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國際師”:一支1萬多名“潘冬子”組成的部隊

文章摘自:國際在線

電影《閃閃的紅星》中,那個頭帶綴著紅星的八角帽、身背小馬槍的少年英雄潘冬子,曾經是上世紀70年代兒童們心中的偶像。然而,真實的歷史卻比電影更富有傳奇色彩,在紅軍隊伍中,有一支1萬多名“潘冬子”組成的部隊,這就是著名的中央紅軍“少共國際師”。

“少共國際師”:一支1萬多名“潘冬子”組成的部隊

“少共國際師”是國際共運史上一個重要的國際聯合組織。它於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國際領導,當初有14個國家參加,後來在56個國家建立了支部。中國共產黨的青年團組織成立後,也加入其中,組成了“少共國際師”支部。

與其他國家的青年組織戰時只是參加後勤、遊擊等工作不同,“少共國際師”中國支部成建制地加入紅軍的作戰序列,並且在反“圍剿”和長征中,表現出了一種年輕人才有的朝氣和戰鬥精神。

少共國際師政委17歲

“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鉤。浴血閩贛銳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這是解放軍昔日的總政治部主任蕭華上將的詩句。這首題為《憶少共國際師》的詩,將人們引向了昔日火熱鬥爭的歲月。

1932年,紅軍中最早的少共國際部隊出現在陝北根據地,當時陝北紅軍中建立了第一個少共國際營。第四次反“圍剿”後,蔣介石重新調集重兵準備第五次“圍剿”。紅軍總部收到各方面的情報表明,第五次“圍剿”的規模和敵軍兵力將遠遠大於前四次。於是,中共中央決定儘可能地擴大紅軍。

到1933年5月,為抵禦大兵壓境的敵人,紅軍決定將原來負責遊擊、後勤的少年組織起來成為正式的戰鬥部隊,於是紅一方面軍開始組建少共國際師,此外,紅四方面軍和紅六軍團也建立了少共國際團。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誓師大會在江西寧都隆重舉行。6700名少年先鋒隊員手持土槍、梭鏢和大刀,排著整齊的隊列,高唱著《少共國際師出征歌》,光榮地加入了紅軍。

“少共國際師”是真正的“紅小鬼”組成的部隊,當時全師的兵力大約為8000人,戰士的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有不少是十四五歲的“紅小鬼”。一些人入伍時還沒有槍高。少共國際師第一任師長為吳高群,也不過20歲出頭。第一任政委馮文彬也是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而接替他的蕭華只有17歲。蕭華聽到任命後有些忐忑,於是去找當時的紅軍總政委周恩來,請教這個政委怎麼當,結果周恩來哈哈笑著說:“年輕人指導年輕人更有朝氣嘛!”

拼刺刀兩人對付一人

事實上,蕭華的這個“娃娃政委”當得十分出色,文武雙全的蕭華將國際師的政治工作搞得紅紅火火。

最初,少共國際師的主要裝備是土槍和梭鏢,在建軍後的幾個月中,這些少年只好拿著土槍和梭鏢進行訓練。後來,紅三軍團支援了一批繳獲的槍支彈藥,這才使得少共國際師有了可以作戰的正規武器。在成軍最初的幾個月裡,少共國際師對軍紀、革命理想、軍人知識、射擊、刺殺、投彈等課目進行了認真培訓,使得這些“紅小鬼”很快就有了相當的戰力。

很快,少共國際師就迎來了第一次戰鬥,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軍進行了一場遭遇戰。少共國際師的一個營從兩翼夾擊,向國民黨軍猛攻,當時國際師戰士每人只發10顆用舊彈殼翻造的子彈,戰爭一開始,子彈很快就打光,戰士只能與敵人拼刺刀。這些少年體質弱,在格鬥中,往往是兩個娃娃兵對付一個敵人。他們一個牽制,一個刺殺,讓敵人顧得了東顧不了西。此役,國際師消滅敵人300多,並繳獲了大量武器。

1934年,少共國際師進入殘酷作戰歲月,他們雖然在黎川東南的團村戰鬥中打垮了敵人,但師長吳高群不幸犧牲。1934年春,少共國際師由28歲的獨臂將軍彭紹輝出任師長,到該年的5月,少共國際師改稱紅15師。隸屬紅一軍團。但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為“少共國際師”或“少兒師”。

此後,由於李德為首的軍委執行“左”傾軍事路線,與敵人大拼消耗。1934年10月初,少共國際師展開了殘酷的石城保衛戰,在這次戰役中,擁有1萬兵力的少共國際師銳減到5000人。

少共國際師走入歷史

1934年10月,由於李德左傾軍事路線錯誤指揮,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在長征中,少共國際師始終士氣高昂,他們與紅一師、紅二師擔負起掩護中央縱隊的任務。1934年11月底,紅軍到達湘江,少共國際師由此迎來長征中最慘烈的戰役。

在湘江之役中,少共國際師掩護軍委縱隊過湘江。當主力過江之後,少共國際師被敵軍包圍。這時,紅一軍團只好派部隊重渡湘江,接應少共國際師過江。等到彭紹輝、蕭華渡過湘江之後,發現還有一個團沒有過江,於是二人又率軍殺回湘江,經過艱苦尋找,終於將這個團接了回來。

經過湘江一役,8萬紅軍只剩3萬多,少共國際師也從5000人減到2700人。接著,少共國際師與紅軍其他部隊一起展開了漫長而殘酷的長征。由於遠離根據地,少共國際師難以得到地方青年團組織的支持,部隊越打越少。遵義會議後,為加強紅軍主力力量,紅軍進行了改編,少共國際師被編入紅一師和紅二師,這支特殊的少年部隊由此走入歷史。

儘管少共國際師成為了歷史,但這支特殊部隊卻湧現出了很多著名戰將,其中獨臂將軍彭紹輝和“娃娃司令”蕭華,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抗戰時期在黃土嶺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陳正湘,曾是少共國際師的團長;而20歲擔任少共國際師連長的黃定基,曾是紅軍特級殺敵英雄。1948年他所率領的8縱23旅率先攻破臨汾,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光榮的臨汾旅”。

英雄譜

少共國際師雖然只進行了短短1年多的戰鬥,但從少共國際師中走出了許多開國戰將。

彭紹輝(1906-1978),少共國際師師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肖華(1916—1985),少共國際師政委,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蘭州軍區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正湘(1911-1993),少共國際師團長,1939年任晉察冀軍區第1團團長時,在黃土嶺指揮部隊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黃定基(1913-1951),10歲當篾匠,20歲任少共國際師連長,紅軍特級殺敵英雄,1948年,任8縱23旅旅長時,參與臨汾攻堅戰,臨汾城牆堅固,攻城的9個旅中,23旅率先破城,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光榮的臨汾旅”。是我軍中罕見的被中央軍委命名的旅級單位。1951年病逝。

江擁輝(1917-1991),抗美援朝時期任38軍政委、軍長,曾任福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岱,少共國際師直屬隊幹事,抗美援朝時期任38軍政委,曾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何廷一,14歲參加紅軍,少共國際師參謀,曾任空軍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景瑞(1914-1969),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中央軍委電臺報務員、八路軍129師385旅電臺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副主任兼訓練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楊思祿,16歲參加少共國際師當戰士。解放後任空軍第5飛行學校參謀長,為更好的指揮空軍部隊,楊思祿32歲學飛行,並於1952年夏天放了單飛。曾任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1961年晉為少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