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宁可舍弃皇冠明珠印度,为何不惜一战也不放弃香港?

用户64537308


1949年英国政府确实下了不惜一战也要武装保卫香港的决心的。


在这个问题下大家讨论印度已经讨论的很好了,对于1945年后蒋介石与英国相关交涉也说的很好了,但是我看很多人对1949年香港武装保卫香港计划并不清楚。


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英国为什么会在1949年不惜一战也要武装保卫香港。


首先英国第一次意识到他们可能要为了“保卫”香港这个远东殖民地而和我们交手是在1946年“紫石英号”事件以后。


当时正好丘吉尔被选下台,换了工党艾德礼担任首相。“紫石英号”事件发生的消息传到伦敦,艾德礼内阁就意识到英国可能要和我们发生严重武装冲突了,所以内阁开会。


凡是开会肯定是和鸽派以及鹰派意见。


我这里详细说说鹰派意见,艾德礼内阁鹰派以国防大臣亚历山大为主,事实上艾德礼首相也站在亚历山大这一边的。


亚历山大的意见是,对于处于“去殖民地化”浪潮的英国,好不容易等来了对“去殖民地化”不感兴趣的美国新总统杜鲁门,所以这对英国是一个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的政治意义大过它的经济意义。


如果英国不战而放弃香港,那么不但让英国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更重要的是会对英国对东南亚的统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当然为了让英国吃相不那么难看,英国艾德礼首相对此进行了“冷战化”包装,英国政客们当时把香港称为“东方的柏林”。


英国这份武装“保卫香港”计划大致如下:



不过这份计划最终并没有彻底实施,因为艾德礼希望在“保卫香港”的问题上得到全体英联邦国家的支持,可是除了新西兰以外,其他英联邦国家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这就给艾德礼的计划浇了一大盆冷水。


这下艾德礼只好和我们“软硬兼施”了。所以艾德礼才会在1946年8月宣布将就香港地位与“友好,稳定,统一的中国政府”协商,在此之前,英国希望香港保持现状;这就比之前强硬对待蒋介石好许多了。


也因为英国在武装“保卫香港”问题上底气不足,英国才会成为西方国家里第一个正式承认我们的国家,在1950年就承认了,非常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希望藉此示好,希望我们不要用武力收回香港。


不过即便如此,1949年的时候,英国还是在香港部署了4个步兵营、1个皇家炮兵野战团、1个海岸和防空两用重炮团和1个需要时能立即增援的后备旅;与此同时英军最先进具有超强火力的巡洋舰“牙买加”号奉命以最高时速自百慕大群岛驶往远东海域,并称必要时将派遣航空母舰。


英国皇家空军亦宣布派出一队喷火式战斗机从马来亚地区飞往香港启德机场,除驻港英国皇家空军原有的飞机之外,先后增驻新式战斗机36架。陆军则增配大量反坦克炮、野战炮、重型高射炮和坦克、装甲车。


综上诉述,英国之所以愿意“不惜一战也不放弃香港”主要是因为担心因为香港,在东南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动摇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兰台


可以说,当时英国的的做发很难理解,认为这就是个战略错误。英国大概也没有七十年后的远见,会预估到今天的印度和香港。实质上说过了,英国当时的决定是个错误。


必须首先说明,英国根本不希望印度独立,当时印度的GDP占据整个英国GDP的40%,被英国媒体称之为誉为“英国国王皇冠上的明珠”。当时香港的经济几乎可以不计。而英国允许印度的独立主要是因为,大英帝国的能力和实力已经不足以控制如此广漠的殖民地了(大约450万平方公里)。再就是战后殖民独立运动的兴起。印度的独立愿望空前强烈。而美国为了瓦解英国的实力。也暗中支持。英国在这种情况下,迫不得已和印度当局签订《;印巴分治方案》使得印度独立。


在香港问题上,英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强硬在于。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昔日荣耀,酒必须保留一定的殖民地。而之所以选择香港,就是‘’.欺负人‘’决定国民党好欺负,但罗斯福支持当时的蒋介石收复香港。但由于罗斯福45年去世,为而继任的杜鲁门却信任丘吉尔。由于美国不支持国民政府,再加上中国陷入内战。导致在二战结束后,唯一一次最有机会收复香港的机会丧失掉了。

而在1949年,解放军一发炮弹就可以解放香港的时候,我们却退兵了。英国已经准备放弃香港了。但是我们停止了脚步,并没有进攻香港。原因就在于给中国留下一个窗口对外渠道。香港作为国际上的自由港,也成为中国在78年之前我们我唯一和世界贸易的渠道。直到97年香港回归。

而英国不能放弃香港,这是为了香港对于战后保持与中国及远东的贸易相当重要。这也是英国为了维护他们在香港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香港对哟和政商业两界极为重要,他们都想在战后恢复其在香港的利益。香港对于英国有着重要战略和巨大经济利用价值但印度显然没有这样的价值。

还有一点就是,本土的香港人没有回归祖国的意识和行为。在行为上没有造成巨大的政治压力,虽然国民党如果武力侵犯香港的话,英国未必敢抵抗(丘吉尔说,如果中国要收回香港,就从我身体上压过去,不过是吹牛而已)但迫于英国尤其是美国的巨大压力。蒋介石只好放弃香港。但历史证明,无论蒋介石还是后来都没有武力侵犯香港。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英国人的“不惜一战”也就是放放狠话,表达一下政治态度,其实他们在香港既无一战的能力,也无一战的勇气。1945年日本投降后,若不是美国罩着它,国民政府绝对有收复香港的打算和实力,新一军和第13军两个王牌军奉命开到九龙屯兵宝安,英国人已然懵圈了,紧急向美国求救。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新一军在缅甸打日本人都不含糊,还在乎刚从战俘营里放出来的总督和不到一个师的英国兵嘛?况且在1942年和1944年的二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英国人的背信弃义已经让国军上下非常不爽,在越南既然能朝法军开火,在香港也一定敢冲英国开火。

根据1942年初美英的承诺,他们将放弃租界等一切不平等权利,从法理上说也包括香港,日本投降后根据盟军划定的受降范围,香港也在中国战区之内,因此中国军队开进香港没什么问题,是英国人1943年起变卦了,又不想放弃这个“东方明珠”。



(第13军军长石觉)

在此之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英军感觉到危险,曾迭电重庆要求中国军队增援,蒋介石也确实调欧震第四军等部南下了,期间日寇第11军发起第三次进攻长沙作战,就是为了牵制国军去增援香港,结果还没等援军到达,英国人就投降了。

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军暴露出二个显著特点,其一是陆军战斗力羸弱,在新加坡80000人向山下奉文的30000日军投降,武器不算,仅汽车就上交日本人10000辆,而当时中国军队的全部运兵汽车总计才5000余辆。在香港,抵抗最顽强的不是英国正规军,而是香港市民义勇军,最后英军投降的理由都很奇葩:炮弹不够了。



其二是有困难就找中国,要求出兵相助,但根本不尽盟友之力,从香港到缅甸莫不如此,而一旦日本人颓势,英军又开始提防中国军队。1943年缅北反攻开始后,英军始终在新一军的右侧伴随前进,名义上是联合进攻,其实也有防止“驻印军”深入缅甸中部的意图,绝对的小人之心。

新38师在仁安羌救了7000多英国人,而等到孙立人率领4000人马在史迪威的协调下退到印度时,英军居然准备把新38师当“难民”处理予以缴械,孙立人气得都准备开战了。蒋介石特别安排该师扩编的新一军进军香港受降,很难说不是故意的,冤家路窄嘛。





(香港英军投降)

蒋介石确实不怵英国人,但是却真的不敢跟美国人翻脸,这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也有关系,他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和援助。因此在杜鲁门的强烈阻挠下,蒋介石犹豫再三放弃了收复香港的计划。

到人民解放军进军广东的时候,其实收复香港就是抬抬腿的事,主要考虑在西方对新中国全面封锁的形势下,保留港澳这两个窗口。英国人也挺会来事,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





(投降时总督杨慕琦)

1985年开始的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英国磨磨叽叽还有幻想,邓大人的原话不转述了,中心思想就是谈不拢就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收回香港,言外之意世人皆知。“铁娘子”撒切尔只能认怂,香港不是孤悬海外的马岛,真要动起手来,英国陆军一丁点儿机会都没有。

其实印度和香港、新加坡这些地区英国都不想放弃,丘吉尔不是扬言过嘛。但是二战极度削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它的殖民体系已经坍塌,二战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风起云涌。印度是南亚大国,面积和人口总量都很庞大,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无论是人力、财力和军力成本,英国人都已有心无力。

(日军占领香港)


度度狼gg


要搞清楚的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都还属于英联邦,只是高度自治,而香港目前完全属于中国。

英联邦有哪些,最容易区分可以参考每四年一届的英联邦运动会,以下国家或地区参加年份:

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表

亚丁殖民地1962

安圭拉岛 1982,1998—

安提瓜和巴布达1966–1970,1978,1994—

澳大利亚 1930—

巴哈马1954–1970,1978–1982,1990—

孟加拉国1978,1990—

巴巴多斯1954–1966,1970–1982,1990—

伯利兹1978,1994—

百慕大 1930–1938,1954–1982,1990—

博茨瓦纳1974,1982—

英属圭亚那1930–1938,1954–1962

英属洪都拉斯1962–1966

英属维京群岛1990—

文莱1958,1990—

喀麦隆1998—

加拿大 1930—

开曼群岛1978—

锡兰1938–1950,1958–1970

库克群岛1974–1978,1986—

塞浦路斯1978–1982,1990—

多米尼克1958–1962,1970,1994—

英格兰 1930—

马尔维纳斯群岛1982—

斐济1938,1954–1986,1998—

冈比亚1970–1982,1990—

加纳1958–1982,1990—

直布罗陀1958—

黄金海岸1954

格林纳达1970–1974,1994—

根西岛1970—

圭亚那 1966–1970,1978–1982,1990—

香港1934,1954–1962,1970–1994

印度 1934–1938,1954–1958,1966–1982,1990—

爱尔兰 1930

爱尔兰自由邦1934

马恩岛 1958—

牙买加 1934,1954–1982,1990—

泽西岛 1958—

肯尼亚1954–1982,1990—

基里巴斯1998—

莱索托1974–

马拉维1970—

马来亚1950,1958–1962

马来西亚 1966–1982,1990—

马尔代夫1986—

马耳他1958–1962,1970,1982—

毛里求斯1958,1966–1982,1990—

蒙塞拉特1994—

莫桑比克1998—

纳米比亚1994—

瑙鲁 1990—

纽芬兰 1930–1934

新西兰 1930—

尼日利亚 1950–1958,1966–1974,1982,1990–1994,2002—

纽埃 2002—

诺福克岛1986—

北婆罗洲1958–1962

北爱尔兰 1934–1938,1954—

北罗德西亚1954

巴基斯坦 1954–1970,1990—

巴布亚新几内亚1962–1982,1990—

槟城1958

罗德西亚 1934–1950

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 1958–1962

圣赫勒拿岛1982,1998—

圣基茨和尼维斯1978,1990—

圣卢西亚1962,1970,1978,1994—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58,1966–1978,1994—

萨摩亚和西萨摩亚 1974—

沙捞越1958–1962

苏格兰 1930—

塞舌尔1990—

塞拉利昂1966–1970,1978,1990—

新加坡1958—

所罗门群岛1982,1990—

南非 1930–1958,1994—

南阿拉伯保护国1966

南罗德西亚 1954

斯里兰卡1974–1982,1990—

斯威士兰1970—

坦噶尼喀1962

坦桑尼亚1966–1982,1990—

汤加1974,1982,1990—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34–1982,1990—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1978,1998—

图瓦卢1998—

乌干达1954–1982,1990—

瓦努阿图1982—

威尔士 1930—

赞比亚 1970–1982,1990—

津巴布韦1982,1990–2002

从上小国忽略,你会发现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一直就在参加。是的,没错,他们这几个国家的国家元首一直就是女王,只是高度自治而已。虽然放弃香港和放弃印度都一定程度上对英有巨大影响,但放弃香港性质就完全不一样,是完完全全的主权移交,是两码事。


正在输入108877971


日不落帝国吓唬软弱腐朽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姿势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的独立形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英国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而香港,对于英国人来说,虽然是心里万分不舍,但如果新中国执意收回,那它也是无力抗拒的。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横渡长江时,英舰“紫石英”号开炮轰击我军,一番激战后被我军扣留。已御任首相4年的丘吉尔,曾在英国议会叫嚣:“派两艘航母到中国去,实施武力的报复!”但叫嚣归叫嚣,英国到底还是不敢对我国“实施武力的报复!”我们贵州平坝县有一句土话叫做“拍簸箕吓耗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些人故意虚张声势来吓唬人,其实它的内心空虚得很,害怕得很,它并不敢真的这样做。而当年英国政府的所谓“不惜一战,”其实就是典型的“拍簸箕吓耗子。”
但是


英国确实是交了狗屎运:当时,新中国出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的考虑,作出了暂不收回香港,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再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定。于是,天眷英国,让这厮在香港一直快活到1997年6月30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孤独的人209381559


有时候会认为英国军队真的不适合陆地作战,他们可能比较适合海上作战,毕竟靠“海洋”发家致富的国家。当日军登陆香港之后,一万多英军抵抗不到半个月便向日军投降了。这还不是最惨,当日军闪击马来半岛,8万多英军一路溃退,被日军追着跑。直到新加坡,没有办法跑了,才停留下来抵抗日军。结果就是,没有抵抗几天,这几万英军又投降了日军。搞的鬼子非常郁闷,因为俘虏太多了,粮食根本不够吃。

英国还是在香港与日本一战过,但是香港并不是英国的战略要地。直到日军侵略香港,英国都未给香港增加实质性的兵力,而是在当地征招兵员补充部队。事实上。印度才是英国在亚洲地区不能放弃的战略要地。如果鬼子敢来攻击印度,英国“绅士们”是会拼命守住这块最后的反攻基地。

当日军在东南亚突来突去的时候,中国马上派遣了远征军出兵国外,与鬼子作战保护大动脉。原本中国是想和美国英国一起抵抗日军的攻势。美国人还行,基本遵守了约定,但是兵力太少了。英国佬却是表面一套,内心又一套。在同古会战中,曼德勒会战中,英国佬都完美的放了中国军队鸽子,只顾自己拼命的撤退。对于英国佬来说,香港和缅甸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守住印度就可以了。

当日军基本占领东南亚之后,他们也曾经攻击过印度,为此发动了英帕尔战役。日军为此还调集了三个师团的兵力,总人数8.5万人。然而日军太过轻视英军,加上牟田口廉也指挥无能。这样庞大的兵力调动,居然不考虑后勤保障问题。此时的印度不仅有英国军队,还有中国军队,以及少量的美国军队。既然鬼子来打印度,那肯定要还击,还得把它打疼。鬼子在这场战役中直接伤亡了6.5万,再也没有能力对印度发动大规模攻击的能力。


兵说


二战时期,据说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在打光最后一个印度人之前,大英帝国绝不投降!这或许只是一句谣传,但是印度人替英国打仗流血,却是铁的事实。在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就表明了大英帝国并不想让印度独立,但是时代变化了,英国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业产值就被美国和德国超越了。其恶果就是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可言,英国经济也因此有明显下滑。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又不计成本的发动了布尔战争,导致英国的财政压力加大,对殖民地的控制大不如前。看着宗主国半死不活的样子,殖民地也纷纷开始搞起独立运动。


1867年,加拿大宣布成为自治领。


1901年,澳大利亚也成为自治领。


1907年,新西兰宣布成为自治领。


1910年,南非也宣布成为自治领。


这四个殖民地先后自治,把当时的印度精英羡慕死了。印度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既然南非都可以自治,那么印度也应该自治。其实在此之前,英国政府给了印度一些自治权利,比如在每一级政府行政部门和立法机关里面增加印度人的名额,但是印度各级机关的主要官员仍然是英国人,这些英国人要向总督负责,而总督要向英国女王负责。等于实际上印度还是一个殖民地,没有实际上的自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德国死磕。其后果就是英军的兵力不足,必须要依赖于殖民地的军队补血才行。因此英国加大了对印度军队的投入。据资料统计,当时的英属印度军队高达一百七十万人,是英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英国人还承诺,只要印度人帮助英国打赢了一战,什么条件都好谈。


于是一战结束后,印度人正式向英国当局提出自治请求。因为印度人认为自己帮助英国打赢了一战,既出钱又出人,功劳很大。要求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不过分。结果英国人出尔反尔,通过立法的形式,用法律压制印度的土本派,并限制印度的新闻出版,屡次镇压印度人的独立运动。此举激怒了印度人,很多地方都举行了暴力反抗。而更多的人则参与到了甘地组织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搅的英国政府焦头烂额。


(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殖民地一样,印度当时也有殖民地旗)


到了三十年代,诸如澳大利亚、南非等自治领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这一下,更让印度人心里不平衡了。同时,由于纳粹势力的崛起。英国又需要借助印度的力量与野心勃勃的德国和日本对抗。这就少不了要调集印度的人力和物力参加战争。于是英国政府主动缓和与印度的关系,丘吉尔向印度人承诺:在战争结束的恰当时刻,还给印度自由。问题是一战期间英国人也说过这种话。印度在战争期间出了大力,结果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这一次英国人又给空头支票,印度人当然就不干了!


当时印度的一些比较有远见的政治家想声援英国,以借此让印度渐渐独立。但大多数的印度人都认为英国人是狗改不了吃屎的德行,就算印度这次帮忙了,等到战后依然是没有什么变化。并且英国和德国开战,跟印度鸡毛关系都没有。凭什么出力帮忙?再之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席卷东南亚,对印度产生了直接威胁。


面对这种威胁,印度人不仅不慌,反而认为是个机会。因此对英国施加压力,有些印度人还组建国民军,与日军配合打英国人。而英国一方则死不松口,坚持要求打完仗后再讨论独立的问题,结果导致英国和印度闹得很僵。于是印度的国大党向英国当局作出了完全独立的请求(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整个缅甸),并起草文件对英国人摊牌。印度人在文件中宣称:英国如若不同意其要求,群众抗命即将爆发!


英国政府对此的态度就是两个字——没门!


这一下,印度人又怒了。于是印度人控制的孟买会议就通过了一项“退出印度决议”,宣布退出印度运动正式开始。印度人在这场运动中,在各处制造破坏,用炸弹炸英军的物资中转站、放火烧政府大、破坏电力、交通和通讯网络,搅的英国人很头疼。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闹独立时。蒋介石还借机访问过印度,声援了印度人的独立行动。在蒋访问印度的最后一天,他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告印度人民书》。在这一正式声明中,蒋介石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政治独立、民族自决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以后,已随时代而有一甚大之转变,各民族求得自由之方式,今昔实亦有所不同。现在,各反侵略国家无不要求印度国民在此新时代中尽其应尽之责任……世界大多数人士皆已同情印度之自由。此种宝贵难得之同情,应特加珍重而使之勿失也。


从印度回国后,蒋介石又火上浇油,还发电照会英国政府,要求英国人在印度独立这件事情上,要做到“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的要求,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搞得英国人更加的烦躁。


看到英国政府无切实行动,蒋介石特意致电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请他敦促丘吉尔,落实印度独立的问题。这个事情传到伦敦后,惹得英国舆论一片哗然!丘吉尔大怒,扬言要撕毁已定立的中英盟约,并策动印度、西藏纠纷,策动西藏独立。 后来还是罗斯福出面调和,这一事件才平息下来。不过蒋介石和丘吉尔的仇,算是因此结下了。


(1942年2月10日,中国领袖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访问印度期间与甘地合影)


后来印度的暴力事件越闹越大,以甘地为首的印度精英派认为,暴力运动已经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范畴。因而号召暂停“退出印度决议”,先帮着英国人打赢二战再说。于是印度的这一内乱才暂时平息。


到了1943年9月,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在开罗召开战后会议。会议期间,蒋介石向罗斯福讨论了香港问题,希望美国能够支持中国能收回香港。之前被蒋介石算计的丘吉尔这次可算逮着机会了,他对罗斯福说:“战争结束后,英国并不要求增加领土,但是,也绝不打算放弃任何领土”。香港这件事没得商量!看到丘吉尔的立场如此坚定,蒋介石有点怂了,最终放弃了将收复香港这一内容写入开罗宣言中,仅仅要求英国在口头上承诺在战后同中国商讨九龙的问题。


到了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去世,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丘吉尔对着杜鲁门又重申了他的观点。同时,他还对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表示:“除非踩过我的尸体,否则休想从大英帝国版图中除掉香港。”


不过丘吉尔在吹完这番牛逼后不久,他就被英国人给选下去了。新继任的首相是工党领袖艾徳礼。在殖民地的问题上,艾徳礼和丘吉尔的政策不一样,但也仅仅是两人不一样而已。真正触及到英国利益时,工党和保守党的利益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是香港还是印度,英国人都没有放弃的打算。


首先是印度。二战结束后,英国在印度依然是老套路,没有什么改变。说好的给予印度人的自治权,结果还没给。


接着是香港。日军投降后,英军迫不及待的就派兵接不了香港。并且还照会美国,让美国支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这也就表明,二战之后,英国人并没有放弃殖民地,并且也不打算放弃殖民地。那么为什么印度独立了,香港却掌握在英国人手里呢?这个跟当时印度和中国各自的国内政治环境有关系。


印度在二战期间,英属印度军队的规模扩大到了二百多万人!并且还拥有两千多辆坦克装甲车和近千架飞机。这些印度兵都是正规军,而且是经受了二战洗礼的老兵。英军跟印度兵死磕,未必打的赢。




这些印度兵,深受印度独立运动的感染。在二战结束后,看到英国人没有实际行动,便于1946年发动了起义,震撼了英国当局(印度皇家海军起义)。英国当局在与美国沟通后,认为以现在英国的实力跟印度开战,是非常不明智的。于是英国同意了印度独立的请求,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因此独立了。


至于香港,最早的时候,蒋介石是准备派兵从从日军手中接收香港的。因为按照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发布的第一号受降令:凡在中华民国(满洲除外)、台湾、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之日军,均应向中国军队投降。香港就位于北纬16度以北地区,而且在战争期间隶属于中国第二方面军所辖战区的一部分,因此国军收复香港是理所应当的。(当时新一军都已经在深圳宝安集结了)


但是英国首相艾徳礼却拒绝接受麦克阿瑟的受降令,并且艾德还礼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杜鲁门指示麦克阿瑟,让他重新再发布一道命令,让驻港日军向英军投降。为了赶在国军之前,英国海军少将夏壳已经先率领一支特遣舰队在香港外海游弋了,就是准备在第一时间登陆香港。


最终蒋介石迫于美国的压力(因为当时已经决定要跟中共打内战了,不能少了英美两国的援助),连续两次发表声明,说自己无意以武力收复香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的归属问题。他还向美国派出了使节,去寻求美国的支持,幻想通过美国人的干涉来实现香港的回归。只不过杜鲁门明确支持英国,严重扫了他的面子。


1945年8月20日,夏壳率领英国海军特遣舰队大摇大摆地在香港登陆,并于十天后在香港成立军政府。在这个期间,蒋介石只是派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到香港,向驻港英军宣布:国民政府同意英军占领香港……




(早期的港英旗)


通过以上描述不难发现。其实英国人是不愿意放弃殖民地的!阿根廷外海的马岛、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现在依然掌握在英国手中。任凭阿根廷和西班牙的抗议,英国就是不愿意放弃。它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它的军事实力。


二战之后,英国之所以同意印度独立,是因为英国对比了自己印度的军事实力。英国认为如果跟印度开战,必然是无底洞。如此倒不如卖印度一个面子,自己也能体面的撤出。至于香港问题,是因为英国人看到了蒋介石软肋。认准了蒋介石不敢跟自己死磕。最终在搞定美国人后,用强硬态度逼迫国民政府承认了英国在香港的统治权。


因此说,英国人的态度,英国人是不是不惜一战,根本就不重要。关键是自身的实力够不够硬!《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前,英国人的态度也是十分强硬,也是号称要不惜一战。然而邓公的态度更坚决,战就战!最终让英国人妥协了。


Mer86



英国舍弃印度真是迫不得已,而能保住香港也是因为机缘巧合。


首先要说明,从来没有英国心甘情愿放弃殖民地,让殖民地独立这回事,至少在亚非是没有的。


英国当然是希望保住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切殖民地,但是,英国做不到。


在二战后亚洲各国纷纷独立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夸大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作用,尽管日本国内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二战后亚洲各国独立和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有关,国内不少人也信以为真,可是我要说日本这种看法至少90%是错的,因为这种看法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给简单化了。


日本人发动的太平洋战争最多只能说是点燃了亚洲各被殖民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虽然二战以前亚洲各殖民地的本地精英民族主义情绪就已经非常高涨了。


然而,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没有现实力量作为依托的话其实也没什么用,法国二战一结束立刻重返越南,在没有其他国家介入的情况下,越南人民族情绪很快就被法国人的机枪大炮给“说服”了。


英国之所以忍痛让印度独立,实在是因为二战后世界兴起了两个巨无霸组织,其中一个叫做“社会主义阵营”。


尼赫鲁与赫鲁晓夫


不要以为印度只有甘地,甘地更像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偶像,真正操盘的是尼赫鲁,尼赫鲁这个人很不一般,他不但是当时印度总督蒙巴顿媳妇儿的情人,还和苏联关系非常亲密,苏联在尼赫鲁执政后一次性就给予了印度38.49亿卢比的军事援助,另外,印度1947年独立,苏联援助1951年就开始了。


当时印度的民族独立情绪已经非常强烈,而且对外又有社会主义阵营以“民族解放”为口号对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进行干涉,而且1947年前后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局势已经很明了,国民党已经处于劣势。


这一切也就意味着如果英国人在二战后还想把印度当做殖民地,那么它就要做好以英国一国单挑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准备,是的,社会主义阵营高举“民族解放”旗帜,在道义上是占据绝对上风的,即使美国国内舆论也是对英法这种老欧洲列强在亚非殖民统治非常反感的。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所能做的只是尽量由英国来主导印度独立,这样可以避免印度彻底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而之后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独立也体现了距离社会主义阵营越近,那么独立时间越早这一事实。


缅甸在1948年宣布独立,而马来西亚则要到了1957年。


另外,请大家注意一点,为什么非洲各国独立普遍比亚洲晚了十到二十年?这就是因为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非洲,准确来说是苏联因为和我们关系紧张,所以把更多注意力投向了非洲。


1949年,深圳中英街


而在社会主义阵营目光没有投向非洲的时候,英法在非洲都用枪炮子弹来“说服”非洲各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的。


比如英属肯尼亚在1952年就爆发了旨在独立的“茅茅”起义,肯尼亚的英国总督可没有印度总督那么好说话,直接派出军队对其进行“说服”,整个“说服”工作进行了4年,好几万肯尼亚民族主义者被子弹“说服”,15万肯尼亚人被关押。


至于香港问题,则要分为两部分来说。


第一部分,之所以香港在二战后没有被收回,恰好是因为当时民国和英国是盟友关系,没办法用武力,只能用谈判解决;但是想在谈判桌上让丘吉尔代表英国放弃香港是不可能的,丘吉尔权力欲非常重,放弃香港这一决定会直接导致他在大选中失败,是的,丘吉尔之所以提前大选并不是因为他高风亮节,而是因为他想乘着打赢二战的威望在选举中获胜,尽管他最后被选下去了。


所以除非民国用武力收复香港,但由于盟友关系,如果民国诉诸武力,那么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都不会站在民国这边,民国也没有把握一定能pk掉英国,况且当时民国还有严重国内问题要解决,所以,香港只能保持现状。


第二部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1949年鼎革后,我们是完全具备了武力收回香港的能力的,尽管我们还很弱小,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背后站着的可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而英国方面也做好了彻底放弃香港的准备,只是因为后来出于政治考量,我们认为香港作为殖民地留在英国体系内对我们更有利,才没有使用武力收复香港而已。


综上诉述,丘吉尔所谓不惜一战也要保卫香港恰好是看准了民国领导人不会真的诉诸武力,而1949年后当我们真具有武力收复香港可能性后,丘吉尔和英国政府再也没有说过自己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香港,事实上,港英当局是做好了随时撤离香港的准备的。


克罗采和春天



这句话其实不完整,应该是英国宁可舍弃皇冠明珠印度,不惜一战也不放弃香港,但是如果可以拥有西藏,英国两者均可以放弃,这句话说明英国的野心。二战中,英国一直对中国存有戒心,认为中国会利用抗日战争,最终夺回香港。所以在战事激烈进行时,对滇缅公路的使用,英国一直是不积极地配合。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失去了香港等殖民地以后,才开始与中国合作。太平洋战争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上,英国向美国明确提出香港是在英国的控制下,如果不是这样英国不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


所以日本停战后,英国率先进入香港。开始香港只是作为英国从印度次大陆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中转站,随着印度的独立,新加坡的独立,以及马来西亚的独立以后,香港成为英国在亚洲的唯一的势力范围。香港虽小但是是自由港,让英国获得超级利益,如英国的飞机的出行便利,英国公司在亚洲的投资便利。不但经济上获利,政治上也让英国迅速接近大陆,成为第一批承认大陆的西方国家。


英国有这样的利益,就不会轻易放弃,但大陆的领导人意志坚定,并且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最终就用了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了香港的问题。但是英国虽然放弃了香港,还是一直想在本地区保持影响力,这说明当地放弃殖民地,心又不甘。


桥本看日本


两者情况不一样。

印度土地广阔,在二战中又征用了很多印度士兵,人口众多的印度想要独立,并为此准备和运动了好几十年,英国对印度已经失去了强有力的控制,一旦爆发民族解放战争,英国未必取得长期战争的胜利,国际舆论也不断谴责,如果再强行制止,得不偿失。



香港则不同了,香港属于一个小地区,是从中国割让获得的,英国对香港的控制力较强,而且香港的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英国不想放弃香港,妄图继续霸占和拥有。



当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英国最后被迫归还香港给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成功收回香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