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在新加坡還能存在多久?

荔枝大人V


14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做過半年交換生,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新加坡有了一些切實的感受。在新加坡,華語確實是處於一種勢微的狀況。

剛到新加坡,在校園裡,在商場裡,在餐廳裡能見到不少的華人面孔,但交流的開始一般都是先用英語,聊一會兒,如果對方可以流利使用漢語,就會使用漢語交流。

這也成了新加坡社會的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如果雙方不認識,交流的開始一般都使用英語。

這條不成文規定與新加坡的社會,國家認同有關。雖然華人佔了新加坡總人口的60%以上,但新加坡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要塑造自己的國家認同,疏離開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因而佔據人口絕大多數的華人就成了確定國家認同的關鍵,新加坡社會更強調使用英語,久而久之,華人群體也默認了這種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新加坡的年輕人雖然也使用漢語,但所學的漢語很不完整,無法很好地用漢語交流,乃至表達思想。在國立大學同當地的華人後裔用漢語交流,甚至還不如用新加坡英語交流來得順暢。

當然,新加坡目前還有大量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華人,漢語一時半時不會消失,但如果以目前趨勢,再過五十年,恐怕漢語就要處於一種危險的境地了。

你漢語會在新加坡消失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我在南洋理工學院呆過二十天,校園裡毫無疑問是英語的一統天下,課堂上和課外都是講英語。

也有例外,給我們上課的老師則是說漢語普通話。

但是他們給其他國家的學員上課依然是英語。

校園外呢?我就說一件小事情。

在一個書店我就看到兩個華裔小朋友,大概就是幼兒園大班的年齡,一邊翻看書本一邊聊著。

——I like this book, and you?

——so do I, it's interesting.

——ye, and the pictures are beautiful.

——so let's take it.

整個對話沒有一個漢語單詞。

孩子代表一個國家的未來,從這兩個小傢伙的交流用語,我們可以預測漢語的前景確實不是太令人樂觀的。


黔人東子


說一說我的感覺。我曾多次作為受邀作家去新加坡做講座。

2010年12月,受邀參加新加坡海外華文書展現場,那一次中國大陸應邀參加的作家,除了我還有楊紅櫻,我記得講座現場來的都是上年紀的人,年輕人幾乎沒有,因為他們基本不看華文書。現場的主持人是印尼華人,上過臺灣電視節目,國語說得不錯,但看不懂中文。前排的新加坡阿姨,倒是非常熱愛華文,在我的講座中多次提問,激動地說到張藝謀早期電影迎合西方歪曲華人女性形象。


講座現場


說實話,我的內心既苦澀又擔憂。苦澀的是在華人佔總人口70%的國家,說華文看華文圖書的人卻屈指可數;擔憂的人,時過境遷,當老一輩人老去乃至離開,還有誰來繼承華文。來到現場的這些人,也許是這裡最後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後來我路過新加坡市中心一條大街,竟有家華文小書店,書架上絕大部分是中國大陸出版的圖書,從傳統文化到流行小說應有盡有,收銀臺上還堆著最小說,我聽見身邊的華人孩子說的都是英語,頓時感慨:在華文圖書極為慘淡的新加坡,能有這樣一家華文書店真是讓人感到親切,但願一直經營下去。不知現在是否還在。

新加坡中心大街上的一間華文書店


上個週末,作為海外特邀作家,參加新加坡“閱讀節2018”,這次的感覺和八年前有些不同。開幕式上,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是位印度裔,他向我瞭解中國數字閱讀的情況,我說中國的數字閱讀與實體書都很繁榮。我一共有三場講座活動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舉辦,人很多,有中年人,也有上了年紀的人,但少男少女還是比較少。

新加坡“閱讀節2018”


我從一千年的中國通俗文學說到一百年的新文化動的嚴肅文學,再說到郁達夫先生流亡南洋,以及《鎮墓獸》(我最近的一部歷史懸疑小說)開頭所引用的老舍先生的《斷魂槍》對於中華文明要被取代的憂患意識。我還說到華文閱讀與寫作在新加坡的斷層與後繼無人,這是我一直擔憂的。

回來的時候,我翻開了一位年逾七旬的新加坡本地華文作家送我的那本書,正好翻到最後一頁:

“這華文、華語如今在全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受重視,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加以維護它,在新加坡這裡,這個問題還顯得十分尖銳,因為還有一大群人尤其是年輕一代都認為華文華語並不比英文重要,這顯然是十分短視的看法。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有義務和責任去將它扶植起來,再讓它茁壯成長,讓這棵我們華族子弟引以為豪的參天大樹能在未來十年或一百年堂它更為枝繁葉茂,永遠屹立在有華族子民生活的地域,更要讓它生生不息,世代延續與永存。”



華人華語,拳拳之心,亭亭如蓋。無論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希望中國的語言文字永續。





蔡駿


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以外,華族比重最高的國家,新加坡目前共有三個重要民族,分別是:漢族,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4.1%,是新加坡的第一大民族,馬來族,佔新加坡人口的13.4%,印度族,佔新加坡人口的9.2%,其他少數族裔佔新加坡約1%的人口。



在東南亞地區,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新加坡一樣華人佔比如此之高,也正因為如此,漢語和漢字在新加坡才變成最重要的語言和文字,這其中,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也正是李光耀,把漢語推到了今天如此尷尬的地位,作為一個多遠文化共融的國家,新加坡講究融合共生的民族準則,所以,漢語,馬來語,印地語並沒有因為人口的多與少而逐漸強大或式微,李光耀作為家族出身於中國廣東的新移民,他的中國情結在早期執政期間是有表現的,在競選新加坡領導人的過程中,李光耀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用漢語和中國地方方言中的閩南語進行演講,李光耀的漢語水平還不錯,作為一個從小接受英式教育的國家領導人來說這很難得。



上一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始發起漢字簡化運動,推出了基於繁體漢字的簡化版,新加坡政府知道後積極響應,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新加坡正式引入簡體漢字並在全國推廣,新加坡至此成為除了中國大陸之外第二個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簡體漢字,對新加坡影響可謂非常深遠,李光耀在這一點上是很具前瞻性的,因為簡體漢字的普及,新加坡年輕一代華人學習漢語更加的容易和入手,這有助於他們改變過去對漢字複雜的比劃的原始觀念,漢字的簡化是在基於漢字字意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改良,初衷還是為了提高識字率。



漢語最終沒能成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也和李光耀有極大的關係,李光耀從小在曾為英國殖民地下的新加坡長大,從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他的父母也都講英語,他中學就讀於新加坡的頂尖英語學校萊佛士學院,高中畢業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作為一個深受英國語言,文化影響的三代華人學霸,從小接受英國教育的薰陶成長了他之後在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的重要原因,李光耀本人也在他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裡詳細說明了新加坡要搞雙語教育的初衷,“雙語是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礎”“出於政治和經濟因素,必須把英語作為我們的工作語言”,英語的普及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因素,變成了關乎人們遠大前程的重要砝碼,因為這些優勢,英語在新加坡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李光耀也在他的書中為此感嘆到“很少有哪個國家奉行兩種語言如此迥然不同和毫不相關的雙語政策。”

但華人群體在新加坡是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的,新加坡要走向國際化,新加坡要變成世界金融中心,著名的港口,就必須要提升英語這個目前世界第一大普及語言在新加坡的地位,如果僅僅是強行的要把英語取代新加坡當前所有的通用民族語言,也許這個移民國家早就分崩離析了不復存在了,萬幸的是,儘管英語已成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但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同樣牢不可破,廣大新加坡新老中國移民一直都在堅持著漢語文化教育,漢語同時還是新加坡的第二官方語言。

漢語在新加坡永遠都不會消失!


大國布衣


華語在新加坡還會存在,但重要性恐怕會進一步減弱。

華語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之一,另外三種是英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反映了新加坡四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歐亞裔)的人口構成。

雖然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70%,但憲法定明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這是歷史使然。不過,除馬來族外,大部分人不會說馬來語,形成了新加坡“大多數國人不懂國語”的獨特現象。英語才是新加坡的主要行政、教育和工商語言,也是各族之間共通的“普通話”。

新加坡教育奉行雙語政策,即學生必須學習兩種語文——英語和母語。母語即各族自己的“民族語”。一般而言,新加坡華人學生學習華語、馬來學生學習馬來語、印度學生學習淡米爾語,但也有特殊情況,例如混血兒可以從父親或母親的母語中選擇其一學習。

因此,按道理只要新加坡繼續保留四種官方語言,繼續奉行雙語政策,華語就會繼續存在。不過,雖然新加坡年輕人在雙語教育制度中成長,但華語水平只停留在很基本的水平,大部分人無法很好地閱讀、書寫或理解華文。

根據2015年官方所作的住戶調查,新加坡在家說英語的家庭比率,首次超越在家說華語的家庭。華語家庭減至34.9%,英語家庭增至36.9%,主要以方言溝通的家庭則減少至12.2%。

因為英語已成為新加坡人的主要用語,其他語文都只能扮演次要的角色。相信未來華語在新加坡的社會功能和實用價值,只會越來越微小。


新加坡眼


新加坡的華人佔其總人口的的75%以上。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很多華人到了南洋謀生,主要是廣東和福建人。後來新加坡獨立,不過新加坡的憲法規定馬來語為國語,但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為英語,政府機關、學校、企業等都是用英語的,只是在民間,由於以華人為主,所以流行華語。華人一開始主要用粵語和閩南語,後來由於中國大陸的發展,普通話得到推廣而地位越來越重要,新加坡為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語言而提倡說華語(普通話)。新加坡有個電視8臺就專用華語。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年輕人基本都會說中文,因為年輕人都系統的接受了正規教育。而從小學開始,除英語之外的外語就是必修課,直接影響到以後能不能讀到好學校。而如果是華族的後裔,毫無疑問的會選修中文。另外由於和中國的密切關係以及經濟往來,中文絕對是年輕人努力要學好的,就跟我們為啥要學英文一個道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年屆四十才開始學華語,並且70年代照搬中國簡體中文拼音表。雖然那時還沒建交(1990年才建交)因為他深知中國底蘊以及中國人的毅力肯定以後會崛起!到現在看到了中國崛起。自然而然也會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

這是一位新加坡媽媽與兒子的對話。


總結下來一直會存在下去的原因

第一:寫入憲法雙語教育

第二:七成以上都是華人

第三:很多歌手明星例如:林俊杰,孫燕姿,立威廉等等全部以華語演唱流傳也起到一定推廣作用。

第三:中國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看法。如有欠缺,望指出。


三槐堂瑤瑤說天下


漢語存在多久說不好,但越來越少用是肯定的。對這個問題談兩個方面:

第一,漢語在新加坡始終不是官方主流語言,這有歷史原因。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新加坡的歷史,他們獨立也就只有50多年,二戰後是英國人管轄,當然官方語言是英語。雖然漢語也是官方語言,但如果想“往上走”的話,英語是必需的。這就養成了到處都在說英語學英語的氛圍。

這就如同其他英國殖民地一樣,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等,老百姓都說這個,但是上層都說英語。你要進入上流社會或者進行科研等體面工作,必須要用英語。那麼英語氛圍當然就發展起來了。

之後60年代有一段時間,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既然是馬來西亞的土地,那麼當年當然官方語言就是馬來西亞語。雖然很快分開,但新加坡至今也有三分之一人口是非華裔,他們不會說漢語,只會說馬來語,印地語和英語。因此新加坡華人和他們交流基本也是用英語。

第二,現實原因是新加坡畢竟是一個國際大都市,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是更國際化。

這點其實好理解,一個地方越開放,語言的國際化就越重要。比如以色列,是一個全世界猶太人的移民國家,那麼這些移民剛到當地,是不會說以色列的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的,怎麼辦?英語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在以色列地位就確立了。

如今到以色列,任何標誌牌都是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都有。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國際場合發言,很多直接用英語。新加坡也類似。

英語既然在國際上都吃香,英國又對新加坡統治過,當然英語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漢語相對式微是可以理解的。

木叔再講個故事做例子吧!

幾年前去新加坡的時候,打交道的都是華人的時候,用漢語沒問題,特別是很多政府官員其實漢語能力都不錯,用漢語談事情,還顯得比較親熱。

但有的場合還有馬來人和印度人等參與討論,漢語沒辦法說,只能說英語。所以木叔在當地的幾天裡,雖然放眼望去都是華人面孔,但卻習慣了用英語和他們交流。這就是環境使然。

目前新加坡老一代說漢語的人逐漸凋零了吧,第二代人有些幾乎不怎麼長篇大論用漢語了,第三代第四代用漢語可能會更少。這就如同美國華人移民差不多吧!

不過也有漢語說得很好的新加坡第二代第三代啊!這和家族傳承也有關係!

比如孫燕姿!哈哈!


你如何看待新加坡的漢語?


木春山談天下


有新加坡就有華語!



無疑華文地位在新加坡日益貶值,這與兩地間日益仇化也有關係!


了不起的深吹


目前,新加坡教育體系強制每個人學習自己的母語。(根據自己的族裔)所以新加坡華人大部分都能用普通話交流,年青一代更是如此。目前新加坡的華人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5%。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可能會使新加坡更願意保持華語水平,無論是從政府職員還是普通個人。李光耀已經40歲了,還在學習華文。現任總理李顯龍的華文更是好到不行。


所以有理由認為,新加坡華語極有能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華語有可能重回歸新加坡語言中心,三大趨勢可以證明:1、中國將重回世界中心的趨勢不可逆轉,人強不如勢強,華語將會迴歸新加坡中心。2、華語在歐洲、北美、非洲、亞洲、拉丁美洲風起雲湧,有75%華人的新加坡會不說話語了嗎?3、華語是人類社會最精美、最精練、最科學的語言,現在已經引起了世界上多個國家關注,無論是新加坡的政界,還是民眾都不可能放棄華語的。所以相信:華語十年內將重歸新加坡語言中心。


一葉知秋zb


中國強,華語盛,中國衰,華語敗。這是鐵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