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李輝148427839


中國古代的官職序列,具體可以分為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文官和武官、入流官與未入流官、榮譽官和實職官四大系統。

清代的官員等級制度總體上分為九品正副十八級,四品官一般就是地方大員了,放到現在約等於市長、書記級別,根據地方衝疲繁難重要程度,分佈於正廳到副省級之間。

從九品到一品,稱為流內。九品以下的統稱為不入流,流外有的也有相關品級,例如胥吏、衙役。

宋代之後,官吏分途,入流官吃皇糧,有編制有品級,一般是正途科甲出身。未入流官屬於吏役性質,不在朝廷序列,由各個部院衙門和地方供養,晉升較難。


古代的正一品有文職系統的大學士、太師、太傅、太保,武官系統的領侍衛內大臣;從一品有文官系統的總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等,武官系統主要有提督、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有文官系統的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武官系統的副都統,總兵;從二品有文官系統的巡撫、內閣學士、各省布政使等,武官系統有副將;

正三品有文官系統的通政司通政使、各省按察使、奉天府府尹、詹事府詹事、大理寺卿等·,武官系統的參將;從三品有文官系統的各省鹽運使、光祿寺卿等,武官系統的遊擊等;

正四品有文官系統的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等,武官系統有都司;從四品有國子監祭酒、各省知府、侍講學士等,武官系統有城門領;

正五品有文官系統的六科給事中、光祿寺少卿、各府同知、等,武官系統有守備;從五品有文官系統的各部員外郎、各道監察御史、各省知州等,武官系統有守禦所千總。正六品有文官系統的的國子監司業、各部院主事、京縣知縣、內閣侍讀等,武官系統有門千總、營千總;從六品有文官系統的的翰林院修撰、直隸州州同等,武官系統的部千總。

正七品有文官系統的翰林院編修、順天府學教授、訓導,武官系統的把總。從七品有內閣中書、翰林院檢討、直隸州州判等,武官系統的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有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外委千總。從八品有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有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外委把總。從九品有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額外外委。

當然,到了九品以下,就是不入流之官,如驛丞、外縣典史,河泊所所官。

秦右史,一枚蜻蜓,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清代的官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個職務的品級在不同時期也有微調。

先看地方官:

乾隆十八年,罷參政、參議、副使、僉事諸銜,特峻其品秩。初制,參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參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從四品。

即乾隆規範後的品級,地方官上,正四品為道員(俗稱道臺),從四品為知府。道員分為兩種,守道,分管幾個州府。巡道,分管某項重要事務。

今天地方建制中,從四品知府可理解為正廳級,即地級市市委書記,市長可參考正五品的同知。正四品的道臺,可理解為不是常委的副省長。

再看朝廷中樞官制,六部中各司的負責人品級情況:

郎中,初制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尋升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

員外郎,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定從五品。各部同。

堂主事,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

郎中對應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各部司長,但品級又比地方官低了些。

朝廷中,正四品官: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從四品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統的。

這些可以籠統的理解為副部級機構的副職。

總之,沒有完全的對應關係,只能大致參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種變化,同個職位名稱,可能權責、品級都有差異。


幾葦渡


清朝官員制度和現代的官員制度對比一下;可能有些品級對比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大致如此,因為現在官員的品級其實還需要對比他們的黨委任職才能看出,不能單純從政府職級上去判斷。


正一品 正國級(中央政治局常委)

從一品 副國級(中央政治局委員)

正二品 正部級(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從二品 正部級(中央委員會委員)

正三品 正部級

從三品 副部級(中央委員會委員)

正四品 副部級(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從四品 副部級(國務院職能機關黨組成員,或直轄市、省黨委常委)

正五品 副部級

從五品 正廳(司局)級

正六品 副廳(司局)級

從六品 正處(縣局)級

正七品 副處(縣局)級


以此類推吧……


鬼行僧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官制分為九品十九個級別,其中又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屬於中央官職。比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地方官職則分文官、武官等幾類,如總督、將軍、提督、巡撫等。


清朝的四品官分為正四品和從四品,正四品包括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而從四品包括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以下是各品級人員分佈。

簡單來說,從四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幹部,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省秘書長之類的職務。雖然清朝是距離我們現代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由於其官職改革導致幾百年來各有出入。



正四品位於從三品和從四品之間,也是古代嬪妃的品級,但是兩個人即便品級相同,所轄區域不同,所擁有的權力也不盡相同。為官弄權,還是要靠人脈。


歷史密探


這個很好理解啊。一品,正國級,國務院,紀委,人大,政協一把手;二品,副國級,以上職位副職;三品,省部級,各個部長,省長,直轄市,大型央企一把手;四品,副部級;以上職務副職或者高級城市正職(比如計劃單列市和重點城市),重點高校一二把手(比如清華,北大);五品,廳局級,以上城市副職或者以上城市區級正職,中小城市正職;六品,局級,大城市縣區級內下屬XX局正職,副職,中小城市縣區級一二把手。七品,處級,大城市鄉鎮一二把手,部分小城市縣區級XX局一二把手。八品,正科副處,大城市鄉鎮級各部門分管領導,小城市鄉鎮級一二把手。九品,科級,股級,大城市鄉鎮級各部門辦公室主任,副主任。小城市鄉鎮級各部門分管領導。這樣應該是最全的。軍隊編制不討論。

綜上所述,清代四品官大約相當於清華北大校長,書記,或者計劃單列市的一二把手(市長,書記),以及計劃單列市的什麼人大,政協一把手。或者大多數央企老總(比如四大銀行,四大保險公司,三桶油等)。


西索的蘋果


清承明制,把職官的級別分為九等,每等又有正從之別,故而又稱九品十八級。不在十八級之中的,稱為未入流。那麼,官員的品級從高到低排序為:

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末入流。

我們今天覺得縣處級(縣長,縣委書記和省屬廳局的處長,地級市屬各局長)都算是權力很大的官了,但在清朝,他們的品級只有正七品,即所謂七品芝麻官。

回到題主所說的問題上來,清朝的四品官相當於相在的什麼級別呢。

先看從四品。

京官中,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他們都是從四品,但現在已經不好找相應的位置了;在地方上,知府和鹽運使司運同也屬於從四品;而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長。

那麼,從四品就是現在的地廳級。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鹽運使司運同是省一級負責鹽業官員的副職,因古時鹽稅是國家重要收入,因而負責鹽運的官員級別也較高。另外,武職中,像二等護衛和宣撫使也屬於從四品。

再看正四品。

京官中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給事中都屬於正四品。大理寺是國家司法機構,少卿是其副長官,可以理解為司法部副部長;太僕寺掌馬政,少卿也算是副部級;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相當於紀委駐各部的紀檢組長。那麼,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


聶作平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官品實行是九品十八階(每品又分正、從(音同縱)之別,類似於現代的正,副之分),而現行公務員從正國級到正股級共有11級,換而言之清代的官員是18級,現行的公務員是11級,所以兩者的級別是不能完全一一對應,並且清代的官制並非一成不變,同一個職務的品級在不同時期也有微調。

我們認識一下乾隆後的清朝官員結構:

一、正一品的實職是“殿閣大學士”,相當於以前的“宰相”,對應現在就是正國級:

從一品的實職有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協辦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的副手),直隸於皇帝,僅有6個,現行部委是“國務院”的組成機構,有20多個部,所以清代的六部尚書的含金量高於現在部長,應該界於副國級與正部之間。。

二、正二品實職職務主要是各省的總督和巡撫,對應為今天的正省、部級幹部,從二品的主要實職是六部的侍郎(副職),大體可對應為為副部級。

三、正三品的實職主要“大理寺卿”、“順天府尹”, 二者相當現在最高法院院長和北京市委書記(XX局委員),是副國級的,但清朝時法院和北京市地位遠沒今天重要,清代的正三品至多跟今天的“副部級”差不多。

四、朝廷中正四品裡的實職有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基本上前面的“三品官”(副部級)的副職,所以正四品勉強可以等於今天的正廳級。大理寺少卿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在現如今,最高法院院長的級別是副國級,副院長的級別也是正部級。

從四品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統的,他們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和副廳級官員。

地方官上,正四品為道員(俗稱道臺),道員分為兩種:守道,分管幾個州府。巡道,分管某項重要事務。正四品的道臺,可等同於非常委副省長。

從四品官,主要是各地的知府,從四品知府可對應為正廳級,即地級市市委書記。

這種對應只能大致參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種變化,同一職位名稱,可能權責、品級都有差異。


美麗青春您真痘


清代的官員分為九品十八階,其中第四品分為正四品,從四品。在實際中,有的崗位的四品崗位,有的崗位會高配四品官員。大體而言清代的四品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廳局級,屬於中高級幹部。

(四品官服)

清代的文官系統主要分為兩類:地方官與中央官。注意督撫都屬於中央官。

按照《職官志》記載,清代的文職中央四品官有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這些崗位還真不好類比,比如大理寺少卿是負責司法審判的二把手,和刑部、都察院合成為三法司;太常寺少卿是負責朝廷典禮的二把手,屬於禮部系統;太僕寺少卿是負責國家馬政的二把手,屬於兵部系統;都察院可以類比為今天的紀委,六科掌院給事中相當於其中每個局局長。

(順天府)

清代文職四品地方官有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順天府丞是順天府尹的屬官,同時兼管學校,其具體職務就看分管什麼了,相當於北京市副市長。地方上守巡道員都是布政使、按察使派出的人,分管著兩三個府,或者某一項專門事務。

清代的從四品中央文官有,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這些都是偏學術的崗位,比較清流,他們做的理論文章比較多。

清代的從四品地方文官有知府、鹽運使司運同。各地知府和今天的市長差不多,鹽運使司運同是鹽運使的屬官,可以理解為國企地方分公司的副總裁。

(廣州知府)

這些類比並不準確,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想要了解清代四品官相當於今天什麼級別的幹部,必須先釐清清代的官制。清代官員共有九品十八級(正、從),大體情況如下:

一、一品到三品。這些品級的官員包括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各部尚書、侍郎等中央官員以及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提督、總兵等封疆大吏和駐防武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省部級以上高官。

晚清一品大員李鴻章

二、四品到七品。清代京官中的各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御史、翰林學士、編修等都屬於這個層次,地方官中的道臺、知府、同知、知州、知縣也在此列,相當於今天的縣處級以上、副省部級以下幹部。

清代四品文官鴛鴦補服

三、八品至九品。這些都是基層辦事官員,包括六部中的辦事官員和州縣的屬官及主管教育的官員等。清代政權不下縣,縣級以下沒有政府機構,只是鄉紳自治,所以沒有今天的鄉鎮一級官員。八至九品官員大體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幹部和科員。

清代官員像

從以上三個層次中,我們可以看出清代四品(包括正四品和從四品)官高於正五品,低於從三品,屬於中高級官員。以文官為例,這個層次的官員主要有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以及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及各省道員和知府,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正廳局級到副省部級幹部。


民國年間那些事


清代的官品是中國古代最簡化的一種官品,已經由唐代的九品三十級簡化為九品十八階(每品只分正、從,九品共計18階),而現在我們的官員的級別,則比清代更簡化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規定,從正國級到正股級(科員)一共有11級,換句話說,清代的官員是18級,我們現在的公務員是11級,很明顯,兩者的級別是不能完全對應的。

所以要說清代的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就沒有一個“簡單”的對應辦法,而是要具體的分析。特別是四品官不是“一個”級別,他本身還包括了“正四品”和“從四品”兩個級別。

要搞清楚“四品官”是個什麼地位,我們要先看看一品、二品、三品的官員是什麼地位?

清代中期以前,官品還在變動中,不好討論,乾隆以後,官品基本上穩定下來,我們以此為準哈。

正一品裡的實職是“殿閣大學士”,類似於以前的“宰相”,這個可以對應為現在的正國級是沒問題的。

從一品裡,實職有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協辦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的副職)。我們現在的“部”是“國務院”的下屬機構,但清代的部是直屬皇帝的,並且只有6個,我們現在有20多個部,兩相比較,清代的六部的尚書是比今天的部長們含金量要高的,所以“從一品”等於副國級也是沒有問題。

正二品裡,實職職務主要是各省的總督和巡撫,所以正二品可以對應為今天的正部級幹部是沒有問題的。

從二品的主要實職是六部的侍郎(副職),所以從二品可以對應為副部級。

正三品的實職主要是、“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從三品的主要是光祿寺卿和太僕寺卿,三品裡面的情況就不好對應了,因為大理寺卿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今天是副國級的,但清朝時代,法院地位遠遠不如今天重要,所以大理寺的地位也就比今天的最高法院要低等多,同樣的順天府尹的實際職權相當於北京市委書記,但清朝沒有直轄市的概念,順天府尹只是比一般的知府級別高那麼一點點。所以清代的正三品大致上跟今天的“副部級”差不多。


另外,光祿寺卿和太僕寺卿本來跟大理寺卿也是差不多的,但光祿寺和太僕寺沒有什麼實權,為了體現大理寺的重要性,兩者才有了差別,可見從三品的設置可以說沒有實際的級別差,只是為了解決重要的實權部門和重要的非實權部門的差別,因此正三品和從三品應該都可以對應今天的副部級。

好了,現在就輪到題目問的四品官了,我們先看一下正四品裡的實職,主要是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順天府丞(順天府的副職),恰好都是前面的“三品官”(副部級)的副職,所以正四品勉強可以等於今天的正廳級。


而從四品的官,主要是各地的知府,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所以從四品也是可以對應為“正廳級”的官員。正四品和從四品的差別,在清代主要是為體現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差別,這種差別今天雖然事實上存在,但在公務員級別上並不直接體現出來。

所以清代的四品官基本上可以對應為今天的“正廳級”幹部是沒有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