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改飼:推動“糧經”向“糧經飼”轉變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立足全州旱作農業發展實際,把糧改飼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搶抓國家、省上開展糧改飼試點和牛羊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的機遇,在全省率先推行糧改飼工作,推動“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調整,構建起了種養結合、糧草兼顧的新型農牧業結構,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秀美。

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技術推廣以來,我州玉米種植面積由2004年的40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37萬畝。全州各級黨政組織堅持把糧改飼作為解決玉米秸稈不能有效利用和優質飼料不足的有力舉措,在支持有能力、有牛羊養殖意願的貧困戶發展能繁母畜養殖的同時,積極探索推廣“農戶自種、訂單收貯、專業生產、免費收貯、半價配送”等糧改飼收貯模式,促進了全州畜牧業快速發展。

全面推行糧改飼之前,我州農村房前屋後、田間地頭,玉米、小麥等秸稈亂堆亂放現象十分普遍,嚴重影響農村環境和生態環境。通過大力推行糧改飼工作,直接推動了秸稈等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了“飼草料(秸稈)種植加工—牛羊養殖—糞汙還田—綠色農產品生產”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助推了美麗鄉村建設和旅遊業發展。

通過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不僅使以畜牧養殖為主的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也使廣大玉米種植農戶獲得了更大實惠,有效促進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據瞭解,廣河縣的伊澤園、騰淵等7家企業和合作社有效帶動該縣1075戶貧困戶穩步增收,年底戶均分紅1600元左右。實踐證明,糧改飼工作已成為我州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穩定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有效抓手。

記者:喬棟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