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北伐曹操?

历史文笔记


首先诸葛亮《出师表》北伐的是曹魏,不是曹操,曹操在第一次北伐开始之前就已经死了,继任者是曹丕与曹睿。

其次,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的问题,其实要分析诸葛亮北伐原因就要理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第一,蜀汉孱弱,以攻代守是蜀汉对外防御的基本策略。这个策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诸葛亮希望通过不断的北伐获取更多的地盘、人口,先控制陇右再攻取长安,通过不断的蚕食战略增强国力达到可以与曹魏匹敌的能力最后统一全国,其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不断的袭扰曹魏,使得曹魏不能有效的集结力量进攻蜀汉达到自保的目的抑制曹魏的进一步扩张;


第二,刘备毕生的愿望是“匡扶汉室”(谁的汉室不好说),这也是蜀汉建国的政治纲领。诸葛亮托孤之后需要在行动上践行这一条政治纲领,只有北伐一条路。

第三,蜀汉内部矛盾激烈需要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荆州丢失之后蜀汉政权只剩下益州一地,在这里有刘备带来的荆州势力,刘璋留下来的外来势力还有益州的本土势力,三股势力的矛盾相对激烈,诸葛亮通过北伐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保持蜀汉。

第四,在诸葛亮北伐前这段时间内,曹魏政权领导人更替,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公元227诸葛亮决定乘此机会开始北伐。


第五,诸葛亮具备一定的军事谋略,在诸次北伐中屡有建树,虽然曹魏的整体实力远强于蜀汉但是在诸葛亮北伐的多次战役中诸葛亮未尝大败还有所斩获(夺魏国两郡,入西羌以及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马懿),这也是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原因。

第六,经过对南蛮的征伐(七擒孟获情节),蜀汉缓解了来自于西南蛮族的军事压力可以集中力量参与北伐。

个人觉得诸葛亮北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军事策略,在蜀汉政权当时的情况下北伐策略符合蜀汉政权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以及战略选择的对错问题,如有机会在做分析。


古事今説


诸葛亮举义旗北伐曹魏。小编认为有几种可能。

第一:凝聚蜀汉,聚拢人心。

第二:为了当初誓言,名相,名将。也就是当管仲、乐毅。实现人生理想。

第三:为隆中对策服务,坚持他的一贯战略思想。

不过诸葛亮北伐中原,回复汉室,打出的旗号,现在看来好象并不伟大,更象有点自私,有点搞复辟的感觉。

大汉更迭,民心拥护。你的努力也只能延长蜀汉,这又不是战国,更没有外侵,占着有利地形,北伐劳民伤财,何苦呢?想拉回前进车轮能挡住吗?缺将少才,天下能人志士不投你,不助你,靠益州这点人马怎能翻倍成长呢?

忠心一颗赞扬。担不要损伤大部分百姓的利益。唉……,反之理想也就会泡汤。


兔吐2


答:看了兔吐兄的见解,实话实说,我一条都不同意!

先从表面现象看,在后《出师表》中,诸葛发出了六大未解之惑,而感叹“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自赵云等70多名各地拢聚的战将先后去世,“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如果他们都不在了“当何以图敌?”非常明显,诸葛太知道了,北伐没有任何希望!

既然没有成功的希望,诸葛坚持北伐,我先不说原因,先说对不对?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诸葛没有错!必须打仗,要打仗就只有打曹魏,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成不成功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会是相当相当的危险⚠️

还是看《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就是这句话,足够我回答问题了:孟获平了、内乱解决了、政权的核心也在掌控之中、孙权也修好了、曹魏也顾不了益州了,你哪来的“危机”?有没有危机?有!诸葛没有忽悠刘禅,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原因就是蜀人不服?!刘备你夺了刘璋的政权,四川人民不同意!!!你胜之不武,里间外操地用卑鄙的手段获取益州,四川人民恨不得扒了你的皮、抽你的筋;几年下来,赵云那么中肯的告诫,一定要争取民心,东西全部还给人家!结果是什么呢,益州疲弊,益州疲弊?我多次强调过了,四川人民都是吃爱国肉长大的,什么叫爱国肉?一分钱一斤,你必须买一块钱的,不买不行!买了就不能扔了,必须要吃掉,富成什么样了!刘备“治理”才几年,就“疲弊”?人不作死就不会死!作吧……先作死关羽、再作死张飞、马超、黄忠、该死得都死了死了,刘备才放心地撒开了手……

乱摊子谁收拾,诸葛呗!怎么收拾?战争,战争是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战争才能摆脱人心不稳的激昂的反对情绪,一至对外。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与其等着别人来打我们,和我们主动去打他所花的心思是一样的,我用一个益州去和曹魏相抗衡?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成不成就不是我能预知的了……

诸葛死后29年,公元263年,刘禅投降🏳️,这也许就是诸葛北伐的最重要的功绩!如果不坚持北伐,诸葛活着就把政权交出去的可能是有得。


中行偃1


诸葛亮讨伐曹操,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政治的考量。大家都知道,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他是具备舆论基础的,蜀国名为蜀汉,意思就是说要光复汉室。所以讨伐曹操是政治使命,也是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心愿,讨伐曹操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有史以来,要起兵夺权或者是起兵造反,都是应该有正当理由的,否则就是谋逆篡位,是得不到天下人支持的。就连袁绍起兵打曹操时,都是发了檄文的,据说曹操看了檄文,惊出了一身冷汗,因此还缓解了他的头痛病,可见舆论的重要性。

所以说,这个政治原因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原因是刘备托孤。刘备死之前,要诸葛亮辅助刘禅,光复汉室,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大家都知道,刘备是汉景帝玄孙,血统里还是汉皇室血脉,还被当今天子汉献帝尊为皇叔,所以光复汉室,打曹操是他的职责,作为皇叔,救汉室皇帝也是他的使命。

诸葛亮领了刘备遗命,就必须要继续打曹操,为此,还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

第三个原因,地理上的考量。蜀国在蜀中,阳平关外的中原是曹操的地盘,是最富庶的关中平原。而襄阳,江陵和孙权隔江相望,都是山地丘陵,并不富庶,还不好用兵,原因就是孙权的水军是当时最强大的,打水战根本不行,也没有胜算。

如果出了阳平关,那就是一马平川,可以快速的攻取长安;也可以从上庸取宛城,直逼许昌和洛阳。

所以,诸葛亮的战略上是先打曹操,把长安地域和蜀地连成一片,可以在经济和人口上得到优势,然后再图谋江东孙权,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只是因为蜀国出兵的地域狭小,要打曹操只有这两条路,所以难度是相当大的。并且从首府成都到前线的运输线也是非常远,所以每次出兵都不长久,就增加了战争的难度。诸葛亮到死都没能打到许昌。不得不为之感叹,生不逢时啊!


军哥论史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是北伐曹操,在北伐时,曹操、刘备都已经死了。

从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来看,蜀国是不具备北伐的条件的,为什么诸葛亮还坚持要做北伐之战呢?

为什么说当时的蜀国不具备北伐条件呢?我们先来看看蜀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的北伐

自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几乎耗光了家里所有的老本,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死了,托孤白帝城。没有了一个英明的领导,没有了主心骨,此为其一。

此时,蜀国的战将死的死,伤的伤、老的老。五虎上将也都已相继去世,北伐时,已然是无大将可用,在诸葛亮去世后,这种情况更明显,蜀中只能靠降将姜维来支撑蜀国安危。没有可用将才,此为其二。

双方的兵力组成也差距很大,当时蜀军总计大约15万左右,魏国总兵力65万左右,这其中除去保卫都城、防卫吴国、各据点守兵之外,能真正抗衡的兵力,蜀国大约是10万左右,而魏国是20万左右,要知道,相差的是10万的兵力,而且当时的魏国也并不弱,论作战经验魏国是要比蜀国经验更加丰富的。兵力差距悬殊,此为其三。

都说作战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蜀国一样都不具备,那诸葛亮为何还要急于做北伐之战呢?

诸葛亮北伐实在是无奈之举动,如果不北伐,或许蜀国的灭亡会来的更快。

在即无友军,更无后援的情况下,光是劳师远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诸葛亮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过虚张声势,并没有希望北伐能成功,因为他也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

诸葛亮深知,当时的三国鼎立局面,实则是魏吴强,蜀弱,蜀国被其他两国灭掉只是时间问题,他只是想寻求一个解决之道。与其别人找上门,不如果断出击,事情或许还有一丝转机的机会,他内心里或许希望能再次达成吴蜀联合,给蜀国一个喘息的机会,重新达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惜,这个机会谁也没有给他。

而且蜀国内部很不稳定,当时的蜀国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三股力量相互抵制。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平息内乱,他只能通过北伐将矛盾进行转移。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刘备以仁义著称,诸葛亮以忠义著称,君臣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是要匡扶汉室,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遗愿才去北伐。但是在我看来这一点原因只是一个借口,诸葛亮作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在不具备北伐条件的情况下不能能如此冲动。北伐,只是诸葛亮为了延长蜀国寿命的无奈之举。

因此,在我看来诸葛亮北伐,表面看似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遗愿,实则是无奈之举动。


三点壹事


三国实力当中,蜀汉其实是最差的。不论地盘、兵力、人口、富裕程度都远逊于曹魏,连东吴都赶不上。虽然曹操在世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名为汉臣,实为汉贼。而刘备虽以益州和“借来”的荆州两块不算大的地盘割据一方,但自诩为汉室正统,也可谓是“名正言顺”。曹操和刘备去世后,魏国和蜀汉分别励精图治,积极战备。曹丕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其子魏明帝曹睿相比同年龄段的刘阿斗卻强了太多,再加上有曹真、曹休、司马懿等人的辅佐,兵强马壮,整体实力绝对是三国第一,对蜀汉而言也绝对是最大的威胁。而蜀汉,整体国力疲弱,刘阿斗又是个典型的败家子,全靠诸葛亮一人死撑。在南蛮孟获的叛乱被成功平息后,诸葛亮又与东吴重修旧好,再度联盟共抗曹魏。此时,蜀汉国力稳定,整体国力也达到了整个蜀汉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诸葛亮在安内后便决定进行攘外,南征后就开始进行北伐。但事实上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因为蜀汉国力无论再怎样由他苦心经营,先天原因注定了终究不能超过曹魏,与其坐以待毙被曹魏歼灭,倒不如索性放手一搏,以功代守、主动出击,争取夺得更大的地盘和物资资源。克复中原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但更大的无奈就是诸葛亮深知自己年岁已高,自己走后整个蜀汉将没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事实也证明了姜维还是远不及他),只有抓紧在蜀汉国力最强盛时期以及自己尚有精力之时一鼓作气完成这赌博式的战略,这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歌可泣。


瀟灑哥2018


再去看看前后出师表,诸葛亮把北伐的原因写的很明白了,当时蜀汉朝廷大部分人都不赞成不断北伐,以蜀汉的国力北伐也不是明智之举,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以弱攻强,但是不得不北伐:第一,北伐可能会亡,不北伐肯定会亡,打还有一线生机,不打就是坐以待毙,以一州之力和占据中原的曹魏打持久战不可取;第二,我到汉中不过一年,损失赵云阳群(列了一长窜名单)等豪杰之士,这是先帝征战几十年四方笼络的人才,不是益州一州之地能出的,趁这现在不打,过两年这波人都死三分之二了就更没人才可用了;第三,你们说我每次都没打赢,曹操那么猛,用兵仿佛孙、吴,不还是打了很多败仗,哪次哪次差点小命不保(又列了一堆),先帝都很佩服曹孟德,曹操还不是有很多失策的地方(又举了很多例子),以臣的驽钝,怎么能打保票必胜呢?第四,当年高皇帝刘邦那么英明神武,手下牛人无数,不还是要披坚执锐历经艰险,遭遇危难后才鼎定天下,陛下你照照镜子,比得上高皇帝吗?群臣照照镜子比得上张良陈平,萧何韩信吗?就这菜鸟阵容还想着从长计议,靠战略取胜,做梦呢!

蜀汉立国的政治基础就是汉贼不两立,北伐是政治需要,军事安全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可惜几次都没成功,但凡诸葛亮能占据关中,三国的历史又不一样了。


老友迷


诸葛亮讨伐曹操,他哪有时机,机遇他出世当权太晚了,当曹操早死了。他也死了。他终于可是找到曹操问问了。

就是问问我文才武略,都比徐庶不差很多。您用徐庶不用我,当时,你认识的司马徽。多次称赞我有经邦济世之才。他不愿弛展才能,为你所用,缄默守家甘愿在阳翟故里,躬耕度日。他向你推荐徐庶和我。徐庶你干方百计弄去了。我盼星星,盼月亮,三两次推托掉刘备的相请。就是等你招唤,可你只有徐庶。

却不用我。

司马徽为人清高拔翠,有知人论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他推荐我们 。用他不用我。太让我伤心了。我一直努力,就是试试才能。所以我明知蜀汉国小力薄。我还是在检验我才能否担当大责。五出祁山七伐中原。就是要考核自已夲事。

是的我知道刘表心胸狭隘,一定会谋害良者所缄口不言,不谈论时势也装得小书生,无见识和普通人一样没有大影响。喜欢和水镜 ,韩山嵩,石韬,孟建,崔州平,这些一些不追求功名。我和庞统都隐居襄汉之间,一直在等待国家的召唤,不轻易投靠别人就是在等待国家呼唤,司马徽向你说过。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势的,才称得上俊杰。诸葛亮,徐庶,庞统就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用我。

为此我己经等你等到近三十岁了,才不得见刘备。人家三进茅庐,又有徐庶相请,直接对我说“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已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谋略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我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所以我和曹操你的愿景是一致的,都是统一天下。为什么你就不用我呢。我们都是想统一呢,我恨死你了。我要让你子孙知道我的厉害,向你报告我的伟大,我做到了,你死了,我也死了让历史评论我们,谁更有众多建树历史伟大。谁是真正伟大的人物。

曹操说谋土司马懿告诉我,诸葛亮志气很大,却不知道机会要自己创选,自已创造灵活机动用兵用人机会。只会照书讲理,没有创造性展开工作。虽然也有很多谋略,却用在决断性胜利的谋策方针战略性很少没有前瞻性,总是顾前倾后,犹豫不决做为兵家谋多决少,是最可怕的。战争中时机转眼就变,战略即定就要坚决执行,犹犹豫豫机会过去,失败就有可能到来。你很很爱兵,却独霸其权,不给别人有发挥机会。就是有十万大反而不知道如何用了。司马懿在智取孟达时,用兵神奇远远超你,我不用你是对的啊。


ww3721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操则死于220年,所以诸葛亮北伐时不光曹操已经去世,连他的儿子曹丕也死了,但曹氏已经称帝,国号魏,一般称曹魏,所以诸葛亮北伐曹魏。当时曹魏强大,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却屡次发动战争,理由不外乎三点:匡扶汉室,报先帝知遇之恩;消弱魏国国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独揽大权。

匡扶汉室,报先帝知遇之恩

这个是诸葛亮提出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伐曹魏,统一中原是刘备一生的主张,可惜没能实现,诸葛亮正好可以借北伐之机完成刘备的愿望。同时诸葛亮也希望这个理由能够得到对汉室还有感情的曹魏境内的世家大族以及军队的响应,可惜没有取到预期效果。

消弱魏国国力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国力最强盛,但魏国却没有主动出击,而是令大将分别据守险要之地,只待魏国国力强大,蜀、吴必定不战而降。诸葛亮看到这一点后,知道蜀、魏若长此以往,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况且此时曹魏的关中、陇西等地军备松懈,而蜀军却在经历过南征和两年操练,军力已经大大的提高,诸葛亮认为的北伐良机已经到来。但是实际效果也是很不理想,蜀国很难撼动魏国,只是骚扰而已。

巩固自己的地位,独揽大权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还有上述两种原因,那么后面的北伐几乎都是为北伐而北伐了。所以说后面的北伐诸葛亮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独揽大权。第一次北伐后,第二次北伐前诸葛亮又上了一道出师表,称为《后出师表》,说道: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从荆州就跟过来的将领和精兵对维护蜀汉的荆州势力来说是重要支柱,如果此时诸葛亮罢兵势必军权旁落。所以诸葛亮只有北伐才能紧握军权,培养自己的人马。从后面的北伐基本上是小打小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敢大规模北伐,怕引火烧身,小打小闹则可以凝聚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

综上所述: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可能为消弱魏国国力甚至恢复汉室,但发现不可能,后面就在于巩固自己的权力了。


莱驹为右


蜀仅一州,魏有九州。人口、兵力、粮草,天壤之别。

蜀地多山,据险固守,才能以少胜多,存留长久。以一州伐九州,攻城野战,如无战神指挥,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且北伐与《隆中对》兼有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再出击,自相矛盾。

刘备时,诸葛仅负责后勤,从未领兵打仗,因为诸葛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刘备托孤时委任李严主管军事,诸葛仍是主管内政,后李严被诸葛治罪排除。

事实证明,诸葛5次北伐,败多胜少,军事指挥并不成功,好战无功,百姓涂炭。

然而,通过连年北伐,插手军务,诸葛不仅掌控行政权,更掌控了兵权。“事无巨细,咸觉于亮”。行政及军事各部门,都由诸葛任命官员,皇帝刘禅完全被架空。

诸葛最终成功实现了权倾朝野,号令西蜀,凌驾刘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