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布雷?

星座连连看


《大决战》三部曲讲述了解放战争战争的三大战役,然而其中两部都有陈布雷的出现,一个文人能够出现在战争片中,可见不简单,纵横今天就来简单讲讲民国第一文胆陈布雷。

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浙江慈溪县人,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是民国时期颇为有影响力的人物。

陈布雷年轻时是一个思想活跃,具有革命精神的人,对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丧权辱国行为十分气愤,当了记者后开始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在武昌起义后,陈布雷就开始写文章声援革命,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1911年10月到1912年1月,三个月的时间,陈布雷发表近百篇评论抨击清政府,歌颂革命,对于当时开启民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后陈布雷加入了同盟会。

1920年陈布雷到上海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并且担任一些报纸的主编,善于分析时事的陈布雷逐渐成为上海报界的新星,尤其是陈布雷这三个字,更是“一字千金”,陈布雷源于他的笔名“布雷”,意思就是“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

与蒋介石之间的“情投意合”

有鉴于陈布雷当时的影响力,很多人都想拉拢陈布雷到自己的阵营为其摇旗呐喊,但是陈布雷都不为所动,1927年对于中国革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对于陈布雷来说也是命运转折的一年,在此之前,陈布雷是一个文人,在此之后,陈布雷是一个政客,改变陈布雷命运的就是蒋介石。

当时陈布雷到南昌见到蒋介石后,对蒋的印象很好,蒋介石急需演讲稿,陈布雷按照蒋介石的口述,稍微润色就成了著名的《告黄埔同学书》,从此之后陈布雷就成了蒋介石的御用文人,蒋介石有需要对外发言的稿件,一律都要经陈布雷的手,蒋介石1927年被逼下野,随后陈布雷也辞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一职。

宁汉合流后,陈布雷再次回到老蒋的身边,1928年为蒋介石起草了《祭告孙总理》演讲稿,将蒋介石的描述为孙中山合法继承人。

我们看到蒋介石日记与蒋介石对外公告的文风截然不同,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陈布雷在给润色。

因此蒋介石对陈布雷十分重视,这一点也可以看鲁迅,鲁迅经常抨击民国政府,蒋介石虽然多次警告,始终没有下死手,对于陈布雷,蒋介石有难得的尊重。在《大决战》中有一个镜头很深刻,就是陈布雷和蒋介石在一起,想要抽烟又有点拘束,蒋介石说,在我这里,你不用那么拘束,就能看出二人之间的关系。

陈布雷最后为何要自杀

在职务上陈布雷后来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一个文人能够在政治上取得的最大的成就,蒋介石都给了陈布雷。

对于陈布雷来说,做再大的官也改变不了其文人的本质,实际上从政并不是他本来的意愿,因此在国民党权力中枢中,没有卷入到争权夺力的斗争中,因此更得老蒋器重,实际上老蒋对陈布雷越重视,陈布雷越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陈布雷作为一个时事评论出身的政客,对于政局是十分了解的,针对国民党到底是如何失败的,他简直太清楚了,只不过他没有办法对国民政府的性质做出改变。

陈布雷和鲁迅作为同时代的文人,却走上的完全不同的路,实际上陈布雷应该是羡慕鲁迅是光看病,不给开药方,他是知道怎么去治,病人却不肯吃药。

陈布雷的自杀并非是以死相谏,而是过早的看到了未来,想要以死去逃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失败。


史论纵横


在我看来,陈布雷本就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乱世江湖,身不由已,成了一个著名的悲剧人物。

他出身于诗书传家的仕宦门庭,生长在新旧时代的夹缝,有着“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也有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特操,同时脱不下“士为知己者死”的愚忠意识。看《陈布雷回忆录》,我总感觉,真是“性格即命运”,总觉得正是这三点性情因素,让他得以被柄政者看中,平步青云;也让他最后在王朝的宫殿坍塌之前,自愿选择了陪葬。

他后半生始终处在权力的中心。他是蒋氏最信任的人,“重大决策莫不商于陈”。但他这个人,有士大夫气,是真正清高的,存风骨,留底线,并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且避之唯恐不及;但他对国事天下事,也从来都不会置身事外,泰然作”神州袖手人”,最终的自然逻辑,当然是为权力所吞噬。那是一个政治和社会生活都极其不正常的年代,不仅不允许你做一个“英雄”,连只想做一个”人”的愿望都戛戛其难。

只知独夜不平鸣,春鸟秋虫自作声。风蓬飘尽悲歌气,布雷毕竟是书生。他的立身出处,他的动静语默,他的人生态度,他的价值选择,迂腐也好,单纯也好,生死也好,悲喜也好,多少都是一种书生意气使然;这种书生之气,也让他的损失、伤痛与忧愤,似乎都要比一般人来的更加的深广,更加凄切 。

他不是一个坏人,也不应该承受这样的凄风苦雨的苦痛,家破人亡的结局。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在民国时代的所有御用文人中,他大概是得到后世最多同情的吧。


就我个人浅寡的阅读体会而言,与其说陈布雷是殉于蒋家王朝,不如说他是殉于传统纲常的“道”与“义”,还有多灾多难、四海干戈的现代中国。


(图:陈布雷与陈诚,二陈号称蒋氏的“文胆武将”)

从政从来都不是他的夙愿。他所以后来涉入侯门,完全是报国的道义和责任感所驱动。他出生旧家庭,但是受的是新旧兼具教育,人生40岁以前,他那么热情地投入新闻界,满怀启蒙理想,藏身上海,口犁笔耕,以撰写社论、时评为职志,以敢言无忌著称,声名鹊起,是“第一流的政论家”,与张季鸾并称南北双壁。他的真正志向,是读书人本位的“言论报国”。后来的卷入政治,从他回忆录看,实是对国民革命有认同感,认为政治救国更为速效,所以应召从政。他的选择转变,不是为一己权力,而是服从救世理想的,也因此,当时事稍有安顿之状,他多次请求辞职,也始终在权力中心中保持超然之态,志在做“无名英雄”,连“名字都不愿见报”。

(图:陈布雷爱女陈琏,后死于非命)

愚忠的思想,他应该也有,但绝非可以完全主导他言行乃至生死取舍的价值观。蒋氏很看重他,不是当他做幕僚甚且臣仆看,一直有“执弟子礼”的意思和谦恭,称呼他也从来不直呼其名,而恭为“布雷先生”。陈氏对于这一点,不会没有知遇之情,也不会没有感激之意。但他的价值观念,是新时代的民主平等观,而并非是封建王朝式的,所以他对与蒋氏的关系认知上,绝不是君臣主仆的架构,是公私分明的。这一点,我们今天看《陈布雷回忆录》,还有陶希圣、陈立夫等人的记述文字,并不难辨析明白。


1948年11月12日那个深夜,他吞服大量安眠药,气绝于凌晨,终年59岁,身后仅留有存款700元。后来,香港那边有文章说他是对蒋“尸谏”,是“愚忠”,衍为流行说法。实际上,他的秘书蒋君章、他的同事陈立夫等人早已说明白绝非如此。

图:陈布雷与小儿子陈砾。陈砾后来也死无其所)

他的死,是死于对国家的绝望。他的秘书回忆说,临死前的数月,他每日公余,都站在后窗眺望。那里看出去,是山西路,能看到日常出入的百姓,而那时,社会已然饿殍横呈,每日街上都有抢米风波发生。陈布雷每次静站,表情凝重,若有哀凄之色,无语而退。

写于那个深夜的遗书中,他如此写道,“我鉴于自身体力精力脑力之衰弱,实觉已不能再对国家非常时期作丝毫之贡献,偷生人世,已无意义”;他最后叮嘱子女后代,“汝等务必尽忠于国族, 自立于社会,勤俭正直,坚忍淡泊,以保我家优良之家风”。

(图:陈布雷在台孙子陈师孟,后在台成为著名分裂主义者,恰成为陈布雷遗嘱的讽刺)

他实在不是为愚忠而死。他是为国而生,为国而死。


最让我感慨的,其实不是陈布雷一己之身的命运,而是他们家族百年来造化弄人到可谓荒谬的曲折路程。

陈氏本人,自是铁杆国粉,不惜与之偕亡;他子女八个,却没有一个继承者,相反竟有4个儿女是敌方阵营的潜伏分子,其中爱女陈琏及幺儿陈砾因此受尽凌辱而死;现存的一个孙子陈师孟,竟然又摇身一变,成为对岸鼓吹毒立的第一旗手。一门三代,即亲即敌,让人啼笑皆非。这种家族的分裂和反差之剧,中国历史上,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应该也是找不出第二例的。

陈布雷也好,陈氏家族一门也好,他们的命运,岂止是一家一姓之事,实是中华民族百年来辛酸、苦难、悖谬的缩影。真是“一家担尽古今愁”吧。

2018,7,29, 晚

感谢阅读。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若有其它看法,也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1948年年底,发生了一件让众多国民党大员极其震惊的事情,有着“国民党第一支笔”、“总裁文胆”、“领袖智囊”的陈布雷自杀,这无疑是对老蒋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为老蒋“执笔”长达二十多年的陈布雷究竟为何自杀呢?其实既有老蒋的原因,也有陈布雷自身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陈布雷和老蒋的关系了,陈布雷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文人,有着极高的文学涵养以及革命理想,所以他把自己一身的本领交给了老蒋的国民政府,而老蒋在很多地方的发言基本上都是布雷先生为其写稿,尤其以抗战宣言最为著名,写到“如战端一开,地无南北,人无老幼,全民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但是他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在与老蒋几十年的相处中逐渐变味,他所一心追随的“老蒋”已经不是那个实行孙文之三民主义的革命者,但其却身为文人,又被文人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所限制,那便是忠诚。



老蒋一生对陈布雷极其尊重,视其为家人,而陈布雷也用一个文人的忠诚来回报老蒋的知遇之恩。从北伐成功到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兢兢业业,为老蒋是鞍前马后,他生活朴素,只抽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相比于其他国民党要员的醉生梦死,陈布雷显然是个异类,或许在国民党腐败到骨子里的时候,陈布雷依然是那个一心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文人。



而他的自杀,我认为是一种解脱,是一种他自己选择解脱自己的方式。他见证了国民党的崛起,见证了老蒋的辉煌,但同时也见证了老蒋的失败,他本身就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总是用一个文人特有的方式效忠着他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腐败他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而迫于各种因素,他的笔已经不是那个为抗日而激起四万万五千万国人热血的笔,反而成为了为腐败政府服务的笔,在这种情况下,文人自有他报效国家的方式,不能尽忠,以死相报。

总的来说,布雷先生抛开政党的偏见不谈,他的人格是值得任何人去尊敬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才是他效忠国家的方式,而老蒋显然让这支笔失去了光芒。在其死后,老蒋评价“当代完人”,确实,布雷先生当之无愧。


历史之绝唱


陈布雷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书香门弟的封建家庭,少年饱读诗书,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府。身怀救国之志,曾写文高度赞扬辛亥革命,在1912年上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经过几年的验证,得出只有“三民主义"才可救中国的理念,并在1917年加入国民党,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



在国民党内的知识份子中,由于他的文彩出众,被蒋介石纳为智囊(文胆),成为总统府第三侍卫室主任,蒋介石大多数的讲演稿出自他之手。他一生清廉,生活特别简朴,从不收受礼品。据他随从人员回忆,他每天吃的都是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两盘青菜加一盘荤菜,工作人员有十多人,他限制每天肉食品不得超过1公斤,除开三餐主食,他工作到深夜也不配备其它食品。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出入时衣冠不整,他也全然不顾。有一次他老乡探望他,送给他两只乌龟,让他补补身子,他坚决不收,厨子看他一副病态样子,瞒着他收下,把它熬成汤送给他吃,结果他发火硬是不吃,最后其他的工作人员沒办法,才把它吃了。


在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时期,他每天工作时烟不离手,沉闷至极,未曾笑过,尤其他的女儿陈琏与女婿袁永熙加入了共产党,蒋介石找他谈了次话,告诉他实情,要他严加管理,并释放了他的女儿与女婿。此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他也沒有过份干涉他们,要他们快速离去。随着解放战争的暴发,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丧失民心,招至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在风雨飘摇的1948年,是国民党走向衰退的终点,陈布雷在自杀的当天,拖着病态的身体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写好遗书,一封给蒋介石,另一封给家属,还有一封给办丧事的人。陈布雷把事先准备好的大量安眠药吃下,最后不治身亡。蒋介石看了他的遗书,泪与雨下,泣不成声。国民党政府将陈布雷举行了国葬,被誉为“当代完人”。究其陈布雷的一生,不愧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个早期的爱国者,他一生清廉,没有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一个实实在在的清官,在民国时期,“当代完人"的称谓实至名归!


夏普洱


提起陈布雷,就不能不提他的女儿陈琏(共产党员),两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可是父女却是相同的人生结局,都是死于自杀。陈布雷1948年服用安眠药自杀,20年后,1968年陈琏从上海的高楼顶上:跳下自杀。不知她死前有没有想起昔日父亲的尊尊教导“你不懂政治,不要无知盲从,早晚你会后悔的”。仰天地正气,伐古今完人。女儿女婿都是共产党,他们被扑后,蒋介石看在他的面上给放了。陈布雷死前已经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他自杀虽是“以身许国”,但多少也带着些许“无奈的抗争”。



Airforceone503


蒋介石“背后的男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总裁智囊”、“国民党第一支笔”,民国时期的报业大佬(曾任多家报社的记者和主编)陈布雷极具才华,文化涵养极高,有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他依靠自己才华成为了蒋介石背后的男人,1935年开始任蒋介石的侍从主任和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抗战宣言:“……如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陈布雷与陈诚)

陈布雷一生为人谦恭、低调,毫无戾气,作为蒋介石的幕僚,他恪守为臣之道,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在工作上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在政治上,为官清廉,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而私德方面更无可指责。

放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时候,他常常烟不离手,每天都愁眉苦脸,未曾笑过,尤其是他的女儿、女婿加入共产党以后,对他打击很大,蒋介石将其女儿、女婿释放后,交他严加管教,他没有过分去干涉她们,而是叫她们速速离开(有可能他也对当时的国民党失去了希望)。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拖着病态的身体走进办公室,写了三封遗书,一封给蒋介石,一封给家属,一封给办丧事的人,然后服安眠药自杀,蒋介石看完遗书后泣不成声,称其为“当代完人”。


司马长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是文人爱国的方式,这是陈布雷爱国的方式,如果用一句话评价他的一生,那么我认为他担得起“民国第一君子”的称谓。

陈布雷的一生怎么说呢,他为了所谓的知遇之恩被一个人羁绊了二十多年,并且为这个人鞍前马后二十多年,他陪这个人打军阀、打红军、打日军、打内战。这中间有让陈布雷热血沸腾的事情,但也有让他深深厌恶的事情,而陈布雷在这个人的面前,他别无选择,因为这个人是他的“领袖”,那个人便是蒋介石。



老蒋一生视陈布雷为高级幕僚,对其从来是尊敬有加,一向称其为先生,而他们二人的相识相遇也颇有一番曲折。在老蒋北伐挥师入沪之际,便听闻了陈布雷的大名,做为报业奇才,他的文笔早已经被老蒋看在了眼里,因而又上演了一幕三顾茅庐的情景,做为文人,陈布雷是不愿意从政的,但在老蒋多次诚恳的请求下,陈布雷仿佛看到了希望,于是他决定了从此追随老蒋,此后一生没有回头,直到以死相报。



陈布雷一生最让人费解的事情便是他选择了自杀,而他自杀时却是国民党即将溃退之际,而老蒋的黄埔爱将自杀的都寥寥数位,做为一个文人,他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其实从陈布雷一生的理想、抱负来看,他除了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文学素养之外,他身上还有着极其鲜明的文人骨气,即使老蒋后期为人民所抛弃,但面对其失败,其虽然常常是深恶痛疾,但他却不愿做二臣,或许只有一死方才解脱。这是一个文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哀之处。



纵观其一生,他为人清廉又不为名利所动,对于自己选择的领袖是绝对的忠诚,他埋头苦干自己分内之事,或许只有在深夜才会对国家命运而忧心忡忡,他的笔锋芒毕露,能让四万万同胞共御外辱,他执笔为国是国家民族的幸运,但却又是他的不幸。这支成就老蒋辉煌的笔,最终也见证了老蒋的失败,在其死后,世间再无这般“君子”。


睥睨职场


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后,因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首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不久,又回宁波效实中学任教。

1920年,在上海参加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转到上海《商报》做编辑主任,所撰评论,文笔犀利,对北洋军阀和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孙中山赞扬《商报》“是忠实的党报”,“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时事评论,有的还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响导》周刊转载。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了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加以推崇,称“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驱使,而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正是理想人选。1927年,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深受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激情四射、文采飞扬的《告黄埔同学书》,令蒋很为满意。同年陈布雷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


李三万的三万里


1948年11月13日,蒋介石贴身侍卫官、“文胆”陈布雷怀着对蒋家王朝的无限绝望,吞服安眠药而亡。


陈布雷从报业才子到蒋的御用文人,从慷慨激昂的民主战士到蒋的忠实信徒,内心一生充满糾结,充满矛盾,最终自杀求得解脱,充满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陈布雷青年时期是热血澎湃的民主革命的文化战士。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拥护孙中山民主共和政策,鞭挞封建帝制,为民主革命宣传造势。他的文章热情洋溢,指点江山,激人奋进,极富革命精神,受到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的一致好评。很快陈布雷在业界崭露头角,被称为“报业才子”。

北伐时期,蒋介石念其才华力邀陈布雷为已所用。当时蒋是北伐军领袖,民主英雄,意气风发,人气正旺。面见陈布雷时,蒋谦和有礼,表现出求贤若渴之态,陈布雷感念蒋知遇之恩,从此对蒋一生忠心相随,至死不渝。

抗战时期,蒋的一些富有鼓动性的抗日演说大都出自陈布雷之手。这些演说慷慨激昂,使人热血沸腾,激发了全民抵御外侮的斗志,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名句流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蒋的文胆,陈布雷在舆论宣传方面必须与蒋保持高度一致。在蒋的授意下,陈布雷也撰写了大量反对共产党,编造谎言粉饰国民党的文章。陈布雷出身新闻记者,追求的是客观公允。从政后的人为内幕与内心初衷相悖。而为了政治的需要,又无法拂逆蒋介石。词不达意,言不由衷,陈布雷内心充满痛苦。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惘顾民族大义,悍然挑起内战,为万夫之指。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军官争权夺利,加上蒋介石指挥无方,国军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步步消灭着国军的有生力量。国民政府垂死挣扎,陷于风雨飘摇之中。陈布雷面对这无可挽回的颓势,心忧如焚,万念俱灰,对蒋已完全丧失信心,自杀弃世。

陈布雷一生温良谦恭,为人低调,毫无戾气,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在私德方面无可指责。但他又是一介书生,胸怀浓烈的“君子死知己”情结,他深陷对蒋的感恩之中,竭尽心血毕生服侍一主,为恩情所困,终生对蒋毕恭敬,言听计从,在蒋大势已去时,以死相报。

陈布雷品格可谓高洁,可惜心中并无坚定政冶信仰,对蒋痴心愚忠。身世飘零,文胆凋落,可悲可叹!


沉静的海


过渡时代有过渡的人,也有过渡的性格。陈布雷是一个颇具传统士人品质的书生,士为知己者死,一生战战兢兢同时又身居枢密,辉煌背后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明珠暗投尔。

可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靠着自己的文笔,成为了蒋介石的文胆,爱好文学风雅但不是附庸。可惜,没有成为艺术的附庸,却成了政治的附庸。陈布雷还是有一些底线的。在高层的派系斗争中,还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屑与污浊官员为伍,以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气质与腐朽的国民党政权相抗争,最后自杀而亡,给人留下无限感慨。

陈布雷毕业于浙江大学,早年就是文笔极佳,才华横溢,1912年孙中山的演讲稿《对外宣言》就是陈布雷由由英文翻译成《告友邦人士书》的,陈布雷最为擅长的是写评论性文章,往往能够针砭时弊,切准了时局的脉搏,反映社会的心声。1927年,经其堂兄陈屺怀的引荐,陈布雷结识了蒋介石,蒋介石一眼就相中了其才华,称文能婉曲显豁,善于达意,这样陈就留在了蒋介石的身边,蒋介石一生中的重要文稿,大都是蒋介石口述大意,陈布雷起草,挥毫一气呵成。

陈布雷遗书

如《告黄埔同学书》、《祭告孙总理》、《最后的关头》《共赴国难宣言》,影响巨大,其中《祭告孙总理》一文,情真意切,情怀深远,奠定了蒋介石孙中山的继承人地位,而《最后的关头》向世人宣告中国民族在日本人的侵略下永不屈服的决心和意志。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陈布雷看透了蒋介石的本质,但还是死心塌地的追随,称“就像出嫁的女人,从一而终”。然而,陈布雷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差距太远,即使在处于不胜寒的地位又如何,也会有许多无奈。秉持入世精神,为国为君分忧。

可惜选错了人,蒋介石并非明主。陈布雷在压力与失望之下,最后抑郁自杀而死。本期特约作者.一碗凉粉,对原文有改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