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這個“意”是自己的冥想嗎?

富文太極


前面講了“用意不用力”的第一種模式,就是“用骨不用肉” 和橫向旋轉協調和肢體伸屈協調 。

這節裡我講一下另外一個非常關鍵的協調,也就是練拳第三協調,思維與肢體的協調。同樣,又是一個1+1=1的協調,也就是我一直在說的僅僅肢體協調是不夠的,練拳時不要只帶著身子去苦練,把腦袋扔下不管了,必須要有思維與肢體相協調的融拳意識。這既是第三協調又是第二種“用意不用力”的方式。

在太極拳當中,老前輩一直強調“用意不用力”,其實這是對成者而言的。什麼是成者?就是拳架的正確性、合理性已經達到並定型了,滿足整套拳的基本功已經成熟了,肢體各部位在運動中已經協調了。這個時候,需要更進一步的訓練,也就是思維與肢體相協調的訓練,這就是老前輩一直強調的“用意不用力”,屬於高級協調。當你練成了肢體協調後,你的意念領勁就可以了,想咋樣就咋樣,我認為老前輩所說的“用意不用力”指的是這個方面。比如馮志強前輩的混元太極拳。當然,馮志強前輩可以,你沒到馮老爺子的功力也去這麼學著練,我是抱懷疑態度的。如今的太極拳上,很多人拳架的正確性、合理性還未達到,基本功還未到位,肢體還沒有協調,就去用意念練了,也就是受到了滿腦子的太極文化影響,漸漸走向了太極操。你練太極操沒關係,問題是還要不懂裝懂去教人去誤人,這就罪過了!

“用意不用力”必須符合拳架的正確性、合理性並達到定型的條件下進行,也就是再次協調。在基本功定型、肢體協調的前提下,意念的加入,也是拳法、勁力、招法的種種融合過程,這一類屬於拳法的最高境界,俗稱“融拳”。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說明,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符合拳種的肢體協調基礎上進行的融合,可以說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同時,這也是一種驗證武術的途徑。像古代,說一個人有絕招,招法雖然都一樣,但為何效果不同呢,其實就是意念的不同。武術的最終,也就是智慧的運用。

“用意不用力”有兩種層面,一種是練拳時想著用意念去結合,去融,這裡的“意”是考慮拳架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是對內的。後一種的“意”便是在前一種的基礎上,高層次的運用,智慧為上,是對外的。

中國的文化是從《易經》出來的,《易經》的文化灌輸中國三千多年,那麼一個人的形象從哪裡生出來呢,像由心生。還有一個成語叫胸有成竹,心裡有竹,才能畫好竹。同樣,胸中有拳,你才會把拳打好。如果胸中無拳,僅肢體上有拳,僅用身體練拳的人,拳技也高不到哪去。只有拳從心出,用心來練拳,拳藝才能更好,達到一個更高技藝的境界。

每當我一個人在空時或睡覺前,我總會把眼睛閉起來,腦海裡呈現出我一個人在操場裡練拳,一招一式認認真真在練,並把老師講的要點全融入在拳中。快慢相間、張弛有道、剛柔相濟、開合相寓、摺疊貫穿,勁力飽滿。不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個拳式,甚至一個動作,也有快有慢。例如走一個圈,下半圈蓄勢引化要慢,上半圈發勁就要快,這樣打出來的拳就會跌宕起伏,有板有眼,不致於呆板,富有節奏感。做到慢而不間斷不呆滯,快而不丟,快而不亂,快而不丟纏絲勁,快而不失沉著,不忘輕沉兼備。把每個式子的力點、勁力結構、勁力變化都搞清楚,全融入自己的腦海中,彷彿自己是一位老師看著腦海裡的自己在好好的練拳。哪個動作不規範了,自己會叫自己立即停止,從頭再來。

這叫默練,是非常重要的默練!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心神與肢體合一,還是鑑定老師教的對與不對的驗證。我一直說,同一套拳,狼看到的是格鬥術,羊看到的是健身術。所以練拳時一招一式充滿著勁力與假想敵,所謂練拳如有人、臨敵如打拳等意念一定要包含在每一次認真的黙練中。這樣的一次默練遠勝實際草草的訓練。如在默練過程中對某個拳理不明白或老師某些方面所教的方法產生質凝時,可以馬上請教老師,儘可能少走彎路明白拳理,做到有質量的訓練。在我實際的教拳中,也一直對徒弟學生講:協調有兩種,一種是肢體協調,一種是思維與肢體協調。

我反對傻乎乎地苦練。我練拳一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曬網當中其實是我在檢查在打魚的時候是不是心神合一,動作是不是正確,其實我在默練。默練的目的是為了在練拳走架當中更好地做到高度的協調與拳理拳法的理解,這樣練出來的拳才叫拳。所以,用聰明的腦袋去想通拳理拳法,再按明白了的拳理拳法傻乎乎的去練,傻乎乎練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新的問題暴露出來以便下次默練時糾正,所以練的時候不需要你去悟什麼。因為剛開始練就要做到老師怎麼教你,你就怎麼練。當然,老師所教的是否符合人體運動規律,你還是必須要考慮的。

很多人問我,太極拳招法在實戰中如何應用,為什麼平時在師兄弟間可以發揮,但真正臨敵時就用不出來了?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僅僅出現在太極拳練習者中,也是傳統武術練習者的普遍現象。說白了,一是你沒有用“心”去練,雖然練了很多年仍沒有改變大腦模式,臨危或格鬥時仍舊是“本能行為”超越“修煉行為”。所以,我一直說所謂“高手”只比普通人高那麼一點點而已,高也只高在“修煉行為”能夠壓制“本能行為”這一點上。第二呢,平時練拳不正確,也就是練拳過程中並沒有“本質”上改變“本能的肢體習慣”,導致沒有真功夫上身。拳練到最後是對精氣神的一種信仰。


禮堯文化


其實用意的解釋很不貼切,用意的通常理解為主觀地命令肢體做出一個 動作,而得到技擊的效能,說白了還是用力。本人多年盤拳的體會,這裡說的意應該是觀察之意,只有這樣才能體悟到太極拳的真松。用楊式的起式來舉個例:大多內家拳都要人周身放鬆,氣沉丹田。先不管丹田,因為你還沒有所謂的氣。怎樣放鬆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兩腳平行站與肩同寬,兩眼似看非看,想必大家都有洗淋浴的體驗,現在內視,去感覺水從頭頂慢慢地往下流,依次序地頸,肩,肘,腕,手,指緩慢地往下,下意識地放鬆每一處的關節,要觀察不能命令,再往下腰,胯,膝,踝,足掌,足指。如果真放鬆了,人就會有漂浮感和輕微的愰動。如果你用意再體驗一下,命令身體往下或用意下蹲,瞬間就沒有了那種輕柔曼妙的感覺。大家應該去實踐,不要從字面上去感悟太極拳。一家之言,望同道批評指正!


了悟14


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的技擊拳術。太極拳不是養生術。順勢而為可以不費勁甚至不接觸用力破壞對手平衡,使對手失去攻擊能力,能夠以弱勝強,防身自衛。有太極拳大師認為太極拳應該”用意不用力“。這種說法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什麼意思,別人只能是亂猜。(待續)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這句話是某些著名太極拳大師喜歡說但又沒有加以詳細解釋的表述不清的話。由於所有的太極拳宗師、大師都是隻有很高的太極拳功夫而又都不懂太極拳原理,只會藉助儒釋道的哲理似是而非的解釋太極拳技擊推手技法規律,所以所有的拳論(拳經)都是他們練拳和技擊推手中自己的一些體會感悟的總結,沒有講任何道理,只有他們自己能夠心裡明白,別人只有練到有相同的功夫和相同的體會感悟時才會認同他們的說法,只有相同的功夫而沒有相同的體會感悟時不會認同他們的說法。對“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這句話有的太極拳大師認同,有的太極拳大師則不認同。學練太極拳技擊推手功夫最需要的是明白太極拳原理,而太極拳宗師大師們恰恰又都不懂太極拳原理。所以大家對太極拳的所謂拳經拳論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常常大相徑庭,南轅北轍,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力學是解釋太極拳原理的唯一依據。只有太極拳 力學原理才能正確揭示太極拳的本質和解釋太極拳技擊推手現象。

除了王宗嶽《太極拳論》,其它拳經拳論都算不上拳論。王宗嶽《太極拳論》雖然也沒講太極拳原理,但我們讀了王宗嶽《太極拳論》,從王宗嶽所說的“捨己從人”“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彌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能何為?”這些話可以知道: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防身自衛拳術。太極拳不是養生術而是順勢而為的防身自衛拳術。是拳術就離不開力。順勢而為可以不費勁甚至不接觸用力。但始終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練太極拳套路時大部分太極拳大師都強調“放鬆”,做到“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落胯、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協調”。練太極拳套路時如果自我感覺用力,身體就會僵硬不柔。平時練拳養不成放鬆的習慣,技擊推手時身體也就容易僵硬不柔,時時處處與對手頂抗,很易被對手順勢而為而失去平衡。練太極拳套路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熟悉常用招式的用法。由於一個人練套路,沒有實際的對手,只好假想對手如何進攻己方,己方應該如何順勢而為化解。這時要“無人似有人”。但實際上並沒有對手。因而你不可能對不存在的對手施加作用力,何況順勢而為也要求儘量少用力,以免反被對手牽動,只能按照自己意識中的正確做法完成動作。也許這就是“用意不用力”的本意。



太極仁拳


太極拳、用意、用力、冥想、這個問題相當有內涵,解釋起來文字可能要多一些,首先說太極☯️拳:太極是陰陽之理,拳是為太極☯️服務的起著引導作用,這是初學者使用的方法,打拳,拳是為行氣領路的,我不管你煉什麼器械,打那家的拳,幹什麼事情,文武,只要活著都離不開呼吸,煉太極☯️拳是為了煉好氣功的一種形式,古代人就開始了有煉氣功的學說,慢慢的泬變成了太極☯️拳,所以叫內家拳,以煉氣為主導,拳為表皮,是一種形式,走走支體,其實不是這樣,拳支體是聽氣的,氣走形必隨,才是煉太極☯️拳的主要目的。而現在把拳當成了主要煉的成果?用形體來說事,煉返了!那還能說是內家拳嗎?我說的你不信你可以試,拳好學在難學在難打的拳式子在多人在苯用不了三個月就會學下來。可要煉氣成功需要三年才達到一小成,五至七年為中成,十年才能達到大成,難就難在與平常人的呼吸不一樣,為什麼要說這麼多關於太極拳的原由,說說意:這裡說的是煉太極☯️主要的幾個字,心、意、氣、力、物質這五個字就是太極☯️的宗旨。唉呀往下說就太多了,早點扣題吧,煉太極☯️是守心不守意,心為氣,意為形,氣走形必隨,心到氣到意必到,意到力必到,力速變成物質,就是冥,是速度,速度就是力量,就向原子彈爆炸一樣,這就是太極☯️的奧秘,太極拳打人用意不用力,用陳鑫的一句話說,三七開,或者四六開,煉成太極☯️之後你會體會到什麼是寸勁,什麼是一個沉肩肋下沉人就會騰🈳️而起!煉好太極☯️靈出現,支體運行自如,所以說用意不用力,這是我減單的解釋,不知大家是否滿意,細說就太多了,我只不過是個愛好者,不是專業人士,㊗️大家開心😃快樂、健康養生、少病無病無痛苦,氣功是人類一寶,珍惜生命煉好太極☯️!再見👋👋👋👋👋……。



王繼民19


把用意不用力理解為冥想的,是沒搞對用力方式。所謂外家拳用力,是用的主動肌和拮抗肌收縮產生的肌肉力量,中心用力模式在於主動肌收縮,拮抗肌放鬆。這時力量只有主動肌這一組肌肉在用力。這樣的用力模式很容易讓主動肌因為用力過猛、過度而受傷。這是勞動本能形成的力。太極拳的用力模式不是這樣。太極拳的用力,是身體保持一個好的姿勢(術語叫間架結構合理),然後用力的肌肉不分主動肌、拮抗肌,在這個運動力矩上的關節周圍肌肉同時用力。每塊肌肉都和骨頭、關節形成合力。這就好比要豎直一根電線杆子,在杆子周圍拉一圈繩子,每根繩子都是從杆子到地面,而地面面積比杆子大,形成一圈錐形拉力。這樣每根繩子受力小,而總繩子合力大。在這一圈中,所有的肌肉(繩子)都用最小的力維持現狀用力方式。而合力打擊會形成震盪波效應。這個讓人感知不到用力的最小維持現狀用力方式,才是用意不用力的真實寫照。不是不用力,卻是每塊肌肉用最小的力。因為每力最小,人體對這小力不敏感,以為沒有用力,只是意“想”了一下,卻沒有想到產生的力比單個的主動肌用力其發生效能大得多。這才是“用意不用力”。


行者檟肅霜


武術的真諦不是動作和套路,真正實戰的時候,用的是氣,就是氣功。也叫做內勁,內功。太極拳的不同是不僅僅化解你的來力方向,而且也是使用了氣功的。這和硬碰硬的所謂外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太極拳打人的時候是舒展大方的,被打的人會感到心裡的震撼。一般不是玩命的話,被放出去人會馬上收手。為了達到氣功狀態和壯膽,很多人會喝酒,比如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是喝了酒的。輪實力,武松打蔣門神比較費力。但第一他喝了酒,已經在氣功狀態,第二蔣門神是先吃了一驚,第三是蔣門神趕出門外,下盤不穩,第四是中了武松的連環鴛鴦腿。總之是中了算計。孫祿堂在70多歲還能把那幾個日本人放出去,也一定是用了氣功了。


閉關道長


兄die,冥想是一種放空的狀態,是對心靈的錘鍊,太極拳中的“意”,其主要指的是專注力。

人的一言一行,都由思想控制,站走坐臥,無不例外。太極拳雖然只是無數拳種中的一種,但是在練習時,講究的是周身協調,這樣的話需要調動的關節、肌肉、韌帶就很多,於是需要你投入很大的專注力去控制好每一個部位,這在練習的初期是非常難的。頭,肩,肘,腕,腰,髖,膝蓋,腳踝,腳趾,手指肌肉,手指第關節,更有甚者把手指的第一、二、三關節都分開來練。這樣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去慢慢的去體會,去協調。如果你在練習的時候,練到了手,腳不對了,練到了腳,腰不對了,練到了腰,肩又不對了,那說真的,你練拳的樣子真的讓人不忍直視。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太極拳會練得很慢,應為你的專注力不能夠支撐你去快速的協調全身的動作。也叫做意識不到。

舉個例子,太極擒拿中,有拿手指這種方法,根據你調動關節的不同,可分為讓人疼痛,制敵,斷指幾種不同的效果。在你找準機會拿住對方手指的時候,如果你只使用你的手指關節,那麼對方就會喊:“哎喲,痛痛痛,放放放。”然而你加上你的腕,那麼對方就會喊:“哎喲哎喲哎喲。。。嘶。。”那麼你要是再加上你的肘關節。。。對方只會有一個音調:“啊!!!!!”但是這後面兩步必須在第一步以後,要是反著來,你要是先調動肘關節,那麼“啊”一聲的人必然是你。

就是說,我們練太極拳,就是為了培養對肌肉關節的細微控制能力,而且我們還不能把它養成一種肌肉記憶,因為我們的動作會因為突發情況而隨時改變,調動的肌肉先後順序也不一樣。

其實瑜伽裡有的門派對肌肉的控制能力做的相當的好,如果你練太極拳想達到一個高度,那麼建議也可以順便練一下瑜伽,這樣互相印證,會有很快的提升。


重慶陳氏太極研究會


是這樣的,生巰時由冥想帶意,由意帶動作,由動作帶體態,由體態帶體姿,由體姿帶力,由力帶氣。

看明白沒,反過來的順次就是熟練了。此為術語的陰陽互易。

太極等內家套路須完譜通知,單套甚至單路僅練壯健。

真實中全譜通練40年,未必知氣,更莫談感氣了。

有氣的得氣者,才可入醫自配驗藥劑的方劑了,因其知藥氣入哪臟腑經脈了。

這是得氣者的功能功夫功力。

有氣者成佛,即骨與肉筋毛髮成舍利。天下至今僅佛祖煉成,無第二人。

超佛的脫胎換骨成仙,超仙達自飄逸者成神。

次於仙通靈的為真人,真人體不如佛,靈與佛齊。

入此玄門,師訪徒,無徒拜師存在,因不見。

凡人練身體玩玩,無師怎倒怎導出氣來。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每一項技能的訓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神經系統的訓練和肌肉系統的訓練。包括太極拳在內的內家功夫的訓練,是在後天能力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先天運動能力的訓練。用則進廢也退。由於後天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類的先天運動能力大為退化。就像多年不用的機器一樣,某些運動器官的神經失聯,肌肉萎縮。因此導致一些動作不能完成。

用意不用力中的意,指的就是意念,意識或注意力,用意不用力實際上就是神經系統的訓練。管它做到做不到,先把指令下達了,其作用就是刺激某些神經系統。通過不斷的刺激,直到這些神經系統的恢復、強大。

為什麼不用力呢?事實上,在神經系統恢復之前,你想用也用不上。因為肌肉的萎縮,剛恢復時也用不上多少。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徹底恢復神經系統的指揮能力與肌肉系統的執行能力。


樊曉清1


表面意思理解是不用力,應是不用肌肉之拙力,太極拳講究身體松,通,空境界,借力打力,意氣力的三合。所以從太極拳意氣力整體理論上去理解用意不用力,才不會偏差,否則單句拎出來講,一般人理解不了,何況傳統太極精華沒有普遍傳承,大部分人練的是套路,按已得太極真諦的老師說,還沒入門。

理解了意氣力三合再來說意,用意是心靜專一的意識和意念,這個意念只有內氣內動出來後,這個意才是太極拳上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