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家暴,是施虐受虐雙方的合謀

這是一篇“政治不正確”的文章。

譴責施暴者,同情被家暴的女人,幾乎是所有家暴話題的統一價值觀。然而真相,總是要有人說出來:婚姻關係中沒有弱者,施虐和受虐是雙方共同需要的心理需要。看清真相,才能終結不幸。

01

一部分“受害者”身份,是種主動追求的角色。

如果父親對母親有肢體暴力,孩子大多站在母親一邊共同譴責父親。我反對一切家庭暴力,同時想說,婚姻關係中沒有絕對的弱者(一些宗教教義不允許女人離婚,甚至集體殘害女人的地區除外),婚姻是兩個成年人自願的選擇。

有些家暴,女人確實是無辜的。男人婚前偽裝得很好,結婚後本相畢露,妻子有一點不如自己所願,他就施暴。甚至跟妻子沒有任何關係,自己內心有不爽,比如自卑,就拿妻子撒氣。這種情況,女人都能很快醒悟,堅決離開,而且不留後路。遇到極端難纏的,甚至舉家秘密搬遷,堅決遠離這種男人。

而有些長期存在的家暴,女人並非都是無辜的受害者。在很多家庭裡,家暴是一種合謀,女人通過激怒男人,不斷被家暴,獲取了受害者的道德資本,緊緊抓住受害者角色不放,呈現出比海洛因成癮還難以戒斷的“受害成癮”。

一部分家暴,是施虐受虐雙方的合謀

這是什麼樣的心理動力呢:

在家暴的合謀中,女人一直在通過情感隔離、被動攻擊等隱蔽的方式激怒施暴者,也就是說,這樣的女人即使跟沒有家暴習慣的男人再婚,遭受家暴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因為女人會繼續控制不住地激怒對方,把對方逐步“訓練”成施暴者。

被動攻擊時什麼,舉一個例子: 孩子對父母最可怕的被動攻擊:成為你最不想讓我成為的人,再如,醫生的孩子用生病折磨父母,老師的孩子則考壞成績。夫妻之間弱勢的一方的最可怕的被動攻擊:一臉無辜地做你最恐懼的事。

情感隔離,就是最容易激怒別人的一種方式,例如,老公對妻子說話,妻子毫無反應,就像沒聽到一樣,或者反應的內容跟老公說的話毫無關係。

這就是一種隱蔽的攻擊:你對我如同不存在一樣,我通過默不作聲來無視你、鄙視你。這種無形的冷漠,會激怒男人大罵甚至動手達人,男人被激怒時,女人會有隱蔽的快感產生,並且進一步加強了自己受害者的道德資本:你看,這個男人就是這麼沒素質,這麼暴虐,我一句話都沒說,他就打罵。

還有很多其他隱蔽的攻擊,明知道哪些舉動能夠激怒男人,故意去做這些舉動。比如有的男人最怕被嘲笑收入低,有的男人最受不了在哥們面前被揭短,只要碰到這些敏感點,男人就會爆炸,然後這些女人就會像著魔一樣,有意無意的去碰觸這些敏感點,引爆男人,然後向所有人哭訴,這個男人是多麼暴虐,自己多麼可憐。

比如有一個案例中,女人因為靠在牆上穿褲子,被男人破口大罵摔門而去。最初是這樣,女人靠著牆角穿褲子,男人看到後,對女人說,幹嘛在牆角里穿,好像個受氣的僕人一樣,站著穿又站不穩多難受,做到沙發上好好穿。女人好像沒聽見一樣,繼續靠牆角穿褲子,男人看著很煩躁。後來演變到,只要男人在家,女人就選擇走到男人面前,靠著牆角穿褲子,男人被激怒,破口大罵,摔門而出。這個男人說:我就搞不懂了,為啥我在外面脾氣挺正常的,只要一回家,就火大得不行,各種事情都能讓我發火。這是什麼原因呢?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怪事,一個人經常向你控訴配偶或者同事欺負她,你勸她離開關係,她會找出千萬個理由證明她對此無能為力;如果你付諸行動幫助她離開受虐關係,比如找律師起訴離婚,她反而會調轉矛頭攻擊你。因為受害者是她主動追求的自我身份。通過寄生於施受虐關係,受虐者內心隱藏的施虐欲得以釋放。

那麼這些攻擊慾望是如何來的呢?

02

“受害者”的攻擊欲,源於童年時被忽視的憤怒。

童年被極度被忽視的孩子,對父母的攻擊慾望是毀滅性的,它如此可怕以至於絕對不能被意識接受,所以會通過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轉化成“父母養我不容易,我要好好孝順”,大家庭中最被忽視的孩子往往成為最孝順的孩子。

可是,意識上孝順了父母,潛意識裡毀滅性的憤怒卻不會消失,它會通過施受虐關係釋放出來。

為什麼男人更容易成為施虐者呢?因為社會和父母對男孩的集體投射如此。比如,父親可能對打架輸了的兒子說“打不贏不許回家”。或者,在惡劣的生存環境裡(家族受外人欺負、家庭生在在文革動亂之中等等)母親會期望兒子站出來保護家庭。所以兒子更容易通過向外界施虐來釋放攻擊欲。

直接釋放攻擊欲的男人,男人味活了出來,雖然有各種問題,但比較容易贏得女人的青睞,尤其是那些自我壓抑攻擊性的女人。

而嚴重被忽略的女孩,很容易成為受虐者,因為集體潛意識對女孩的投射傾向於壓抑。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孩最可能獲得一點點關注的方式,是付出和犧牲。通過照顧弟弟妹妹,為父母分擔責任,同時壓抑自己的慾望,獲得“好孩子”的安慰。“好孩子”的背後,是積累得越來越多的憤怒和攻擊慾望。

一部分家暴,是施虐受虐雙方的合謀

03

受虐者激怒他人攻擊自己,由此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欲。

壓抑攻擊欲的“好女人”,對錶達攻擊沒有障礙的“壞男人”,總是會一見鍾情。“好女人”無法直接表達攻擊,可是攻擊欲總要有個出口,怎麼辦?最容易實現的方法,通過激怒他人來攻擊自己,受虐者也隱蔽地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欲。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形象的被稱作“點煤氣燈”,通過點燃別人心中的怒火,來體驗釋放怒火的快感。這就是為什麼,“老好人”身邊的人,總容易莫名其妙地感覺憤怒。

受虐者是不是一輩子只會通過受虐來釋放攻擊欲?施虐和受虐的心理本質相同,也容易互相轉化。

比如,在老公和其他人面前是受害者的女人,單獨面對孩子時很可能變成歇斯底里的施虐者,把孩子折磨到崩潰,看到孩子徹底無助的樣子甚至會露出不易察覺的微笑。孩子向其他人若訴說媽媽如何可怕,所有人會聯合起來否認他的痛苦,告訴孩子:“你媽媽多麼不容易多麼可憐,她為你付出了一切,她愛你只是不會表達,你要體諒她。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特別容易被當槍使,被受虐方統一戰線攻擊施虐方。

如果孩子真的被媽媽唆使主動攻擊爸爸,一是,孩子和爸爸之間的情感鏈接斷裂。二是,過程中媽媽並不會保護和捍衛孩子,因為受害者需要的只是被迫害的感覺。整個施受虐遊戲中最受傷其實是孩子。

04

找到源頭釋放憤怒,才能斬斷痛苦輪迴

當憤怒指向傷害你的人,那憤怒釋放完就完了,不會永恆。當憤怒指向他人,無論釋放多久也不會釋放完,而且一個鏈條一個鏈條的接力下去,讓傷害不停歇。認識真相,不是為了聲討誰,不是為了評判對錯功過,不是為了把傷害過你的人送上審判席,而是為了從我開始,斬斷痛苦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