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名臣魏徵敢说真话,而且结局还可以,对此你怎么看?

用户破局思维攻心文案


魏征跟李世民的君臣是千古典范,一个敢劝,一个能听。如果魏征碰不到李世民,魏征就不能成为魏征,李世民碰不到魏征,估计也难成为李世民。

而这其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魏征是个直卧,直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史书里就记载了: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唐太宗李世民刚登基那会儿,对建设新型帝国主义社会完全没有经验,于是,数次把魏征叫卧室里,请教各种姿式的优劣。而魏征经验丰富,懂得各种模式,性子又很直,一直没有弯过。

可是,在数年前,脑洞老师看到蔡康永的一本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才恍然大悟,魏征直个屁啊,他明明是弯的!

亲们知道,蔡康永是很会说话的一个人,你跟他聊天,无论聊什么难堪的话题,但说起来,总是那么轻松惬意,从来不会有争吵的时候。

魏征其实也是超会说话的一个人,他坚持跟李世民找碴十多年,批判过的话可以出一本砖头厚的书,可总是那么让人心悦诚服。被骂成狗了,还要点头点赞。

这两人,至少在说话艺术上,有一点相像。

比如蔡康永说:把说话好,是最划算的事。

蔡大师对口活的重要性给出了再没有更高的评价。

魏征就是这样干的,这位仁兄,打仗不会,管理也一般,经济更是外行。但人家就是口活好啊。

一开始,魏征还是一个小道士,颜值不高,学历为零,武力比豆腐还渣。

看看唐初那些牛人:房玄龄、杜如晦、李密、徐世勣,李靖等等,哪个不是特长生啊,咋一看,哪有魏征发挥的机会啊。可他就是口活好。

那年,魏征刚跟着瓦岗寨老大李密投靠唐朝,因为没啥门道,工作一直没安排,魏征一看,自己揽工程啊,他自我推荐到黎阳找到瓦岗寨老二徐世勣,吃了顿撸串就把徐世勣给说跪了。

玄武门闹腾之后,魏征跳槽到秦王府,又把原太子宫的人给说服了。

这就是天生的统战人才嘛。

到了后面,唐太宗说,我有二把刀,一把给最爱的房玄龄,一把给最亲的魏征。

拿着刀,魏征对“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这句话,简直不能同意再多了。

我们再举一个栗子,蔡康永说: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很懂说话。

丫的魏征就是这么干的啊。别被印象中的魏征骗了,以为魏征就是喜欢跟人抬杠,跟人说话一定要赢。

其实,情商高的人从来不抬杠,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先认错的那位。

比如有一次,有人告了魏征一状,说魏征包庇亲戚。李世民很高兴,这丫的平时总挑我的毛病,可逮住他一回了,马上让主持纪律工作的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

查了一下,温彦博回来报告,说查不到。不过……

看,官场杀人刀就藏在这个但是后面。

“魏征既然是我大唐员工,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没有避嫌,所以被人诽谤,所以也是要批评的。”

李世民很高兴,连连点头,说把这个文件发下去,让魏征反省一下。李世民还特地说:“以后,要注意点言行,再被人告就是你的问题啦。”

我被诽谤,也是我的错?

魏征大大方方承认了,我确实错了,我确实不注意言行。但是,我这是为国言行不当啊。

因为咱们当大臣的,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跟皇帝协调,要是只管自己的步调,那就没办法跟皇帝同步了啊。

哼,你牛,你检举我,你挑我刺,我先认下这个错,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打败你。

碰到指责,不如先承认错误,再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为自己辩解,这样,比直接的反驳往往更有效果。

李世民刚才得意洋洋,现在一听,马上点头:我错了,老魏你说得对。

我们再举第三个栗子。

蔡康永说:不想交浅言深的话,应该避开地雷。


这不正是魏征干的事情吗?亲们通常以为魏征什么时候都敢谏,但其实,老魏也不碰雷区的。

到了晚年,李世民有点事情想拜托一下魏征:帮我照看一下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生了好几个儿子,都挺能折腾的,比如太子李承乾,经常干一些出格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魏征同志经常批判老板,但从来不批判老板的儿子。而且魏征也不想管太子的事情。

嫡位之争,历来就是五万伏电压的雷区,让老魏干,老魏没什么傻。况且,老魏门儿清,他跟李世民就是老板跟打工仔的关系。说交情深,那都是工作上的。论私交,其实浅得很。老魏才不会笨到去管老板家的家事。要请人管,你找你的玄武门班底去。

后面,有些大牛人管了,比如长孙无忌,比如褚遂良。

长孙无忌最后是用绳子把自己勒死的。褚遂良先是被贬到长沙,后又被贬到桂州,最后贬到了爱州,那个地方……反正已经到越南了。

还有很多口活高技能,魏征也玩得很转,比如这一条:

批评之前,永远先赞美一下,而且永远不要用第三者来打比方。

到了唐太宗的晚年,这位仁兄就开始有点放纵了。什么奢侈的事情也干起来了。这咋劝呢?

要不,干脆横下一条心,说李二啊,最近我观察你跟商纣王差不多呢?你跟你UNCLE杨广一样呢。

那结局只有二个字:征,卒。

人家魏征才没那么直呢,人家是弯着说的。他说老板啊,我记得以前,您干得特别好,特别能听进去劝,什么奢华的东西也不太搞。最近就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这明明就是幼稚园老板忽悠小朋友的话嘛。

其实,在自尊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孩子,你不能踩着对方的自尊,还让人家认同你。有时候,我们需要像幼儿园老师一样,把批评当成赞美来说。

说直话,说难听的话,说尖酸的话,这不是本事,这只是失态,按林语堂的话说,这只是破相。

但有时候,李二确实有点不省心,想赞美也找不到亮点,那咋办。

那就拐个弯说吧。

贞观十年,李世民修了一座高楼,领着魏征到楼上,说了一句话:“征,你看到了吗?”

魏征不理他。

李世民又问:“你再看,明明可以看到昭陵的。”

昭陵埋着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

“哦,你说昭陵啊,那我早看到了,我还以为是献陵呢。”

献陵埋的是李世民的老爸李渊。

你老爸死了,你不去想,你老婆死了,你天天跑到楼上看?

这是魏征不多的干涉李世民的家事。

下了楼,李世民就让把楼给拆了。

(你看,魏征说完之后,总要加一句:陛下怎么看呢?这就是艺术啊,亲们可以试一下!)

那么,魏征这么弯,为什么还被称为直臣呢?

一开始的误会是来自这里。

玄武门结束之后,李世民找到魏征,准备开个批判大会,让魏征交待一下自己怎么站队的。

通常情况有二种,一种是死了不服,老子就是反你,咋地了,明朝的方孝儒就是这么答的,结果被团灭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服个软,认个错,表示自己眼瞎。求领导给个机会。

魏征走了第三条路,他说:太子要是按我说的去做,今天就不会仆街了。

咦,这跟第一条不是一样的嘛?

当然不同,第一,他承认了错误,他确实给太子出过主意。

第二,他没有指责李世民,说李世民谋杀兄长。

第三,他还批判了李世民的对手李建成,因为李建成不会用人嘛。言下之意,还是你李二会用人啊。

第四,他丫做自我检讨,还把自己夸了一通。

这一句话的水平,真绝了。

而且,明明这么弯,李世民还说他直:王器其直,无恨意。

魏征这么会混,那他就没犯过错?

事实证明,他还是犯过错的。他搞了一本材料,记录了他是怎么劝告李世民的,其实就是一本《魏征的说话之道》,然后拿给写皇帝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

这就不对啦,皇帝的小辫子,你抓抓就算了,还要登记在册,让皇帝的错误来表现你的说话之道。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时,魏征已经翘辫子,但李二还是发了脾气,把魏征地下安居房的招牌墓碑给砸了。

看来,说话是一生的修为啊。

亲们,像魏征这样的人,都弯着说话了。现在的大佬们,也一个个练起了口活,毕竟,这是一个不会说段子的创业者不是一个好老板的时代。马云们都这么努力学段子,亲们也得努力啊,不要能力有了,也够努力了,却最后输在一句话上。

毕竟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就是一种干得好!


脑洞历史观


在古代,谏官是要冒很大政治风险的,轻则一顿臭骂免职,重则脑袋不保!决定谏官命运的就是皇帝的个人素质,皇帝如果是个昏君,或者喜怒无常的皇帝谏官进言就死得快,如果皇帝是个明君,心胸宽广的话,那么无论采纳谏官谏言与否都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比如,明朝就有个谏官叫王朴的人,就是因为经常怼朱元璋,想想朱元璋是什么人,帮着打天下的将领杀起来丝毫不手软,就更别说文官了。

有一次,王朴把朱元璋给怼毛了,朱元璋本来也没杀他的意思,结果,王朴始终不愿意低头,心中只有一个概念,大不了一死。做臣子的不让步,让皇帝让步,朱元璋可没那么仁慈,既然我龙颜尽失,那么杀了就杀了吧!

魏征是幸运的,他虽然先后跟着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主子,但是他都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魏征曾经就建议李建成把李世民支开,或者把李世民干掉。李世民就问他,为何干这种挑拨离间的阴事儿,魏征理直气壮的说,如果太子听我的话,那还有今天的事儿呢?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听了他的话,没准就把他咔擦了。

魏征直谏李世民的次数很多,李世民也不是次次都能容忍他,而没有抱怨,只不过经常被魏征怼得没脾气而已。以至于李世民在长孙皇后面前抱怨迟早杀了这个匹夫。

当然,最后,最后魏征还是活得好好的,当然能够遇到这样一对活宝君臣确实是大唐的一大幸事。






马豌豆


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时,应该说魏征生与死于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刚好是天下大乱,然后天下大一统初年的时候。

我们还要从另外一个人来解答与证明魏征敢说真话而结局不错。那这个人就是唐太宗。

为什么呢?君臣之间,臣子能够善始善终,最大的决定于当今圣上的用人与为人。

唐太宗是谁?那可是被称之为“天可汗”的人物,而且唐朝建立之初,刚好是天下大乱后,带来的天下大治的时代。

我们查看史料记载: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这样的治国理政的环境下,才能孕育出魏征这样的敢于直言,言之有理,又能够让君主听进去并且执行的大臣。

而且李世民在位23年间,前中期一直都为了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而不懈奋斗,他也需要魏征这样的人物时时刻刻地提醒自我,避免出现思想自我,自大,决策失误的结果。

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古代君主驾驭大臣,治国理政的方略中,朝廷上都会有小人,君子,敢于直言的谏臣三种人存在。以便标榜自己是开明圣主,还有实现自己的各项措施与个人私欲。

故魏征遇到李世民这样的开明的雄主,才能造成君臣共治理国家的一段佳话。不然魏征要是出生在其他朝代或是唐朝其他君王大臣,那可就是断头洒热血,郁郁不得志的结果了。比如汉代贾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知道说的是否明确,大家的意见如何呢?欢迎关注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正直无私的谏臣。君臣两相看不厌,正是大唐盛世的好气象。李世民是有道的明君,魏征则为有道的贤臣,更重要的是两人都站在同一个角度,即如何维护大唐基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稳定社会秩序,如何稳定老百姓的生活。同声同气,大唐有很多像魏征一样的官僚,不能不说是唐太宗英明的做法。


八卦小一


第一:李世民采取政变方式称帝,必然有很多余党反对派,魏征当时就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为了笼络人心重用前朝旧臣。

第二:魏征才华横溢是治国栋梁,大唐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需要人才参与国家建设。

第三:李世民是难得明君,为了国泰民安不计前嫌重要贤臣异士,不像别的帝王滥杀群臣。

第四:君王难免有缺点过错,虽然几次迁怒于魏征但都没杀他,还是因为治国安邦贤臣难得。

魏征去逝李世民为失去贤臣而流泪。

第五:贤臣遇上明君,历史上的确难得。

所以才有“贞观之治”的繁荣昌盛。


往事如梦已成空


据说,番邦曾进贡一只金丝雀,太宗皇帝甚是喜爱,常常把玩。一日,魏征入奏,太宗皇帝远远见魏征过来,赶忙把鸟藏于袖内,怕魏征说自己玩物丧志。实际上魏征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便故意跟太宗皇帝泡蘑菇,一个小时能说完的事,故意拖成三个小时。等太宗皇帝好不容易把魏征打发走了,再一看袖子里面的鸟,也闷死了。

自古主明臣直,魏征之所以会是名臣,皆因太宗皇帝乃一代明君。皇帝又没干什么大奸大恶之事,就是玩个鸟,都这么怕大臣,足以证明他的贤明。


清流书馆


若铜镜可以正衣冠,肯定你用镜子是先有正衣冠的想法,有了这想法自然会重视镜子。


读诗词研岐黄


据说死后又让太宗剥夺谥号,只是活着没被杀掉,结局不算好啊。


璋瑋201505


只能说他命好,遇到一位开明且珍惜人才的皇帝,否则早就人头落地了。


冷眼向洋看中国


遇见好的君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