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懂球帝侃球


健康科普,来看看【百科名医】吧!

家务活到底该男人做还是女人做?

我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是,男主外女主内,那时候男人的主要工作是挣钱,女人干家务活。虽说现在男女角色的定位已经不再这么分明,但是有些男人在家里还是一点家务活也不做,殊不知,这会增加他们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者对1.3万名年龄在35~78岁之间的中国城市男性进行的调查发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而挽起袖子多做家务活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在考虑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家族病史、吸烟、体重指数、腰围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等相关因素后,与从不做家务活的男性相比,每天做家务活不超过2个小时的男士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减小了20%,超过2个小时的男性患上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40%。此外,多做家务活还能明显改善体重、腰围和血脂水平。

所以,为了你男朋友好,为了你老公好,家务活就交给他们做吧!

除了不爱干家务,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有以下情况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2.肥胖或体重超重的人。

3.饮食过量,短期内体重增加较多的人。

4.运动少的人。

5.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的人。

6.女性有分娩巨大胎儿史(即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4kg)者。

7.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的人。

8.患高血压的人。

9.患高脂血症(特别是高三酰甘油血症)的人。

10.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历史的人。

有以上情况的朋友,在35岁后应去正规医院检查,看是否有血糖的异常。即便查体正常,也应注意经常性监测血糖。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百科名医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10.9%,而在汉族中,100个人就有14.5个人是糖尿病患者,更为严峻的是,在以前谈起糖尿病大家都会说是“老年病”,而现在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三十岁、三四十岁就患上糖尿病的大有人在。

25岁的小叶(化名)就是其中一员,小叶平时非常喜欢喝可乐,一天最少5罐,在加上喜欢玩网络游戏,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整天,饮食也不规律,更谈不上运动。

前段时间,他突然感觉自己口干、没有力气,很累,家长带着小叶来到医院检查。

一查血糖,已经高达29点多,正常人应该在7.8以下,超过11就是糖耐量受损,大于12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门诊医师看到后,马上把他收治入院。

杭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叶迅副主任医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很容易出现急性并发症,年纪轻轻就出现这么严重的病情,除了家族遗传外,分析原因,还是与他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而这也是年轻人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坏习惯1:吃的多,动的少

很多上班族,没有都需要聚餐应酬,大鱼大肉饮食结构明显的偏向于高脂肪、高热量、高糖,在加上需要长时间久坐,形成了吃得多、动的少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人会变得越来越胖,患糖尿病的几率相应增加。

专家表示,尤其是腹型肥胖的人群,得糖尿病的几率更高,男性肚子肥胖的人比正常人患糖尿病的几率高7倍,而女性则高16倍,因此,“啤酒肚”和“游泳圈”人群要额外注意。

坏习惯2:不吃早餐,晚上突击一顿

这已经是上班族的通病,由于生活压力,早上和中午都忙于工作,直到晚上下班,才有时间好好吃一顿,但想不到的是,这种饮食习惯,恰恰容易诱发糖尿病。

专家称,饿一顿饱一顿,饮食不规律会使一天的血糖不停波动,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

研究证实,每周吃早餐少于2次的人比每天都吃的人,发生胰岛素抵抗几率高50%。

坏习惯3:饮食太精细

医生在门诊中常常会叮嘱糖尿病患者,平时饮食吃的“粗”一点,不要太精细,很多老年人喜欢把粥或者菜和肉炖烂吃,这种虽然有助于消化,但容易升高血糖。

此外,已有研究证实,常吃精细白米面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将升高,每天吃超过300克精白米比每天吃200克精白米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高出78%。

坏习惯4:抽烟、喝酒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患有糖尿病的人多数都有喝酒、抽烟史,时长越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大,此外美国的研究也表示,每天吸烟超过20支,比不吸烟的人群相比,患糖尿病的几率上升70%。

此外,喝酒、抽烟也会引发血糖、血压的波动,对心血管造成影响,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坏习惯5:熬夜、精神压力大

在年轻人中,往往存在熬夜或者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专家表示,这两种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精神压力大,焦虑和抑郁的出现,会导致体内分泌多种激素,长此以往引发胰岛素抵抗。

而熬夜会增加肥胖发生的几率,从而引发糖尿病的发生,专家表示,每天最佳的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9小时内。

坏习惯6、喜食含糖饮料

饮料的出现成为了许多人日常水分的主要来源,而饮料中多数都含有高糖,能够增加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每天喝2次或2次以上的含糖饮料,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4%,而果汁饮料更是高达31%,专家表示,如果你平时经常喝饮料,那你已经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专家最后表示,在还未发生糖尿病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延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唯一、有效手段,建议市民,一定要避免肥胖、避免久坐、保持足够的睡眠,定期检查,饮食上少吃加工肉制品、尽量粗加工。


39健康网


我是个在医院工作的药师,在病房审核医嘱以及门诊调剂发药工作中,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儿童,都有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已经越来越被大家熟知了,以前糖尿病还被大家称之为“富贵病”,吃的好,喝的好的人才会得病。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糖尿病已经跟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近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胡承教授和贾伟平教授发表在《Diabetes》的综述《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趋势和治疗展望》一文中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悄悄跃居世界第一,这么普遍的疾病到底是怎么悄悄走进我们的呢?有人是自身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自发导致了糖尿病,有人是因为其他疾病间接导致了胰岛素分泌的问题引发了糖尿病。我们聊聊第一种,自发也叫原发性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和2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遗传性,1型糖尿病和自己免疫反应是相关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多存在家族史、自身免疫因素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离不开胰岛素的治疗,所以推荐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在稳定维持血糖水平的基础上才能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在家族史的基础上更多的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缺乏锻炼、肥胖、吸烟、饮酒、心里压力等,所以在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的初期首先要建议非药物的治疗也就是通过减少危险因素来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在非药物控制无效的情况在再考虑辅助药物治疗。


药事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缺乏而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应为吃糖多引起的,但是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理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基因、肥胖、吸烟、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根本上是因为人体无法将进入体内的糖分充分利用而导致的,人体通过胰岛素来促进血糖利用,而如果这一机制出现问题,则会导致糖尿病产生。

胰岛素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分泌不足,一种是作用欠缺。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主要是因为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使得胰岛B细胞被损坏,从而不能有效的分泌出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被周围组织器官影响从而无法发挥作用而产生的。


健识局


答:糖尿病主要有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这两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截然不同

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胰腺本身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身体进行合成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因此,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水平就会较高。一型糖尿病通常发病比较早,很难逆转,只能依靠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身体健康。

一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多数糖尿病人患上的都是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爱吃甜食、爱吃米饭、馒头、包子、面条等精加工的主食,爱吃零食等,导致身体长期大量分泌胰岛素,最终造成身体组织对胰岛素发生抵抗,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就好像一个人长期待在充满噪音的工厂车间里面,就会逐渐变得对噪音不那么敏感一样。当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下降之后,为了满足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身体就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行。而更多的胰岛素则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更加不敏感。这其实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当长期大量分泌胰岛素使胰腺不堪重负的时候,身体就无法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来处理血糖,二型糖尿病就发生了。

大家好!我是《健与美》杂志社的编辑,以上回答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谢谢!


佳林健身探索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由于糖代谢出了问题而导致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久居不下,而血糖的高低全权由胰岛素来决定,胰岛细胞无法再生,胰岛一旦出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诱发糖尿病。而糖尿病的病因又很复杂,首先遗传因素会诱发糖尿病,祖辈父辈如果患有糖尿病的话,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因此,这类朋友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日常饮食、生活作息习惯,配合适量运动提高自己的体质和减少患病几率。


一型糖尿病的患病原因很复杂,目前也没有得出所有可能患病的原因,但与生活环境,个人抵抗力(因为病毒入侵可能会损害胰岛)、遗传因素、饮食、生活习惯、个人心里健康,都是有关联的。二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日常饮食的不节制、不爱运动,肥胖等情况引起,因此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日常饮食。高油高脂食物容易紊乱内分泌,同样会印象到胰岛素的分泌,而高糖食物会加重胰岛素的负担,久而久之可能会损伤胰岛细胞,或者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这些都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目前有更多糖尿病患者,而且年龄还在年轻化,对于预防心脑血管慢性疾病是一件十分紧要的事情。加强日常运动,均衡饮食,增加全谷物类食物、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零食、垃圾食品、油炸、烧烤食品的摄入是很有效避免慢性疾病的方式,经常体检,注重个人健康也能提早发现糖尿病前期情况,通过调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是可以逆转的。


只有营养师知道


糖尿病是现在社会高发的一种疾病,主要的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遗传,另外一种就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要适当区分合理治疗,早日告别糖尿病的危害。

遗传因素

科学家研究发现,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两者都存在非常明显的遗传特征。临床上研究的人员中有百分之6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遗传得来的,1型糖尿病里面有很多个基因位点是诱发糖尿病的主因。2型糖尿病中也有明确的基因突变,比如胰岛素和线粒体等。

环境因素

吃的多动的少,这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的外界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遗传的比较多,而1型糖尿病则主要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再正常的运作了。有些病毒就是会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问题,从而破坏胰岛素细胞。

症状

糖尿病最主要的表现症状就是,人突然间吃的很多,但是身体却会逐渐的消瘦。喝水喝的也很多,经常排尿。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表现是患者浑身乏力,也会出现肥胖的现象。

可以通过医生开具的药物,口服药物治疗。也可以选择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主要是注射治疗,这个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心理负担,一定要调节好。

糖尿病患者会浑身无力,因此要适当的加强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运动强度不用太大,适当就好,如慢跑,散步等等。

糖尿病患者对于饮食是非常苛刻的,要计算每天摄入的各种食物的总热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是糖尿病恢复的关键和基础。


光线医生


人之所以得糖尿病与体内的胰岛功能有关,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会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成分。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解成葡萄糖,在胰岛素的参与下为机体提供能量,满足人体的日常活动、思考、运动等需要。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及时输送到细胞参与工作而是滞留在血液中,就会引起血中的葡萄糖数量增加,从而引发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障碍,就会发生糖尿病了。



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世界第一,为11.6%,每十人中有一人就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高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吃得多,动得少是主要原因。很多糖友都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此时胰岛功能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一旦罢工,血液中的葡萄糖自然就多了。这时候就需要“管住嘴、迈开腿”来纠正或辅助治疗了。



(一) 调整饮食结构。

(1)主食增加全谷物的比例。粗细粮1:1最佳,也可以用薯类替代部分主食,所以请记住地瓜、土豆、芋头、山药、栗子都是主食。

(2) 蔬菜增加绿叶菜的比例。我国大部分人群都处在蔬菜摄入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北方人没有养成吃绿叶蔬菜的习惯。蔬菜可以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机体完成代谢,其中硒、铬、锌都有辅助降糖的作用,每天500g蔬菜,绿叶蔬菜占1/2最佳。

(3) 肉蛋类需要控制摄入量。不管啥肉每天巴掌大小即可,每天一个或隔日一个全蛋,记得是全蛋哦,因为蛋黄营养远远大于蛋清,每天一个全蛋对胆固醇的变化没有太大影响。但对于加工肉类还是不推荐经常食用的,比方香肠、火腿、咸鱼、腊肉,不仅热量高,还存在致癌风险。

(4)鼓励糖尿病人多喝奶或食用奶制品。每天300g~500g牛奶或酸奶,或者相应的奶粉、奶酪都可以作为加餐,提供能量同时,又保证优质蛋白与矿物质的摄入,尤其是钙的摄入。



(二)调整就餐顺序。

通过改变进食顺序来控制餐后血糖是真的有效果,我的一个患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这种方法有一个名字叫餐前负荷。《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中也有提到餐前负荷有助于短期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餐前负荷怎么做呢?范志红老师推荐在正餐前先吃些富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的食物垫底,刺激胰岛素分泌,提醒我们的消化系统提前进入备战状态,餐后血糖一直处于平稳阶段,对控制餐后血糖有利。

(1)哪些食物适合餐前吃呢?当然要选择低GI,低热量的食物,比方蔬菜,无糖牛奶,无糖豆浆,坚果,水果等。

(2)最佳的餐前负荷时间是正餐前30分钟。 如果觉得麻烦不好控制,直接调整吃饭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在控制好总热量的前提下,调整就餐顺序更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王芳,主管护师,注册营养技师,好食营养工作室创始人,王兴国营养特训班5期学员,头条号:注册营养技师王芳)


营养百事通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口甘”是糖尿病的主要标志,此病名最早记载于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其成病机理主要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糖尿病患者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精微物质全部堆积于血管脉道,“脾气散精”的功能失常,因此全身各脏器均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辨证论治。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中医注重整体调控,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体内环境,改善代谢状况。


海上名医


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

1,免疫系统误将胰腺当成外来的“坏蛋”发动进攻,导致胰岛β细胞受到伤害,便会发生糖尿病。我们把这一类型称为1型糖尿病(很多儿童糖尿病就是1型)。病毒感染可能是一个诱因,但也有不少病例无法探寻胰岛细胞破坏的原因。1型糖尿病可在儿童时期发病,它和生活习惯、遗传、年龄等关系并不密切。在我国的发病率不高,仅有5.6%的糖尿病患者是1型糖尿病。

2,生活习惯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自己又不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在贪食、肥胖、运动不足、工作压力等诱因下,也很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这便是我们常听说的2型糖尿病。据统计,在我国有93.7%的患者是2型糖尿病。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由于精神压力大、过度操劳、年龄增长等。临床病例也证实,一些没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却也患上糖尿病,究其病因,往往是长期的精神紧张造成的,如连续数日加班工作、职场人际关系复杂等。遗传是子弹上膛,生活习惯是扣动扳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就算有父母祖父母有糖尿病病史,相当于糖尿病的子弹上了膛,有得糖尿病得体质,但是如果后天生活方式好,均衡膳食,多样不过量,早睡早起按时运动,这个扳机不去扣动,也不见得一定会得糖尿病。

还有肉食爱好者容易得糖尿病。

红肉和家禽摄入量的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这部分归因于这些肉类中含有较高的血红素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每天红肉+禽肉40到75克是安全范围,也就巴掌心大小的一块,手指头厚。一天就这么多。鱼水产品40到75克。大部分人都吃多了。

早在 2010 年影响因子 Diabetes Care 上便刊登了一片文章,研究者们选了 38094 名志愿者进行利用蛋白质代替部分碳水化合物进行功能的研究,随访 3-5 年,最终证实,实验组仅用蛋白质来代替碳水化合物 5% 的能量供应,就增加了 30% 的糖尿病风险。

并且接下来 2015 年国内知名内分泌专家通过给予健康人群不同营养餐发现,高蛋白饮食大大促进了胰岛素分泌,长此以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发2 型糖尿病。

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吃好每一餐,总能量不过量,均衡搭配,减少胰岛素抵抗:

3,妊娠糖尿病:妊娠期血糖一切正常,妊娠期间突然出现升高,而分娩后又恢复正常,大部分是受到孕期各种激素的影响。这一类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具有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的潜质。即便分娩后血糖值恢复正常,也应该定期进行血糖值测定,以及时发现血糖变化。

4,其他引起糖尿病的原因还有不少,如慢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甲亢、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异常伴发的糖尿病,因胰腺肿瘤行胰腺摘除术后引起的糖尿病。我们把这一类糖尿病称为继发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比较少见,在我国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0.7%。

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摆正心态,控制住糖尿病的并发症,改变生活方式过健康生活,只要糖尿病的病情稳定,一辈子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也就相当于“治好”了!

糖尿病的治疗涉及方方面面,但万变不离其宗,大体上可分两步走,通过药物和健康生活方式得调整:

第一步,改善高血糖的状态。

第二步,维持这种改善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