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有没有取胜的可能?如果你是丁汝昌应该怎样指挥作战?

谈文论史


有可能。至少有可能打个平手。

因为,日本发动战争,是为解决国内危机的一场赌博,没什么后劲可言,它必须全力以赴、速战速决。一旦出现胶着状态,议会恐怕就会变数,反对声音或许会加剧。

但我不明白的是,您为何特别问到丁汝昌?别忘了,甲午战争由44场陆战和2场海战构成。

当然,丁汝昌所指挥的北洋舰队,如果能合理调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日军往仁川运送军队时,丁汝昌如能抓住战机,对运输船队实施攻击,平壤之战或许是另一个结果。不过,遗憾的是,看似庞大的舰队,实际是弱不禁风,大东沟一战便歇菜。往刘公岛避难时,镇远还玩了个触礁,基本失去战斗力。

日本虽然在指挥、作战、情报、医疗、舆论等方面,胜过我国,但当时西方观察家普遍认为,随着战线加长,日本最终会自己把自己压垮。事实上,我国当时也有人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

纵观整个甲午战争,起码在初期,咱们有许多机会。比如,聂士成率军抵达朝鲜,发现日本人图谋不轨,立即向李鸿章建议撤军。如果这个建议得到采纳,将使日本人非常尴尬。

再比如,在平壤之战中,日军其实是一场豪赌,因为当时它的后勤跟不上。据《甲午战争史》一书记载,如果我军再多打一天,日军的粮食与弹药将同时告罄。遗憾的是,在人员、武器基本对等、我军占有地形优势的前提下,只打了一天(日军伤亡远远大于我军),并未决出胜负,我军便主动撤退。把35门大炮、792发炮弹、550支德国毛瑟连发步枪、610支单发步枪、56万发子弹、4700石粮食,留给了日军。此外,在撤退中,相互踩踏及遇伏击,死亡1500多人,683人被俘。

如果我军有合理的指挥,坚强的战斗意志,灵活的战术(日军后方空虚至极),获得平壤之战的胜利,是有可能的。这场战斗一旦获胜,后面的历史恐怕得全部改写。


星爷说车


如果我是丁汝昌,如何打赢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大海战?

日方拥有的直接优势如下,不提太大太远的:

1)日方间谍掌握北洋舰艇行踪。2)日方秘密拥有爆燃性极强的下濑火药(苦味酸),但腐蚀性强,稳定性不足。 3)大量速射炮,火力密度是北洋的20倍,但口径小,远射及穿甲力不足。 4)来挑战的12艘中有6艘是1893年后入役的新舰(吉野1893,秋津洲1894,千代田1894,松岛1893,严岛1894,桥立1894),吨位大火力猛速度快,但防护力不足。千代田、严岛、桥立因锅炉质量差,速度不达标,设计19节和16节,实际只有12-13节。

我们先看一下7月25日的丰岛海战。

吉野、秋津洲、浪速是日舰杀手第一游击队的主体,有极高的航速和火力优势,战斗4小时却没拿下济远,而且吉浪二舰围攻济远时还先后被击伤漏水停下抢修。这让日军看到了北洋的战力,决心冒险用下漱火药,并改进队列以发挥侧舷火力,并加强远射命中率的训练。


北洋方面则按济远的受伤情况,拆除了炮塔顶盖,拆除风帆和救生艇,甲板(钢面上有木板)堆煤包和铺上沙子。我们对胜利抱有希望。济远的150副炮实心弹轻松击穿吉野的水线、指挥舱、电机舱等要害部位。我们的定镇来经济平六舰均有水线装甲,皮厚,日军速射炮除少量150口径,绝大部分是120及以下,打不穿。 但我们不知道日方后面将用下濑火药,我们的舱面将四处大火。

我们如能取得足量的大口径进口长开花弹,它们可以射穿大吨位日方主力舰的薄壁并引发殉爆,正如镇远一发305进口开花长榴弹瘫痪敌旗舰松岛(可惜定镇二舰共3发),重要处一发命中即可打趴或击沉一条敌舰。凭借北洋大口径炮数量及远射命中率大幅领先的优势,我们有很大机会在野战中取胜。实战中我们没能提前补充进口长开花弹,其实这种无引信的大榴弹已在欧洲淘汰并改填沙子当实心穿甲弹用了,但我们对付日舰有用。

替代方法是带足主炮实心弹(实战中没带足,仗没打完,定远305弹已用完,镇远省着用,撑到5点半结束,还剩3发305钢弹),并带上大量150副炮的国产榴弹(天津制造的短开花弹),总有一部分能炸响的,或打进敌舰侧面炮廓,或炸到敌甲板炮位旁的发射药包,也会很好看。但打沉敌舰要耗时更长,我方的中弹起火燃烧更多,损失更大。

因此,战法也要作调整。

先调整一下舰长: 1)平远舰长李和与致远舰长邓世昌对调。英式穹甲舰致远航速高火力猛(3x210+2x150),但防护差,需适时进退;平远奇慢但是铁乌龟扛打,有一门260巨炮+1x150+2x120,可扰局。 2)扬威舰长林履中和济远舰长方伯谦对调。林勇敢且进退有度,可让这艘德制老穹甲舰(带水线装甲,主炮2x210+1x150)发挥更大作用;方伯谦胆小但机灵并对地形水文极熟,可保护这老木舰,并发挥二门254巨炮的远射火力优势。

以下是战斗部署:


李鸿章命令水师只在渤海口到朝鲜北部间的近海巡航,日军将来寻求决战,实战的大东沟即是如此,这是我们的主场。 我们预设几个战场,比如大东沟。实战发现敌情到开战有3个小时,我们可以这样安排:

1)英式木质老舰超勇和扬威(实际航速8节)防护差但火力强,由方伯谦率领躲在近岸浅水及礁石区,日舰不敢接近。接战后保持与敌舰距离3000米以上,侧向对敌发挥前后炮廓内254主炮各一门的远射优势。还有4门120备用。

2)铁甲平远(7节)也躲着,准备冲出接应。

3)主力纵队退向预伏海区外侧,日军追击,但吨位大并对水文不熟,不敢杀入浅水区。

4)英式快舰致远和靖远(强压通风航速17节)带着广甲、鱼雷艇等由叶祖硅率领进入浅水区。致靖二舰侧向对敌,每舰有头部2门210+尾部1门210+中部1门150的优势侧面远射火力。

5)主队定镇来经济5条主力用10-12节航速(定远最慢,是12节)在阵前外转调头成横队迎敌。开战后降速,随日军二队的位置回转或冲撞,扇形回扫攻击或C型防守,头部对外发挥最大火力。

6)低速的平远不时冲出拦截敌舰,头向敌,搅乱敌方队形,但不远离浅海边缘。

7)超扬躲着保持远射杀伤。

8)高速的致靖机动,日方一游(编队航速12-15节)和日方本队三景舰(最慢的桥立12节)过来时后退远射,日本后部弱舰(最慢的比睿航速9节)过来时追杀。主力5舰转向位置不佳时冲出接应掩护,然后退回安全区。

9)日方大口径火炮较少,除三景舰共3门不中用的320巨炮,老舰浪速和高千穗有4门260,爷爷舰扶桑有中央炮室的4门240主炮(射角局限),主要靠大量新式中小口径速射炮(吉野和秋津洲有8门新式150速射,其它是大量120新式速射),远射不行,对北洋外侧主力5舰及平远没有击穿能力,他们都有水线装甲。

10)日方吃过夹击火力的亏后,可能在外侧来回侧击,不再试图包抄我主队后路,其弱舰躲在外海不敢靠近。我方背靠浅水区展开远射,我方占优,并集中火力攻击吉野(23节)和秋津洲(19节)。如能打趴吉秋二舰(这是能否完胜的第一关键),致靖二舰在强压通风时速度(17节)将超过浪速和高千穗(均15节),并对本队日舰有速度优势(最快的松岛16节),致靖就可以冲出浅水区占据主动,有利可上,不利可逃,不必靠浅水保护了。

11)吉秋二舰重伤退后抢修时,一游只剩高、浪二舰。如它俩脱离重伤的吉秋,致靖在其前方用T字头拦截,远射火力我们6门210对付日方4门260,射速也相当,我们不吃亏;但他们有12门150侧炮,我们只有4门150,它们靠近时致靖和它们保持距离,反正它们追不上。主队派来远、经远(均14节)围上来,我们4打2,如他们不向外海逃,围住打趴它们。如这俩留下保护在读秒的吉野和秋津洲,则更省事。

12)我们的鱼雷艇航速24节(至少比吉野之外的所有日舰快),冲出来击沉无保护的重伤敌舰,先打吉野,不能等它抢修后逃走或重新开火。


13)我们的定、镇、济三舰死缠住日方本队,如平远追得上也加入。这是又一关键,要扛住! 按实战看,日方本队加上一游围攻2小时都没打沉定镇,但平远或济远可能重伤或沉没。必要时超扬前出支援,但还是远射,别靠近,否则超扬先灭。

镇远(13节)、平远(7节)联手打烂松岛(16节),济远(13节)击伤比睿(9节),超勇扬威(8节)的精准远射重伤严岛(12节)。定远(12节)船头大火原地自救,平远大火不退被扶桑(10节)240炮击沉,济远大火退往浅水区,商船西京丸(15节)追杀济远被过来增援的超勇扬威迎头打烂驾驶舱。桥立和千代田的大量120速射(单炮每发5-7秒)还在向定远镇远倾卸弹雨,但三景舰(松岛、严岛、桥立)的320巨炮实战时平约每小时一发基本无用,铁甲扶桑想偷袭定远被镇远305炮逼退,苦战中。小舰赤城在外海观战,上面有日方海军司令。

14)致靖来经四舰+鱼雷艇全灭日方一游后,回头进攻残余的日方本队。致远追杀想逃走的赤城,靖远追杀想逃走的西京丸,小铁甲经远来远(均14节)合力攻击桥立(13节),镇远(13节)攻击千代田(12节)。本队中装了新式速射炮的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是优先打击对象。

这时,超勇、扬威、鱼雷舰广甲、鱼雷艇已加入,超扬合力攻击老铁甲舰扶桑(10节,1877年),鱼雷舰艇散开追杀各重伤日舰,外逃的比睿被在外海返回的致靖截杀。战斗结果我方胜利,日方全灭,包括日方海军司令及几乎所有海军精英。我方平远和二条鱼雷艇沉没,定远、济远、经远重伤。

15)此战后短期内,北洋还有镇远、来远、致远、靖远、超勇、扬威等6条主力,加上广甲、广丙,以及爷爷辈的几条威远级巡洋舰,可封锁朝鲜港口。日本只有一堆二线舰及老舰了,不敢来犯,如金刚号铁甲舰和筑紫号巡洋舰,见到镇远逃都逃不快。要不是现在超、扬锅炉老化跑不快,1882年朝鲜事变时,金刚和扶桑这二条三千多吨的老铁甲舰(1877年)看到超勇扬威(1881年)这二条1350吨的木舰都不敢打。失去海上支援,入朝日本陆军已成瓮中之鳖。

16)海战前的2天即9月15日晨,入朝日本陆军16000人进攻平壤的15000名清军。下午防守北翼的左宝贵战死,日军占领城北高地牡丹台和北门玄武门。当日双方阵亡均在千人,但日军弹药将尽,天在下雨,后援物资没有送达。但是清军主将误判形势,当夜丢弃大炮机枪等重装备及弹药,轻装出城撤退被日军伏击,阵亡1500被俘700人,一夜狂奔500里逃到朝鲜北部安州。


17)海战的胜利将彻底扭转陆战形势,并极大鼓舞士气。日军主力北上平壤,汉城空虚。清廷急调已回国二个月的袁世凯引导援军从海路直扑仁川及牙山登陆,占领汉城,切断日军后路。已回国的聂士成率军回渡鸭绿江与安州败军会师。日军已被包围。日军弹药用尽后投降。

这次先败后胜的陆战,让清军充分认识到其战法的落后,光靠先进武器是不行的。战后汲取教训进入改革,袁世凯提前练新军。

18)几个月后,北洋舰队基本修复,出动封锁全日本,日本向英国订造的万吨级新舰赔给中国。北洋长期占领日本佐世保军港。

(注:

1.以上情况是一战彻底解决,北洋完胜。

2.如浪速、高千穗在吉、秋重伤时突破封锁归入日方本队,后面将是一场大混战,这个推演很复杂,争取全部击沉它们,但北洋损失将扩大。这算惨胜,但也是一战解决。

3.如浪速、高千穗向外海逃走,则任之,我们也追不上。这也不错,可确保我方提早围歼日方本队,损失也较小,但日方后面会袭扰,还需要一场诱捕海战。这算大胜。

4.如吉野、秋津洲轻伤后日方立即全队撤退,我们可小追,截其尾舰小胜。)


竹林饮烟


黄海海战,中日又有优势,而且我方优势还要大一些,大比分惨败更加是偶然事件。
黄海海战,方伯谦一个人就干掉了几乎半个北洋水师。首先是,方伯谦带头逃跑,导致阵型混乱。随后在逃跑的时候,又一下子了把扬威号撞成重伤,丧失战斗力。最终被日军击沉。
随后,方伯谦带着济远舰和僚舰广甲舰一路逃跑。导致北洋水师本来的一个4舰组合,变成了只有致远号一艘军舰,以一敌四,很快致远号就在4艘日舰围攻下沉没。最可气的是,方伯谦逃跑的时候好像没头苍蝇,导致跟着逃跑的僚舰广甲号触礁,成了日军的死靶子。
北洋水师一共就出战11艘军舰,因为方伯谦丧失战斗力和沉没的就有,4艘军舰。要知道,整个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总共也就沉没了5艘军舰。
如果没有方伯谦的逃跑,日本联合舰队很难轻易击败北洋水师。日军的优势是速射炮多,舰速快,但是北洋水师的优势是重炮多,装甲厚。定远,镇远被日舰命中上百发炮弹,都没有事。
日军联合舰队很多军舰,其实都是铁肋木壳舰,要不就是货轮改装的军舰。对比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起码,如果没有方伯谦的临阵逃跑,带来的损失和混乱,日本联合舰队就算取胜,也是自损八百的结果。结果现在还有人为方伯谦喊冤,也真是可以了。

深度军事


取胜的可能很低,但是为了国家、民族必须坚持作战!如果我是丁汝昌的话,会把定远、镇远两艘巨舰放慢航速,其他十舰排成弧形横队,保护镇远、定远两舰,十舰慢慢接近日本舰队,然后把日本主力舰吉野间圈出,十舰围攻他一舰,不惜代价,力求击沉。然后定远、镇远两舰冲上去,和剩余军舰围攻松岛。这样非常有可能击沉吉野和松岛两舰,我方损失也是4到5艘,而且可确保定远、镇远两舰无损失,增加胜利的筹码。



嗤读历史


根本打不过日本,纵是有诸葛孔明在世,丁汝昌三头六臂,甲午战争也无法打赢。

在甲午战争前,就不讲1984年朝鲜甲申政变中日本的蓄意挑衅那么早了,就是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时,日本狼子野心已经充分暴露,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朝中大员对战争仍然没有重视,还以慈禧六十大寿为工作重点,对日本只是寄希望于欧美调停,就是临阵磨刀也能也闪闪光,就是一直都到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了,还在“避战保船”,不积极备战,怎么能不败。

直到甲午战争前夕,中国(清)北洋海军已经全面落后日本联合舰队,无论是航速还是火炮还是吨位,都无法与日本相比,除了北洋有两艘弹药不足的铁甲舰(定远、镇远)之外,毫无任何优势,并且北洋海军自撤旗事件后琅威理辞职,北洋军纪涣散,缺乏训练,尤其是战争中济远、广甲擅自临阵脱逃,连靖远、来远重伤撤离战场也不与代旗舰提前报告,福龙舰在偷袭西京丸明显必得的情况下接连失误,整个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混乱不堪,直接反映北洋海军整体缺乏训练。加之弹药不足,竟然在战争中出现哑弹臭弹的情况,战争高潮期间,致远舰竟然弹药用尽,说明战争根本没有提前准备,甚至在黄海中,北洋海军都没有预料到会遇到日本联合舰队。

在上猪一样的陆军队友,以叶志超为首的援朝淮军,在天时地利人和均在清方一面,居然一夜撤退五百里,全军溃败,就算北洋海军在丁汝昌的指挥下,击退日本联合舰队,在日本已经在朝鲜胜利后,势在进军辽东还和山东半岛的日本,北洋海军早晚要被全歼。

丁汝昌如何指挥?可以讲丁汝昌已经尽力了,在上级李鸿章“避战”和光绪帝“决战”的面前,毅然决定不辱军威,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合理的配置弹药,积极与美德购买炮弹,但弹药未及时赶上战争,在战争遭遇,采用最适合北洋海军的雁形阵,在战争中,误中炮弹受伤,毅然尽职尽责,不进船舱,与将士共同对敌,在威海保卫战中,内无弹药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多次组织军队抵御日本进攻,最终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讲无论丁汝昌如何指挥,中国都无法击败日本,败不是败在丁汝昌上,而是败在中央上。


曹小翔xixi


在保证优质弹药足够的情况下,将旗舰设为来远或者经远当中的一条,解放定远的战斗力。在海战当中,重点打击的必然是主力战斗力和旗舰,定远作为旗舰,虽然司令部是安全多了,但是受到的火力打击太大,而且己方火力还受到限制,毕竟要指挥啊,不能冲出去。所以,解放定远战斗力是第一步,以定远、镇远两条战列舰为第一战斗梯队,发挥出铁甲战列舰皮糙肉厚火力猛的优势,前出迎敌。解除邓世昌中军副将职务,令其率致远舰和靖远舰组成机动舰队,该两舰速度最快,可以快速机动,而不至于因保护旗舰而限制其速度优势。认命方伯谦为中军副将,率济远舰和来远舰一起护卫旗舰经远号。平远舰、超勇舰、扬威舰速度最慢,但是主炮口径够大,可以编入中军,在守卫旗舰的同时,以大口径重炮攻击敌方。该队形当中,最主要的还是定镇二舰的火力得到完全释放,定远不再担负旗舰,专注打击,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战果。致远和靖远机动起来,随时支援,也可缓解战场压力。中军集合了六条战舰,也可确保旗舰安全。至于有人或许会所方伯谦贪生怕死,担负中军副将护卫旗舰,不是让司令部安全得不到保障了吗?这就要考虑一下清军的军法了。中军副将的职责就是护卫提督的安全,如果方伯谦跑了,丁汝昌有所伤亡,方伯谦必被处死,正是因为方贪生怕死,所以才好让其担任中军副将,这样他就不能跑了,职责摆在那里,丁汝昌不跑,他就不能跑,日舰围攻旗舰时,他还必须护卫,要不然丁汝昌有啥损伤,他还是会死,如此,济远的战斗力也被释放出来了。如此换阵,释放了定远和济远的战斗力,解放了致远的机动力,足以和日舰一战了。但是,有一个前题,那就是优质弹药必须得到保障。


会梦74956555


横形雁阵已经是发挥北洋水师最大的优势了,本身所有船的火力都集中在舰首,而侧舷跟尾后都是火力真空跟火力薄弱部位,日军也看到了这一点,北洋也知道这一点。北洋舰队的火炮太少了,真的太少了,单船最多不超过六门炮,而且架退炮已经是落后的配置了,射速慢,精度差,装填复杂,没有现代化的瞄准设备。开局首炮丁汝昌重伤,信号旗杆又断了,炮弹又是铁坨子,火力投射量比不过对方,这仗没有办法打。


街头说评书


就那 1894甲午大海战来看 北洋海军战舰在航速 以及速射炮都是处于劣势不如日本联合舰队 只有定远 镇远 强于日军 而且都知道是带着炮弹不足的情况下 和别人开战的 应该首先阵型要有所改变 雁行阵 可以发挥 北洋海军最大活力但是不能这样摆 应该把超勇 扬威 光甲 济远 放在中间 航速最快的靖远 致远 放在最侧 来远 经远 放在第三侧 定远 镇远 放在放在第二 因为 首先要知道北洋海军要摆正阵 只能摆出北洋海军前主炮最猛的阵型 四艘老龄化军舰放在中间 最新式致远 靖远 放在侧面发挥侧炮的火力 另外不能对定镇好二远抱有太大希望 主炮就三发 八门主炮根本齐射不了 而且 可以让致远 靖远 发令 全舰队所有主炮齐射敌军一舰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前主炮的火力 各舰所有火力都可以发射 而且以攻击旗号为主各舰轰期一舰 这样不能打赢 但是至少输的不会这么惨 而不是随意摆的 而且在开战之前就应该商量好 定远放生不测 就由镇远指挥 镇远不测就有致远指挥 以此类推 坚持到一人一舰 而且在攻击日本本队的时候 就应该集中全舰队的火力 迅速打敌人最后面的赤城 比睿 扶桑 西京丸 四舰 集中所有火力击沉他们 集中所有火力打沉那四艘舰应该还是胜券在握 在吉野赶来的时候 应该定镇二远冲上去围住他 让致 靖 经 来 围攻吉野一舰 再可以或者让超勇扬威直接撞击


谦文源


我的答案很简单,没有任何可能。日本为了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当时的中国对可能的战争并没有进行任何提防。再者,日本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近代化体系,工业、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方面都完成了近代化改造,政治方面也逐渐推行近代化改良。而中国呢,仍然是享受着工业文明得红利、用着旧制度的老大帝国,尤其是军事制度的落后以及动员能力的低效严重拉低了战争潜力,在国力、军力方面也远弱于日本。

另外,当时得中国人思想上仍然没跟上时代,对于世界形势的判断,除了李鸿章等少数近代化人才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是停留在有就可以的局面。在当时人看来,包括最高统治者慈禧以及光绪在内,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铁路、火车、轮船、电报、近代化海军、西洋枪炮什么的我们都有,日本一个蕞尔小国,洋鬼子哟打不过打你我哪能打不过,说白了就是盲目乐观。

再者,日本为了战争,全国上下一门心思的为战争服务。而中国呢,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刻,还在想着党争。比如翁同龢这个伪君子,他把甲午战争视为他扳倒李鸿章、报私仇的终南捷径,至于战争胜败,则不是他关心的,那是皇上和太后头疼的,关我屁事,只要能放倒了李合肥,我就高兴。所以翁同龢及其爪牙党羽在战争期间没少给李鸿章他们添堵。

至于题目说的丁汝昌是否指挥失误,这是源于人们对北洋海军以及丁汝昌的不了解。北洋海军提督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并不直接管理作战任务,作战指挥主要由左右翼总兵刘步蟾、林泰曾负责。

在大东沟海战之前,北洋海军根据丰岛海战的经验,已经撤去了大部分索具,所以在战前丁汝昌只下达了三条命令,各舰随旗舰运动,横队迎敌,和敌舰乱战。这三条命令没有错,而且完全是按照北洋海军的特点来的。

北洋海军成军年代正是利萨海战战术大行其道的年代,所有军舰都是按照利萨海战思路建造的。即在船头布置大口径主炮,所有战舰排成横队冲锋以打乱敌军队形,解禁后用大口径主炮、鱼雷、撞角来击沉敌舰,当然不排除采用接舷战的方式。也正因如此,北洋海军在海战时候只能排成横队,因为横队才能发挥各舰得最大火力。

但是进入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口径速射炮出现,全世界兴起了一股海军革命,即海战重回纵队模式,以两舷密集的火力来打垮敌军。很不幸,由于停购船械案的限制,北洋海军不进错过了这次海军革命,连战舰最基本的维护保养工作都很难做到,战前很多战舰都有问题,甚至都即将报废。更何况,日本海军则赶上了这次海军革命,其主力战舰都是按照纵队作战的思路打造。所以,北洋海军在航速、炮位、总吨位尤其是速射炮数量上远低于日本海军,结果硬是死扛了五个小时还没崩溃,我都觉得这是个奇迹了。

所以,甲午战争没有别的结果,只能是中国战败这一个结果。不过这也是好事,最起码让清廷意识到了仅仅是享受工业文明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丁汝昌只是北洋水师提督,决定不了甲午战争。如果我是丁汝昌,将争取海战胜利。具体做法是,以定镇二舰为核心,带领速度相对较快的致远经远济远来远,以攻击登陆朝鲜的日军运输部队的姿态,相机攻击护航的日舰。利用电报失密,布置陷阱。因为联合舰队希望同北洋水师决战,所以一定会上当。一旦得手,比如击沉了吉野这个等级的敌舰,联合舰队再同北洋水师决战的胜算就大为降低。海军不败,后面的仗就比较好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