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玄妙的博弈


《道德经》是先秦时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原典,虽然仅五千余字,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达了极其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十二个字,却用了三个“道”字与三个“名”字,很容易便把人绕糊涂了,但只要弄懂了三个“道”与三个“名”分别是什么意思,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第一个“道”,是我们通常说的“道理”;第二个“道”,是动词“说”的意思;第三个“道”,是恒常的道,是万物的终极规律。第一个“名”,即是普通的“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第三个“名”,是老子所用的专有术词,“道”的另一种说法,是万物的本根、本体、本原。

道家既然以“道”为名,说明他们最为推崇的就是道,道家学说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道。而道有两重含义:万物运行的终极规律与生成万物的本原。在开篇第一句中,《道德经》使用了否定的方法,分别从两个方面对“道”进行了描述。

《道德经》说,可以言说的道理不是万物运行的终极规律,可以言说的名称也不是生成万物的本原。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语言总是来自于经验的,最早的话语总是指具体的事物,最早的文章都是象形文字,对应的也都是有形的东西。比如中国古老的甲骨文,每个字都能与某些具体的事物相对应,就像一幅幅简笔画。

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语言渐渐可以表述那些抽象的概念了,但就算是最抽象的概念,也是以具体的经验为基础。比如“抽象”这个词,“抽”是一个具体的动作:抽取,“象”是具体的形象,“抽象”的意思就是抽取掉具体的形象。看,哪怕是“抽象”这个词,也需要用两个具体的字来表述。

可以言说的道理,都来自于人类的经验,因此必然带有人类的局限性。比如当年亚里士多德看到重的东西下落快,轻的东西下落慢,以为这就是宇宙间统一的规律,不料这完全是因为空气阻力的缘故,在真空中这一规律便失效了;牛顿发现了“牛顿三定律”,以为这就是宇宙的终极规律,不料在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或是在微观的粒子世界,牛顿定律便无效了……人类科学的进步总是不断修正、推翻之前发现的规律,所以这些来自经验的规律都不是恒常的道。宇宙的终极规律必然是完全脱离了经验的。

可以表述的名称,都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属性,所以无法同时包含它的反面。如我们说“红”,必然无法包括“蓝”;说“大”,必然无法包括“小”;说“硬”,必然无法包括“软”。但道是生成万物的本原,所以它一定能包含所有相反的属性,因此不能被具体的名称所限定。道中既有红,又有蓝,既有大,又有小,既有硬,又有软……什么都有也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道即可以说是“无”,也可以说是“有”,它没有特定的属性,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道德经》如此表述“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认真说来《道德经》五千言也只是满篇废话。但是老子为了启迪世人,只有勉强去言说,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道”。

因此《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终极之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只有上士才能真正领悟。


上期回顾:为什么道德经说“上善若水”?老子告诉你:“因为水往低处走。”

下期预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如何生成万物的?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读国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看似十分简单的十二个字实际上却包含了天地运行的哲理。

对于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些简单的解读。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一直众说纷纭,但是很多人都偏向一种说法:如果“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如果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那它也不是真正的“名”。

从一开始,老子所讲述的道就不是语言能够表述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与感觉的不同,想要统一理解这句话又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人类所理解的“道”不过是对“恒道”这个概念的有限理解,完全不是“道”本身。

而“名可名,非常名”又把世间万物分到了两种状态下。

在意识范围内,人的意识分为有意意识和无意意识,有名和无名又和这类似。

“有名”就是可以言说的那部分,客观并且形象,就像林间走兽,花鸟鱼虫,这些都是我们能直接感触到的。

而“无名”更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就比如我们常说的“气场”或者是“气质”。

它们无形无相,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感知,甚至无法用思维理解。

把这个概念放在空间哲学里,就如同我们三维的脑部结构无法感知四维的空间,但是四维空间在理论上又是一定存在的。

道家学说中经常强调无和有,实际上无和有也存在于“道”和“名”之间。而它们也不是具体的某种事物,而是一种关系。

“有”与“无”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彼此相互激发,转换同时又和谐并存。

在那个没有句读的时代,或许标点符号的位置也不符合老子最初的意思。

就连“名可名,非恒名”这句原话也因为要避帝王的名讳在汉代被改为“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放在现代,我们把它断成“道可,道非,常道”也无何不可。

对于一件事,有说对的,有说不对的,这本是世间常态。

对于这句玄而又玄的话,解读早已无关对错,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何评判。

看了很多种解读方式,其实说的都是别人的,自己真正怎样理解才是最要紧的。


有书共读




先说说《道德经》,《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八十一篇,作者老子。从哲学的角度来讲,《道德经》是辩证法的始祖,是目前最科学最完备的世界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篇。那么“道可道非常,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这句话里面三个“道”,先来说说三个“道”字大概意思,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概念,在老子看来,宇宙之大,大无边,大到辽远,宇宙之小,小到无核,没有最小,只有更小,换句话说就是一物一世界。



第二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三个“道”是我们能够认识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宇宙世界说明白,如果你认为说明白了,那么一定不是宇宙大道,而是我们所认识有限的“道”。只有什么时候我们认为对于大道的无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道一点点。有点绕,自己悟。



第二“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这句话里有三个“名”字。先来说说这三个“名”字的含义。第一个“名”字是给万事万物命名,如地球,太阳等。第二个“名”字的意思是对第一个“名”字的概括说明,如用地球来给这个球体命名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名”字的意思是我们所认识的有限的范围内的万物。总体来来讲就是如果你能用一个名字来概括一个物,那是不可能的。谢谢阅读!


瓷器背后的故事


请各位注意一下: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老子《道德经》的原文,

所以后人看着有点糊涂。

这句话的原文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是帛书的版本,是汉代以前的版本,与老子的年代更接近。

中国古人讲究避讳,汉代有位皇帝叫刘恒,所以后人就把《道德经》里的“恒”改成“常”了。而帛书当时已经在地下了,所以保留了原文。

既然看到了原文,那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哈。

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第一句,“道可道也”,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不是“说”,而是“执行”的意思。所以“道”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

第二句,“非恒道也”,“道”可以去执行、去做,但不要执着。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着的,要灵活对待。

剩下的两句,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明白了吧!哈哈!

老子这四句话,告诉我们:

第一,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具体事情要具体对待;为人处事,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要钻牛角尖。

第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过于执着形名或表象。

谢谢,今天我就回答到这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关注我!


百炼晴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之言。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恒”为“常”。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有争议。


笔者认为,要正确解释这句话,首先要弄清何为“道”,何为“名”。



先说“道”。“道”从首从辵,“首”的本义是头,象征万物之初始。“首”和“頁”都代表头部,皆从“八”,“八”或指头上的毛发。“首”字从倒八,八在上也;“頁”字从八,八在下也。“首”上之八,或为幼儿稀疏的头发;“頁”下之八或为刚成年男子稀疏的胡子。胎儿的头部最先发育,占到整个胎体的一半,故以胎儿的头部借代胎儿。胎儿的头部有稀疏的头发,故“首”应指胎儿或幼儿的头部。人之初为胎儿,胎儿是人先天的最初形态,引申而泛指事物的最原始的状态。“辵”与行走有关,表示运动变化。故“道”的本义就是指事物的原始状态及其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强调事物的原始及自然属性。“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初见于《周易》和《道德经》。中国古老哲学用“太极”来表达“道”的概念。《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道”与“太极”是相通的。“太极”就是孕育了阴阳的万物之母。所谓“两仪”就是指阴阳,阴阳生于太极。《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指阴阳,阴阳皆一画也。阴阳生则天地立,所谓一画开天地也。《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因为“道”就是孕育了阴阳的“太极”。然道又分“恒道”和“非恒道”,上面所论述的纯自然之道就是“恒道”。《礼记·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所谓“率性”就是顺从本性,不假人为的思索。三思而后行则失之本性矣。天有道,而人法之。人法天道而用于人类社会,即为“人道”。“人道”法自然之道而有了社会属性,人类社会是大自然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人为性,故其道就不再是纯自然之道,这种道就是“非恒道”。《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法再法,人为因素增多,终成“非恒道”矣。如帝王的统治之道,虽效法乎天地自然之道,却掺杂了更多的人为因素,故其道会随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故非恒道。




再说“名”。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如此解释的:“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事实上,名从夕从口。日初出为“朝”,月初出为“夕”,日初出为一天的开始,月初出为一天的结束,一天之始言乎今,一天之终言乎往,所谓“今朝往夕”。“夕”有过往的意思,指代已往的、业已存在的事物。业已存在的事物言乎口,即为事物之名。“名”即客观事物的代称或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描述。“名”亦分“恒名”和“非恒名”。“恒名”就是指客观事物的代称及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描述,其中没有人为的感情色彩;“非恒名”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称谓或描述中掺杂了人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或抑或扬,由于人的感情色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多变而不恒,使客观事物失于客观性。



“道”和“名”本为名词,但可活用作动词。“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名可名”中的第二个“名”就都是古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现象,动词“道”就是“以……为道”的意思,可译为“遵循”、“效法”。动词“名”就是命名、描述的意思。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和出发点,道家认为只有纯自然的东西及其规律才是永恒的,掺杂了人为因素的东西及其规律都是权宜的,都不会永恒。深刻理解了道家的这种思想,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句话的精义。老子的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说:道,如果是用来强制别人遵循的,就不是自然而然的,那这种道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是人为的称谓和描述,就一定会有感情色彩,那这种名就不是恒常之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皆掺杂了人为因素,故而“非恒”也。恒道是事物固有的自然规律,恒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惟其自然,因而永恒。道有奉违,名有褒贬,皆是人为,常变而不恒也。


子夏故坛


我比较对句读都不清楚的的任意性解读。

1,逗号点在哪里?道,可道,非常道;还是道可道,非常道?名也是。

2,其中的每个字都是多义的,究竟啥意思:道有很多意思,道理,道路,真理,说话等等,名也是。

3,老子道德经的整片文章究竟表达啥中心思想,才会有这两句开头?

以上三条,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参与过N次的讨论,大部分道德经爱好者是崇拜老子,把道德经当成圣经,甚至是宇宙洪荒真理在其中的圣经。容不得别人质疑。

我也通读过N次道德经,但是都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就文论文的角度来考虑,就是假设史记都是对的,那么道德经的写作是有明确的地点时间人物场景的。时间,公元前486(据说);地点,函谷关;人物:老子,尹喜,还有一头牛。

从平常心看,这篇文章,非常有文采,通篇在歌颂道和德两件概念,其中德,很多在之后的儒家中多见(尽管核心含义可能不同,道德经中,德与圣人挂钩,而论语等儒家典籍中,德与君子相关,而圣人提的就少了)。

道,名,德,这些概念,但是春秋时候,是比较流行的。

老子道德经中,道的内容最多,因而也有道教什么的延伸。但是就通篇来说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老子饱览群书,发现世界和自然是有规模的,但是他也无法描述出这个规律是啥,只知道,我们要尊重这个道,顺着这个道去生活和发展,要道法自然,才是上策。

其中最有气势的话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曰四大。

其中“道”,老子说的很清楚,就是俺老子也不知道有一个东东可以做天地的娘,但是我不知道她是啥,我就勉强叫她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就是上述话换一个说法而已。

我劝那些崇拜者,不要拘泥于这句话了,道德经,就是科学规律的歌颂文。我们现在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公司都要感谢老子,这样老子会很高兴。

而一大帮语焉不详,玄之又玄的“哲学家”是不是可以休了,老子会气死的。


老孔


我来说说个人的理解。

这句话中的第一“道”,指的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一般都能理解。第二个“道”就是语言表达。第三个“道”,意思和第一个一样。

天地万物运行,自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又想表达出来,写出来,那只有文以载道了。但古人早就说过:言不尽意。我们这个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很难完全表达我们心中的意思。可我们又不能不说,所以只能尽力去表达,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毕竟不能完全符合“道”的规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下一句就容易理解了,和上一句基本一样的道理。无论世间万物,还是个人,我们都不知道他们一开始的名字,我们为了方便,又都得起个名字,但这个名字并不是事物本身原有的名字。比如太阳、月亮,时间,空间到底是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谁制造的?我们人真的没有搞清楚,只是我们人为给它们起了这个名字。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是我的简单理解,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下面讨论留言。


一声佛号一声心


你这么问,很多人也那么答,我很痛心,因为这段文字不是这么断的,而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结合《道德经》里面另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还不能理解,那么就再结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中国文化,究其极,道学也。

道是什么呢?结合上文,道就是太极,就是一,也就是常道。一生二,二就是道可和道非,就是两仪,再直白点,就是阴阳。伏羲一画开天,那个一啊,就是道,道就是阴阳啊,然后有万物。现代科学就是格物啊,格到底,也就是正负极之类,正合阴阳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又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哦,道就是太极啊,就是一啊,这么简单啊,对啊,大道至简呢,很简单的东西是不能单靠理解的,还要去悟啊,去体会啊,去知行合一啊!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的道,是名可之道,但是还有不能用文字表述的道啊,就是名非之道,老子说得很直白了呢,然后有些不懂的就乱断句,什么道可道名可名,简直不忍卒读。


道理很简单,真正理解得愈多,那么根据“真知即是行”,也就越能觉得一些事情容易。还是那句一阳一阴之谓道,我觉得世间事好像都在这里面了。女朋友怒了,我就不能怒,否则就要吵架打起来,因为不着道啊,其中妙处,万事都适用,只不过我还早,知行合一还早。

说道知行合一,不得不提王阳明。

王阳明的学说概括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插一句,理学,这么讲不及道学合适。

心即理,不如心即道。

王阳明后来一直在讲致良知,那么良知啥意思呢?显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良知,我以为,良知就是道,用合理一词比较能体现良知或者道的意思。合理也就是合道,还是那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做人的目的就是要诸事合理,社会发展也要以合理为目的……再回到道可道非常道那里,合理者合道也,合道者,道可,道非,乃常道也。


谁似任公子


《道德经》之《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配乐,高山流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 道1:构成宇宙的动力、实体。

  • 道2:用语言表述。

  • 常:永恒不变。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 名1:文化、思想(道的名称)。

  • 名2:用语言表述。

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徼:通“窍”,意为踪迹。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间的奥秘;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本源的不同名称而已。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玄:奥妙深远。

有和无都是奥妙深远的,他们是一切变化的总源。


文艺乐园


道可道,第一个道,为自然万物的规律。第二个道,是遵循。最大的问答出在“非常道”的道上。原本不是问题,它也是和第一个道是一样的含义。但是非常二字连接起来后,就让人犯迷糊了。把现代的非常一词用去解释,即违背了词意,使前后之间无法说通。我现在就给你详细解说。非:不是。常:恒久。(帛书德道经就是非恒道)完整的解释为: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是可以遵循的。它也不是永久不变的运行。


名可名,非常名。

宇宙混沌之初,万物皆无名。随着文明的诞生,人们为了区分你我,便把你取了个名字叫张三,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李四。日月山川,江河湖泊,就这样有了它们各自的一个名称。这个名称,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比如哪一天,皇帝老儿心血来潮,赐你一个和他一样的姓,你就是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跟着他一个姓了。(其实得到这个赏赐的人,没有一个会认自己的祖宗姓氏的)。
包括通行版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错误的。第一句话就让人坠入云雾。说什么道是可以说清楚的,说他个大头鬼。完全按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岂能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