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恩半自动步枪在当时的中国有机会装备吗?

乳酸君RSJ


没有任何机会,刘庆恩半自动步枪根本无法在中国得到大量装备,更不用说发挥出性能了。

首先是生产问题。刘庆恩半自动步枪结构较为复杂,当时国内的材料技术,生产工艺完全不过关,根本没法批量生产。而现存的刘庆恩半自动步枪,还是把图纸送到美国,由美国工厂生产制造的。如果大批量生产,价格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根本承担不起。

然后是使用问题。半自动步枪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更何况刘庆恩半自动步枪还是用的是枪口集气式设计,使用操作更加麻烦。而当时中国军人绝大多数文化素质都很差,自然是用不好这款武器的。同时考虑到当时的训练问题,用半自动步枪不如老式栓动步枪训练省时省力,结构简单的栓动步枪已经很适合当时的中国军队了。

最后就是后勤问题。半自动步枪更加消耗子弹,士兵一旦杀红了眼或者过于紧张,会下意识的连扣板机,很容易打光弹药。一点子弹,这对西方强国而言不算大事,但是当时中国军工产能极低(抗战中中国的子弹产量还不如苏军炮弹产量多),很容易打光子弹,因此半自动步枪实在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战争之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没有机会装备了。

一个基本常识就是,中国从清末开始一直到抗战结束,连手拉单发步枪的数量都严重不足。

以最厉害的中正式为例,抗战八年一共才造了60万支。

大家算算,国军总兵力就有400万,抛去巨大伤亡和地方部队不谈,至少需要200万支步枪。

也就是说,中正式步枪的产量还不到需要量的几分之一。

试问,连基本作战步枪都生产不足,哪有闲情逸致去生产这种性能不完善的实验枪呢。

退一步说,即便可以保证刘庆恩半自动步枪的生产数量,可以一年早四五十万支,弹药怎么解决。

当时中国抗战最低程度每年需要约2到3亿发子弹,而自产子弹只有1亿发,缺口高达百分之五六十以上。

这还是装备单发步枪的情况。

如果一旦装备可以连续单发射击的半自动步枪,弹药消耗量立马增加至少一倍。

大家主要看电视剧《兄弟连》,德国大兵用毛瑟步枪,都是瞄准了一枪一枪发射,速度不快。但美国大兵用八大粒半自动步枪,很多直接就是乱射一同,咔咔咔扣八次扳机。

这种弹药消耗量,是中国无法支撑的,不可能去装备刘庆恩半自动步枪。

另外刘庆恩半自动步枪是一种实验性武器,设计缺陷很多。比如:精确度不够、可靠性不高、重量大、对于钢材和弹簧要求很高、甚至 枪机罩后退过速 往往会打伤面部。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式步枪,均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定型的。

比如说老套筒,比如说中正式,比如说56式冲锋枪,绝对不能随便大量装备实验性武器。

如果强行装备,63式自动步枪就是最好的例子,像屎一样。


萨沙


没机会,刘庆恩将军步枪虽然是最早的半自动之一,但它的自动原理是枪口集气井,就是在枪口上套个罩子,然后在枪口推动一个类似活塞的玩意。活塞带动一根杆子,杆子再枪机下边通过一个杠杆把往前的力变成向后的力,向后的力打开枪机,并用一定的惯性推后。这原理巨复杂.

早期的M1加兰德和德国G41都用过这种枪口集气的自动原理,但是这种玩意非常不可靠,枪口那个集气套很容易脏了失效,战场的环境也导致这个枪口很容易卡灰尘砂砾。复进不到位常有。

而且要造这玩意,生产设备得全进口(的确问美国买了),钢材也得进口,尤其是这个枪的复进弹簧也得进口,刘将军当时送去美国试验的样枪就因为这个国产的弹簧力度问题,导致几乎无法完成复进。

综合想想枪口集气井这种复杂而且不可靠,而且最后被全世界都抛弃的自动原理,外加我们当年的工业水平和后勤能力。即使刘庆恩将军在生产设备运抵之后尚能在汉阳兵工厂主事(1919年刘将军中风,所以生产设备就这么搁置了),这半自动步枪估计都不会列装全军。


疯狗的轻武


二战时期,尽管主要交战国军队大都装备的还是一战时期的栓动步枪,但美军的M-1加兰得、苏军的SVT-40、德军的G-43等半自动步枪,在各自军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M-1加兰得成了美军步兵班的标配武器,对最终战胜德日法西斯贡献极大。

其实,在一战时期,中国人就率先发明了半自动步枪,但是非常可惜,由于当时中国军工技术整体落后,对一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制造枪械的钢材和弹簧均不能自产,甚至连发射药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生产和装备半自动步枪,无疑于天方夜谭。


但不妨碍军迷想像,倘若中国军队装备了刘氏半自动步枪,将在步兵枪械上超过日军,在残酷的抗日战场上,军民的牺牲就会大幅降下来,尽管决定战争胜负最终是人的因素,但也不能否认武器对战争胜利的巨大促进作用。

1916年,陆军部军械司在北京南苑组织了刘庆恩发明的刘氏自装枪或刘氏自动枪(当年对半自动步枪的称呼)的侧试射击,被证明射击性能、可靠性等尚可。

但由于没有设计桥夹槽,采用了不可拆卸的固定弹仓,因此影响了装弹速度,最终,刘氏自动枪昙花一现,不了了之了。
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时任汉阳兵工厂总办的刘庆恩, 发明的刘氏自装枪,采用枪口集气式自动作业方式,口径7.92毫米,初速每秒780米,装上刺刀时全重5公斤,采用6发内装弹仓,射速每分钟50发。

由于汉阳兵工厂的机械设备尚不够完善,此枪是在美国生产的,共生产了12把样枪,并参与了美国陆军半自动步枪的公开征选,但遗憾最终没有结果,但据美国军械部长黑泽将军说,后来美国自主设计的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刘氏步枪。

综上,刘庆恩率先发明了半自动步枪,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即便是样枪,都是在国外生产的,国内无力制造,非常可惜,这把对栓动步枪有绝对优势的半自动步枪,就与中国军队擦肩而过,当中国军队拥有半自动步枪时,已经是在四十年后的1956年了。

刘氏半自动步枪存世量稀少,仅有的几支分别保存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博物馆,中国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以及部分私人收藏家手中。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对于刘氏半自动步枪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根本不具备生产的能力,现在的几只保存下来的样枪都是拿到美国去加工生产的,这样的话运输成本十分惊人,对于当时的中国的财政状况来说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各国都开始试验一些半自动步枪或者叫做自动装填步枪,但是这个时期的半自动步枪并不成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刘氏半自动步枪也不例外,加工精度要求太高,成本对于大规模装备的步枪来说太高了。而且当时就是刘氏半自动步枪采用枪口气体采集器来作为完成自动机运动的动力来源。

气体采集器这种东西,德国的G41半自动步枪就是使用这种东西,由于使用气体采集器的步枪由于可靠性极差,所以后来都被淘汰了,后来的半自动步枪都是采用在枪管上钻孔,一般是在枪管的上方,当然也有例外象M1迦蓝德半自动步枪的导气孔就是在枪管的下方。

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当时的各国没有采用半自动步枪作为制式武器的,还是继续使用手动步枪,不过是把枪管截断了约用10厘米以缩短全枪的长度。不过,到了1940年前后,苏联的SVT40已经是比较成熟了,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不过总的装备数量还是没有达到全面换装的地步。

除了刘氏半自动步枪以外,还曾经在很早以前的轻兵器杂志上提过一种叫做华氏自动枪的步枪,当时是登出来提出希望可以搞清楚这种步枪是什么来历。
在网上找一张刘氏快装枪的照片,纪念一下作为半自动武器先驱的刘庆恩将军。这说明中国人开始尝试自行研制制式步枪的时间并不晚。


有痰


真不知道提着问题的人有什么意思。不管刘庆恩研发的半自动步枪怎么样,第一他研发的时间不好,第一支大战刚结束,很多国家都很厌战,第二这枪没有受到国内政治关注。第三刘庆恩死的太早。

虽说他拿到了第一次,但是却没有使这支枪发扬光大,就好比世界上第一支冲锋枪是意大利人发明,而德国的MP18却发扬光大到另协约国恐怖。


鳑鲏1


没有,太贵,不适合中国战场


双脚飙车的人


没有啊,战争年代,没机会进行列装前的大规模试验


罗兰103877351


机会有,但是不会大规模装备。


重庆SHW


没有机会,原因很简单,该枪结构较为复杂,分解结合比较麻烦,小零件比较多,对于使用者有一定的要求,就当时中国军队以文盲为主且缺乏必要训练的士兵是很难用好的。更别提其高昂的采购成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