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诗人"赵丽华与“脑瘫诗人”余秀华谁对诗歌的意义更大?

Mr莫逸文


这个容貌丑陋的诗人,在看脸的唐朝凭才华赢得了千古美名

唐朝之所以开创一代盛世大唐,就是因为其海纳百川的襟怀。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它既崇尚才高八斗的文人政客,也有很多凭借颜值高、会讨巧而飞黄腾达的人。

有个诗人方干,才华横溢,却因为相貌有缺憾,嘴唇缺一块,因此在那个虽然看才华但也看脸的社会,他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他教的徒弟李频,当初仰慕他的大名,拜在门下学诗,学完后轻松考中进士,后来大家祝贺这位老师时都说,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

因为屡次当不上官,他拿着诗稿去拜访当时著名的诗人,也是钱塘大官姚合,希望能得到推荐。姚合初次见面,看他相貌丑陋,于是就不以为然,等认真读了他写的诗后,发现这人确实才华出众。

于是姚合热情挽留方干,让他在官府中留住,谈论写诗方法,热情款待多天,积极向上推荐他。但最后朝廷还是没有重用他。后来人们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法华寺上方

唐 · 方干

砌下松巅有鹤栖,孤猿亦在鹤边啼。

卧闻雷雨归岩早,坐见星辰去地低。

一径穿缘应就郭,千花掩映似无溪。

是非生死多忧恼,此日蒙师为破迷。

方干写的诗,让同时代的诗人们都赞叹不已,有的说,他的诗就像冰晶一样通透,有的说,他的诗像云霞一样绚烂,还有的说,读他的诗,就像品尝珍馐美味,读完了都不用再去吃肉了!当时江浙一代,凡是修建个园林名胜的,都要请他去题诗方显儒雅。

后来方干去世,他的学生都在讨论要给老师什么谥号合适,他的妻子说,建议取康字。大家都问为什么?老师生前生活俭朴,粗茶淡饭,去世的时候也没有酒肉相伴,为什么要取这个康乐富足的康字呢?

他的妻子回答说,先生生前,原本可以就职高位,享受厚禄,但是却因为性格清高,所以坚决不要,这不就是富贵有余吗?况且先生生前淡泊名利,不求富贵,安贫乐道,内心时刻保持康乐,这个康字难道不合适吗?

众人一听,老师生平性格确实,纷纷点头称是,认为这个字非常准确。在他去世后,学生们还尊称他为玄英先生,意思就是说老师像玄英石一样,刚直不阿,珍稀通透。

砌下松巅有鹤栖,孤猿亦在鹤边啼。在这风景秀丽的群山之巅,每日有松鹤相伴,猿猴在林中嬉戏,一派佛国祥和气象。

卧闻雷雨归岩早,坐见星辰去地低。每日里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在这山中随意赏玩游走,累了就躺在岩石上睡一觉,听到雷声隆隆,变天了就早回寺庙。夜晚在高高的山顶休息,仿佛群星就在头顶不远,伸手就摸到了夜空中的群星。

一径穿缘应就郭,千花掩映似无溪。在绿树葱茏的山林间行走游玩,有时看似前方没有了路,但是穿过去之后就会发现,通往回家的路总是有的。经常能够听到路边有潺潺的溪水声,但是繁花掩映,五色斑斓,反而看不到溪流。山中景即是佛中界,亦真亦幻,亦实亦虚,有缘人才能看破。

是非生死多忧恼,此日蒙师为破迷。世间那么多的生死离合,贪嗔痴怨,多由此而生烦忧。如果都像这高山清风,松鹤月明,心中时时保持旷达澄澈,就不会平添这些许多无故烦忧。领悟了解了这些佛门道理,或许就是这次我上山拜见禅院高僧,最大的收获了!



你不知道的最美唐诗


闲话少说,贴上几首两位诗人的诗,大家读一读。

赵丽华



《 想着我的爱人》

我在路上走着

想着我的爱人

我坐下来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睡觉

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

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

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

我这么想着想着

就睡着了


余秀华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风华西楚


最粗暴简单的解释,赵丽华的诗歌很差,基本上是哗宠取宠,如果从文学史上判断,大概激不起任何反应。余秀华的诗歌比现在大多数的诗人都好,只不过很多诗人都不承认,尤其男诗人。如果从文学史上来判断的话,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余秀华是因为她是一名优秀的女诗人,而不是脑瘫诗人。脑瘫诗人这个说法,激发人们的反感和同情,反而让我们忽略余秀华在底层生活的苦难早就出对生活最深刻的领悟,这些苦难并未打垮诗人,升华为生活的智慧和文字,构成了她诗歌中很闪光的元素。

更专业的诗歌分析,留给评论家,我突然想起余秀华刚火爆的时候,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小事,顺便聊一下。

被媒体炒作的“脑瘫诗人”余秀华火爆之后,我收到了一位家境优越,做珠宝生意朋友的信息。她说读余秀华的诗歌让她感到“不适”:“她应该先把自己照顾好,再去写诗。家里人也不帮她治病吗?”

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写作的困境。我并不认为余秀华的诗歌有多么优秀,但是我从媒体采访的只言片语中,也能感到这是一个在生活的困难中磨砺,日渐清醒的女性。也许她身体的残疾只能让她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多彩。她的诗歌源自她的生活,她苦难的人生。但是从她爽朗的笑声,以及坦率而毫不做作的谈论自己写作某些性禁忌的主题中,感受到她思想上的健康。当然,诗人并不必然就要生活在苦难中,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人生的时候,只能从宿命的写作中发掘这种人生中丰富的意义。

很多人并不了解苦难的意义。苦难不是选择,是宿命,是无法逃离的人生。生理上的残疾,让人会愈加注意到精神上的尊严。也许,阅读她诗歌上的“不适”,不是因为她的诗歌,而是因为“脑瘫诗人”不应该这样写作诗歌。无论是用阶级差异,还是用女性视角,都无法让这位健康的,环境优越的朋友感受到苦难与诗歌之间的关系。

“何不食肉糜?”说出这样话的人,不用去读余秀华的诗歌。阅读只能让她困惑,因为她无法理解人生还有无法选择的苦难,而这苦难在绝境中发出的呐喊,通过优雅从容的书写,完成了某种神圣的蜕变:凤凰的涅槃。

我并不觉得余秀华的诗歌很优秀,但是余秀华比很多健康的诗人更优秀,这是真实的。


说书人思郁


高三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赏析了余的这首诗,挺喜欢的


有梦不难12


新诗几成笑话,梨花功劳甚大。

口水扯成几截,竟然也成名家。

若说有啥意义?拆了诗坛篱笆!

不用抒情言志,只需装愣充傻。

人人都是诗人,谁不会这两下?

管他平仄格律,不屑文笔才华。

更胜宗昌打油,至简韵都不押。

但得哗众取宠,哪怕讥讽笑骂。

秀华倒算励志,脑瘫农女写诗。

诗曰要来睡你,惊世骇俗如斯。

远比文君豪放,更胜红拂情痴。

见鬼婉约含蓄,去他礼义羞耻。

回归动物本能,懒说女儿心思。

当下浮躁时代,出格就是本事。

众多噱头一身,便成炒作热词。

双华名重诗坛,当引效颦东施。

可叹泱泱诗国,何以躁乱若兹?


一水诗塾


我喜欢余秀华的诗!她的诗,清新里透着机智,平静里浸着苦涩,激情中显出克制,词语节奏与情感张力都显得与众不同。在诗坛满目“行活”写作的今天,这样的诗确实给人带来惊喜。

余秀华未能走出那个也叫横店的乡村,她对诗意的发现,源自对那个村庄一草一木的观察与领悟。她不仅仅是呈现,还有着对世间和自身情感未知部分的探索与追问,那目光如此不同,有疼痛、有孤独,也有坚韧、有信念。如她诗中说的“巴巴地活着”,“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所有的诗人都有同样的目标,从寻常琐事中发现新的意义,在毫无关联的事物间建立联系,用最普通的字句表述出最新奇的体验。我们常说的诗歌才能,不过是这种随时能把你变成孩子的心灵力量。其实,哪个人的青春血液中没涌动过一个诗人?余秀华只是用心灵和词语的力量,让那个诗人活了下来。

一个封闭的乡村,一个身有疾患的农妇,能写出这么有感染力的诗歌,这确实是一个大众传媒喜欢传播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如果能唤醒青春时曾拥有过的自由创造的天性,有什么不好?

至于赵丽华的所谓“梨花体”,那只是网络口水而已,没人会把它当诗来读!


秦玉龙


“梨花体诗人”赵丽华与“脑瘫诗人”余秀华,谁对诗歌的意义更大?怎么回答呀?她们的诗能对当今诗坛产生深远影响么?她们的作品对成为传世之作吗?

答曰:不知道。

赵丽华,河北霸州人,2006年九月,因发端于网络的“赵丽华诗歌事件”而爆红。一级作家,梨花体代表诗人。看两件作品再说吧: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磨刀霍霍》

先用砂轮开刃/再用砂石打磨/再用油石细磨/最后用面石定口/这位来自安徽的磨刀师傅/手艺炉火纯青/我掂着这把寒光闪闪的刀上楼/楼道无人/我偷偷摆几个造型/首先是切肉/然后剁排骨/最后是砍人

《紧》

喜欢的紧/紧紧的喜欢/一阵紧似一阵/这么紧啊/紧锣密鼓/紧紧张张的/紧凑/紧密/紧着点/有没有紧/太紧了/紧死你/最后一句/是杀人犯小M/有用带子/勒他老婆的/脖子时/咬牙切齿地说的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用最精简的笔墨勾勒出美好的意境,用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和打动读者,以及引起心灵的共鸣。诗歌的创作方法是“比”“兴”“赋”,要的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这种把散文句子分行写,不打标点就算诗的文字,我是不敢恭维的,简直就是幼儿园的水平。我也不知道那些头衔是怎么来的,评委们用什么标准定的。那首《紧》,看了多半还在往那方面想,误导呀。我不想多说了。

至于余秀华,她的诗与“梨花体”好一些,这样说,并非因为她脑瘫,是残疾人,也并非因为她赚稿费去离婚的勇敢,我只是就诗论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至少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身不能远行,心依然能翺翔,,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要说影响,那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至少要经过数十上百年时间的淘洗,甚至会更久,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才能留下闪光的金子。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吧。



绮阁书生


就两个人的诗歌水平,各有千秋,意义不同,所以谈不上谁的作品意义大,谁的作品无意义!

赵丽华“梨花体诗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协会会员,曾在《南方周末》《兰州晚报》等多家刊物有其专栏。担任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柔刚诗歌奖”、全国“爱情诗”大奖赛及全国“探索诗”大奖赛评委等。我们分享一下他的两首作品:《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流言》流言像杨花一样飞着/我伸出手掌/抓住了其中一片/感到它没有丝毫的分量/但是在街上/它迷乱了那么多人的眼

其作品淡如水,以白话的形式流于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及崇拜,甚至许多网友讽刺性的模仿!

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以其作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名噪于世,在2014年走红于网络,先后行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为世人所瞩目!余秀华的作品确实充满着智慧及隽永的特点!



两位诗人比较,余秀华文坛的贡献意义更大些,文学生命力将会更久远些!


解闷日记


我无力和无意评价两位诗坛“前辈”,我也不知道做到“家”,应该什么级别。我永远是诗歌爱好者,我一直的观点写诗很难。很多灵感一现的文字许久之后,我都感觉不咋地,虽然我也写不出。

我从侧面来表达我对“诗”的观点。任何题材的一篇较好文章,除了文字基本功因素外,(我基本功都差),都需要有三种因素:有良好的中心思想(主题);具备四种美之一(文字美、内容美、意境美、心情美);有内涵或有外延。

我不是理论者或理论家,但是我却知道应该要明白“诗”,包括哪些种类,应该怎么发展。古代的“诗、诗歌、诗词”是有严格标准和定义的,所以很难学很难发展。自白话文出现后,现代诗如雨后春笋,嗖嗖地生长蔓延。突然想起上学时学过的现代诗《信天游》和《周总理,你在哪里》来,这都是值得流传的现代诗。当然还有其它。

诗歌是要发展的,古代也有不入流的打油诗,说句实话,古代也有隐晦诗,淫、秽诗。“百花齐放”肯定要执行的。记得上学时学过现代诗歌种类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长篇诗等。能够自成一体众人模仿首先值得表扬,但是一篇好诗或好文章,是不能少了上述三种因素的标准。(纯个人观点),只要有这三条我都觉得好。

我曾经评论过《一个人在田纳西》等。我这样以为,表达了作者“去了某个新地方后,既感到孤寂又感到骄傲的心情”。说句实话,我没有真正读过和研究过两位“诗坛前辈”著作,只是最近才知道有这两位名人。通过别人提供的她们篇章,除了传统分类,我想给她们的诗歌增加几个类别:“露骨诗、口水诗、不是诗”。(不一一举例说明,木有空)。

又突然想起散文诗来。散文诗,是散文一样的诗,诗一样的散文。严格地讲这是四不像的东西。既不是散文也不应该在诗里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灵感一现,冒出一个词来:“诗一样的语言而已”。所以在我增加的分类有一类叫做“不是诗”。

为了应对这个问答,我在文章里写了一首不长的诗,希望大家去指导。我希望诗歌发展的更好,因为我是诗歌爱好者。最后感谢友们阅读。以上观点,无意无力评论谁好谁不好,愿抛砖引玉。

(图片引自网络)


文心梦风雨情


中国的诗歌已经走向未路,现在的人已经很少有人读诗了,诗歌的魅力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因为现代诗歌抛弃了传统的意境美,格律美,韵律美。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曾经拜读过赵丽华,余秀华的部分诗歌作品,及评论,我个人认为两个人的诗歌对中国诗坛的贡献旗鼓相当,处澜不惊,平静如水一般。没有震撼人心的力度,厚度,缺乏感动,读过之后便忘了。不像中国诗坛的大家的传世之作,读了能直击心灵,沁入心扉,热血沸腾,流下眼泪的好诗,存入脑海里,至死不忘。艾青,郭小川,舒婷,顾城……等一大批优秀诗人的诗歌,凝炼,意远,深沉,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作品,诗歌的传承才有方向,诗歌的审美标准才明确!诗歌之美是诗歌本身的含蓄,竟境,既热情又深刻。余秀华的诗歌太直白,生涩,赵丽华的诗太露骨而缺乏含蓄,两个人的诗歌缺少美感,但都不能打动人心!诗歌创作需要创新,但不能无奈歌唱!所以,赵丽华,余秀华的诗歌对中国诗歌的贡献都不大!时代呼唤好诗横空出世,更需要优秀诗人辈出,面对大海,春暧花开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诗歌创作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