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

gjcuckgh


孟獲的南中地區已經臣服了蜀漢,為什麼在蜀漢即將要被滅的時候,孟獲等部落沒有帶人來解圍呢?有書君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代交通閉塞,當時的形勢發展又過快。

南中與成都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來往也需月餘。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經率眾投降了。

二,無能力支援。

南中地區叛亂時,反抗蜀漢的軍隊人數確實不少,但這些都是本鄉本土徵集的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過蜀漢的鎮壓和抽調精銳北上後,剩餘的南中本土武裝,更是無力千里迢迢去支援。

三,劉禪主動選擇投降。

孟獲他們作為蜀漢的外藩,天子降詔下令勤王還算出師有名。蜀漢朝臣連劉禪在內都是主降派,望風而降,自己又怎麼會自討沒趣來呢。

四,蜀漢與南中部落的微妙關係。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

諸葛亮死後,蜀漢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日漸加劇,政治黑暗,對南中地區無止境的壓榨,使得這些部落首領,少數民族時常發動叛亂,使得蜀漢不得不在此地增兵鎮壓。

劉禪投降前想要逃亡南中曾說,他主政三十餘年,並未對南中少數民族有恩,所以才放棄了逃到南中的想法。

蜀漢對南中的控制力本就薄弱,那些首領對蜀漢也沒什麼歸屬感。

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對蜀漢還算忠心,可是面對這樣一個腐朽不堪、大勢將去的蜀漢朝廷,又怎會以身犯險,去得罪一個更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由此也可看出,面對即將滅亡的蜀漢,南中地區的部落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也不可能去改變什麼。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據路邊史載:孟獲自歸降擔任蜀漢高官之後,對蜀漢幼帝和諸葛先生真誠拜服,五體投地。故而終諸葛亮之世,直到蜀後主劉禪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業業,造福鄉梓,有大功於南方彝族與其他各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相互之間的大融合。

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一經答應,就要做到,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數年後蜀漢後主阿斗降魏;

再後,晉武帝司馬炎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了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阿斗。

孟獲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並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決不答應的。

孟獲之所以在蜀亡國之時沒出兵解圍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當時的形勢發展太快,孟獲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時,蜀漢已降了。孟獲的力量連蜀國也打不過,就更打不過魏國了,只好作罷。

2 當時蜀國內部鬥爭太激烈了。蜀國因為是外來的軍事政權,也就是軍閥。在當時如果想統治好一個地方,就需要和當地的氏族聯手。而劉備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進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劉備的出身太低,不願意與他合作。劉備就一直壓制四川氏族勢力。到了後期,四川本土勢力在蜀國內部任職者很多,並直接促成了蜀漢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時,也派人告訴了孟獲,警告他不要亂來。

3 根據上邊的史實,大家就能發現孟獲始終對蜀漢劉家是忠誠的,在蜀國滅亡後,還很關心阿斗。作為一個力量不強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這些了。


新知傳習閣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要知道,蜀漢滅亡的時間。

諸葛亮死後29年,鄧艾走陰平小道,兵臨成都。

後主劉禪攜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就連他的兒子撞死在宗廟都沒能改變劉禪的決定。

三國時期,雖然哥幾個在家裡打死打活想要爭家產,但是對外卻非常剛硬。曹魏北拒匈奴,蜀漢降服南蠻,孫吳經略百越。意思很明顯:我們哥仨打歸打,但是外人絕對不能插手。

諸葛孔明七擒孟獲收服南蠻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是否真的有孟獲其人還猶未可知。 即使我們按演義中的講,孟獲歸順蜀漢,但是也只是不騷擾蜀漢邊界,只是名義上尊崇蜀漢,而這樣的效果是孔明可以接受的,只要在北伐的時候南蠻不從後面捅他刀子,就萬事大吉了。 至於命令南蠻上陣殺敵只怕孔明想都沒想過。

收服南蠻之後孔明屢次北伐不僅毫無建樹,反而損兵折將,講道理,要不是孔明還活著孟獲覺得自己打不過他,早在後面捅刀子了。

孔明死後29年,後主劉禪率部投降,29年都過去了,孟獲是不是死了,南蠻是否分崩離析都不得而知,更別說志願蜀漢了。

況且劉禪是個明白人,蜀漢本就國小力弱,經過孔明姜維這麼一頓北伐加起來得有個十五六次了,勞民傷財不說,多次北伐無功軍心已無,與其做毫無意義的抵抗讓蜀中健兒丟掉性命,最終滅亡,倒不如保全子民的性命,讓不可逆轉的結局來的更早一些。


愛尚寵物家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閉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

二、無兵可調: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並未真心歸蜀: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還有部落數次作亂,殺害太守,諸葛亮只許派將軍馬忠前去監視。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又怎會以身冒險,去得罪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祝君閱讀愉悅!


美麗青春您真痘


答 | 江隱龍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蜀漢政權的滅亡分兩次:第一次是劉禪在鄧艾兵臨成都時舉國投降;第二次是姜維策反鍾會謀求益州獨立,兵敗被殺。鄧艾軍破諸葛瞻軍、行至成都之時,其實劉禪手上應該還有二萬至三萬兵力,再加上守城之利以及姜維駐紮在漢中劍閣一帶的數萬兵力,蜀漢政權至少還有七八萬軍隊,其實力雖然最終抵擋不住魏國大軍,但絕不至於速亡。所以,蜀漢的第一次滅亡,看似是被武力攻取,實際是劉禪選擇了投降。

劉禪作為一國之君,投降後立刻下詔令駐邊大將姜維投降,姜維“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開始了策反魏國將領鍾會的計劃,而鍾會還真的叛魏了。此時如果鍾會、姜維收攏軍心,據巴蜀以抗中原,鍾會手下的十餘萬軍隊加上姜維的幾萬大軍,軍事實力甚至要超過蜀漢。不過,兩人如果成功,能不能延續漢祚是一個問號,所以這第二次滅亡能不能算是蜀漢的滅亡,也很難說。

所以,蜀漢作為三國之一,法理上滅亡的標準應當是劉禪降魏。孟獲其人在歷史上是否存在還有待研究,但是南中的蠻人並非蜀漢的內臣,而是外藩。作為蜀漢事實上的“藩國”,如果天子降詔下令勤王那還師出有名,這邊劉禪身為天子自己都受投降了,一個外藩有什麼理由去救?救得不成功,沒有實際意義還得罪了新朝;救成功了也很尷尬——人家天子沒叫你來啊,你想幹什麼?

所以,不是南方勢力不去解圍——是根本沒有得到解圍的“信號”,所以有沒有能力,那還真要另說了。當然,對於《新三國》電視劇來說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戲份都被剪了!還要我解圍!我根本不存在好麼?!


隱語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秦朝統一後對南方的擴張)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沒有辦法深入。雖然當年楚國曾經遠征夜郎國,並在滇國建立了統治,但由於力量不足,很快被當地人同化,從而和中原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華夏力量才再一次進入這裡,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國也敢與漢朝為敵,所以當地人是很難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當中原地區衰落後,當地也會成功翻盤。

(漢武帝時期首次將西南地區納入本土)

究其原因,西南地區的氣候環境是中原人難以克服的,所以不能對這裡持續施加影響力。

西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中原人身穿鎧甲到這裡作戰的時候,冬天還好,到了夏天就難以忍受了,導致疫病蔓延,還沒等打仗就損失慘重。而當地茂密的森林和十萬大山,讓擅長兵團作戰的正規軍很難展開兵力與當地人作戰。當地人往往利用這一地理優勢與正規軍開戰游擊戰,神出鬼沒讓人防不勝防。

(當地山川密佈河網縱橫,不利於中原軍隊作戰)

即便勉強徵服這裡,對當地進行有效開發也非常困難,由於雨熱同期,樹木生長快速。古代捉急的生產力水平想要開墾出一片土地遠比中原困難。降雨又會將失去草木保護的土地養分重走,把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變得極為貧瘠,導致饑荒蔓延,單位土地承載能力下降。

所以,中原政權對西南地區的大開發效果一直不好。當地人難以接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也就很沒歸屬感了。當地人時叛時降,都快成傳統了。

當地人口稀少,難以組織大規模軍隊

不過,由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西南地區的生產力極為落後,大多部落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極為原始,單位產出極低。很多部落還在過採集遊獵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1平方公里養不了幾個人,也難以組織起大規模軍隊和中原王朝抗衡。

就拿諸葛亮遠征孟獲來說,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不足半年,也沒有消耗多少糧食,所以討伐孟獲之後諸葛亮就能馬上準備北伐戰爭。

那麼,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西南部落沒有出兵勤王呢。

原因就是,第一,當地人對蜀漢沒有歸屬感,不會關心蜀漢政權的存亡。第二,當地部落勢力弱小,即便想北上勤王,也沒那個實力。

以上


歷史風暴


蜀漢即將滅亡時,南方部落不來援,原因有三,一是無兵支援,二是無力支援,三是無心支援。

先看第一條,無兵。南中地區的精壯大部分已經被諸葛亮給搬遷到了成都,剩餘的戰鬥力並非很足。

諸葛亮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亂之後,對南中地區的豪傑進行了一番整頓。除了委派他們擔任蜀漢官職外,特意搬遷了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231年蜀軍北伐時,王平就是率領這些人馬擋住了張郃的圍攻,使得諸葛亮得以在正面大破司馬懿主力。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南中地區面積雖大,人口密度較少。搬走1萬多戶精銳,還是很傷筋動骨的。這當然是諸葛亮一方面充實朝廷兵力,一方面削弱南方勢力的計策。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了。孟獲也已經擔任了蜀漢的御史中丞。

再看第二條,無力。南方部族的兵馬並不具備千里迢迢北上勤王的能力。

223年到225年南中地區叛亂時,反抗蜀漢的軍隊人數確實不少,但這些都是本鄉本土徵集的民兵,無組織無紀律。他們在高定、孟獲等當地領袖率領下打打本土防禦戰、游擊戰還可以,但稍微遭遇正規的敵人就要吃虧。所以李恢在劣勢下一個突襲就能反敗為勝,諸葛亮幾個月時間中就能玩七擒孟獲。經過蜀漢鎮壓和抽調精銳北上後,剩餘的南中本土武裝更是無力化,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從雲南到成都救援。就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表現也不會比諸葛瞻的成都部隊更好。


最後看第三條,無心。南中地區對蜀漢始終是抱有反抗之心的。

雖然孟獲被諸葛亮第七次生擒後,說過“南人不復反”,資治通鑑也說“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就在諸葛亮班師之後不久,南中又發生了夷人叛亂,殺害當地守將,被李恢迅速的剿滅。公元233年,南中夷人首領劉胄起兵造反,被馬忠帶領張嶷、張翼等平定。南中地區形勢複雜,徹底根除叛亂是不可能的。諸葛亮的軍事政治手段主要是讓南中地區相對安定,以後發生的叛亂都是小打小鬧,不會發生之前數郡叛亂動搖國家根基的事情。諸葛亮死後,南中地區更加動盪,以至於蜀漢必須駐紮一支兵力監視。

所以在蜀漢末年,南中地區對蜀漢並不是很忠誠的。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

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當然,諸葛亮當初在南中的建設還是有一定成效。傳說諸葛瞻的第三子諸葛質在蜀亡後不願降魏,就前往南中,投奔孟獲之後孟虯去了。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趣話共享)


巴山夜雨涮鍋


時蜀漢危亡之際,大將軍姜維領軍退守劍閣阻擋鍾會大軍,魏國大將鄧艾見雙方相持不下,於是兵行險招,由景谷道偷渡陰平,進兵至綿竹,於綿竹擊殺諸葛瞻父子後,兵臨成都城下,蜀後主劉禪見狀無奈開城投降,至此蜀國宣告滅亡。

然而有個疑問,時南中地區早在劉備時期就歸附了蜀國,一直以來作為蜀國的大後方,為蜀漢提供軍資器械,時蜀國所管轄距離成都最近的南中四郡也有不少兵力,為何在鄧艾兵臨成都時,竟無一人前來救援呢?南方部族對蜀漢政權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感呢?

南方人心,從未收服!

時劉備在時,南中地區還是相對穩定的,然自從劉備夷陵兵敗後,南方人心就開始浮動了,畢竟經此一役,蜀漢實力大減。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蜀漢第一次南中叛亂便由此拉開了序幕。據《三國志》記載: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柯。”

時益州豪強世族雍闓在孫吳的支持下率先領軍叛亂,後高定,朱褒等人也擁兵反叛,隨後更是帶動了南方各地的少數民族紛紛起兵,其中最具代表的少數民族首領便是我們熟知的孟獲了。

而這次叛亂直到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南征,才得以平息,持續了近三年之久,對蜀漢政權的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按演義的說法是:“七擒七縱,南人歸心”,然俘獲一方人心真的這麼容易嗎?自然不是。

從以下方面我們便可看出:

其一:設立庲降都督,這是蜀漢政府在南中地區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這是劉備入蜀後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所設立的,為的就是穩定南中的局勢。

其二:時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為了防止南中再生叛亂,遷移了南中地區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人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這便是後來北伐時有名的“無當飛軍”。若南人真的誠心歸服,諸葛亮又何需如此呢?

其三:這也是最直接的一個證明,公元233年,南夷豪帥劉胄發動叛亂,此時諸葛亮尚在人世,南中地區依然有叛亂髮生,可見當時蜀漢對南方地區的掌控是不夠的,南人對蜀漢政權也並不是誠服的。

實力才是硬道理

如何才能讓別人臣服?那只有兩個字,便是實力。一個失了勢的國家,還有誰肯去為之效力呢?三國之中,蜀漢一直以來便處於弱勢,時南中歸蜀漢所轄,乃地域所造。蜀漢尚未衰亡時,南中尚且動盪不安,屢次叛亂;何以在蜀漢滅亡之際,還奢望南方異族來援助呢?沒有趁火打劫已經是很好的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這個蜀漢滅亡和孟獲關係不大,說白了就是你蜀漢滅亡和我孟獲沒一點關係,誰來當頂頭上司都一樣。再者蜀漢滅亡時間太快,只有三個月,其實到了後期,蜀漢的別忘已成定局,我之前文章討論過。

我們都知道,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順利的當上了昭烈皇帝。但是,在劉備和諸葛亮死後,蜀國國內的局勢開始動盪不安起來。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命令鄧艾、鍾會、諸葛緒三人率領大軍伐蜀,從8月魏國開始進攻,到11月蜀漢滅亡,僅僅用了三個月!難道蜀漢沒有一點防禦能力嗎?為什麼那麼短的時間就滅亡了?

魏滅蜀之戰

不少人都覺得這肯定是鄧艾的功勞,鄧艾率領幾千精銳從陰平率軍越過了高山峻嶺,直接偷襲到了江油。到了江油後守軍直接投降,鄧艾就帶著這些人一路向南,將諸葛瞻擊敗,導致了後主劉禪的投降。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鄧艾為什麼能那麼順利的直接就偷襲成功了呢?幾千人就能在蜀國縱深為所欲為,蜀國的防禦軍隊都去了哪呢?

鄧艾劇照

這還得從諸葛亮死後說起。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替了諸葛亮的軍權,但是政權卻沒在姜維身上,政權當然也不該在姜維身上,姜維只能帶兵打仗,處理國家政務並不行。處理國政的是蔣琬和費禕,這兩個人都是荊州人士,是諸葛亮帶來的荊州派。諸葛亮在世時就把荊州帶來的士族和蜀中的士族關係處理的很好,只不過荊州派的權力比較大。

諸葛亮劇照

蔣琬掌政時走的是諸葛亮的路,將益州派的權力掌控的很好,既能很好的利用益州派的能力,又沒讓益州派的權力超過荊州派。雖然說這樣還行,但是久而久之益州派就會心懷不滿,益州派是本地人士,哪有其他人到了自己地盤上還耀武揚威的。直到費煒掌權後,提拔了陳祗,這個人也是荊州派,但是陳祗為了支撐姜維的北伐用了宦官黃皓,導致了後來的黃皓弄權。

在鍾會集結大軍時,姜維就已經得到了消息,上表劉禪派大將張翼等人扼守要道抵抗鍾會進攻。但是黃皓不以為然,直接無視姜維的上表,封鎖了這個消息,使得鍾會進攻時能率軍長驅直入。事實上這並不是黃皓第一次排擠姜維,之前姜維北伐失敗後,黃皓就勸劉禪將其罷官,姜維聽到後就上表殺黃皓,但是劉禪保持中立,既沒有殺黃皓也沒有將姜維罷官。姜維為了避禍,率領大軍去了沓中屯田,可以說當時蜀漢所有的進攻性兵力都被姜維帶走了,從此姜維在北方的沓中擁兵自重。

鍾會劇照

直到魏軍伐蜀時,姜維仍在沓中,被鄧艾,楊欣,王頎三人率軍牽制。幸好姜維判斷清了形勢,率領大軍直接撤退,前往劍閣抵擋住了鍾會主力。姜維的做法十分明智,劍閣地勢險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也是北方入蜀的唯一大道,守住了劍閣就守住了川蜀。

麻煩就麻煩在鄧艾身上,鄧艾率軍從陰平偷襲而來,鄧艾走的是景谷古道,諸葛亮在世時曾在這裡設防,但是後來被劉禪廢棄掉了。鄧艾直接偷襲了江油,江油守軍投降,這就要說到我們之前說過的荊州派與益州派的關係了。益州派對荊州派掌權不滿,以至於保持一箇中立的態度,也就是說誰來我投降誰。當時江油守軍有幾千人,鄧艾軍在翻山越嶺時死傷過半,守住江油一點問題都沒有。

姜維劇照

就算江油失守,鄧艾是偷襲而來,根本沒有糧草供給,只需要接下來的城固守等著鄧艾糧草耗盡就可以了。但是,諸葛亮兒子諸葛瞻要出風頭,率軍想要殲滅鄧艾,不料自己學藝不精,被鄧艾打的大敗。到此時,事情仍然可以挽回,成都守軍好幾萬,守上幾個月應該不成問題,只需要等著姜維分兵來救就行,反正劍閣也用不了那麼多人守著。

劉禪和諸葛亮

但是,益州派譙周聯結黃皓,對劉禪進行了勸說,雖然當時群臣都反對投降,但是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劉禪還是聽信了譙周的話,率軍投降了。譙周在之前就多次上表阻礙諸葛亮和姜維北伐,這次更是直接勸說皇帝投降了,鄧艾自從進了蜀國的縱深,就打了一仗,剩下的全是別人來投降。這樣一來,蜀國就滅亡了,總的來說蜀國滅亡的原因就是出在益州派和荊州派的矛盾上,荊州派雖然掌握了實權,但是這畢竟是人家益州的地方,益州派橫豎都要被人壓迫著,還不如直接投降魏國。

兵力方面孟獲的兵力只孟獲控制,說白了孟獲就是個藩屬國,說不定換了個君主就不用進貢了呢。


備備喲說文講史


蜀漢滅亡時,按照常理推論,只有南方的南中四郡離成都最近,也保留有一定兵力。那麼為什麼孟獲這些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呢?

這其實跟當時的大形勢有關,南中四郡分別為益州郡(也稱建寧郡)、永昌郡、牂柯郡、越巂郡,其中牂柯郡、越巂郡離成都最近,益州郡、、永昌郡離得最遠,基本到東南邊界了。而孟獲在益州郡,如果他真的有心支援成都,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那麼孟獲等人會支援成都嗎?不會。早在夷陵之戰時,劉備新敗,國力大損,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同時發生叛亂,蜀漢東南一片混亂。後來,諸葛亮率軍南下一直打到益州腹地,殺死越巂郡叛將高定,牂柯郡叛將朱褒,以及益州叛將雍闓,諸葛亮沒有選擇殺死益州大族孟獲,而是選擇多次釋放孟獲,又多次擒獲,最後征服了孟獲。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留當地人作為部族首領協助郡守治理,基本達到了綱紀粗安的地步。粗安意思就是馬馬虎虎,夷漢之間保持相對和平而已。後期叟夷部落數次作亂,多次殺害太守,致使越巂太守沒人敢去上任,諸葛亮沒有再採取大的軍事行動,而是派將軍馬忠前去治理。

諸葛亮又設置庲降都督總管南中四郡政務,庲降都督張翼執法嚴厲,造成了夷族首領劉胄發動叛亂。沒有辦法,諸葛亮又調馬忠回來任庲降都督,平定了劉胄叛亂,從此以後,馬忠作為鎮南將軍,鎮守南中四郡,確保蜀漢南方的平安。

蜀漢滅亡時很突然,當時鄧艾軍三萬人正奔赴成都,劉禪和朝中大臣如驚弓之鳥,慌忙在朝中議論形式。此時馬忠得到消息,成都危矣,已經打算出兵回援成都了,但是孟獲這些南方部落是不會跟他去的。為什麼呢?

蜀漢國力強盛時,南方部落礙於馬忠恩威並重的治理,對蜀漢還算忠心。蜀漢北伐的許多兵力都是從南中抽調的。例如著名的無當飛軍,就是由南中的少數民族青壯年組成,是北伐軍中的特種部隊,戰鬥力相當強悍。

但是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如同當年劉備新喪時一樣,這些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想讓他們加入回援成都的隊伍,非常困難。因此,馬忠想要回援成都,既要考慮南中的穩定,也要考慮成都的危急,這是個非常難以下決斷的事情。但是即使這樣,馬忠也做好了回援的打算。可惜的是,還沒有等到馬忠回援,劉禪已經開城投降了。

那麼既然南方部落不能夠回援成都,還有哪些地方能回援成都呢?我們就來整體分析一下當時劉禪面臨的形式。

蜀漢軍力分佈主要在三個地方,一個是永安,由鄧芝率兵駐守,目的是防備東吳。二是漢中,由姜維鎮守,也是蜀軍的主力,既負責鎮守漢中,又負責北伐曹魏。漢中主要由胡濟防守,姜維主要負責進攻曹魏。三是南中

,由馬忠鎮守,目的是防止南方叛亂。

蜀漢滅亡時,漢中已經失守,但是姜維的主力還在劍門關防守,而劍門關易守難攻,姜維完全可以抽兵回援成都。鄧芝回援成都必須經過漢中,而漢中已經失守,鄧芝無法支援成都。南中極易發生叛亂,因此馬忠如果支援成都,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因此,如果支援成都,主要還靠姜維,其次是馬忠。至於南方部落就不要想了,他們不發生叛亂已經是上天照顧了。

劉禪最後倉促投降,氣的姜維拔劍砍石,馬忠也是仰天長嘆,因此,大家就不要再說劉禪是一代英主的話了,連大形勢都看不清楚,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富貴,倉促間斷送了劉備一輩子辛苦得來的基業,蜀漢至此滅亡,他難道不是罪人嗎?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蜀漢滅亡時,南中還有馬忠在那裡鎮守,但是南方部落向來反感外來人的統治,在蜀漢國力強盛時勉強服從,而一旦蜀漢遭遇危險,他們第一選擇是叛亂,而不是去援助。因此,雖然南中離成都很近,馬忠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去支援成都,至於夢想著孟獲這些南方部落去支援,基本是痴心妄想。成都能否躲過一劫,就看姜維是否能夠儘快支援成都和劉禪能否堅守住,可惜最後結果是姜維還沒來的及出兵支援,劉禪率先投降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