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战争史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讲究策略和谋略,而外国大多数都是正面硬刚?

梦醉红颜48111714


这说法是错的!实际上中国历史书籍过分夸张个人的能力,总喜欢把整群人的功劳归功到于一人身上去,而忽略其他人的付出,这就显得没有什么硬实力。我们可以拿孙子兵法来举例,历史上第一个把孙子兵法作用得炉火纯青的人是孙膑,因为孙膑当时硬杠的对手是当时天下第一强国魏国。但是呢,孙膑的孙子兵法运用并不代表他就能飞叶伤人,隔山打牛杀人于无形,他依然是靠士兵去正面杠,国家去正面杠。

我们以两陵之战来举例。桂陵之战时,孙膑带领齐国部队用围魏救赵的方法逼迫魏军放弃继续进攻赵国,并在桂陵截击庞涓带领的魏军,历史上将这场战争的胜者归类于齐国,但是呢,整个桂陵之战魏军阵亡人数大约是1.3万人,而齐军阵亡人数是2万人,接近魏军一倍。齐国的进攻也没有对魏国形成真正威胁,而赵国国都邯郸依然也被魏军攻破。所以,这个胜与负的界限真心不好界定,只能说齐国第一次让魏国没有赢得那么漂亮。

再以马陵之战为例,马陵之战时魏军确实损失很大,10万大军全军覆没。但是呢,齐国的阵亡人数也高达8万多人,受伤人数更是不计其数,这完全就是一场惨胜。假如不是当时齐国的国力足够强盛,假如不是齐国士兵足够奋勇拼杀,跟魏军正面硬杠,那么也没有所谓的谋略什么事了。


优己




美国人嘲笑中国人在巴基斯坦费心费力投钱投物,认为巴基斯坦内政是一团浆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部落组织之间争夺剪不断理还乱,中国人是不是傻啊!

但是,实际上一个中国人来到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后面跟了六个端着AK大枪的大兵,他们分别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部落组织。美国人很奇怪你们不是有仇吗?为什么还能一致行动?三伙人马回复:中国人过来修桥补路搞电站,我们都受益,中国是我们共同朋友。尽管其他两伙人都不是玩意儿。

世界就像一个冰块,美国人喜欢用大板牙咔嘣脆,那么牙齿碎了冰,要么冰脆了牙。而中国人则是用舌头舔,让冰块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满满的温暖。

美国人作为西方杰出代表,代表了西方思维方式,他们喜欢用肌肉拯救世界,用牙齿来征服世界。美国好莱坞是西方文化输出重要阵地,我们熟悉的速度与激情系列,第一滴血系列,虎胆龙威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等如果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在外星人入侵地球恐怖主义威胁世界时候,所有政府天罗地网都失效了,那么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在东方电影里,你会看到权谋策略发挥作用,如军事联盟系列,大秦帝国系列,王朝系列等等。



人类从东非大草原出发,经过了漫长的采集时代,人类老祖母苏菲没有想到子孙万代五大洲八大洋会血缘分布如此丰富多彩。进入了农业革命时代,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农耕文明的黄帝与游牧民族的炎帝的涿鹿之战,以黄帝取胜结束。在这场奴隶世界战争中,巫术与战术,野蛮与文明,正面与迂回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同时期的奥林匹克众神们也在开战,宙斯的雷电,海神波塞冬的洪水,地狱之神哈迪斯的地狱火焰,都是刀刀绞心拳拳到肉。



如果换成中国,故事是这样的战神刑天不满天帝坐天庭,于是就打到了灵霄宝殿,众神不能抵御,天帝使出杀手锏欲擒故纵技巧让刑天放松一下心情,然后赐给了玉酒醉了,最后挂了。然后刑天被削了脑袋,压在不周山山下,被三千弱水环绕,永世不得翻身。只等到了一天,共工路过不周山,听到了刑天的哀叹,于是策划了新的阴谋诡计,刑天被忽悠开始复仇双乳为眼,肚脐眼为嘴,重新杀入天庭干掉了天帝,玉帝哥哥又在共工协助下主持了正义灭了刑天,众神推举为新天帝。玉帝又为刑天翻案,干掉了帮助自己的共工,共工愤怒撞断了不周山,玉帝向太清天尊求助,太清天尊请来了女娲补天,玉帝得到了众神的进一步尊崇,女娲娘娘补天时候漏了五色神石落到了东胜神洲孕育了石猴,石猴大闹天宫被收服,玉帝借此重新调整人事,安排众仙到凡间渡劫,空出了位置。


唐俊龙55398571


西方人的策略注重于战术应用方面,中国人的策略注重于战术指挥方面。西方人喜欢研究,100个人,用什么武器,怎么摆方阵更有战斗力,进攻的时候是怎样前进,撤退的时候又是怎么撤退,通过不断的优化来提升战斗力。而中国人喜欢研究,100000个人,我用多少人守正面,多少人攻侧翼,多少人去断对方的粮道,晚上要不要去劫营,通过指挥压制对方的战斗力让他发挥不出来。其结果就是,中国人的策略两千年都是一个样,谁也不敢说自己玩计谋超过了孙子孙膑白起韩信,但西方人的战法却肯定是越来越先进。打比方来说就是,100个人的战斗力是100,西方人通过战法改进,战斗力越来越高。10000个人的战斗力是10000,中国人通过谋略加成,能击败15000甚至20000的敌人,但前提是自己这边的将领战术碾压。西方人战斗力在200以下时,中国人还能跟西方人打一打,可人家战斗力逐渐200以上了,中国人那套就不好使了,你正面守不住,侧翼包抄不了,想断粮道你攻不过去,想劫营也打不过人家,最终就完犊子了,只能全面向西方学习。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侧重而已,西方也有擅长战术指挥的人,中国也有下大力气改进部队战斗力的人,比如戚继光,他的军事思想跟西方人比较接近,他组建的戚家军也是中国古代最接近近代水平的军队,可惜后继无人。到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时候,西方来的都是近代军队了,大清还是封建水平,什么谋略都不好使了。


冥王星是颗行星


这个绝对是幻觉,中国古代是没有非常突出的战略家的,因为我们交战的地方小,战场几乎都是方圆几公里,大的不过于十几公里,这是由于我们的交通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和思维。

兵仙韩信不过是在上游十几里布置了机关,就灭了龙且,还被万世称颂。殊不知更早的布匿战争,双方战场是整个西地中海。

更早时代,我们在一城一城攻城略地时,希腊小小城邦的战略已经达到西西里岛了。

与汉朝同时期的古罗马,几次内战,军队机动距离和战场范围都不比汉朝攻击匈奴差。

中国历史上真正玩大战略的是蒙古人,蒙古人第一次让人们认识到战场是方圆几千公里的事。比如蒙古越过宋境灭金,蒙古穿越近万里灭大理。朱元璋灭元才是真正顶级大战略家。


wpf971333


1.首先这不是错觉...抗美援朝中中国成功的用战术策略弥补了武器劣势...中国的战略策略是要远比欧美要强很多很多...就以诺曼底登陆来说...就是把所有人圈上A过去么..一点不像智慧生命在指挥...

2.你可能忽视了中国是世界上非常少数的非宗教国家...欧美都是宗教国家...宗教国家就相信死后会清算恶行...所以古代一些战略战术他们不会去用...而中国也有神.也信神.但人和神的关系很微妙.属于买家卖家关系.并且还是货到付款.“XXX神.如果您帮我实现这个愿望.我将为您重修庙宇再镀金身”.不好使就交易失败.好使就去还愿付款...

3.硬刚多数情况真的好使...简单粗暴...硬刚打击的是战斗意志和信心...会使对方错误判断形势从而投降...比如二战中日本就在美国的硬刚下放弃了抵抗选择投降...其实日本当时的局面并不算差...比越南的局面强多了...逆风翻盘不是没有希望...就是日本战斗力低于越南...

4.确实有的情况不好使.硬刚主要打击的是战斗意志和信心...但确实有的国家越打战斗意志越强...战斗意志不灭就无法战胜...那么硬刚就毫无效果...只能采用智取...


ACME63610374577


我粗略看了一下几位作者的回答,给我的感觉是要么太过谦虚,要么就是自卑,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大家所说的西方的那几位谋略家(还真名不副实),无非就是汉尼拔、亚历山大之流,要我说他们可以称之为出色的战术家,而绝称不上战略家,此二人都犯有一个通病,就是劫掠式战争,无固定后方的流寇式作战,这就很像我们唐朝时期的黄巢和明末的李自成了,大家纵观历史,有谁会称这二位为谋略家吗?称呼他们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流寇”!所以,汉尼拔和亚历山大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他们再怎么了得还是脱不开正面硬刚的老套路,就这点来讲,他们还不如黄巢和李自成!

中国上下5000年,百家争鸣中又专门的单列一家——“兵家”!名将犹如浩瀚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数不胜数,所做之兵书也是以万千计,那可是西方可比的?中国从来就不崇尚正面硬刚,一直推崇以谋略胜,这样既可以取得胜利,又可以减少损失。俗话说:两者相遇,勇者胜;两强相遇,智者胜!西方喜欢夺地灭城,刀来枪往,而中国一直喜欢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西方国家到处占领殖民地进行掠夺,而中国却形成了特有的朝贡体系。

近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摩擦都是以硬刚决出胜负而告终的,其中包括早就脱亚入欧的日本,结果都是被更强的打得偏体鳞伤、鼻青脸肿!而我国在外交事务上却很讲究谋略,俗称打太极,美国想要硬刚,却屡屡重拳打在棉胎上,吃不上力,这让他很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弄伐里奇


说只有中国人打仗讲究策略和谋略,外国多数都是正面硬钢,这是个伪命题,外国人同样有谋略,中国人同样有不少硬钢战例。

实际上,外国军事史上的名将,很多都有谋略制胜的战例。比如,我们看一看第二次布匿战争时,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坎尼会战(公元前216年,相当于中国秦朝)。

那一战,汉尼拔麾下是四万步兵和一万骑兵,罗马军队是八万步兵和六千骑兵。汉尼拔采取了以下战术谋略:

(1)全军选择好作战方向和时机列阵,使得罗马军队面对着朝阳,睁不开眼。

(2)派遣五百名轻步兵,暗藏短兵,假装到罗马人那里投降,并交出随身的重武器,待到全面开战后再在罗马人队伍里面忽然拔出短兵冲杀。

(3)主力步兵摆成外凸的圆弧阵,在遭到罗马军攻击后中央慢慢后退,形成内凹的弯月阵,包围罗马两翼。

(4)步兵抵挡罗马主力的同时,两翼骑兵发挥优势,击溃罗马两翼骑兵,然后包抄突袭罗马步兵的两翼和后方,使其陷入四面包围,阵势大乱。

最后,汉尼拔用此战术以少胜多,几乎全歼罗马军队,而自己只损失了几千人。

怎么样,这个叫不叫计谋?

再看明朝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的谋略也不过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这个战术,一百年后的腓特烈大王在用,二百年后的拿破仑也在用。

同时,武庙十哲中的“智慧化身”诸葛亮,他在几次北伐时,基本没用演义中那里花里胡哨的策略。相反,他就是老老实实训练军队,排八阵图(八阵图不是演义小说中那么花哨,就是部队作战的队形),打造精良的铠甲、兵器和连弩,然后就硬刚得魏军丢盔弃甲……

所以,并不是“外国用计谋,中国硬刚”。实际上战争胜利首先要用实力保证,智谋则是在一定实力基础上,增大我方胜率的技巧。硬刚是基础,智谋是添头。

至于为何题主会有这种错误印象,我觉得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战争小说中喜欢写各种花里胡哨的计谋(多数是编的),以及中国比较推崇“以智降力”,各种记载也强调这些。这也算是文化特色吧。

其实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就说过一段名言:要打倭寇么,也没啥秘诀,无非是船多赢船少,船大赢船小;炮多赢炮少,炮大赢炮小。

也真是实诚到家了。


巴山夜雨涮锅


硬肝的好处是当你比别人强大,对方觉得打不过你直接就投降了,法国日本最好的例子的!前提就是你比别人强大,你和别人差不多都不行,更别说比别人弱了,那就是自己投降了。有谋略就是我比别人弱一大截照样和你打,你打不死我,我一万的兵力能打出三四倍甚至更高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能利用全局大势,而不是局限在眼前的战场。打强用谋,打弱速推。近代中国打的几场对外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抗美援朝,这场东西方顶级文化的硬碰撞,没分出输赢,双方都把各自的文化运用到了极致,美国用好装备武装士兵,中国用谋略武装士兵,打其七寸,事半功倍!这是打强,打弱就是印度越南了,不得不说越南也是以弱打强的高手,毕竟是中国首席大弟子而且以前就是中国领土,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还有一个以弱打强的高手阿富汗!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而是把周边大国中俄都利用进去,这就是谋!所以我认为硬肝是打弱于自己的目标,谋略是被动应对比自己强大的目标!而英美德都是在自身绝对强大的情况下碾压式推进,所以不需要谋略吧,但是通通没有例外,打到东方中国脚下就不灵了,所以谋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天道_无为


中国的谋略及战略意识,包括我们的文化,民族性格。都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那一场思想的盛宴,没有那一场世纪大论战。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优秀的思想产物,就不会有这么优秀的文明历史!

就拿一部《孙子兵法》,就讲透彻了外交、战略规划、战术问题。当西方人初次看到的时候,都大为感叹,连西点军校都将其收入教材。就说我们现在的外交,什么战略,是不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玩的融会贯通了。

正是因为当时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兵家提出了用兵之道,并强调兵者诡道也,什么战术欺骗,什么伐交伐谋,应有尽有。随便拿一场现代战争来看,基本都可以找到孙子兵法思想的痕迹。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巨大影响,奠定了中国人以后的优秀将领总是喜欢战前谋划。

而且百家争鸣中,各大思想的碰撞,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而墨家的科学成就,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可惜啊!可恨啊!汉朝一个独尊儒术,使得百家争鸣消失。对文化的破坏简直是最大的,真令千年之后的人感到遗憾痛心!


小司马迁论史


又到我给粉丝们讲笑话的时间了吗

答案吗?

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吧。

在我国,历来文化里就有追求虚幻飘渺的美感的习惯。话要点到即止,意要将露不出。所以我们的历史,总有种传说般的跌宕起伏的美感。

但问题是,久而久之,有些人就分不清小说和现实了。

而西方则比较注重实用性。不论什么东西,有用是第一位的。记载的历史会更偏向于实际,真实,有理。

举个例子,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里关于亚历山大的描写,很多是亚历山大到一个地方,然后对方投降;或者通过实际的排兵布阵,合理应用变通和妙计,来击溃对手。没什么神奇的地方,比如说白天没攻下,晚上偷偷派人过去。

而司马迁的《史记》关于战争记载了什么。比如楚汉战争,大家都记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八面埋伏。都记得鸿门宴,我还能记住一句,汉王间道而行,至军中。但关于战争实际的进行呢?

有没有写我都一点印象没有。

至于为什么西方人都选择硬刚?

这是一种错误的印象。优秀的将领,必然懂得通过恰当的谋略来减少自己的损失击溃对手。

又要提拿皇的奥斯特里茨了吗…额,那么这次讲讲同样是东方人,但会被我们看做西方人的萨拉丁好吗。

穆斯林不擅长进攻十字军的城堡。于是选择引诱敌人离开城堡之后,在野外作战的策略。(事实上凡是将领,都不喜欢攻城战)。最后取得了但什么战役的胜利,最后夺回了耶路沙冷。

这就是西方人所谓的策略。——能够在战争中,辅助自己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有几座城市同样是兵不血刃拿下的。但在西方的记录中不会刻意渲染这种仁慈。因为对方觉得打不过就会投降。而我们则有死守城池的传统。

西方所欠缺的,是我们所谓的水淹,火攻之类的妙计。

因为战争的根本目的,或者按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实际的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军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战场上消灭敌人的军队。

举个例子,就算是我国有名的战争。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似乎人们的主要关注点会是在赵国是否换用廉颇上,而非白起正面击溃赵军上。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更认真的翻译一下。他们似乎认为,赵国既然替换了廉颇,所以理所当然会输掉战争。那么,白起在战场上的指挥和应对,就不重要的。

就像在围魏救赵中,孙膑进攻魏国,使用减灶计,所以理所当然的庞涓就该失败了。而实际上在战场上面对面的战斗则丝毫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我们有意的突出了策略的重要性,而战场上的战斗却略过不提,才会给人一种,只要使用计策就能解决问题的错觉吧。

(但是那可能吗?)

如果换成西方人,会怎么记载这段历史呢?

“于是孙膑命齐军进攻魏国。从商人哪里得知这个消息的庞涓,率军火速返回。这一点正中孙膑下怀。于是孙膑命田忌率领军队,先行撤退,并在过程中减少火灶迷惑庞涓。庞涓果然率军快速追来。

随后,孙膑命齐军在马陵驻扎下来,等魏军的到来。魏军抵达战场时,齐军早已准备就绪。虽然魏军疲乏,连队伍也没有整理好。但孙膑已下令全军出击。齐军呐喊着,咆哮着挥舞着武器,朝疲色尽显的敌军冲去。魏军与齐军混战在一起,从日出一直鏖战至正午。魏军终于支持不住,开始败退。齐军紧追不舍。

这一战,是齐军的大胜,也由此奠定了齐国在战国的霸主地位。”

因为没有确切的资料,我没办法给出更详细的,例如在战场上的指挥调度,瞎写了一点东西。

这些都是有理可循,能够发挥真实作用的计谋。至于什么深夜摸到敌人营地附近,然后突然进攻,大败敌军。也只有小说里敢这么写了,也只有某些人敢信了。

我不怕告诉你们,就算摸营成功,敌人第二天一样能聚集起新的战力,而不是如小说中所写的就战败了。

好了,总结一下。其实大家都是讲究谋略的,只是西方更看重如何取得胜利,中国更看重如何吸引读者。

小说看多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