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前面發了很多關於“大姨媽”的知識,“大姨媽”多了怎麼辦?少了怎麼辦?褐色、鮮紅色怎麼辦?痛經怎麼辦?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

最怕空氣突然的安靜……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我們都不知道這個稱呼從哪裡來,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但有一件事情很肯定:從我們嘴裡,很少會直接出現“月經”二字,總會找個什麼詞來代替。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媽明明說是‘例假’啊。”

“同學之間可能會以‘那個來了’相稱……”

“對了,我們借衛生巾的時候都會說,你有大號創口貼沒……”


“大姨媽”到底怎麼來的?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原來,這裡面有一個愛情故事……有個美麗的小女孩叫佳兒,長到年方二八,正是出嫁的好時候,不過女孩命不是很好,早早父母雙亡,一直跟著姨娘家的人生活。上門說媒的人多了,女孩子也總會留些心眼,這姑娘看上了一個姓李的書生。

李書生想吻吻心儀的女孩,可是,古時候,女人都在家忙家務,大姨媽常在家裡忙活,小情人自然偷偷摸摸怕人看見,說三道四,所以常常想再溫存一下的時候就會聽見大姨媽的腳步聲,姑娘家自然警惕的多,聽見腳步就會說,大姨媽來了,你快躲起來。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日子久了,李生找了個媒婆,女孩總算過門了,恰恰不巧,那天正好是女孩“例假”的日子,佳兒害羞不好直說,就說今晚大姨媽要來,書生那也是聰明人知道一定有難言之隱。從此以後就有了這個習慣說法,李佳氏(例假時)不方便的時候,就會說大姨媽來了。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民間故事,真實與否無從考證。

不管是例假、大姨媽還是“那個”,都是婉辭,也就是用一個委婉的說法去提一個可能會害羞、不太“體面”的事情。同樣的,我們會把屎叫做“便便”,拉屎叫做“上大號”。

在描述“不可描述”的事物時,大家都會使用各種動物和植物作為代指——“不可描述”本身,也是一種婉辭。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當“月經”作為醫學詞彙納入標準用語之後,它承擔的意義變得十分直白、不加掩飾,所以人們才會尋找別的詞取而代之。

“月經”之外,文人雅客們也會使用類似於“月露”“紅鉛”乃至“桃花癸水”這樣文縐縐的詞彙去描述。

而且有趣的是,大部分語言當中,對月經都會使用來了這種說法,彷彿是不受自己掌控的、不情願發生的“身外之物”,需要自己去應對、去管理。

這種交流,一般都出現在女性親屬之間,只要雙方皺個眉頭,壓低語氣,就都懂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不必再多做解釋。大量的規避禁忌話題很多時候被認為是必要的,能體現社會規範,即所謂“修養”。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有人認為,“大姨媽”是90年代來自港臺的影視、媒體作品。也與此前漢語中存在但使用範圍比較小的“好朋友”“親戚”等相映成趣——親戚來了,不得好好照顧,也是件不大不小的麻煩事兒啊。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如果女孩之間能夠有合適的詞語打破禁忌,不管是例假、大姨媽,還是別的什麼代稱,能夠讓所有人都理解、都能在公開談論裡使用它,就是有作用的好詞。

月經叫“大姨媽”,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嬸子”?

“大姨媽”如何稱呼我們且不管它,仁和醫院提醒您,“大姨媽”期間一定要注意幾個禁忌:

“不吃生冷、辛辣、刺激”

“不碰冷水”

“不穿緊身褲”

“不同房”

……

老母親的叮囑就先到這裡!

聲明: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並深表敬意,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妥善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