你自己的書法作品。

我清楚的知道,學習書法者要想形成自己的風格,是難之又難的。但是,再難,我們也要去努力啊!想當書法家,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關於書法創新問題,以上談了自己的觀點,如果各位網友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完美永遠都是相對的,藝術的審美永遠是隨著時代流動的變化的。沒有什麼審美意識心態可以獨霸歷史,也沒有哪一個書法作品可以涵蓋所有的審美屬性,成為絕對的十全十美。


就像是詩中所寫“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各領風騷的不只是人才,還有不同時代的審美傾向。不但詩詞如此,但凡一切文化藝術,甚至是倫理道德,風俗習慣都不得不遵循這個規律。所以,就是如詩聖杜甫,詩仙太白的詩到了後世,也因為萬口相傳,聽了耳朵生繭,其魅力也不由打折呢。何況千年以來,單反書家都比學習的二王之書呢?


先秦時甲骨文,或勁健雄渾型、或秀麗輕巧型、或工整規矩型、或疏朗清秀型、或豐腴古拙型,或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裡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魏晉風流,南方尚高貴華麗,或飄逸絕俗,流光溢彩、逸緻翩翩、飄然遠舉之致,遠觀如鶴舞九霄,或如逸士清遊,無一絲塵俗之氣,令人神清目暢。而北方則尚雄渾大氣,刀劈斧斫,或古拙樸茂,或險峻靈動,或質樸方嚴。南方長於尺牘,北方見於石碑。


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在同一時代,書聖王羲之亦不可兼得,只能取其一而至極,無從博而俱全。


更何況,隸有隸意,楷有楷法,行有行規,草有草趣,如唐楷書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虞、歐、褚、薛、顏、柳,不斷傳承和創新,各有千秋。或挺勁峭拔,稜角森然,或正平俊朗,風姿綽約;或精工秀雅,形瘦實腴;或纖瘦遒麗,婀娜清健;或雄強渾厚,朴茂端莊;或剛勁峻拔,端莊嚴謹。這又豈是《蘭亭》一帖,可以容納的?


而顛張醉素之狂草,有變化萬千,神鬼莫測,經天緯地之奇,有龍騰虎躍,大河奔流,刀光劍影之勢,有醉後狂歡,登高情滿,望海意溢,悲喜交集之至情至性呢?


所以,《蘭亭》一序千古留名,煊赫後世誠然大美,然百代榮枯滄海桑田,審美流轉各具精彩,才有爭奇鬥豔,無限風流,洋洋大觀。


盛唐豪歌李藝泓


曾讀過一篇文章,印象特別深刻。主人公是日本的一位書家,少年時便顯示出卓越的書法天賦,引起了書壇大佬的關注。大佬斷言,假以時日,此娃必能成名立家,甚至可能改寫書法史。

多年後,突然發生了一系列怪事,不斷有多人造訪大佬,請其鑑定高價購得的“帖子”是否是王羲之真跡。大佬覺得這太荒謬了:王羲之真跡幾乎盡人皆知,怎麼可能還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寶貝,流到日本?起初,他一口回絕。後來,尋找他鑑定的人越發多了起來,這讓他心生困惑。

於是,好奇心驅使他忍住可能被愚弄的憤怒,他破例答應看下這些作品。

當他看到這些作品時,竟被深深震撼住了。這種書法,無論線條、風韻、氣度,都是王羲之才有的啊。有那麼一剎那,他差點相信這些就是王羲之的真跡。

片刻之後,平靜下來,再細看這些作品中的字,明顯感到它們多半是出於對《蘭亭集序》和《聖教序》的模仿了,罕有新的筆法,確定是贗品無疑了。

可是,這些字寫得太逼真了,王右軍再生,未必能夠寫成這個樣子。年屆古稀的大佬,急於找到贗品的作者。

多方打聽後,他終於見到了這位神秘的“假王羲之”。看此人的第一眼,便覺得有些眼熟,當對方報上名後,他沉吟半晌,爾後,逐漸想起來多年前那位可能改變書法史的天才少年。

曾經的天才,遭遇王羲之作品之後,沉浸其中,完全失去了自我,雖然他幾乎已達到了“亂真”的地步,然而,只是一個假古董製造者,偽造王羲之作品的無名之輩了。

眼前的中年人,曾經的書法天才,還沉浸在神似王右軍的自豪中時,大佬忍不住潸然淚下:“右軍啊,你坑殺了古今的多少天才啊?!”


回到題主的問題,王羲之的書法已經非常完美了,那麼,為何還要書法創新?


原因說簡單也不簡單,說不簡單,好像也沒那麼高深。大概的原因如下:

首先,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的書法,需要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發展,不同時代,需要不同的藝術風格和作派

王羲之書法,是魏晉士人精神的寫照,是那個時代高蹈不群,出塵瀟灑的真名士氣韻的自然流露。其後,唐人尚法,宋人重意,有別魏晉六朝所強調的氣韻。

歷史車輪向前滾動,人類也不應該滿足於過去的成就,縱然古人已經建立起高峻的藝術豐碑,後人仍應該保持精進進取之精神。不能因為有藝術高峰的存在,就放棄了別立新宗,自我作古的氣魄和追求。


其次,藝術追求個性,王體書法取得了高度成就,成為書法史上的豐碑,但不應該取消其他書家表現自我個性和氣質。

書法藝術,與書家的氣質個性緊密相連。王羲之書法,是其真率飄逸個性的真切顯現,後世書家不可能拋卻自我,成為王羲之第二,而應該成為最好的自我,應該學習王羲之以筆墨書寫真我的精神,而非單純模仿王羲之其人其書。


第三,對藝術家而言,完美永遠在他處,完美宛如經濟學家所說的資源最優化配置方案一樣,只存在於理論之中,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王體書法也不例外

王羲之書法,不僅包括《蘭亭集序》,還包括《十七帖》《初月帖》《黃庭經》《樂毅論》等。據說,《蘭亭序》寫成後,王羲之不甚滿意,想寫篇更完美一副來,然而,無論他怎樣嘗試,都無法寫出更好的來,被補入的“崇山”,“今之視昔”後塗抹的痕跡,以及經過塗改的“斯文”之“文”字,不能不說是這幅作品的缺陷。

然而,這種缺陷,由於無法得到修正,就成了維納斯的斷臂,形成了不可替代之美了。

對後世書家而言,王羲之的藝術遺產固然值得研讀學習,但肯定不是全盤接受,而是應該學習借鑑其藝術精神,繼往開來,再創新風,而不應該王羲之這位大牛太牛,就甘作牛後了。


第四,因襲模仿是藝術最大的敵人,縱然王羲之書法接近完美,如讓世間書家都邯鄲學步,效尤右軍,那般揮灑,則是對藝術的褻瀆,是最不藝術的愚蠢,也是對王體書法藝術精神的扭曲和荼毒。

王體書法,特別是行書和草書,自在揮灑,宛如蛟龍入海,鳳飛九天,白雲飄飛,仙人舉袂。它展現出的是一種隨物賦形的暢達,無往而不可的通脫,是心靈高度自由的表現。

【圖:王羲之《轉佳帖》】


而一味學步王體的線條,筆法,結構,章法和佈局,就已經落入俗套,甚至說是誤入歧途了。如果因為王體書法的卓絕成就,就取消了書法的其他千百種可能,就等於把王羲之書法置於“暴君”之位,禁錮了書法藝術的其他種種可能。

這不僅是不仁道的,愚蠢的,也是不現實的。這種說法和追求,只有用在對王羲之致敬時,才具備積極意義。此外無他,缺心眼而已。


最後,對有抱負有追求的藝術家而言,世界上只有兩個藝術家,一個是已經死去的藝術家,另外一個就是他自己。此外,沒有什麼藝術家

王小波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另外一種是不像我的人。藝術家應該有自我作古,為藝術立法的氣魄,至於能否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當然,這不是簡單鼓動藝術家狂妄自負,白眼青天,鄙薄同行,而是強調藝術家要有發現自我個性,成就完美自我的勇氣和魄力。



風雅人文觀察


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藝術如果不創新,就會被歷史淘汰或滅亡,所以作為清醒的藝術家,就必須要創新,創新時代的書法。


《蘭亭序》雖然盡善盡美,但他它代表的是書法藝術的巔峰和一個時代的經典,但不是每個新時代的書法風格和經典。正因為《蘭亭序》的完美證明了王羲之書法的生命力是強大的,所以,中國的傳統書法歷久彌新,長盛不衰。創新使得書法不斷開闢了新的境地和境地,雖然在創新高度上難以逾越王羲之,但書寫自我性情的自由度和個性方面卻是無止境的。所以中國的書法才能長盛不衰,日日新,又日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要書法藝術的生命力還在,就要去創新,越創新,書法藝術的生命力才能不斷常新常變,日久彌新。所以才有了書法的不同時代的典型書法風格。





翰墨書道


書法和音樂類似,且高於音樂,因為表達更自由充分,且視覺好於聽覺,怎麼可能有盡頭,如果有盡頭你可以想象一下上帝寫了一行字,雖然想不真切,朦朧中那些字應該是盡頭了,上一張



點畫信手凡推求


無論臨蘭亭萬遍還是蘭亭,創作出的作品只能算集字。集字在筆劃連接或上下字之間,如不改變筆劃走向就會出現硬接,就會不順暢。筆劃改變走向,或筆勢發生改變就是所謂的創新,其實也是出於自然。所以筆法豐富了就能應變。還有蘭亭只能算行書,拿行書的筆法去套其他書體,那還是行書。所以每一種書體都有其固有的筆法。執筆的不同筆劃也會不同,其實算創新,也不算創新。書法這東西講不透的,微有微法,大有大法,各有各法,也是遊戲的一種。


訇子


歷史可以停止嗎?

這個問題不正確!藝無止境才是真理,對王羲之先生的書法也應該有一個客觀冷靜的欣賞和評判眼光,你認為王羲之是最高水平,是你的認識問題,你仰視別人,別人就比你高大,是視角造成的錯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別人無法達到的一面,做好自己吧!雖仰望先賢,亦不忘做最好的自己!這才是正道!


藝術旅程


凡藝朮創新是永恆的主題,書法更是如此,人類也是這樣,不創新的話還是停畄在石器時代誰樂意!但創新比登天還難,當代書家想創新的千千萬,成功的沒看見!結繩創新甲骨,甲骨創新大小篆……簡隸,章草……第一行書,二行書都是經典創新,歷代認可!生活中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原始,農耕,火藥,電燈,電腦如此,達到經典創新後人認可的創新難上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