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位於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是趙述島等島洲所在大礁盤的整體名稱。

狹義的(早期含義的)七連嶼指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這七個相連的島洲。廣義的(現在所指的)七連嶼就是趙述島等島洲所在大礁盤的整體名稱,還包括西沙洲、趙述門、東新沙洲、西新沙洲、及其附近礁盤。

三沙市七連嶼管理委員會駐地在趙述島。

中國計劃在西沙七連嶼填海造陸,陸域面積將從1.32平方公里擴建逾十倍,達到15平方公里(港島東區面積為18.9平方公里),並計劃建設機場和跨海大橋連接永興島。目前七連嶼中的北島和中島之間已有人工陸地連接。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歷史沿革

範圍變更

七連嶼,是群體名稱。範圍有過兩次變化。

1)漁民的稱呼,原指南沙洲、中沙洲、北沙洲、南島、中島和北島等小島,海南漁民向稱七連島(可能還包括趙述島,一共七個)。

2)1983年命名時,把基於同一礁盤的1972年由颱風形成的東新沙洲和西新沙洲歸屬七連嶼,並確定七連嶼為標準名稱。

3)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趙述島和西沙洲也歸屬七連嶼。

因此,廣義的七連嶼是指趙述島所在大礁盤的整體名稱,是整個七連嶼礁盤及其發育的西沙洲、趙述島、北島、中島、三峙仔、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西新沙洲十座小島。狹義的七連嶼一般是指: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這七個小島洲。

設市後

2007年10月,七連嶼的趙述島上成立村委會,經過島上60多戶,200多名漁民的選舉,梁峰出任首屆村主任。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於2013年5月19日發行《美麗中國》普通郵票1套6枚,其中一枚為"三沙七連嶼"。

2014年5月10日,三沙市領導班子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設計人員一起登上七連嶼的中島,實地調研七連嶼中三座相連的島嶼北島、中島和南島三島連接線的設計方案。

2015年3月,三沙市公安邊防支隊幹警正式進駐趙述島,擔負七連嶼的主權維護和治安管轄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2016年2月19日,三沙市國土資源與環境保護局西沙風貌考察小組來到七連嶼,考察島礁風貌設計工作。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七連嶼是指在中國西沙群島北緯16度55分~17度00分、東經112度12分到112度21分範圍內的島、礁、沙洲的總稱。七連嶼包含的島礁,緊密相聯,猶如珍珠一般串在一起。它們位於宣德群島中宣德環礁的北半部,與宣德環礁南部的永興島-石島所在礁盤相隔僅約4海里,遙相呼應。這些島嶼由於面積不大,地勢低平,缺乏淡水,其中三峙仔、北沙洲、中沙洲、西新沙洲由於面積太小,經常受風暴潮的襲擊、侵蝕而變形,基本上屬於荒沙灘塗,沒有什麼植物。

地質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17級衛圖

七連嶼大礁盤包括兩個相對分離的板塊:西塊為趙述島-西沙洲板塊,東塊為北島-南沙洲板塊,中間是趙述門。地盤大而很有發展前途、可以較大規模填海造陸的是西塊,將來的填海技術進一步發達,則這裡的陸域可以超過永興島區域的陸域。

氣候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

七連嶼終年高溫,無明顯季節區分,災害性天氣頻發,多熱帶氣旋、暴雨、大風、乾旱。

颱風產生的風暴巨浪襲擊對一些沙洲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可以整體搬遷沙洲。曾經有漁民和調查人員發現在幾次颱風之後七連嶼有幾塊沙洲消失,而在附近另一位置卻生長出新的沙洲。這幾年因為颱風的關係,在最南邊新形成了兩個沙洲--西新沙洲和東新沙洲。

惡劣天氣卻擋不住漁民來此的腳步。七連嶼的北島漁民聚集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少的時候也有40來人。因為這一帶的魚類生物太豐富了。鄧提議和決定收復失島-將海戰推到主動階段

主要島洲

西沙洲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西沙洲

西沙洲位於趙述島西部約3海里,是一座正在擴大中的沙洲,呈橢圓形, 其上白沙一片。

西沙洲由於沙層較厚、有利於淡水保存,因此,掘此島可得清泉,又因面向西北,海岸水流甚急。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400米,面積0.2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2米,是宣德群島中的第三大島。

潔白的珊瑚沙遍佈島上,四周礁盤較為寬廣,沙洲上厚厚的沙層內含有極其豐富的淡水,歷來是漁民補給淡水的地方。

附近海域水產資源甚豐,出產海龜、海參、硨磲、馬蹄螺等海產品,是海龜繁衍後代的基地之一,也是海南漁民到西沙捕魚的第一站。沙洲東部礁盤上有一水深3~6米的礁塘,遍佈著豔麗多姿的各種鹿角珊瑚叢,頗具旅遊觀賞價值。

趙述島

趙述島位於永興島的北面,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趙述島

1947年為紀念明代趙述奉命出使三佛齊而命名為趙述島。島呈琵琶狀,橢圓形連一條170米長的沙嘴,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50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海拔4.4米,東、北、南三面發育了海灘巖。

島上遍佈草海桐等植物,綠樹蔥蘢,利於海鳥棲息,故形成了淡褐色的鳥糞土和成片的硬盤磷質石灰土。中西部建有燈塔、瓦房和積蓄天然雨水的水池,海南漁民早就在島上長期定居和季節性留居。四周有沙堤包繞。

北島

北島又名長峙,位於永興島北面,西北距趙述島約2海里。

島形狹長,作西北-東南走向,長1500多米,寬約290米,面積約0.4平方公里。高3-4米,四周有沙堤包繞,島中部為乾涸的潟湖,面積佔全島面積的一半。

島上有灌木叢生,亦有鳥糞層,故淡水不可飲用。有臨時房屋建築,並有石砌小廟一座。

島東北面礁盤因受強勁的東北風影響,使海水中含氧量較多,珊瑚礁生長較好,比西南面礁盤為高,低潮時可露出海面,成為水產豐富的地區,它是七連嶼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島嶼。

西北部較高,達海拔3~4米;東南部地勢低,常為海潮所淹沒。北島為沙堤環繞,堤寬80米上下,由珊瑚貝殼沙屑組成。沙堤之外為礁坪,之內有潟湖乾涸所成的窪地,生長著以草海桐為主的灌木叢,是海鳥群棲的樂園。島西北、西南和南岸均有缺口,是海龜進入本島的通道,稱為"龜門",北島是南海海龜的主產地之一。

中島

中島位於北島的東南面0.5海里,因介於北島與南島之間而得名,海南漁民稱為"石峙"。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中島

呈橢圓形,長約700米,寬250米,面積約0.2平方公里;島高海拔約6米,地形周高中低,周圍有沙堤環繞,中部潟湖已乾枯。沙堤寬約60米,高4米,堤外有礁灘巖發育,中部為潟湖乾涸而成的低地;植被以草海桐為主的茂密灌木叢,海鳥群棲,鳥糞堆積層薄,飲用淡水缺乏,為海龜產卵之地。

南島

南島位於中島東南0.5海里。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南島(圖中藍色處)

島呈長條形,由西北向東南延長,長達1200米,最寬處260多米,面積為0.17平方公里。

島上灌木茂盛,有薄層鳥類,缺飲用淡水、島東北有一小灣,水深1.5米,小船可駛入,島南有沙灘伸展。島上四周有沙堤包圍,堤高4~5米,中部低窪為小湖,已乾涸。

植被及海產與中島略同。

北沙洲

北沙洲在南島東南1公里處,接近南島。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北沙洲

北寬南窄,長約300米,最寬處80米,面積約0.02平方公里,海拔約3米,地勢低平,大潮時易淹沒。

洲上有幾條沙脊發育,沙體兩端在季風影響下順風向移動,夏季因盛行西南風而伸向東北,冬季則相反。由於沙洲還在成陸階段,受波浪經常性沖刷,因而地面植被較少,雜草稀疏。白沙耀眼,遠處可見。附近礁盤水產豐富。東北面有小海灣。

本沙洲有古代小廟保存。

中沙洲

中沙洲在南島以南,因位於北沙洲與南沙洲之間,故名。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中沙洲

沙洲形狀不規則,長約300米,最寬處約80米,面積約0.05平方公里,海拔約2米,在大風浪影響下形態多變,且易被海浪淹沒。

面積時大時小,約有52000平方米。

北岸海灘巖發育較為穩定。洲上植被稀疏。

南沙洲

南沙洲位置最南,為一邊長300米的等邊三角形的沙洲。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南沙洲

洲呈圓形,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面積約0.06平方公里,海拔4.1米,四周略高,中部略低,東北岸及南岸有沙嘴發育呈三角形,頂端向海延伸。

北岸和東南岸有海灘巖生成,沙洲上潛育磷質石灰土,生長茂密的草叢和灌叢。

西新沙洲

西新沙洲位於南沙洲以南約500米附近。

中國西沙群島裡宣德群島東北部——七連嶼

七連嶼西新沙洲

呈彎鉤形,面積2000多平方米,海拔1.9米,是1972年第20號颱風中由於波浪衝刷和洋流搬運而形成的小沙洲。

1975年版海圖已注西新沙洲。1983年命名時確定西新沙洲為標準名稱。

東新沙洲

東新沙洲位於南沙洲以南約500米、西新沙洲東面數百米處。

呈彎鉤形,面積4000多平方米,海拔2.1米;與西新沙洲並列如"孿生兄弟",也是在1972年第20號颱風中形成並同時命名的小沙洲。

現今東新沙洲已消失,在中島和南島之間、靠近南島(即三峙)的位置新增一個較大的沙洲三峙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