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词可以放入小学课本 而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入高中课本

问题:为什么很多唐诗如《枫桥夜泊》、《出塞》等明白如话、意蕴无穷?后人的诗却令人费解? 另外苏轼的词读起来轻松简单,而辛弃疾的词读起来就很烧脑?

为什么苏轼词可以放入小学课本 而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入高中课本

前言

网友提的这个问题还是很普遍的现象。虽然唐朝离我们较远,但是很多唐诗却非常容易理解,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例如王昌龄的《出塞》、张继的《枫桥夜泊》。而离我们更近的一些诗词读起来却令人费解,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用过一个说法:“隔与不隔”,有的作品让人感觉到”隔“,有的”不隔“。说的意思和这个差不多,简单讲就是看不明白。

为什么苏轼词可以放入小学课本 而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入高中课本

一、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1、第一种隔

第一种隔与不隔是指写景是否自然生动,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在眼前,王国维说这就是”不隔“:

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人间词话》

下面姜夔(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等句雕刻痕迹过浓,读起来虽有深曲之美,但是不太好理解,没有刚才陶渊明诗与《敕勒歌》直观而自然。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人间词话》

2、第二种隔

另一种隔与不隔出现在用典上,例如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不隔,大家一听就明白。但是“谢家池上,江淹浦畔”读起来就“隔”。

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如果不知道谢灵运的典故就不清楚“谢家池上“的意思。

同理,”江淹浦畔”典出江淹的《别赋》,其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都是用典故来表达相思,因此后面会有”吟魄与离魂“之句。

这是用典造成的“隔”,没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读得似是而非,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

附: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为什么苏轼词可以放入小学课本 而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入高中课本

二、苏东坡与辛弃疾

王国维还说过”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我们不说黄庭坚和苏轼的诗,这里用更熟悉的苏轼词和辛弃疾词做一下比较。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为什么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流传更广呢,比较一下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知道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里说了好多人物和事迹,除了孙仲谋、廉颇外,其他人就不太容易了解。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焘;元嘉草草说的是刘裕子刘义隆北伐失败。

封狼居胥又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是汉朝霍去病远征匈奴大胜,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第二层是刘义隆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相比较而言,苏轼的词可以放在小学课本里学习,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在高中课本里,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必须具有相当历史知识的修养才能读懂。

为什么苏轼词可以放入小学课本 而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入高中课本

三、唐诗如何做到明白如话

并不是所有的唐诗都明白如话,但是题主举例的诗确实如此,第一首《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二首《出塞》,作者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首诗很明显没有生僻字,而且诗中没有用高深的典故,小学生都能阅读下来。“江枫”似乎含有暗典:《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但是不知道这个典故也不影响阅读。知道的话更能体会”愁眠“二字。龙城飞将说的不管是卫青、李广还是霍去病,都不影响读者理解这首诗。

第一首较难解的是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渔火相伴游人难以入睡。第二首注意的是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这两首诗不用生僻字,不用僻典或者用典如水中著盐,而且诗的句法和章法也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好理解。

为什么苏轼词可以放入小学课本 而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入高中课本

四、关于意蕴

意蕴就是指诗词中包含的意思,有的在诗中说了出来,有的没有说出 ,如同水墨画的留白。

例如《枫桥夜泊》,诗中描写了羁旅游人难以入睡,此时夜半钟声入耳。诗到此结束,但是言外之意令人产生遐想,是钟声令游人难以入眠吗?还是因为睡不着所以更清楚地听到钟声?

这之后呢?诗人在想什么,是否会一夜无眠呢?据说张继是唐朝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这首羁旅诗。想必时逢国难,前途未卜,或是诗人难以入睡的原因。不知道这个心事重重而失眠的诗人明天会是怎样呢?

为什么苏轼词可以放入小学课本 而辛弃疾的词应该放入高中课本

结语

白居易作诗要求达到”老妪能解“,因此他的诗歌流传很广。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熟悉的诗歌,一定具有这几个特点:没有生僻字,较少用典甚至不用典,句法与章法简单。

另外,我们接触最多的唐诗是绝句,因为篇幅的原因,绝句文字精炼也没有太多的空间用典。唐人常用意象说话少发议论,多有深远的意蕴。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