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取得了荊州,為什麼孫權不放關羽一條生路?

用戶56085252671


站在孫權的角度來考慮,關羽必須要死。

一方面,這是孫權為了實現他的大戰略,必須要走出的一步;另一方面,這也是孫權對關羽能力的肯定。畢竟,雖然殺掉關羽會得罪劉備,但是如果留關羽一條命,對於孫權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兩權相害取其輕,殺掉關羽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先說一下孫權的大戰略,簡單點說,就是連劉抗曹,然後在伺機而動,滅掉劉備,與曹操平分天下。

很多人都認為孫權的目標只是荊州,既然拿下了荊州,目的已達到,那就沒有必要再殺關羽了。但是!這麼想就太小孫權的狼子野心了。他的目標哪裡只是關羽手上的那區區荊州四郡之地?從他命令呂蒙偷襲荊州那刻起,孫權就做好了跟劉備翻臉,與曹操結盟,滅掉劉備的打算。

這一點,在《三國志》中講的很清楚。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三國志·周泰傳》

關羽被殺,孫權沒有收手。他派人北上聯絡曹操,準備孫、曹聯合夾擊劉備。他連益州的大門都沒有摸到,就提前拜了東吳大將周泰為漢中太守。孫權的野心昭然若視,一個荊州又豈能滿足他?

那麼孫權為什麼會在滅掉關羽後,想對劉備下手呢?這個問題,還要從頭說起。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魯肅提出了歷史上不太有名的榻上策(東吳版的隆中對,但比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要早七年)。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對孫權說:漢朝不會再復興了,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以我們東吳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跟曹操爭鋒。所以我們應該先保住自己的地盤,然後靜觀天下的形勢變化,等到北方大亂之時,我們在出兵消滅黃祖,進攻劉表,將長江天險據為已有,然後打出帝王的旗號以謀取天下。

說白了,就是魯肅建議孫權奪取荊州、益州和交州,在加上已經在手上的揚州。以江南四州之地與曹操隔長江對峙。

眼熟嗎?這不就是後來的南北朝麼?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劉表是要滅掉的(並且孫家和劉表本來就有仇),益州劉璋也是要滅掉的。建安十三年,孫權滅掉了黃祖,開始了他滅劉表,割據江南的第一步。

只不過沒想到後來,曹操南下荊州,再加上抗曹英雄劉備的出現。讓東吳方面不得不修改魯肅當年的既定計劃。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三國志·魯肅傳》

劉表死後,魯肅對孫權說:曹操準備大舉南下荊州,劉表的兒子肯定守不住。我們現在應該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他現在的處境不樂觀,我們去了,劉備肯定很高興。就算以後劉備不服從我們,也不要緊,我們可以直接吞併他!

世人都當江東魯肅是厚道人,其實魯肅的心也黑著呢。



後面的事,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孫、劉聯軍擊敗曹操,保住了江東。隨後曹操領兵退回了北方,留曹仁鎮守南郡,以遏制孫權、劉備向西的擴張。緊接著,周瑜猛攻南郡,曹仁退走襄陽,於是東吳控制了荊州的南郡和江夏郡,基本實現了手握荊揚,與曹操隔江對峙的局面。

不過魯肅認為,曹操強而孫劉弱,如果讓東吳獨自承擔從揚州到荊州的整條防禦線,這對東吳來說,壓力太大。於是魯肅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也就是孫權守長江下游,劉備守長江中游,兩家繼續聯合抗曹。

魯肅的想法是符合孫權利益的,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孫、劉劃分防區後,曹操居然不打劉備了

曹操在赤壁一敗後,一萬個不甘心,想再次消滅孫權、劉備等輩。只是曹操認為劉備不足為慮,所以他先攻擊孫權,對劉備不再打擊。再後來,曹操兩次南下,把火力全部集中到了孫權的身上。而劉備那邊無事,他先是取了荊州南部四郡,站穩了荊州。後來又引兵西進,攻佔益州,把孫權氣的半死。

這很顯然,當年弱小的劉備坐大了,而孫權成了冤大頭。於是東吳開始轉變思路,想要遏制劉備的發展。


第一次遏制是建安二十年,孫權派魯肅和呂蒙取荊州。武陵、長沙、桂陽三郡投降,只有零陵郡守不降。劉備從益州領兵五萬,並令關羽做策應,準備找孫權火拼,雙方大戰是一觸即發。曹操見孫、劉火拼,便乘機攻打漢中,威脅劉備後方。

在此期間,魯肅與關羽談判,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單刀赴會。

漢中的張魯敵不過曹操,很快開城投降。劉備見後院起火,趕緊與孫權和解。雙方以湘江為界,劉備將長沙、桂陽兩郡正式割給孫權,雙方暫時和解。

在這之後,劉備認為荊州的問題解決了。因為劃了一半的土地給孫權,他認為這就足夠打發孫權了。但是,前面也說了。孫權的終極目的是吞併荊州、益州,與曹操搞南北朝對峙。荊州兩郡之地,豈能打發他?

因此,孫權必然要謀求整個荊州!這並不是他腦子發熱,突發奇想。這是他老早就定好的大戰略。只是劉備、關羽不知道而已。


漢中之戰後,劉備的勢力達到了巔峰。沒過多久,關羽破于禁,圍攻襄陽、樊城。整個宛洛地區紛紛響應關羽,曹操為之大震,甚至有遷都的打算。

這個時候,只要孫權不是傻子,他應該都能明白——劉備的威脅大過了曹操!如果再不遏制劉備,東吳將難以自保。

於是孫權第二次遏制劉備的行動開始。呂蒙偷襲了南郡,陸遜等人也乘勢襲取夷陵、武陵等地。這次偷襲的結果是,劉備領有的荊州四郡全部淪陷,他留在荊州的精兵全軍覆滅,東吳的勢力範圍推進到了夷陵,也就是三峽口。劉備被徹底堵在了益州。

很多人都認為,孫權在這個時候破壞孫劉聯盟是不對的。但是站在孫權的角度來說,曹操是威脅,劉備難道就不是威脅?更可氣的是,關羽鎮荊州,脾氣那叫一個大喲!孫權大小也是個人物,他怎麼容忍關羽三番四次對他權威的藐視?所以,孫權認為不能再等了。否則劉備的膨脹將無法遏制。


在吞併荊州後,孫權按照原計劃,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同時向曹操稱臣,並且還勸諫曹操稱帝,想把曹操拉下水。一副標準陰謀家的形象。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三國志·魏武帝本紀》

豈不料曹操不吃孫權那一套(主要還是曹操年紀大了,進取心不足),他一面派人安葬關羽的屍首,一面對孫權假意安撫。但是孫權提出的聯合滅劉計劃,曹操始終是無動於衷。坐視孫、劉兩家內訌。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三國志·魏武帝本紀》

接下來的一件事,更讓人意想不到的了。曹操居然在關羽死後不久,也病死了。劉備窩在益州,他居然也沒有興兵為關羽報仇。這下孫權是懵逼了……

下一步怎麼辦呢?曹操已死,曹丕繼位。曹魏那邊忙於篡漢,暫時肯定不會有動靜。如果伐蜀,單靠東吳一家的實力,滅劉備肯定是不可能。可是如果坐視不動,也太浪費時機了。孫權在深思熟慮後,決定伐曹!

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三國志·曹仁傳》

孫權在曹操死後,劉備不動的情況下,舉兵攻打襄陽。並且,他還短暫的佔據過襄陽一段時間。只不過後來魏國反撲,襄陽很快又再次被魏軍收復。

再之後,劉備也登基繼位,並舉兵五萬討伐東吳。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而曹丕當時也秉承了曹操的策略,對兩家都不幫忙,坐視吳蜀內訌。

因此從孫權的戰略角度考慮,佔荊州只是他大戰略的第一步,滅劉備才是終極計劃。如果說孫權都打算聯曹滅劉備了,那留著關羽還有什麼用?他倒不如把事情做絕,為將來聯合曹操消滅劉備做好鋪墊。




接著再說第二點,關羽的能力很強,這也是孫權不得不殺他的重要原因。

當時,孫權政治的地位不高,在統治東吳將近二十年的情況下,他的官方職務僅僅只是個討虜將軍、會稽太守而已,並且連個像樣的爵位都有。孫堅的烏程侯爵位,孫權沒有繼承(給了孫匡);孫策的吳侯爵位給了孫紹,孫權也沒有繼承。表面上,孫權雖然有車騎將軍、徐州牧這兩個官號。但是要注意了,這兩個官職是劉備以漢室宗親的名義替他表舉的,遠在許都的獻帝並沒有承認。

從某個角度來說,孫權純粹就是靠著孫策的餘蔭,非法武裝割據了江東。他的統治存在合法性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孫權急需要獲得漢室對他政治地位合法性的承認,並擺脫劉備在合法性上對他的束縛。

換而言之,孫權需要用一個投名狀向曹操表示和意。而這個投名狀的分量不能太輕,否則曹操也看不上眼。

那麼誰的分量最重呢?劉備的分量最重,但是劉備在成都,孫權逮不到劉備。於是孫權就退而求其次,只能找關羽了。

關於關羽,實事求是的說,雖然他大意丟了荊州,並且在歷史上也並非一流大將。但是關羽本身是名將,這一點沒有疑問。

在劉備集團中,關羽是最擅長指揮水軍作戰的將領,在水淹七軍戰役中,他統帥的荊州水師直接摧毀曹魏宿將於禁的信心,令三萬魏軍精銳近乎成建制投降。

眾所周知,東吳擅水軍,這也是曹操始終吃不下孫權的原因。而關羽也擅長水軍,這就讓東吳的水軍優勢不存在了。讓關羽這樣的將領掌控荊州,比曹仁那種旱鴨子北將,對孫權的威脅要大得多的多。(如果讓關羽逃回蜀中,配合劉備指揮夷陵之戰,五萬蜀漢軍不一定會敗給陸遜)



因此從關羽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以及他的水軍指揮能力來說,關羽都必須死!孫權就是要滅掉這個隱患,並且提著他的腦袋去找曹操索要統治合法性。


Mer86


如題,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曾經提過,孫權並未想追殺關羽,關羽被殺主要是呂蒙違抗命令一意孤行的結果

那麼呂蒙為什麼那麼恨關羽呢?

說到呂蒙對關羽的不滿,不得不提到東吳另一位名將——周瑜。

呂蒙是東吳名將,魯肅死後代其鎮守陸口,呂蒙承蒙周瑜的提拔重用心中感激,而關羽所在的劉氏集團幾次三番使計,最後活活氣死了周瑜,呂蒙看在眼裡開始記恨劉備,自然也就記恨作為劉備的政權的左右手。同時關羽自己也心高氣傲,以“虎女豈能嫁犬子”羞辱呂蒙的頂頭上司孫權,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他在奪得荊州後想的是想著如何才能捉住關羽殺了他,而不是放他一條生路。

有看官可能會說了,呂蒙只是一個將軍,沒有孫權的命令他敢這麼做嗎?

其實,他還真敢!

東吳的軍隊與其它兩方不同,東吳的軍隊多為私兵,這麼說吧,軍隊附與具體的每一個將領,將領再附於吳候孫權。所以,東吳的大都督是有很大的權利的。想當年孫權想罷周瑜兵權以防止他進攻劉備都只能謊言“曹操攻打合肥”以誆他回來。所以呂蒙還真敢自作主張。

其實孫權當時還是奉行“聯劉攻曹”的國策的,他命令呂蒙奪取荊州也只是打著劉備失信的旗號,而關羽是劉備政權的核心人物,劉備的結義兄弟,孫權知道如果關羽不保,孫劉聯盟就沒有一點回旋之地了,他自然不會讓北方虎虎視眈眈的曹魏漁人得利。

實際上,後來呂蒙慶功宴上所謂的關羽附身而亡史書上也多認為是孫權對這個不聽話的大都督下手了。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我的回答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電視劇裡看歷史


關二爺敗走麥城,以後被當年的“吳下阿蒙”呂蒙所擒,就這樣一位英雄就這樣落幕了,個人自幼熟讀三國,第一次《三國演義》的時候讀到關羽被殺後就讀不下去了,後來多次讀到敗走麥城也是頗感悲傷。

那麼為什麼孫權一定要殺關羽呢?已經得了荊州,為何不像曹操那樣禮賢下士,招納關羽呢?細想下來,個人總結以下幾點。



首先,呂蒙誓殺關羽。

東吳經歷了周瑜,魯肅兩任大都督,總算輪到了當年的“吳下阿蒙”呂蒙。呂蒙可以說就是在他們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特別是周瑜,對呂蒙來說而這兩位大都督一生的心願就是收回荊州,所以對於呂蒙來說,他的心裡是勢必要收回荊州的,完成兩位大都督的遺願。

在呂蒙心裡,沒有什麼借刀殺人,只有以牙還牙,血債血償,所以得了荊州後,他也不會放過關羽。



其次,孫權不放過關羽。

為什麼孫權也不放過關羽?他不是一個禮賢下士的明主嗎?其實孫權心裡也是十分的憎恨關羽的,當時害怕關羽打東吳,孫權準備和關羽結為兒女親家,可是關羽說的啥,“虎女豈能嫁犬子?”

別說孫權了,是個男人都忍不了啊!所以在孫權心裡也是十分恨關羽的。



最後,殺關羽有利於削減蜀漢實力。

關羽的勇猛在三國時期那是沒的說,魯肅死的時候留下遺言,曹強則聯劉抗曹,那如果蜀漢強呢?所以情況就很明瞭了。殺了關羽,那麼對東吳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

所以孫權一定要殺關羽。


青梅煮史


關羽太傲,被人打敗了,卻不投降,所以……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符節及斧鉞,古代出兵征討時,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曹操派大將於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採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洩漏出去,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曹魏作收魚人之利。曹操命人寫成文字,用箭射到關羽營中。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二次元的流星雨


很多人在說起劉備東征孫權時,總覺得是為了替關羽報仇。總而言之,劉備和關羽那是兄弟情深,孫權既然殺了關羽,劉備自然必須要為他報仇。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孫權在奪取荊州後,確實應該放關羽一條生路,這樣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麻煩。

但問題是,真實情況顯然不是這樣。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只要利益能談攏,不要說孫權把關羽給殺了,就是孫權在夷陵戰場上把劉備給打死了,後來的劉阿斗也好,諸葛亮也好,依然還是會想方設法與吳國聯盟的。

所以說,所謂關羽死了,劉備才要一心東征孫權,不過是蜀漢的政治宣傳。事實上,劉備東征孫權的真正原因,就是孫權把曾屬於劉備的荊州給奪走了。面對這麼大塊地盤的丟失,劉備無論如何都是不甘心的。

而這種仇,比關羽的死,也更讓劉備耿耿於懷。只不過因為當初荊州本就是劉備向孫權借的,從這點上來說,是劉備理虧在先,所以這種理由實在有點不好說出來,於是只能說是為關羽報仇,因為這點上來說就變成是孫權理虧。

站在孫權的角度來看,如果關羽的死活,直接決定吳蜀日後的關係好壞,孫權顯然是不敢殺掉關羽的。但問題,關羽毫無疑問是沒有這麼大的價值。在當時的背景下,劉備真正想要的是荊州這塊地盤,而孫權顯然不可能把好不容易奪到手的荊州歸還給劉備。

既然如此,劉備和孫權的矛盾基本上就是無可調和,而吳蜀兩國之間的戰爭也很難避免。所以,孫權只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關羽給殺了。總而言之,既然戰爭無法避免,那就先把劉備的左膀右臂砍掉一隻。


我是趙帥鍋


孫權沒有效仿曹操捉了關羽,又放了關羽。曹操當時其實並不願意放了關羽,而是想收為己用。只是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絕不可能留在曹操陣營,曹操不得已放了關羽。不過後來關羽攻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連曹操都幾乎要遷都以避其鋒芒,想想此時曹操心裡是什麼滋味?不知道他有沒有悔不當初的想法呢?

孫權沒有放關羽一條生路,原因有三:

一是,關羽乃是世之虎將,放虎歸山,就等於縱虎為患,遺患無窮。有了曹操的前車之鑑,孫權怎麼可能再犯傻?

何況,以關羽的個性,被呂蒙陸遜這麼使詐,陰溝裡翻船,哪能咽得下這口惡氣?再者說,在關羽看來,東吳就是大哥劉備集團的死敵,最終爭天下是必然要刀鋒相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關羽被孫權放了,關羽豈能不報此深仇大恨?試想,這復仇之怒,怕不要把孫吳戳破天去?

其次,孫權對關羽也是恨不能殺之而後快,因為關羽在荊州的問題上是最堅決的反吳派,而且在孫權欲與關羽和親之時,關羽也言語粗橫,對堂堂吳國之主孫權羞辱太過,讓孫權對關羽也恨恨不平。

其三,殺了關羽,栽贓給曹操,加深曹劉矛盾,引誘劉備去向曹操報仇,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也是一箭雙鵰之計,既殺了關羽,斷了劉備的一條臂膀,又能引發曹劉互相拼命,這樣的機會孫權怎麼會不用?

綜上所述,孫權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放了關羽的。


萬里江山入夢來


關羽被殺,大概率是呂蒙或其手底下人所為,非東吳最高層的戰略決策

1. 關羽在劉備集團地位極高,結拜兄弟,劉備居益州,關羽居荊州,實為劉備集團的二把手,獨攬荊州一切軍政大權,隆中對中『待天下有變』兩路大軍北伐中原的戰略一極,絕不是簡單的一個武將,殺關羽必定結下難以化解的大仇。東吳戰略向來偏安一隅,不會做此冒險。

2. 關於被殺後頭顱被獻給曹操,有幫了曹操解了樊城之圍而邀功之意,但更多的是借功求庇護和把仇恨引向曹操之圖,也算是想盡力彌補此事引起的不良後果。當然了,曹操何其聰明,厚葬關羽,既向天下表現出了愛才愛忠,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禍端。


YIP小宇


從戰略上講,孫權由於陸戰不行,整體國力略低於魏蜀兩國,所以一直奉行聯弱抗強讓雙方拉鋸,而戰線則是在遠離東吳的西北,這樣既損耗魏蜀兩國實力,又不會太大損害東吳自身利益。當時樊城之戰關羽打的正佔上風,魏國被壓的有點慘,吳國出擊蜀國荊州不讓蜀漢取得大勝是對的,但是殺關羽是個敗筆中的敗筆,和兩個國家中的蜀國解下不解之死仇是孫權絕對不想的,而以孫權的政治表現來看,這顯然不是孫權授意。而是有個自作聰明的傻逼莽夫所為,然後呂蒙就從裝病變成了暴斃而亡,可以說魯肅沒帶好呂蒙,只有戰局觀而無大局觀,只看到荊州眼前之利,卻看不到三分天下平衡一旦打破,吳蜀相爭就是滅頂之災,作為一方統帥,呂蒙的戰略眼光是嚴重不足的情感自制力嚴重不足,可以說是東吳四都督裡最垃圾的一個。周瑜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魯肅的大局觀和外交策略,陸遜的出將入相保東吳二十年平安無事,呂蒙有啥?偷襲襲取荊州是對的,但是不顧兩國戰略角度必須合作,背棄盟約,而且殺不可殺之人導致兩國死仇,然後兩敗俱傷,就是個禍國殃民的玩意……


點綴凡塵


答 | 江隱龍

孫權殺關羽,至少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較淺,是“私仇”;另一個原因較深,是“國家之急”。

先來說說私仇。陳壽在《三國志》中對關羽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了:“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那麼關羽的“剛而自矜”是不是衝撞過孫權呢?顯然是的。

就在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並威震華夏之時孫權開始為聯劉還是抗劉犯愁。最終,孫權做了一個決定——為兒子向關羽提親,如果關羽肯將其女出嫁,就聯劉;如果關羽不肯,就抗劉。結果,關羽不僅不肯,反而將孫權派來的使者給罵了一頓,“虎女焉能嫁犬子”這個“梗”就是這麼出來的。當然關羽不一定說了這句話,但辱罵來使是真,所以孫權與關羽的確是有私仇的。

不過孫權殺關羽更多的是另一個原因,也即“國家之急”——關羽非殺不可。如果劉備不能接受失去荊州這個結果,那一定會東征,將關羽放走,不是又成了劉備東征的開路先鋒?如果劉備以大局為重,看清了魏強而吳、蜀弱的格局,不想因為荊州而對孫權開戰,那殺關羽也不會讓劉備東征,而且畢竟還有一個諸葛亮,孫權相信他一定能看清局勢,阻止劉備東征的。

說到底,孫權不相信劉備會為了關羽而東征。劉備是否復仇,關鍵在於荊州,而荊州孫權要定了。至於殺不殺關羽,在孫權看來與劉備是否東征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果劉備東征,或許會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號,但其真正理由一定是奪回荊州,所以孫權殺關羽殺得非常乾脆。

有些人認為是呂蒙私自殺了關羽,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呂蒙攻下荊州後生病,孫權非常關心其病情,對其的恩寵遠遠高於魯肅其實是周瑜。如果呂蒙不聽其號令私自殺關羽,絕不可能為孫權如此優待。

那麼劉備伐吳到底主要是為了收復荊州,還是主要為關羽報仇呢?如果孫權不殺關羽,劉備真的能放下荊州與孫權合力搞曹嗎?這個問題,恐怕永遠也得不到答案了……


隱語


先來弄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究竟是誰殺死的,是呂蒙還是孫權?翻開史書來看看。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三國志·潘璋傳》記載: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三國志·朱然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

潘璋

由此可以推斷,關羽是被潘璋的部將馬忠生擒的,將關羽斬首應該是經過孫權批准的。簡而言之,就是孫權下令殺死關羽的。

那吳主孫權為什麼不放關羽一條生路呢?繼續來分析幾個原因。

首先,孫權應該很討厭關羽。史書記載了一件小事,即孫權曾向關羽求親,結果求親的使者被關羽臭罵了一頓。孫權身為一國之君,多少人高攀不起,關羽竟然敢拒絕,這對孫權是極大的侮辱。關羽如此輕慢無禮肯定讓孫權心裡很是不舒服。

孫權

其次,關羽是當世虎將,絕不可以放虎歸山。雖說關羽的荊州軍團已經被消滅光了,但若關羽、關平等將領逃走,他日劉備來攻吳,豈不是多了幾員猛將嗎?

最後,施行栽贓嫁禍之計。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奉誰的命令?曹操!於是,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了曹操,曹操也很機智啊,自然看破了孫權的小伎倆,遂以諸侯之禮將關羽安葬了。

《吳歷》記載: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曹操

孫權敢殺關羽,應該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孫權料定劉備會來奪回荊州這一塊戰略要地,即不管關羽死不死,吳蜀之間的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對此孫權是有心理準備的,佔領荊州殺死關羽後,孫權還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第一,遷駐地。就在公元221年,即劉備稱帝的那一年,孫權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並修築各地城池,說明吳軍時刻處於備戰狀態。

第二,向曹丕稱臣。曹丕稱帝后,孫權主動派遣使者表示祝賀,並請求成為魏國的藩屬,還將俘虜于禁送回北方以示誠意。於是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

第三,拔陸遜為大都督。孫權看人的眼光依然獨到,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以及孫桓等各部共五六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陸遜

最終,夷陵之戰吳軍大勝,蜀軍大敗而歸。孫權成功保住了荊州,這和事先充分的準備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