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实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后诸侯才开始造反,而刘邦分封制才几十年就开始造反?

河苦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后来的汉,明等也施行了一段时间的分封制,效果各不相同,那么为什么周实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后才崩溃,而刘邦分封制才几十年后就维持不下去了呢?

小编以为这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所造成的。

我们来看看周的分封制。

首先周灭商和东征以后,大肆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来维护周王朝统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周天子可以收回,但一般君位世袭,诸侯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从上至下,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奴隶大鱼吃小鱼,周天子就可以牢牢控制国政。

西周分封制

其次,诸侯的作用就是藩屏,像实力比较大的齐国,楚国,燕国等都面对着或东或北的威胁,它们想开疆拓土有着大量的空间,实在没有必要去招惹不好惹而且是自己的上司的周宗主。史记记载,周王直接控制的部队就有“成周八师”和“西六师”,战时周王还可召的诸侯与平民的兵力,而当时最大的诸侯也就有三师的兵力。所以周宗主的强大军事力量时刻威胁这些或大或小的诸侯,所以自然有了400年的太平。

再看看西汉的分封制

刘邦错误的认为秦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始皇帝搞郡县制,所以认为分封制还是要的,毕竟周八百年靠的是分封,不能照搬秦,但郡县制明显是历史的进步,顺应历史潮流,所以就弄了个郡国并存。所以西周是纯粹的分封制,而西汉是结合了秦朝的郡县制,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刘邦害怕外姓夺权,所以把权力和领土都给自家孩子,就算以后有人起义也可以通过血缘关系化解矛盾,但这仅仅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权力面前血缘根本算不了什么。

刘邦给了各国太大的力量,朝廷的军队不过三十万人,其它七国国兵力总和居然有六十万以上。没想到列国做大后拿这份力量威胁了朝廷。终于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七个国家的封地联合起来,几乎占了西汉一半的面积。叛乱平定后,汉武帝吸取教训,推行推恩令以削弱各国力量,西汉的分封制也名存实亡了。

西汉分封图

以上就是为什么周实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后诸侯才开始造反,而刘邦分封制才几十年就开始造反的原因,不知道您满意吗?


电视剧里看历史


因为周和汉的分封看起来一样,其实天壤之别。周的分封,是空口说白话,承诺一个合法的统治权,但是具体的地盘,还需要诸侯自己去打。比如姜太公的封地是齐国,我们看看太公是怎么去的封国: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说姜太公在去自己封国齐国的路上,行人说:“时机稍纵即逝,您睡的这么安稳,恐怕不是赴国上任的人啊!”姜太公听了之后,连夜赶路,终于在黎明时分来到了营丘,刚刚安顿好就碰到了莱人攻城。这里莱人就是蛮夷,如果太公那一夜没有连夜赶路,恐怕就要做一个没有国都的齐侯了。

姜太公尚且如此,那些偏远的比如燕、晋之类,更是要在枪林箭雨中博一个基业出来。所以周朝的分封只是画大饼,具体要诸侯王自己去努力,诸侯有了发展的空间,还要指望周天子主持公道,所以可以相安无事很久。

而汉的分封,则是中央把现成的土地割出去,交给诸侯王去管理。汉能胜楚,依赖于韩信、英布和彭越等异姓诸侯王的死力,所以刘邦不得不裂土分封。中央朝廷分封本身就是形式所迫,是拿现成的土地去酬功,故而心不甘情不愿,又担心他们会造反。而刘邦分出去之后,这些诸侯也没有任何扩展的空间,和中央朝廷互相猜疑,于是在韩信、彭越死后,韩王和九江王就不安分的造反了。

封建制度主要适合开拓时期的王朝,给领主很大的激励去自己征伐周围的蛮夷,而不适合守成的、大一统的朝代,所以自从汉朝之后,就再也没有如此大规模、自由度极高的分封了。


经史通义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秦王嬴政奋六世余烈,东征西讨,消灭了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并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从此,中国历史正式告别分封制,正式进入郡县制。

所谓分封制,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封土建国的意思。

天子拿过地图,在某一块土地上画个圈,跟某某子弟或功臣说,从此,这块土地就是你的了,你就是这块土地的王,你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组建自己的军队和政府,在这块土地上收税。

从此,这块土地就成了某某子弟或某某功臣家族的,父死子继,世代相传。

这就是分封制。

而所谓的郡县制,就是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划为郡,郡下又划为县

所有土地理论上都归天子所有,天子在整片土地上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每个郡、每个县又建立各自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管郡政府,郡政府管县政府,县政府再通过基层官吏官吏县内的所有百姓和土地。

这就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地方行政长官不同于封建制的国王,他只有治权,没有主权,更不能世代相传——因为他是由国家统一任命的,有任期,但总任期不固定,他有可能高升,也有可能被贬谪,还有可能退休。

但是,历史教科书没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汉承秦制,但汉高祖并没有全盘继承秦始皇的政治遗产,而是在秦始皇所创立的政治制度上做了一些调整,最明显的,西汉初期没有完全拷贝秦始皇的郡县制。

汉高祖刘邦在西楚霸王咸阳分封的既定整治成果和楚汉相争结束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行了「郡国制」的政治模式,所谓郡国制,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杂糅的产物,在中央政府也就是汉政府管辖的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在向天子称臣的各诸侯所管辖的范围内,实行分封制。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汉高祖刘邦搞的还是分封制,燕、梁、楚、淮南、长沙诸诸侯王,不过是给汉高祖刘邦上了个皇帝的尊号,承认刘邦天下共主的身份而已。

这一段历史表明,从西楚霸王咸阳分封开始,封建制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个短暂的回潮,一般认为,这一回潮持续到汉武帝时。

这似乎印证了我们中学课本上的知识,历史总是螺旋的前进。

但是,在封建制短暂回潮的这一段时间内,便是接连不断的诸侯造反,先是汉王刘邦造霸王项羽的反,后是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造汉高帝刘邦的反,后是齐王刘襄等造汉后少帝刘弘的反,最后是楚王刘濞等造汉景帝刘启的反。

而同样实行分封制的夏、商、周,都是发展了几百年后才有诸侯造反,为什么明明都是分封制,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三方面的原因。

①夏商周时,人口有限,全民的生产力有限,人们在原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就能过得很好了,各诸侯既没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也没有向外扩张的能力,所以那时很少有诸侯造反。

但从春秋开始,人口不断地争夺,生产力取得极大的进步,各诸侯有了向外扩张的欲望和能力,诸侯间的相互攻伐也就成了常态,所谓春秋无义战,说的便是从春秋开始,战争已经谈不上「义」了,就是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城头变幻大王旗,变得极为正常。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秦王嬴政登基的时候,众多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了,天下归于一统是必然的,只有天下一统,才能彻底遏制诸侯王继续攻伐的欲望,只有天下一统,才能在理论上使人民免于战争的苦楚。

而秦始皇不过是那个摘桃子的人而已。

②秦始皇和秦二世执政时期,国家并未如预料的那般,减轻人们的负担,人们依旧要像战时一样,不断地付出,甚至由自由人沦为刑徒,人们再也受不了这种苦楚了。

秦始皇死后,这位曾经了统一了六国极度权威的帝王归为尘土,政府内原本唯秦始皇命是从的大员逐渐掌握话语权,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行力下降,原本被打压的东方六国百姓和野心家也趁此机会揭竿而起,秦二世胡亥又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于是,大秦亡了。

秦亡于项羽和刘邦所代表的楚军,也亡于陈胜、武臣、魏咎、田儋、赵歇等各诸侯四处点起的烽烟,更亡于秦帝国治下的百姓对秦政的愤怒。

因为武力的不济,项羽只能在咸阳主持分封,而不能称帝;主持分封时,项羽把自己可以自主处置的秦楚两地皆一分为四,秦地分给刘邦、章邯、司马欣、董翳,楚地分给项羽自己、英布、吴芮、共敖,而项羽和刘邦的老领导楚怀王熊心,则被遥尊为义帝,有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的身份。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仔细地看项羽的分封,就能发现,项羽的分封其实是在给各诸侯埋雷,项羽要的并不是一个平衡稳定的政治形态,而是一个随时会不断起火的天下大势,项羽要在当灭火队长的同时,逐步地兼并天下,最后成为秦始皇那样的帝王。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当年可不是随便说说就算了的。

随时会起火的天下大势也确实如项羽所料,但项羽料到了开头,没料到结局,没料到局面会彻底失控,在失控的局势下脱颖而出的,竟然是汉王刘邦。

刘邦于垓下击败项羽后,被诸侯推举为皇帝,而后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人的造反,不过是秦末诸侯混战的延续罢了。

③刘姓诸王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后,不会坐以待毙,必会奋起反击,这便是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

但其实,在七国之乱前由齐王刘襄主导的诛诸吕,虽被汉文帝、周勃君臣给予了正面肯定,但实际上,也是一种造反。

吕后死后,吕后时期遭受打压的刘姓诸王意识到,虽然自己也姓刘,但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自己随时可能被调离封地(梁王、淮阳王),随时会被削去部分封地(齐王),自己随时会绝嗣(燕王),当他们被打压后,吕家和惠帝的儿子就会过来填补这些空白,他们不但不能坐以待毙,还要发起最猛烈的反击,一举拿下最高的权力,主导天下大势。

这其中,齐王刘襄做的准备充足,也差点就成功了。

可惜,当年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害怕刘襄登上皇位后秋后算账,把吕后打为负面人物后,他们也会被打成附逆之臣,他们的爵位、前途都将不保,因此,以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的老臣迎立了皇四子代王刘恒为帝,功臣和皇子达成政治同盟,仅在军事上短暂占优的刘襄也不得不妥协,回到封地齐地继续做自己的齐王。

在这里,我们看到,刘姓诸王之所以要反,是因为怕,怕失去,所以主动出击,这跟春秋、秦末的诸侯战争都不一样,春秋和秦末的诸侯之所以要打,是因为想要更多。

参考资料:《史记·周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孝景本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黥布列传》


遥望燕园


很简单,刘邦的分封给了地方诸侯太大的力量。

在刘邦当皇帝后没几天,他就开始整那些异姓王了。韩信当然是首当其冲,但刘邦不敢攻打韩信,理由居然是打不过。试想一下,刘邦已经把韩信从齐国大本营调到了鄙视韩信的楚国,却依然担心自己打不过,这难道还不够讽刺吗?当然,搞彭越也是类似的操作,他也不敢直接打。英布相对最弱,但刘邦亲征胜利之后就重伤复发而亡。


可以说,汉朝前期的诸侯国权势过大。到了七国之乱时,他们居然能召集几十万部队,吴国甚至比中央政府还有钱。这种情况下谁能忍住不造反?

周虽然说也是分封,但周王室的力量远远大于那些诸侯国,而且他们实际控制的人口也更多,从镐到洛邑是联通的,这可是当年最富庶的土地了。周天子当时直接统领的军队有14个师,其中镇守镐京的是“周六军”,镇守洛邑的是“殷八军”,而其他诸侯最多拥有三军,实力上完全碾压了诸侯。


真正让东周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是镐京地区被赠予秦国,从洛邑到镐京的土地被晋国占有,东周王室实际控制土地缩水严重,最终无法与附近兴起国家抗衡而没落。


看球人


周朝的分封不是四百年后诸侯才造反,姬发死了诸侯就反了;刘邦的分封也没到几十年后,在刘邦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好兄弟卢绾就反了。哪用等那么长时间,只能说之后还有反的。

1、周公东征

周武王姬发在灭了商朝后,将其旧地分为四块,一块由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管辖,其他三块分别由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管辖,因为三人承担监督、监管商人的任务,所以也称“三监”。

(牧野之战)

这套模式很好,不好的就是在灭商后,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弟弟周公摄政,辅佐年少的成王。

东方的诸侯对这个不满意,在成王元年,四家联合东方各国与各地蛮夷起兵反周公。

(三监之乱)

周公亲率“六师”东征,周军装备精良,行军迅速,出其不意灭掉四家。之后周公扩大战争,击败东方各地诸侯,将周朝的势力开拓到海边。

(周公东征)

也将鲁地纳入自己的地盘,作为周朝的东方模范基地建设。

这一次军事征伐,相当于把天下再打了一次,为周朝的天下稳定了二百年。在周厉王时代,危机已经重重了。

(周公)

2、刘邦的削藩与分封

刘邦的天下是诸侯一块打下的。刘邦登基不是在长安,是诸侯们在定陶推戴的。


当时的主要诸侯有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齐王(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

(汉初诸侯分布图)

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在刘邦登基五月后就造反,三个月就兵败了。

韩信在开国后被封为楚王,几年后被刘邦带走,降为淮阴侯,之后被杀。

韩王信在开国后被迁徙到马邑,之后与匈奴联合起兵,在被征讨中斩杀。

赵王张敖是张耳的儿子,是刘邦的女婿,被废。

(汉初平定异姓王)

淮南王英布在诸侯相继被杀,直接起兵,斩杀汉军统帅刘贾,最后在与刘邦作战中战死,刘邦也受了重伤。

梁王彭越被找理由杀掉。

在平定燕王臧荼后,燕地偏远,需要人镇守,刘邦的小伙伴卢绾担任燕王,之后也起兵造反,兵败后逃入匈奴。

可以说刘邦起兵后的前半段在为打天下而奋斗,后半段在为削藩而奋斗。

至于他的同姓王亲,到了第二代已经淡了,七国之乱就是时间问题的。

(刘邦末年诸侯分布)

周代的层层分封,相对制约的要素多,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安稳;汉代的是一级分封,诸侯王统辖的是郡县,纯粹靠感情维系,自然难以长久。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这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分封制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很多人理解分封制,就是皇帝把自己手里掌握的土地分封出去,造出一堆大大小小的诸侯。这样理解好像没毛病,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至少周初封建的时候,远远不是。

我们在大一统的传统中过习惯了,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的理解可能跟它最初的意思并不相同。

夏、商、周,上古三代,名义上也是大一统,但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对各个部落、各个方国、各个诸侯国,并没有直接的统治力。欧洲封建社会,有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说,三代亦然。不是天子不想管,而是实在管不到。这还是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发达,通讯手段过于落后,对于“广土众民”的中原大地,只好采用分而治之的间接统治方法。

这也就是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所说的:“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不是天子不想直管,而是管不过来,只好分封诸侯镇守之。

例如,武王伐纣,灭了殷商,但是对于殷商遗民,并不能直接管理、统治,还是要封殷商的王子在殷商故地。先是武庚、“三监”,后是宋、卫,都是分封殷商遗族或者同姓诸侯在那里世代镇守。

而很多地方的分封,只不过承认个既成事实,纳入到纳贡体系里来,维持表面的“礼法”罢了,关起门来,人家就是自成一体的独立王国。

再加上,那个时候的封建,实际上是开拓性质的。天子把哪位诸侯封在某处,并不见得是那个地方已经处在天子的治下,而是划定个大概的范围,有本事你自己去占好了。

封到封地的诸侯,有本事的能渐渐做大,没本事的,就可能经营不下去了。上古三代,中原是”华夷杂处“的环境,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并不是“四夷”就只处于四境,而是就在中原诸侯国之间的缝隙里,跟华族居民犬牙交错。周天子尚可以被犬戎攻灭,何况诸侯国?卫国那位玩儿鹤的卫懿公,不就是被狄人灭了国?为什么春秋的时候齐桓公提“尊王攘夷”可以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当时诸侯国面临的最大的威胁,还并不是彼此兼并,而是在蛮夷的洪流面前如何生存。燕国也是差点被灭国,就是赖齐桓公才得以保全。本来带领各诸侯国应对蛮夷的责任,应该是周天子的,但是东周以后,周王室衰微,就由有力的诸侯负起这个责任了。

说到这里,回到题目本身。首先,周实行分封制后,诸侯并不是四百多年后才造反。其实刚刚分封了,诸侯就造反了,就是“三监之乱”,周公还亲自东征,后来西周的历代周王都没少征伐。但是相对于后面的诸侯乱世来说,这个频度的确少得多。这一方面是史料记载得比较少,另外就是,刚刚分封的很长一段时间,各个诸侯国之间亲缘关系比较紧密;各国都还只是在自己封地周围开拓,并未直接接壤,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直接冲突;而当时诸国直接的威胁并不来自彼此,而是蛮夷之国。

可刘邦分封就不一样了。其实何止是刘邦分封,在之前的项羽分封就已经是了。那时候中原地区已经开发比较成熟,这个时候分封,相当于战国的延续,各诸侯国间直接冲突,利益当然难以平衡。项羽分封完十八路诸侯,马上就有人造反了,还不是后来得天下的刘邦,而是齐国。刘邦分封也不是几十年后诸侯才造反,他当皇帝的时候,异姓王就已经该反的、不该反的,都被他整得差不多了。文景时代对付同姓王,武帝时还要用“推恩令”最后定局。

时代已经不同了,经过战国厮杀、秦并六国,统一的帝国开始成为稳态,这个时候再搞分封,就是逆潮流而动了。

说白了,上古三代分封,要么是承认既成事实,要么是开疆拓土。周初封建最为典型,也证明了在开拓期,封建制度卓有成效。而当中原地域已经开发相对成熟,这个时候搞分封,就都是从自己已经可以直接管理的郡县中设置封地。一个是封的反正还不在自己手里,一个是从自己兜里掏出来的都是肉,这是有本质不同的。

在开拓进取阶段,分封制非常有效;一旦天下定鼎,分封就不符合郡县制下大一统帝国的利益,就要被翦除了。这就是为什么从秦汉开始,封建制虽然屡有反复,但逐渐不再成为主流的原因。


轩辕十四Rex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因为它到处了两个虽然看似分封制,但实际上并不相同。

上图为西周分封诸侯图

西周分封的特点:

1、西周分封的核心是拱卫防御。周武王时的第一次分封,是为了围堵商朝,虽然商朝在帝辛时被西周击败,但疆域辽阔,实力不必西周弱小;周成王时的第二次分封,是为了防御东夷和淮夷,这才有齐和鲁两地的分封,而商采取分而化之的策略,将底层人员和贵族分布处置,彻底解决商朝问题。

2、西周时被分封的人员,以姬姓血亲为主,不是以功臣为主。周、鲁、晋、燕、郑、蔡等很多大而重要的诸侯国都是姬姓。真正以功臣分封的只有齐一个国家,还是因为东夷的存在而分封的。因此,西周分封主要是以姬姓血亲为主,功臣分封为辅。

3、西周分封时的诸侯国实际有效管辖分为很小,基本上就是以城邑为中心。想要造反,哪有这个资本。

4、在西周时期,西周王室一支都是最强大的,只是后来由于关中百年的干旱导致西周王室衰落,而周幽王战死后,周天王和周携王二人的夺位之战更进一步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周天子的合法性,不仅仅来自于天命,更重要的是诸侯承认和支持。从高高在上的神权周天子,变成了落地的走地鸡。

上图为秦末汉初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国图


再来看项羽或者刘邦时的分封制度:

1、分封的目的是抢占地盘。在秦没有灭时,还可以用壮大灭秦力量来解释为什么要分封,秦灭后的分封,就是切割蛋糕的抢占地盘。这和西周时出于军事目的的拱卫作用完全不同。西周的分封是细密的安排,秦末汉初的分封就是看谁力量大,强权才是真理。

2、秦末汉初的分封,都是以功绩为标准来分封。这和西周时以血亲来分封是不一样的。在刘邦灭异姓王后,汉朝及后世王朝以血亲分封也同样保障了分封的相对长久。

3、秦末汉初的分封,都是大块土地的分封,和西周时只是分封一小块土地不一样。西周时的诸侯只有一点点土地,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来对抗周王室,造反是有心无力。秦末汉初的分封各王都是占有相当大的土地,有足以支撑的割据实力。

4、在刘邦称帝时异姓王时期,西汉的刘邦虽然是皇帝,但刘邦的西汉,和韩信的齐或楚,彭越的梁,英布的九江等国相比,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即便是齐国之乱时的吴楚,军力一点不比西汉低,逼得西汉军队不得不以梁为诱饵来保存实力和寻找战机。


实际上,和西周分封最为接近的是秦朝的一次流产分封方案:

即丞相王绾的封王建议: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实施,以秦始皇20多个儿子来尖酸,燕、齐、楚三国就要分裂为20多个诸侯国。这和西周时以血亲分封的做法是一样的。目的也是一样的(镇压远方)。

至于能不能像西周那样那么久,就不得而知。


历史哨声


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发展情况也不一样了。项羽刚分封完就有人造反呢?其实从战国开始,分封制就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项羽一心搞分封制其实就是和历史的潮流对抗,只能是失败的。

周朝实行分封制能够维持八百年的天下,首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特别相信鬼神的存在,对于大自然是非常敬畏的,那时候周天子搞出了自己是上天之子,所以老百姓没人敢反,而且那时候周王室把一切能够影响到自己统治的都带上了神的色彩,就说青铜冶炼技术吧,一开始的时候这个只有周王室的才能技术,别说是一般的老百姓了,就是一般的诸侯也是没有这个技术的。因为周天子也把这个技术说成是上天赐给周王室的,别人是不能拥有的,造反的兵器都没有,要怎么造反呢。那时候社会生产力低下,私有财产很少,人口也少,私欲也比较少。

按时到了战国时代就不一样了,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铁器的出现,开始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劳作能力,人口开始大增长,人们的私有财产开始大大的增加。而且铁器的冶炼一般的老百姓都会了。又加上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等事件,导致君臣之礼已经乱了。这个时候让人们开始意识到 王侯将相令有种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去相信神的存在。价值观念已经产生变化了。

到了秦汉之后,分封制已经是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可以看到别说是一些王室家族成员了,就是一些将军也是经常造反的。想要靠血缘关系来维持的统治已经是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


小伍讲历史


题目所说两项都有问题,周武王去世后不久就有人反叛,四百多年后的是普遍不尊周王而已;而刘邦分封也不需要几十年,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造反了,当然,这些异姓诸侯王也是被刘邦逼的。

周武王的分封

周朝能够灭商,是钻了大空子,当时商朝主力军队在东方平定东夷,朝歌守备力量不足,帝辛(即商纣王)武装奴隶御敌,结果奴隶倒戈,商朝就这么败了。

商朝败了,但实力还有,商朝遗族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仍有巨大影响力和实力,周人没有足够的实力骤然吞并这些地区,所以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选择回师镐京,并实行分封。

周武王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姬姓宗室、上古帝王后裔和功臣,如将太公望(即姜子牙)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等等。

这之中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为了安抚商朝遗民,

周武王分封帝辛的儿子武庚,让他管辖商人,但在这个商国周边,周武王还安排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合称“三监”,监视谁自然不言而喻。

实行分封制,目的是维持周朝的稳定,毕竟单以周部落的实力,根本无法统御那么广大的土地,灭商之时,也有诸多部落出工出力,不分封实在说不过去。而且当时夷狄的力量也很强大,周朝需要加强地方军政实力来抵御夷狄,在当时的交通环境下,中央实力难以顾及四方。

事实证明,这种制度非常适合周朝的社会环境,周朝的领土因此迅速拓展,只不过周边诸侯的土地扩张,实力增强,居于中心的周天子反而实力衰退,这就是后来诸侯都不鸟周天子的原因。

周公的完善

在诸侯普遍造反之前,其实周初就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反叛。

周武王克商后三年就去世了,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这引起了“三监”的不满,武庚趁机联合他们以及其他东方诸侯,起兵反周公,是为三监之乱,又称武庚之乱

为了平定叛乱,周公亲率“六师”东征,最终成功灭掉四家,并进一步扩大战果,将周朝势力范围扩大至大海。

平叛后,周公对分封制进行完善,他首先与召公分陕而治,稳定住周族内部,然后对商朝遗民进行分割,周公自己的鲁国分殷民六族,周公弟弟康叔的卫国分殷民七族,成周分殷民十族,剩下的,也就是宋国。

对商朝遗民的分化,保证了周朝统治的稳定,周公还制定了与分封制相适应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这保障了西周两百年的稳定。

刘邦的分封

刘邦实行的并不是纯粹的分封制,而是郡国并行制,但有一点,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关东基本就是异姓诸侯王的地盘,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齐王(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的封地个个都是连郡跨国,实力强劲,这是刘邦统治的极大威胁。

所以在刘邦的皇帝生涯中,主要任务就是削灭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多死于造反,但是不是真心造反很难说,毕竟刘邦太过咄咄逼人了。

平定异姓诸侯王以后,刘邦也没有废除分封制,而是自以为得计的分封同姓诸侯王,但这种分封制,跟周朝的大不相同。

周朝的分封制有很多相适应的制度,但到了汉初,礼崩乐坏已成定局,礼乐制度毫无约束力,再加上井田制的崩溃、生产力的发展,更多的人腾出手来,还有周朝的分封是多层分封,诸侯国内同样有卿大夫的势力制约,而汉朝是一层分封,诸侯王直接统治封国制约因素少了,自然崩溃得快。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题目有些搞笑啊。历史事实是,周代从一开始,就有诸侯造反了。

周武王刚死,就爆发管、蔡之乱。

周室取代商后,周武王封弟弟周公旦于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弟叔鲜于管;封弟弟叔度于蔡。在这几个嫡系诸侯中,管、蔡两国负有特殊的使命,这两个诸侯国分布在殷邑附近,管叔鲜、蔡叔度的职责之一,便是监视殷商旧贵族,预防他们造反。这四人里,周公旦并没有呆在封国,而是留在中央辅政。

然而,周武王做梦也想不到,他刚去世,几个兄弟就同室操戈,新兴的周王国陷入极其严峻的危机之中。原因是周公旦立了周成王后,自己居然当起摄政王。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其中排行前五的分别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长子伯邑考死得早,次子周武王去世后,按排行管叔鲜是最年长的。但是老四周公旦居然自己当了摄政,实际上成为周政权的真正统治者,这惹起管叔鲜、蔡叔度等兄弟的愤怒。

要知道周公旦一直得到周武王的器重,甚至不让他去封国而留在朝廷,这个恩典是其他兄弟都没有的。在周公旦的兄弟中,有许多人对他早看不顺眼,认为是武王偏心,心里很不服气,如今对周公旦摄政更是不满。

周公旦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是这样说的:“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担心天下诸侯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后发动叛乱,他不能把政权交给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必须摄政。

然而周公旦这一解释实在无法令人满意,他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凭什么他有权力超越诸兄弟之上呢?凭什么他是摄政王,而不是其他兄弟呢?显然,这里就牵扯到权力斗争的问题。

在诸多兄弟中,又以管叔鲜最为不满,他愤愤不平,当年周武王把行政大权交给周公旦,而自己却只能在殷邑监视纣王的儿子,很明显被剥夺了权力。管叔鲜纠集蔡叔度等人,共同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就是说,周公旦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而是想篡位称王。

管叔不断纠集反周公旦的部落联盟,这些同盟国多数来自朝廷鞭长莫及的东部及东南部,包括淮夷、徐戎诸部以及一个颇有实力的诸侯奄国。

面对管叔鲜的挑战,周公旦毫不退缩。他争取到召公奭(燕国)及姜太公(齐国)的支持,当然还有自己的封国鲁国。

管叔鲜终于率部叛乱了。

叛乱的人,包括管叔鲜和他的两个弟弟蔡叔度与霍叔处。这几个人,都是周公旦的亲兄弟,同父同母,如今上演一出同室操戈的悲剧。这场叛乱又称为“三监之乱”,所谓的三监,指的是管叔鲜、蔡叔度与霍叔处,他三人的职责是监视殷商旧部,故而称为“三监”。参与叛乱的还有武庚的殷商旧部以及东方一些诸侯及蛮夷部落。

然而,此时距离武王伐纣不过才七年的时间,周公旦的军队,都是参加过伐纣战争的旧部,作战经验丰富,堪称精锐之师。管叔、蔡叔、霍叔的乌合之众, 如何是精锐政府军的对手呢?

周公旦的军队势如破竹,连战连捷,这场实力完全不均等的战争很快便以政府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对待自己的亲哥哥,周公旦却毫不留情,他坚持将管叔鲜送上断头台。一起被处死的,还有纣王的儿子武庚。蔡叔被流放,霍叔贬为庶人。

在三监之乱平定后,周公旦并未收手,又镇压当初支持管叔的诸势力。他先攻打淮水、泗水一带的夷部,消灭了十七个部落。而后集中兵力攻奄国,此时的奄国已经没有同盟军队的支持,孤军奋战,当然不是周师的对手,都城最终被攻破。

综上历史所述,可以看出,周朝的历史,并非如题主所说,过了四百年才有诸侯造反。实际上,西周灭纣后只七年的时间,就出现大规模的诸侯之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