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誰是抗魏的主力?

三國時期,魏強而吳蜀皆弱,所以三國鼎立的前提是吳蜀聯合抗魏。那麼吳蜀兩國中誰的貢獻更大呢?下面以事實來說話:

吳蜀(雖然當時劉備還沒有得到西川)聯盟是在公元208年赤壁之前形成的,我們就從那一年算起。

公元208年:當時的劉備真的是很慘,用魯肅的話說“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當時諸葛亮說劉備還有一萬人馬,到不一定是在吹牛,恐怕是把炊事員之類的也算進去了。不用說,赤壁之戰的主力是周瑜為統帥的吳軍,劉備的軍隊只是配角。幸虧有孫權拉了劉備一把,要不然劉備、諸葛亮恐怕要到曹操的大牢裡啃窩頭了。

公元209年:孫權圍合肥,周瑜從上一年開始就在和曹仁爭奪江陵(有少量劉軍助戰),經過血戰,終於攻下。劉備在幹嗎?忙著擴充實力吧。

公元210年:周瑜死了,魯肅接任,勸孫權把江陵借給劉備,否則劉備根本沒有入蜀的通道。這一年,孫劉兩方都沒有跟曹操交戰。

公元211年:這一年,曹操的注意力放在西北,劉備忙著入川,至於什麼抗曹就別提了.

公元212年:曹操基本結束了西北戰事,大兵東來進攻江東..要不是孫權吸引住曹操的注意力,劉備還能取西川嗎?

究竟誰是抗魏的主力?

公元213年:曹操重兵壓向濡須口,孫權率眾七萬御之,相守月餘。當時劉備取蜀已經進入關鍵時期,幸虧孫權把曹操的注意力吸引在東邊.

公元214年:孫權親征皖城,破之.毫無疑問,這一年的還是東吳在獨立抗擊曹軍.

公元215年:孫權率領10萬大軍親征合肥,被張遼擊敗.但是也要看到,孫權的親征使曹操的注意力又轉向了東邊,要知道當時劉備剛得西川,情況可是““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孫權的北伐為劉備在西川站穩腳跟爭取了時間。

公元216年:冬,十月,曹操治兵擊孫權;十一月,至譙。 這一年是孫權獨自抗擊曹操。

公元217年:春,正月,魏王操軍居巢,孫權保濡須,二月,操進攻之。三月,操引軍還,留伏波將軍夏侯惇都督曹仁、張遼等二十六軍屯居巢。

備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辨。魏王操遣都護將軍曹洪拒之。這一年曹操再一次重兵壓向孫權,在撤兵的時候留下了夏侯惇都督二十六軍屯居巢。正因為孫權牽制了曹操大批兵力,劉備才有進攻漢中的機會。這一年劉備終於開始抗曹了,不過曹操只派了個曹洪拒之。總的來說,這一年抗曹的情況還是東吳佔了大部分。

公元208—217年,孫劉聯盟已經有了10年的時間,這10年是劉備集團發展壯大,建立並鞏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國(雖然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10年,也是孫權基本上獨自承擔曹操的強大壓力的10年。曹操也沒有閒著呀,劉備要去建立蜀國,曹操誰對付呢?還不是盟友孫權?這是因為孫權為抗曹大局考慮,基本上獨自承擔了曹操的壓力達10年之久,劉備才有建立蜀國的機會和時間。當然孫權這樣做主觀上也是為了自己,但客觀上卻是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另外馬超在西北和曹操的鬥爭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客觀上也為劉備爭取了時間。

究竟誰是抗魏的主力?

公元218年:這一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曹操也親自帶兵增援。這一年抗曹的主力是劉備。

公元219年:劉備在曹操的大批兵力被孫權牽制的情況下,以主力對夏侯淵的偏師,並在曹操來後堅守不出,終於拿下了漢中。然後是關羽所謂的“威震華夏”,再然後,關羽被孫權生擒斬首,劉備荊州丟了。這一年,抗曹的主力是劉備。

階段總評:從公元208—219年,可以說是吳蜀兩國的第一次聯合,一共12年。在這12年中,就抗擊曹操而言,以吳為主的8年,以蜀為主的2年,雙方各半2年。就規模而論,也吳國方面的規模更大,戰果更輝煌。即使是漢中之戰,曹操方面一開始只是夏侯淵的偏師,主力在東邊,後來曹操親去漢中仍然讓夏侯惇督二十六軍屯居巢,可以說大部分兵力仍在東邊。漢中方面曹操的兵力不但不佔優,而且很可能處於劣勢。關羽雖然有過所謂“威震華夏”,但水淹七軍的戰果、意義都無法和赤壁之戰相提並論。總的來說,在這12年裡,孫權集團對抗曹的貢獻遠大於劉備集團。

究竟誰是抗魏的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