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今在哪裡?

小七的言語


孟獲其實也算是一方諸侯!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一直居住者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部落。而漢族作為創造了農耕文明的主要民族,長期以來主要的活動範圍屬於長城以南平原地區和丘陵地區。而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公——孟獲,此人便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部落首領。


本來孟獲所在的部落在漢朝的地理行政劃分中,在蜀州的地盤上,也就是說孟獲所在的部落行政上受蜀州牧節制,聽命於蜀州牧的調遣。但是大漢王朝國力式微,大漢天子受權臣曹操所挾制遷都許昌後,中原大地上各地諸侯紛紛獨立成一個個國家。隨後劉備顛沛流離數十年,最後在得到了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對點撥之後決定入蜀,奪了劉璋的蜀州。成了自己的建功立業的根基所在。也使得天下被徹底的三分,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在劉皇叔劉備在世時,孟獲尚且能夠安穩的在西南地區聽命劉備的調遣。公元223年,劉備在東征東吳的夷陵之戰中失利,隨後再返回蜀州的途中,病逝於白帝城。劉備的兒子劉禪繼承蜀漢的天子之位,軍師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主管著蜀漢的一切軍政事宜,同時負責教授蜀後主劉禪如何治理,天下做一個皇帝。此時孟獲及其所統治的少數部落開始蠢蠢欲動。

孟獲於公元225年開始叛亂,隨後諸葛亮派遣大軍前去征討,在諸葛亮瞭解到孟獲在彝族地區有著廣泛的名望和地位時,決定俘獲孟獲的人心,而不是殺害孟獲。於是誕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七擒七縱孟獲,也火燒了孟獲借來的藤甲兵,最終使的孟獲輸的心服口服,最後西南地區再也沒有發生叛亂。這實現了諸葛亮“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使得後來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發動北伐戰爭的過程中,蜀中地區始終一直保持著穩定祥和的狀態。



孟獲所在的的地方是西南地區的南中地區,其地理範圍大致包括了今天雲南、貴州、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可以說是幅員遼闊,倘若將整個地區作為一個統治範圍的話,也算得上是一方諸侯了。而且我們可以看得出南中的地域範圍與我國今天西南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基本相吻合,但至於孟獲是哪個少數民族的人在歷史上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說是彝族,有人說不是!


不知道有沒有哪個小夥伴對西南地區的歷史有所更深的研究?解答一下孟獲是哪一個民族的?


珞珈山的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歷史上沒有孟獲這個人。所謂孟獲,只是當地蠻族酋長的意思。

三國演義中的孟獲,地盤是所謂南中,也就是雲南保山昭通以西,昆明以北,迪慶以南,緬甸東部和雲南騰衝、瑞麗、怒江一帶。

南中名義上屬於益州管轄,下屬建寧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四個行政區。

自從東漢以來,這裡天高皇帝遠,交通不便,山高水深,當地少數民族就不斷叛亂。

這次孟獲的叛亂,其實源於建寧郡豪族雍闓起兵反蜀漢,裹挾了除了永昌郡以外其他2郡,一共3郡起兵造反,向東吳示好。

少數民族領袖孟獲只是被雍闓拉攏,準備撈一些現成的好處而已。

然而諸葛亮2萬大軍殺到後,雍闓部下恐懼,將雍闓殺死歸降。其他2個郡,也被諸葛亮輕鬆打垮。

但少數民族領袖孟獲不願意投降,他憑藉地形,繼續和諸葛亮大軍為敵,最終被擊潰。

孟獲帶著兵逃亡,一面要求其他部落參戰,繼續和諸葛亮對抗。

諸葛亮大軍南下追擊,連續作戰,終於在雲南曲靖將孟獲徹底打垮,後者投降。

只是南中的少數民族,並沒有因此老實。說白了,很多少數民族刀耕火種,生存困難,必須要靠搶劫漢人為生。

所以,直到蜀漢滅亡,南中叛亂不斷。

其實,直到雍正時期,南中才廢除土司制度,形式上歸屬中國控制。

真正徹底將這裡控制,還是新中國建國以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紅軍長征通過這一代,尤其是彝族區,也是極為艱難,頻繁遭受襲擊。


薩沙


“七擒孟獲”這個故事是小說《三國演義》所演繹出的情節,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人詩云

“莫道瀘水難逾越,七擒蠻王威南域”就是稱讚諸葛亮不畏艱辛、七擒孟獲的故事。但事實上,正史《三國志》中並未沒有提到過孟獲這個人,只是記載了諸葛亮通過南征而平定南方諸蠻的事蹟。那麼,歷史上真的沒有孟獲這個人嗎?

當然不是,最早記載孟獲的史書是東晉時期的《漢晉春秋》,其中就提到諸葛亮南征南中、平定孟獲等蠻夷的事蹟。那麼,諸葛亮所南征的南中地區是今天的哪個地方呢?

事實上,這個南中地區範圍非常巨大,包含了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等廣大地區在內。不過在遙遠的三國時代,這裡還是交通不便、蠻夷割據的偏遠落後地區。

蜀漢章武3年,劉備因東征孫權失敗而逃回永安(重慶奉節),但不久後就在當地病逝。當時,蜀國南部的豪強雍闓、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蠻夷首領高定等人趁著劉備新喪、蜀國遭遇大敗的機會,竟然勾結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頭領孟獲一起叛亂。他們不僅殺死了益州南部的許多官員,還公然勾結東吳,意圖要推翻蜀漢王朝。所以當時的形勢岌岌可危。

到了蜀漢建興3年(公元225年)初,諸葛亮認為南征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向後主劉禪上表請求南征,由他率蜀漢的軍隊進入南中地區平叛,這就是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中所提到的“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一句的來歷。蜀軍自四川盆地南下,最遠進入到了雲南境內,最終得勝而歸。
(孟獲等蠻夷活躍的地區)

在蜀漢軍隊南征中,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討伐為輔,以安撫為主,恩威並施。先消滅了最先造反的雍闓軍隊,然後再安撫孟獲等蠻夷的軍隊,很快就平定了南中地區。而後,南中便成為了蜀漢的大後方,向蜀漢提供兵源與諸多物資。


歷史的荒野


結合史料分析,我所得出的結論是:三國時期孟獲所盤踞的地盤主要在現今雲南省楚雄,昆明,玉溪北部,曲靖,以及昭通南部這一帶,其中曲靖為核心地帶。

下面和大傢俱體談談我的觀點。不足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點!

有無孟獲其人

關於有無孟獲其人,一直以來還是有所爭議的,主要原因便在於孟獲這個人竟然在《三國志》中沒有半點記載。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於白帝城病逝,同年六月,蜀國後方便發生了一場大動亂,史稱“南中叛亂”,據《三國志》記載: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柯。”

這場叛亂持續了兩年有餘,由於當時劉備剛逝,蜀國內政不穩,直到公元225年春,諸葛亮才親往南中平叛,於225年秋才徹底平息。

南中叛亂的主要發起者是蜀漢大臣雍闓,後來又帶動了高定,朱褒等人,但卻並沒有提到孟獲之名,不過《三國志》中也提到了“雍闓恩信著於南土”,說明當時雍闓確實是策反了南中少數民族與之一同反叛的,至於南方土著人民的領頭人是誰呢?《三國志》裡卻並未明說。

而在史書《漢晉春秋》中則明說了這位蠻族首領便是孟獲。那種更可信呢?當然說三國史一般以《三國志》為準,不過《漢晉春秋》是東晉史學家所著,離三國時代也不遠。《三國志》中也寫到了南蠻土著人,如果要說當時的南方各個少數民族沒有各自的首領,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存在著這麼一位蠻族首領,至於是不是叫孟獲呢?我覺得這個到沒必要去糾結,既然《漢晉春秋》明說了那個首領叫孟獲,我們就暫時叫他孟獲吧!

探秘孟獲的地盤

關於孟獲,《漢晉春秋》中記載了他是一位“為夷漢所服”的首領!(這裡的‘夷’主要指現今的彝族),現今多認為孟獲是彝人,彝族中也有祖先是孟獲的傳說。

所以要說當年孟獲的地盤在現今何處,我們大致可以從現今雲南彝族人民的聚居地進行探索。

再有一個我們可以從孟獲的姓氏入手,孟姓是南中歷史上的大姓,有朱提孟氏和建寧孟氏之分,(雖孟姓本為漢姓,但經過數代與當地民族融合,所以彝人有孟姓也不足為奇),據《三國志》,《漢晉春秋》記載,雍闓便是當時建寧人,他也是聯合了當地南方少數民族而發動叛亂的,所以孟獲應屬於建寧孟氏這一支。

而三國時期的建寧郡便在現今雲南省曲靖市內,而現今雲南彝族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楚雄,玉溪,昆明,曲靖。結合地圖分析,我大致得出的結論便是以曲靖為核心地帶,包括楚雄,昆明,玉溪北部,以及昭通南部這一帶應是當年孟獲的活動地盤。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其實就是今天的涼山彝族區,四川雲南貴州都有一部分,跟劉伯承結盟的黑彝大土司小葉丹,就類似於當年孟獲的地位,是及其貧困落後的地區,20世紀了還跟原始社會差不多,光著屁股穿著樹皮,獸皮,躲在樹林裡射個冷箭扔個石頭,連小葉丹住的房子都跟牲口棚差不多,由此可見在孟獲時代得有多落後,諸葛亮就是打了這麼幾個土寨子,被吹的跟神仙一樣


狼的影子319


在昆明的嵩明縣農機局,有個古盟臺,還有幾塊石碑,上書:諸葛武侯七擒孟獲與諸蠻盟於此。其它的都是假的!



手機用戶52577967959


這個只要懂一點雲南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在今天的昭通地界,孟獲當時被稱為蠻人,就是今天的彝族人,彝族人在很多地方被稱為蠻子,他所轄區有昭通曲靖和紅河,其實雲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很重要,特別是近代史,我們是紅軍長征的發源地,抗日戰爭的門戶口,更是四渡赤水的重要根據地!


評鑑普洱


雲南地區為多民族雜居之地,在歷史上存在過一些相對獨立政權,例如以洱海為中心的南詔國、滇池為中心的滇國和大理國等。元朝以後,雲南一直是中國版圖內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公元223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蜀國南方反叛,面臨分裂的危機。此時又遭遇對吳戰爭的失敗,奉“託孤”遺命主持政務的丞相諸葛孔明,必須處理這些難題。

一、“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因失荊州,被徹底打亂。

大家熟知的“隆中對”,他向劉備詳細分析當時局勢,並提出暫時不能與曹操、孫權爭鋒;但需把握時機奪取劉表的荊州與劉璋的益州,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再利用皇家後代的名分,處理好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聯合孫權,北伐曹操,復興漢朝。後來的歷史進程基本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設計發展,但在北伐的過程中戰略執行出了問題,沒能最終實現最初構想。

按他當初的設計,三國局面形成後,蜀國應兵分兩路,從湖北和四川北伐曹操,但有一前提,一定要與孫權結好。偏偏蜀國大將關羽在從湖北出兵時沒有重視鞏固與孫權的聯盟,反而採取傲慢的敵視態度,以致在蜀魏相爭的關鍵時刻,孫吳軍隊襲取關羽後方,導致關羽北伐失敗。荊州一失,徹底打亂他的部署。

劉備不甘心失去荊州的失敗,傾巢出動,採取先伐吳後伐魏的策略,完全違背了原來“聯吳伐魏”方針,在作戰時又犯了戰術僵化的錯誤,面對孫吳的堅守戰術,沒有尋求運動中殲敵,反而連營七百里大打陣地戰和消耗戰,被吳國的陸遜用火攻擊敗。夷陵之戰失敗後,不僅劉備命喪白帝城,蜀國也面臨內憂外患的崩潰危險:外有大軍壓境,內有各地叛亂,當前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維持本國的統一安定局面。

二、一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的“和撫”政策,一邊準備打仗。

劉備死後,這些豪強認為獨立的時機到了,於是興兵作亂。最早舉兵反叛的是蜀人雍闓,他請孟獲幫助遊說各部族酋長。孟獲是彝族人(一說是漢族人),是當時的大姓豪強,在當地較有名氣,在他的煽動下,參與叛亂的人越來越多。南方叛軍勢大,造成邊境不寧,人心浮動。諸葛孔明冷靜應對:

1.具體做法:一是繼續堅持其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的“和撫”政策,不急於派兵平亂;二是派人到南方實地調查事件原委,弄清叛軍的反叛原因及意圖;三是力爭以和平手段維護國家統一;四是全力做好軍事平叛準備。為此,他前後給叛軍首領雍闓六封書信,曉以統獨利害,但雍闓只回了一封信,說:“當今天下三國鼎立,魏蜀吳都自稱正朔( “正統”的意思,象徵著一個王朝統治、的合法性與唯一性),我們地處偏遠的人就感到惶惑,不知該歸屬哪個政權。這封信的言外之意,是既然你們沒有能力統一天下,也不見得能讓我們臣服。”

2.出兵的理由:一是政治上需要保持政權的統一安定,而和平統一的嘗試又未能成功,為避免出現分裂勢力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必須武力平叛;二是經濟上南中地區物產豐富,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蜀漢與魏、吳政權相比,本就國力最弱,民丁最少,再失去大後方就更無法爭雄天下;三是社會穩定需要平息叛軍的挑戰,並給予該地區那些願意接受領導的各族人民以支持。

3.平叛前的準備工作:一是恢復“聯吳”戰略,派“名嘴”鄧芝帶蜀錦、名馬等禮品去與孫吳政權和好,簽署和平協議,吳蜀聯盟得以恢復,蜀漢東部威脅得以解除;二是派遣趙雲和馬超分別堅守北部和西部邊境,防範魏國和西戎的侵襲;三是穩定農業生產,增加糧食儲備,用兩年時間完成軍糧囤積;四是訓練軍隊,休養民生,養精蓄銳,鞏固後方。

三、“七擒孟獲”,攻心為上,平定南方叛亂。

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但其戰略方針依然是“和撫”政策。蜀將馬謖對該政策有較透徹的解釋:用兵的辦法,最好是攻心,攻城則是下策。因為城雖攻下來,如果當地人心不服,蜀軍一撤可能又反叛了。如果殺光叛軍以絕後患,短時間內難以做到,而且也不是仁義之師的作為。因此平叛的關鍵是令他們心服。

除此而外,還預先考慮了取得軍事勝利後,如何維持戰後統一安定局面的問題。取得軍事勝利的同時,必然帶來當地人的死傷,如果派兵駐守維持安定,地遠路險,糧食供應困難;如果派官而不駐兵,他們可能因戰爭遺留創傷,找委派的官員尋仇,從而再次引發叛亂。因此,他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不從成都派官,而是任用當地精英治理該地區,並建立起當地精英對國家統一的認同,這才是維持統一安定的長久之道。

為確保武力統一的同時能夠切實執行“和撫”政策,他親自帶兵南征。蜀軍兵分三路,諸葛亮率西路軍,李恢率中路軍,馬忠率東路軍,分進合擊,斬殺雍闓等人,平息各處叛亂,三軍會合時只剩孟獲率雍闓餘部負隅頑抗。他利用南人的仇漢心理及雲南山地的有利地形和蜀軍打起游擊戰。諸葛亮認為可以為己所用,就下令蜀軍不得殺害孟獲,而將其作為未來管理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加以引導和培養。在戰術上採取誘敵出戰的圍殲策略,活捉孟獲。由於屢戰屢敗,七縱七擒(“七”泛指其多),終於心服口服,當年秋天,肅清所有叛亂。孟獲等人也被委任地方長官,管理南方地區。後來,他官至御史中丞(相當於副部級官員)。

四、發展經濟,穩定蜀漢後方,增進民眾福祉。

平定南方叛亂後,繼續貫徹“攻心為上”,為該地區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域,進行政治改革。他將原來的南中四郡重新劃分為六郡,分別任命在南征中立有顯著戰功的李恢、呂凱、馬忠為建寧太守、雲南太守和牂柯太守,並大量起用少數民族上層分子,留用董萘那、渠帥、爨習、孟琰等當地將領,一起授予官職,基本實現“以夷治夷”。

二是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恢復經濟發展。該地區因交通閉塞而生產落後,於是他推廣內地已普遍採用的鐵犁牛耕等先進農業技術,並派匠人教織錦的方法,並興修水利。雲南保山縣至今有三個能灌溉幾千畝農田的堤堰,名為“諸葛堰”。

三是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維護社會安定。按照習俗,設香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親自臨祭瀘水,平息在戰爭中喪失親友的當地民眾的情緒。此舉令蠻人感動,甚至為其立有生祠,四時享祭,皆呼之為“慈父”。

結語

平叛後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過去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支持,獲得了地方首領的真心效力,維持了蜀國統一,鞏固了蜀漢後方,為日後北伐奠定了基礎。同時,可以從該地區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特產,軍資所出,國以富饒,為以後的北伐提供了大量物資。他還在該地選拔優秀士卒參加蜀軍,號為“飛軍”,非常勇猛,是蜀軍中很有戰鬥力的一支隊伍。

歷史證明,南征治亂是成功的,其攻心戰略是有效的,政治經濟效果是顯著的。直到諸葛亮辭世,南夷始終未再叛亂,維護了蜀國統一,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蜀國南北的經濟交流,有利於增進當地民眾福祉。


小白楊文化傳媒


三國中,劉備佔去西南兩川。首都是今天成都。今日四川省,北伐出祁山,是今天甘肅祁縣。陝西,河南,山西以北,全是魏國曹操土地。建都洛陽。西涼馬騰,是新彊,以西。后土地歸曹,部分將士歸劉備。孫權。建都武昌,今天南京長江以南。也是以後南宋土地。孟獲是大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雲南一代。諸葛亮七擒孟獲。是讓少數民族自治,自理國家。再不要帶兵侵略四川。形成一種心理戰術,對漢人要敬重。我們的能力比你強大。要滅你,隨時都能滅。


286草民


應該在東川(益州)一帶,: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是指渡過金沙江(今雲南省境內)而討伐孟獲。那時雲貴川廣各部均在益州下轄管理。就像當時的徐州或青州冀州等又下轄等許多郡縣等。孟獲雲南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