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的魏国究竟有多强大?

论历史风云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韩魏赵三家开始脱离晋国正式独立建国,它们与春秋时秦齐楚燕四国被后代史学家统称为“战国七雄”。

虽然在战国后期秦国开始强大,并逐渐消灭六国,统一了中原。但是在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却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的政治改革、吴起的军事改革后,国力迅速增强,不仅超过了同为“三晋”的韩赵,也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三大国齐楚秦。

在战国初期,由于魏文侯的主张,魏赵韩结成了“三晋”同盟,共同向外扩张。此时的秦国内乱频繁,齐国忙于权力斗争,楚国内部腐朽,而“三晋”则在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又占天下之枢的情况下,开始了对战国版图的重新划分,一路所向披靡,诸侯莫敢当其锋,丢失大片领土。魏国先后攻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灭亡了中山国,压制了齐国的兴起,将楚国势力挤出中原,形成了以魏国为主,韩赵为辅的中原霸权。从前403年魏国独立到前341年在马陵、河西两仗惨败衰落为止,魏国称霸中原足足有63年。

那么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鼎盛时期的魏国到底有多强大呢?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一家独大,又联合了韩赵,“三晋”共进退,而其他国家都处在恢复期,魏国的强大并不能有效体现。随着时间的变迁,到魏武侯时期,楚齐秦先后开始了复兴。前387年,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开始了复兴——伐魏救赵、复陈蔡、平百越;前386年,齐完成“田氏代齐”,内部逐渐稳定;前384年,秦献公自魏归秦,经过改革,秦开始强大——从前366至前362年,先后败魏于洛阴、石门、少梁。

到魏惠王即位时,周围国家与魏的实力差距开始缩小,尤其是东方的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对魏国的霸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而此时的三晋内部由于魏武侯的错误对赵政策加上赵国经过改革后国力的逐渐增强,赵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开始将都城从中牟迁往离中原更近的邯郸,准备和魏国争夺中原的控制权。出于对抗魏国的需要,齐赵两国结成了同盟。

在魏惠王时期,由于周围赵秦齐楚的强大,战国格局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一超多强”,此时我们才能更客观的看到这个“超”与“强”的差距,魏国到底有多强呢?从前354至前350年的诸侯混战可见一斑。

前354年,赵攻魏附属国卫国,取东阳地区,魏则以庞涓为将,率兵八万救卫,庞涓却直趋赵都邯郸,在消灭回师的赵军主力后,魏军开始进攻邯郸,史称“邯郸之难”。赵向齐楚求救,楚同意给予赵声援,齐原则上也同意救赵,但和楚一样都没有出兵。同年,秦想试试“商鞅变法”的成果,在元里打败魏军,攻取少梁。此时魏国开始两线作战。

前353年,齐以田忌为将,田婴(孟尝君之父)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孙膑以偏师佯攻魏平陵、大梁使得庞涓轻视齐军,齐军主力则埋伏于桂陵。同年,庞涓攻克赵都邯郸,率偏师南下途中在桂陵遭齐军伏击,全军覆没,庞涓被俘。此时,楚出兵攻占魏睢、濊之间的土地。此时魏国开始四线作战。

前352年,秦攻取魏旧都安邑;齐宋卫联军乘胜包围魏重镇襄陵,魏惠王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与韩组成联军大败诸侯军于襄陵,齐恐惧,放庞涓,并请楚调停,自此,齐楚退出战场。此时魏又是两线作战。

前351年,秦攻取魏固阳,攻取赵蔺邑;同年,魏赵和谈,魏将邯郸归还给赵,赵则成为魏国小弟。此时,魏的敌人只剩下西边的秦国。

前350年,魏军主力向西攻秦,包围秦孝公于定阳,秦孝公想决一死战,商鞅则认为“以一秦敌大魏,恐不如”,主张向魏求和,归还河西,魏同意秦的求和然后退兵。

至此,长达4年的中原混战结束了,魏国由于军事上的胜利,达到了拆散齐赵联盟的目标,同时压制了秦齐楚三大国,保住了霸主地位。此后,魏国虽然依旧雄霸中原直到前341年,但却受到齐楚秦三国强有力的冲击与挑战,魏国独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也宣告了战国时期均势的到来。

对于一个强国而言,能同时战胜两个方向的敌人就已经很吃力了,但战国初期的魏国在处于四大强国的围攻之下,仍能坚持完成既定目标,攻占另一大国赵国的都城(这是战国历史上除了秦国统一战争之外的唯一一次一个大国通过攻坚战攻破另一个大国都城的战役,魏的实力可想而知),并先后打败其他三国,实力可见一斑。但是,由于魏的地缘政治问题,魏必须通过战争来维持霸业,一旦魏在战场上失去了优势,魏的霸业就会倒塌。


墨雨君读史


魏国的强大主要在战国前期,到战国后期,魏国的实力在七雄之中基本上算是倒数的,也就比韩国强一点。

但在整个战国前期,魏国都是稳妥的坐在霸主之位上的。其实力之强,是其余六国所不能比的。

而魏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前期率先脱颖,根本原因是魏国首先实施了变法。魏文侯在位时期,任用李悝为相,全面推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开创武卒制。那时的魏国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武有乐羊、吴起等名臣悍将的支持,不仅打造出一个高效的统治体系,更锻造出一支强悍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

此后,魏国便开始在强国的道路上一路高歌。那么魏国当时有多强?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秦国和魏国的阴晋之战,五十万秦军竟然硬生生的被五万魏军给击败了。


虽说那时侯,秦国尚未开展商鞅变法。但赳赳老秦的战斗力,从来就是不容小看的。然而,即便如此,五十万秦军还是被魏国的五万武卒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此后,秦国的西河之地被魏国占领,而秦国势力长期被魏国压制,无法向东发展半步。

到魏武侯时代,魏国国力进一步上升,并且依托魏武卒的强大战力,对外开始不断东征西讨,并把南方霸主楚国也给打趴下了,夺取了大量中原之地。从魏文侯、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前期,魏国一直稳坐战国霸主之位近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长期称霸的魏国,尽管国力强盛、人才辈出,但最终却没能实现对天下的统一,反而被其他诸侯后来居上。但魏国变法,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后各诸侯的变法,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参照魏国变法为蓝本的。


这些历史要读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智伯一方,却又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



魏、韩、赵战胜智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此时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最后灭亡。
魏国疆域甚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

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

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


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开始。

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


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解读历史人物


从晋国独立出来后,魏国的地缘安全优势荡然无存。向西是实力强大的“西毒”秦国,东面是“东邪”齐国和“傻傻的”宋国,南面也有个强大的“南帝”楚国,向北是军事实力强大“北丐”赵国,像这样的形势,王重阳来了也没有办法,所以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被称为 “四战之国”,四面受敌国家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魏文侯开启了率先改革变法的进程。他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而魏国恰恰是各类人才特别是法家人才聚集的地方。儒家学派的大师孔子弟子子夏,当时正在魏国办学,学校里有段干木、田子方等一批优秀的学生。魏文侯首先拜子夏为师,倡导“贤重于贵”的理念。他又多次屈尊拜见著名隐士段干木,但段干木是个清高的人,魏文侯一来,他就跳墙逃跑,但魏文侯一点都不在意,每次路过段干木家时,总要毕恭毕敬行注目礼。魏文侯以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为魏国聚集一批人才,开始了变法运动。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持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著名军事家吴起训练虎狼之师;著名水利专家西门豹治理邺城,把几个巫婆扔进河里喂河神,革除巫风。著名将领乐羊,付出吃掉自己孩子的代价,灭了中山国。经过改革变法,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为了改变四面受敌的安全形势,魏国四处出击,相继打败秦国、楚国、齐国,获得了大片的土地,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是个牛人辈出的地方,更是法家人才的集散地。李悝,吴起、范睢、孙膑、张仪、乐毅等在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军事家、外交家都出自魏国。魏国就像一个慈善家,专门为各国培养人才。魏惠王喜欢人才,他把这些人才像个菩萨一样供着,但并不重用。其实,他更喜欢夜明珠一类的宝物。有一次,魏惠王和齐威王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手里有什么宝物,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很开心地说,自己有十颗夜明珠,而齐威王说,夜明珠我没有,我有帮我治理国家的贤臣和镇守边疆的大将。这样一对比,搞得魏惠王像个土豪一样气度狭小。正是因为如此,魏国的人才纷纷流失,商鞅去了秦国,吴起去了楚国,孙膑去了齐国,更为残酷的是,这些人才到了别的国家,回过头来就带兵痛扁魏国,不仅是“带路党”,还是“急先锋”。所以,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战国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魏国的衰落,显然与其“敬而不用”的人才政策有关。


沧浪之水中国深圳



125878215蜂獾


魏国在东周春秋列国前期是不存在的,前期是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为五霸,与秦穆公,齐恒公,楚庄王,宋襄公的国家同为五霸。早期由于公族内(本家)争夺王权异常激烈,晋文公在外流亡30多年,后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夺取了王位,在位时力精图治,南拒楚国,西抗强秦,东敌燕齐,国力强胜,政治上打压公族,重用世族,因此埋下了隐患,他驾崩后,到了春秋晚期,经过几代不屑子孙的治理,王权衰落,晋国的权力被六大世族撑握,最终被有智有谋的韩家,赵家,魏家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建立了韩,赵,魏三个王国。三个王国的首任国王均为有志之士,均将国家治理的紧紧有条,但由于魏国地处中原,左有秦国虎视丹丹,上有赵国,下有韩,楚,右有齐,燕等国,是为四战之地,有压力魏文候魏斯第一个开始变法强军,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改良社会制度,任用兵家吴起操练新军,史称魏武卒,任用西门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社会得到了巨大变革,国力在战国前期最强,夺取秦国河西,北攻中山国,向东击败齐国,南压楚国,使其不得北上。文候驾崩后,武侯继位,国力继续强盛,但朝臣的争权夺势,逼走了吴起,罢免了李悝,新的人才也得不到重用,到了魏惠文王时,国力开始下降,惠文王吃老本。再后来不世出的法家人才商鞅登场,但不受重用,后来去了秦国掀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二十年后,秦国击败了魏国,夺回河西,魏国被迫迁都,东面又败于齐国,从此魏国实力持续下降,最终被秦王政所灭。


玉之溪


魏韩赵三家分晋后,无论从领土面积,还是人口上,魏都是最强的。尤其是处于中原地区,这即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始终处于战争冲突状态。到后来国力一点点的消耗殆尽,再加上没有留住人才,致使范雎(张录),商鞅等人才西奔秦国。造成秦国一家独大,最后被侵吞殆尽了。


世界最美的地方1


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尽管三家分晋,但魏国继承晋国的衣钵,又任用李悝进行办法,一度是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和最强者。魏国人才辈出,集中那个时代最顶尖和最多、最完备的人才,如吴起(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商鞅(秦国走向强大的改革家)、孙膑(孙武的后人,其《孙膑兵法》的见解比《孙子兵法》更强,可惜大部分失传)、范雎(秦国远交近攻的制定者,是当时最有战略眼光的人才)、信陵君(合纵的总司令)等。


娱乐昊


魏国很强大,包括现在的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山西西部等各一部分。


最新老百姓


简单明了地讲,魏国是战国初期第一强国,吴起训练出的魏武卒是天下第一精锐,魏国强占秦国河西之地并吊打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几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