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二十四名將,如果讓我排名,我會這樣排

自從三國那段歷史爆火以後,它就無時無刻的都會出現在我們日常的話題之中,裡面形形色色的事情都會被我們無限放大,然後去討論,去爭辯,這種場面彷彿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大討論一樣,各路愛好三國的人馬,抱著理不辨不明,話不說不清的態度樂此不疲的進行著三國曆史堂大論戰。

三國二十四名將,如果讓我排名,我會這樣排

上到孫劉曹,下到千里馬,總之美女,英雄、牲口、戰將、謀臣等等凡是能夠被人想到的話題都不會被歷史愛好者所放過,要說到話題最盛的為哪類?那當然要屬戰將類的話題了,一說起三國戰將,那當然就是流傳民間的三國二十四名將了。說起二十四名將,民間一直流傳著一首黃口小兒都會吟誦幾句的打油詩: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說實話,第一次聽到這首打油詩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好玩兒,有趣、有才,短短五十六個字就能夠把那些叱詫風雲的名將統統囊括其中,可是第二次,第三次聽過之後,甚覺不合常理。我不知道這個二十四名將是依靠什麼為依據排列出來的。

如果說是按照武力值的話,我覺得不太靠譜,比如:

張飛是整個三國時期唯一一個跟呂布交手超過三次以上,且大戰一百回合能夠不落下風的人,為什麼才只能排第六?

許褚是曾經力戰馬超而不敗,和典韋戰至平分秋色,為什麼還得排在黃忠之後?

魏延神勇是神勇在為將之才而非單戰之威,為什麼又能夠排在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之前?

所以說按照武力值進行排名的說法分明站不住腳跟,那要如果是按照戰場指揮之才能或是戰功來排呢?那也不靠譜:

眾所周知,如果按照戰場指揮之才能進行排名,排在前八位的絕對應該是周瑜,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等八位,因為這八個人都是名列《古今六十四名將》裡面,而且每個人都有過獨擋一方的領軍經歷,所以按照戰將之才能進行排列,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分析來分析去,這首打油詩的排列原因很有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押運,二是名氣度,三是歷史舞臺活躍度。

如果是以上三個原因,那就不應該叫三國二十四名將,而應該是三國二十四戰將才對,可千萬別小看這一字之差,名將的要求是即要有萬夫不當之勇,更要有戰場決勝之才能。而戰將就不一樣了,只需要滿足戰場拼殺之勇就可以了,既然是三國二十四名將,我覺得應該是以下這二十四位最有資格位列:

1. 周瑜

上榜理由: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奠定江東的統治地位

2. 關羽

上榜理由:荊州之戰一人對抗魏吳全明星陣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以一己之力鎮守荊州四年不失

3. 張飛

上榜理由:義釋嚴顏,使得數十郡不戰而屈人之兵,鎮守巴西,使敵不敢來犯

4. 張遼

上榜理由:合肥之戰以七千勝十萬大軍,殺得孫權丟盔棄甲,終張遼一生,使孫權不敢東出

5. 呂蒙

上榜理由: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幫助孫權奪回了戰略要地

6. 陸遜

上榜理由: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挫敗劉備,削弱蜀漢國力

7. 陸抗

上榜理由:西陵之戰大破晉軍,維護吳國穩定

8. 鄧艾

上榜理由:偷渡陰平,兵圍成都,親自策劃並實施力一場滅國之戰

9. 趙雲上

榜理由:長坂坡之戰以少勝多,兩次救主之功,先後參加南征北伐之戰

10. 黃忠

上榜理由:定軍山一戰刀劈夏侯淵,奪下漢中戰略要塞

11. 馬超

上榜理由: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12. 夏侯惇

上榜理由:跟隨曹操征戰四方,為魏國戰將之元首

13. 夏侯淵

上榜理由:官渡之戰時為曹操督運全軍糧草,平定涼州

14. 曹仁

上榜理由:破劉備、定宛縣叛亂 ,襄樊之戰中保守樊城

15. 曹洪

上榜理由:官渡守營,大破吳蘭

16. 徐晃

上榜理由:一生征戰無數,在襄樊之戰中被曹操盛讚其有周亞夫之風

17. 張頜

上榜理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最後北伐時期死於亂軍之中

18. 于禁

上榜理由:最早跟隨曹操的戰將,曾參加伐呂布、圍張超、掃黃巾、擊袁術,曾在張繡造反時堅守營壘,得到曹操盛讚

19. 樂進

上榜理由:曹營之中跟隨曹操的時間僅次於于禁,合肥之戰中大敗孫權,為曹操保住了戰略要地

20. 李典

上榜理由:和張遼、樂進一起指揮合肥之戰,戰勝孫權的進攻

21. 姜維

上榜理由:諸葛亮的北伐繼承人,扶保後主劉禪,蜀漢國祚得以延續

22. 淩統

上榜理由:為江東孫權東征西討,逍遙津之戰保護孫權安全撤退

23. 甘寧

上榜理由:幫助孫權攻破黃祖,合肥之戰時襲擊曹營。

24. 鍾會

上榜理由:伐蜀時和姜維相持於劍閣,間接幫助鄧艾能夠順利偷渡陰平,從而滅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