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早死,中國的歷史進程將會改寫

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出現了數不盡的人傑,而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王猛出身貧寒,隱居山中,博學好讀兵書,善於謀略和用兵。後與苻堅一見如故,論廢興大事,異常契合。苻堅即位,任中書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書監、尚書令,封清河郡侯,成為苻堅主要的謀臣。

如果他不早死,中國的歷史進程將會改寫

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喜歡上了諸葛亮,但很多人讀了資治通鑑,卻喜歡上了王猛。可以說,論文治武功、治國安邦,王猛比起諸葛亮絲毫不遜色,以至於現世的史學家們,常常喜歡拿王猛和諸葛亮進行比較。

如果他不早死,中國的歷史進程將會改寫

論功績,諸葛亮遠不能與王猛相比。亮僅在治國、扶夷、連吳等方面有些許之功,而其六出祁山而無寸功及其所造成的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已經能完全抵消了。有人說是諸葛的多次征戰才讓蜀國滅亡推遲了幾十年,但宋人唐庚《三國雜事》中有言“初,孔明說先主以保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交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遣上將向宛洛,而將軍身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孔明始議如此。至是天下寧有變耶,而遽有此舉,何哉?”,反而把自己的天險變為自己無法逾越的障礙,造成自己的嚴重損耗,給曹魏的損耗遠遠小於自己的,怎麼會推遲?而景略,治國則“關隴清晏,百姓豐樂”(《晉書·王猛傳》),治軍則平涼定燕,其文治武功都是世所難匹的。其中定燕功最無可匹,以不足六萬卒破前燕三十萬大軍於潞川,繼而長驅直取鄴都,擒燕主,俘大臣,一舉徹底摧毀了前燕。想那慕容皝、慕容恪幾世辛勞頃刻間化為烏有,慕容俊欲會百萬大軍南下牧馬的千秋豪氣也隨之灰飛煙滅,而前秦則迅速壯大繼而統一北方,成為繼前趙石勒後的又一霸主,千秋功業誰可比?

論才幹,王猛絲毫不遜色於諸葛亮。在行政,亮在建權制、扶百姓方面有可言之才,產生過實際的作用。但說到治國而人民殷實富裕,恐怕比中原地區的曹魏好不了多少。而益州本是漢末最穩定最富裕的一個大州,恢復生產本應很快很容易的,本就不需做多大才幹就能做好的。而王猛,處豪右,課農桑,興教育,拔賢才,使得北方經濟在經八王之亂後80年內出現了第二次復甦,人民也過上了短暫的安居樂業的生活。而這種經過幾十年的動亂後,不是大才大幹大智之人是不能實現經濟的復甦社會穩定的,景略卻實現了。在治軍,諸葛雖有《將苑》,但實際的軍功沒有幾許,使得一向偏袒老上司的陳壽也只能無奈的嘆息“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也”(《三國志·蜀書卷五·諸葛亮傳第五》)。的確,連審時度勢、謀而後動、動若蛟龍都未仔細參詳,想以謹慎成事,又豈能成事,豈能於景略相比。在智謀,由於諸葛的神化,諸葛亮集遺失,使得真實的不可考,除了隆中對、出師表中的實在不多,其他如空城計、舌戰群儒、罵死王朗、草船借箭之類的又都俱不可信,所以還是不多的,且也未見高明,人家魯肅的"隆中對"就不見得差。而景略有借刀殺人之除慕容令(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使得英雄一世的慕容垂辛苦半生建下的江山因無賢子而轉瞬消亡;有勿南下、防拓跋、定內亂等等,其中沒有一個不是上好計策,絲毫不遜色於諸葛亮。

而今,諸葛為神,景略無聞,惜哉!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王猛去世,終年51歲,諡號武侯。王猛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如果他不早死,中國的歷史進程將會改寫

王猛臨終猶以前秦內部各族豪酋勢力為憂,以東晉為正朔所在,勸苻堅勿進攻東晉,但未被採納,因而有淝水之敗。

曾有現世學者如此評價王猛:“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

所以說,如果王猛不死,前秦或許走的更遠,苻堅和王猛一對君臣會更加偉大,大一統或許在他們手中即可完成、也不會拖到兩百年後的隋唐皇朝,歷史進程也會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