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李辉148427839


中国古代的官职序列,具体可以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文官和武官、入流官与未入流官、荣誉官和实职官四大系统。

清代的官员等级制度总体上分为九品正副十八级,四品官一般就是地方大员了,放到现在约等于市长、书记级别,根据地方冲疲繁难重要程度,分布于正厅到副省级之间。

从九品到一品,称为流内。九品以下的统称为不入流,流外有的也有相关品级,例如胥吏、衙役。

宋代之后,官吏分途,入流官吃皇粮,有编制有品级,一般是正途科甲出身。未入流官属于吏役性质,不在朝廷序列,由各个部院衙门和地方供养,晋升较难。


古代的正一品有文职系统的大学士、太师、太傅、太保,武官系统的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有文官系统的总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等,武官系统主要有提督、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有文官系统的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武官系统的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有文官系统的巡抚、内阁学士、各省布政使等,武官系统有副将;

正三品有文官系统的通政司通政使、各省按察使、奉天府府尹、詹事府詹事、大理寺卿等·,武官系统的参将;从三品有文官系统的各省盐运使、光禄寺卿等,武官系统的游击等;

正四品有文官系统的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等,武官系统有都司;从四品有国子监祭酒、各省知府、侍讲学士等,武官系统有城门领;

正五品有文官系统的六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各府同知、等,武官系统有守备;从五品有文官系统的各部员外郎、各道监察御史、各省知州等,武官系统有守御所千总。正六品有文官系统的的国子监司业、各部院主事、京县知县、内阁侍读等,武官系统有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有文官系统的的翰林院修撰、直隶州州同等,武官系统的部千总。

正七品有文官系统的翰林院编修、顺天府学教授、训导,武官系统的把总。从七品有内阁中书、翰林院检讨、直隶州州判等,武官系统的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有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外委千总。从八品有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有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外委把总。从九品有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额外外委。

当然,到了九品以下,就是不入流之官,如驿丞、外县典史,河泊所所官。

秦右史,一枚蜻蜓,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清代的官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职务的品级在不同时期也有微调。

先看地方官:

乾隆十八年,罢参政、参议、副使、佥事诸衔,特峻其品秩。初制,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

即乾隆规范后的品级,地方官上,正四品为道员(俗称道台),从四品为知府。道员分为两种,守道,分管几个州府。巡道,分管某项重要事务。

今天地方建制中,从四品知府可理解为正厅级,即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可参考正五品的同知。正四品的道台,可理解为不是常委的副省长。

再看朝廷中枢官制,六部中各司的负责人品级情况:

郎中,初制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五品,寻升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

员外郎,初制四品。顺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定从五品。各部同。

堂主事,初制四品。顺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

郎中对应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各部司长,但品级又比地方官低了些。

朝廷中,正四品官: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从四品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统的。

这些可以笼统的理解为副部级机构的副职。

总之,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只能大致参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种变化,同个职位名称,可能权责、品级都有差异。


几苇渡


清朝官员制度和现代的官员制度对比一下;可能有些品级对比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大致如此,因为现在官员的品级其实还需要对比他们的党委任职才能看出,不能单纯从政府职级上去判断。


正一品 正国级(中央政治局常委)

从一品 副国级(中央政治局委员)

正二品 正部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从二品 正部级(中央委员会委员)

正三品 正部级

从三品 副部级(中央委员会委员)

正四品 副部级(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从四品 副部级(国务院职能机关党组成员,或直辖市、省党委常委)

正五品 副部级

从五品 正厅(司局)级

正六品 副厅(司局)级

从六品 正处(县局)级

正七品 副处(县局)级


以此类推吧……


鬼行僧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官制分为九品十九个级别,其中又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属于中央官职。比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地方官职则分文官、武官等几类,如总督、将军、提督、巡抚等。


清朝的四品官分为正四品和从四品,正四品包括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而从四品包括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以下是各品级人员分布。

简单来说,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干部,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省秘书长之类的职务。虽然清朝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朝代,但是由于其官职改革导致几百年来各有出入。



正四品位于从三品和从四品之间,也是古代嫔妃的品级,但是两个人即便品级相同,所辖区域不同,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尽相同。为官弄权,还是要靠人脉。


历史密探


这个很好理解啊。一品,正国级,国务院,纪委,人大,政协一把手;二品,副国级,以上职位副职;三品,省部级,各个部长,省长,直辖市,大型央企一把手;四品,副部级;以上职务副职或者高级城市正职(比如计划单列市和重点城市),重点高校一二把手(比如清华,北大);五品,厅局级,以上城市副职或者以上城市区级正职,中小城市正职;六品,局级,大城市县区级内下属XX局正职,副职,中小城市县区级一二把手。七品,处级,大城市乡镇一二把手,部分小城市县区级XX局一二把手。八品,正科副处,大城市乡镇级各部门分管领导,小城市乡镇级一二把手。九品,科级,股级,大城市乡镇级各部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小城市乡镇级各部门分管领导。这样应该是最全的。军队编制不讨论。

综上所述,清代四品官大约相当于清华北大校长,书记,或者计划单列市的一二把手(市长,书记),以及计划单列市的什么人大,政协一把手。或者大多数央企老总(比如四大银行,四大保险公司,三桶油等)。


西索的苹果


清承明制,把职官的级别分为九等,每等又有正从之别,故而又称九品十八级。不在十八级之中的,称为未入流。那么,官员的品级从高到低排序为: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末入流。

我们今天觉得县处级(县长,县委书记和省属厅局的处长,地级市属各局长)都算是权力很大的官了,但在清朝,他们的品级只有正七品,即所谓七品芝麻官。

回到题主所说的问题上来,清朝的四品官相当于相在的什么级别呢。

先看从四品。

京官中,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他们都是从四品,但现在已经不好找相应的位置了;在地方上,知府和盐运使司运同也属于从四品;而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

那么,从四品就是现在的地厅级。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盐运使司运同是省一级负责盐业官员的副职,因古时盐税是国家重要收入,因而负责盐运的官员级别也较高。另外,武职中,像二等护卫和宣抚使也属于从四品。

再看正四品。

京官中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都属于正四品。大理寺是国家司法机构,少卿是其副长官,可以理解为司法部副部长;太仆寺掌马政,少卿也算是副部级;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相当于纪委驻各部的纪检组长。那么,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


聂作平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官品实行是九品十八阶(每品又分正、从(音同纵)之别,类似于现代的正,副之分),而现行公务员从正国级到正股级共有11级,换而言之清代的官员是18级,现行的公务员是11级,所以两者的级别是不能完全一一对应,并且清代的官制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个职务的品级在不同时期也有微调。

我们认识一下乾隆后的清朝官员结构:

一、正一品的实职是“殿阁大学士”,相当于以前的“宰相”,对应现在就是正国级:

从一品的实职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协办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的副手),直隶于皇帝,仅有6个,现行部委是“国务院”的组成机构,有20多个部,所以清代的六部尚书的含金量高于现在部长,应该界于副国级与正部之间。。

二、正二品实职职务主要是各省的总督和巡抚,对应为今天的正省、部级干部,从二品的主要实职是六部的侍郎(副职),大体可对应为为副部级。

三、正三品的实职主要“大理寺卿”、“顺天府尹”, 二者相当现在最高法院院长和北京市委书记(XX局委员),是副国级的,但清朝时法院和北京市地位远没今天重要,清代的正三品至多跟今天的“副部级”差不多。

四、朝廷中正四品里的实职有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基本上前面的“三品官”(副部级)的副职,所以正四品勉强可以等于今天的正厅级。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在现如今,最高法院院长的级别是副国级,副院长的级别也是正部级。

从四品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统的,他们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和副厅级官员。

地方官上,正四品为道员(俗称道台),道员分为两种:守道,分管几个州府。巡道,分管某项重要事务。正四品的道台,可等同于非常委副省长。

从四品官,主要是各地的知府,从四品知府可对应为正厅级,即地级市市委书记。

这种对应只能大致参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种变化,同一职位名称,可能权责、品级都有差异。


美丽青春您真痘


清代的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其中第四品分为正四品,从四品。在实际中,有的岗位的四品岗位,有的岗位会高配四品官员。大体而言清代的四品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属于中高级干部。

(四品官服)

清代的文官系统主要分为两类:地方官与中央官。注意督抚都属于中央官。

按照《职官志》记载,清代的文职中央四品官有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这些岗位还真不好类比,比如大理寺少卿是负责司法审判的二把手,和刑部、都察院合成为三法司;太常寺少卿是负责朝廷典礼的二把手,属于礼部系统;太仆寺少卿是负责国家马政的二把手,属于兵部系统;都察院可以类比为今天的纪委,六科掌院给事中相当于其中每个局局长。

(顺天府)

清代文职四品地方官有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顺天府丞是顺天府尹的属官,同时兼管学校,其具体职务就看分管什么了,相当于北京市副市长。地方上守巡道员都是布政使、按察使派出的人,分管着两三个府,或者某一项专门事务。

清代的从四品中央文官有,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这些都是偏学术的岗位,比较清流,他们做的理论文章比较多。

清代的从四品地方文官有知府、盐运使司运同。各地知府和今天的市长差不多,盐运使司运同是盐运使的属官,可以理解为国企地方分公司的副总裁。

(广州知府)

这些类比并不准确,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想要了解清代四品官相当于今天什么级别的干部,必须先厘清清代的官制。清代官员共有九品十八级(正、从),大体情况如下:

一、一品到三品。这些品级的官员包括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尚书、侍郎等中央官员以及总督、巡抚、按察使、布政使、提督、总兵等封疆大吏和驻防武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以上高官。

晚清一品大员李鸿章

二、四品到七品。清代京官中的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御史、翰林学士、编修等都属于这个层次,地方官中的道台、知府、同知、知州、知县也在此列,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以上、副省部级以下干部。

清代四品文官鸳鸯补服

三、八品至九品。这些都是基层办事官员,包括六部中的办事官员和州县的属官及主管教育的官员等。清代政权不下县,县级以下没有政府机构,只是乡绅自治,所以没有今天的乡镇一级官员。八至九品官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和科员。

清代官员像

从以上三个层次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四品(包括正四品和从四品)官高于正五品,低于从三品,属于中高级官员。以文官为例,这个层次的官员主要有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以及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及各省道员和知府,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正厅局级到副省部级干部。


民国年间那些事


清代的官品是中国古代最简化的一种官品,已经由唐代的九品三十级简化为九品十八阶(每品只分正、从,九品共计18阶),而现在我们的官员的级别,则比清代更简化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从正国级到正股级(科员)一共有11级,换句话说,清代的官员是18级,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是11级,很明显,两者的级别是不能完全对应的。

所以要说清代的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就没有一个“简单”的对应办法,而是要具体的分析。特别是四品官不是“一个”级别,他本身还包括了“正四品”和“从四品”两个级别。

要搞清楚“四品官”是个什么地位,我们要先看看一品、二品、三品的官员是什么地位?

清代中期以前,官品还在变动中,不好讨论,乾隆以后,官品基本上稳定下来,我们以此为准哈。

正一品里的实职是“殿阁大学士”,类似于以前的“宰相”,这个可以对应为现在的正国级是没问题的。

从一品里,实职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协办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的副职)。我们现在的“部”是“国务院”的下属机构,但清代的部是直属皇帝的,并且只有6个,我们现在有20多个部,两相比较,清代的六部的尚书是比今天的部长们含金量要高的,所以“从一品”等于副国级也是没有问题。

正二品里,实职职务主要是各省的总督和巡抚,所以正二品可以对应为今天的正部级干部是没有问题的。

从二品的主要实职是六部的侍郎(副职),所以从二品可以对应为副部级。

正三品的实职主要是、“大理寺卿”、“顺天府尹”,从三品的主要是光禄寺卿和太仆寺卿,三品里面的情况就不好对应了,因为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今天是副国级的,但清朝时代,法院地位远远不如今天重要,所以大理寺的地位也就比今天的最高法院要低等多,同样的顺天府尹的实际职权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但清朝没有直辖市的概念,顺天府尹只是比一般的知府级别高那么一点点。所以清代的正三品大致上跟今天的“副部级”差不多。


另外,光禄寺卿和太仆寺卿本来跟大理寺卿也是差不多的,但光禄寺和太仆寺没有什么实权,为了体现大理寺的重要性,两者才有了差别,可见从三品的设置可以说没有实际的级别差,只是为了解决重要的实权部门和重要的非实权部门的差别,因此正三品和从三品应该都可以对应今天的副部级。

好了,现在就轮到题目问的四品官了,我们先看一下正四品里的实职,主要是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顺天府丞(顺天府的副职),恰好都是前面的“三品官”(副部级)的副职,所以正四品勉强可以等于今天的正厅级。


而从四品的官,主要是各地的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所以从四品也是可以对应为“正厅级”的官员。正四品和从四品的差别,在清代主要是为体现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差别,这种差别今天虽然事实上存在,但在公务员级别上并不直接体现出来。

所以清代的四品官基本上可以对应为今天的“正厅级”干部是没有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