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角度看,孟子曰“善”,荀子曰“恶”,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你怎么看?

闲云岛


若人真的用善恶来衡量的话,这世界存在的,则真是善恶两种物质和生命!而孟子说人性本善是对的,因先天地而生的本就善良!而旬子说人性本恶,是站在人后天的角度上,去看人之善恶的,两种思想意识的不同,还有先天后天角度的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尽相同,但人的看法对错,人是善是恶,也不是谁能说了算的,因这一切都是有标准在衡量着这一切!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则都是不附和衡量标准的,而衡量这一切的标准,那就是道德二字!若站在道德的角度来看一切,那才是真正的标准!而孟子肯定是领悟了道德经的精华,也领悟了孔子的仁义忠孝,因所有的物质生命,皆因道所生,因有德而延续和传承,而道德本源就善,那万物则何来不善!而旬子肯定没领悟道德经的精华,而看人的角度,却是在偏执一面来看人的善恶,在尔的眼中人是恶的,尔又是人中的一员,心又如何能善!所以看人的角度不同,则也能看出当事人的心中善恶!思想观念的不同,不同的人则也是站在善恶的对立面上!其实人也是阴阳同体,善恶共存的生命体,今天表现为善,那就是好人,若明天表现为恶,那你明天就坏人一个,人一生虽善恶的过程很重要,但人一生更重要的则是结果,因世上一切皆善恶有报,报应来时就是人一生善恶的结果,因世上一切种种,皆生死命运因果报应也!


手机用户宣德


偏向善!

为何如此说呢?

  • 打个比方,在动物世界当中老虎并不会吃老虎,鳄鱼并不会吃鳄鱼,牛羊也不会吃牛羊。人和他们相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人是不会吃人的。
  • 这个善良就是辛勤的劳动,填饱自己的肚子,不伤害同类。甚至有时候同类之间也会相互帮助,这就是善良。
  • 好比狮子、老虎和财狼来说,它们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而不伤害同类,同时保护自己的幼崽和伴侣,这肯定是善良的。但是它们的日常食物,就是牛和羊,这个没办法,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他们不吃牛和羊,他们就会被饿死,它们的孩子也同样会被饿死,这个和我们人类是极为相似的。
  • 那么,为什么要说人类只能是“偏向善良?”打个比方,老虎只食牛马羊,牛马羊却只吃草。但是人类吃遍天下,动物植物一锅端,矿物泥土也不放过,不管是蜈蚣毒蛇断肠草……有毒的下药,无毒的喂肚子,历史上古代战争爆发人吃人也常见。

  • 所以人类吧!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也最聪明,所以就发明了“善与恶”的标准。实际上这个标准中,所谓的“善与恶”的体现就是保护同类,所以也叫人道主义,没有“动物主义”!只是有些动植物被我们快杀光了,吃光了。所以我们要立规矩更要保护,这恐怕也是善良的体现。


格律4


不动尊即如来,亦是本性,不善不恶,纯净无碍。于佛乃佛于能知,圣贤不全知。我答亦是佛示,说通心不通!南无阿弥陀佛


平常心132178314


本性自私,善恶是动态而互相转化的,虽说刚出生没能力作恶,也不能作为初始定性,自私又会通过外在社会所抑制,必须顾全大局。


反岐视


没有善恶。本性自私,但因为世界上不止一个人,社会群体出现后,因为人有智慧,会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就是文明………所以会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去淡化自私…


水都奇石


善,譱之形,这符合孟子从小看祭司之“膳”。

惡,亞之心,这符合荀这个氏的“询”思用心思考。

解释成现今的“善”与“恶”,这是经学语文老师的解读而已。

今之善、恶之念,是客观结果的观察判定说明。


愚人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几十年,得出结论是人之初性本私。对私,中华文化有偏见。私不是恶。私是中性的东西,是人之本性。为什么谁都有私,就是因为人之初性本私。你看看自己的小孩,从出世到三岁,很可爱,但绝对私心十足。


自然法则是真理


世情薄,人情恶


心灵之旅35091110


他两个说的就是全部么?怎么就只局限在他们两个的逻辑里?人是分不同种类的。有的这样,有的那样而已。


锋点1


人性本无善恶,善恶后天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