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漢族的地位有多低?

61508370


有清一代,滿、漢關係確實充滿著矛盾。

在清朝的統治下,我們自然不能說漢人的地位與滿人是可以等量齊觀的,但是若說漢人的社會地位很低,這也不是客觀事實。

不過,既然這個問題已經假定了漢人的地位較低,我也就從這個角度出發,談談清代官場上的情況。

以朝廷的兩大中樞機構內閣、軍機處為例,滿臣的地位肯定是高於漢臣。其中,乾隆十三年(1748)規定,“始定製滿、漢大學士各二員,遇歲時、慶節、朝會,侍班漢大學士位在滿大學士下” 。至於軍機處,領班軍機大臣一般都是由滿臣擔任,當然也有如於敏中等漢臣的例外。

在政務執行機構的六部中,旗人的地位也高於漢人。六部慣例,設滿、漢兩尚書、四侍郎,在堂官們議事之時,“往往勢力較重者一人主之,則其餘皆相隨畫諾,不復可否”。換言之,只要是滿尚書當政,該部意見自然有他壟斷。六部的中低層職官,也基本被旗人壟斷,以至出現“八旗之人不及漢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於漢人數倍”的局面。

八旗成員還有做官的特權。按照慣例,滿臣不需要通過科舉入仕,例如,“滿、蒙、漢軍大學士,不必盡由翰林出身”,“滿洲、蒙古人由部郎改授給事中、御史等官,不必專用科目出身,凡在廉能才幹者,皆可薦用”等等,都體現了這點。

另外,朝廷還設有專缺制度,指定哪些職位由哪類人擔任,包括宗室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內務府包衣缺和漢缺,很明顯漢人的機會是少於旗人的。



以上就是從官職制度的角度,對漢人在清代地位的介紹。


HuiNanHistory


其實,漢人在清朝地位還是非常高的,八旗看起來待遇好,其實非常苦。清朝很多看起來是壓迫的政策,其實也是為了保護漢族。比如,旗民不通婚,就是一個保護漢族的政策。

如果這些滿洲旗人地位再高,有黃帶子,職位再高,在內務府當官。也不能娶漢族民女為妻。這其實就避免了駐紮在全國各地的滿蒙漢八旗當中有些人利用權勢,到處強搶民女為妻為妾。

旗民不交產,其實也是保護漢族的政策,目的同樣是旗人無法通過權勢強賣漢人的房產田地。如果這些都放開的話,在八旗駐軍的地方,強搶民女為妾,強行低價購買民房田地的事情就會越演越烈。

另外,八旗其實不舒服,八旗就那麼幾十萬人口,從清朝入關一直到清朝後期,東北駐防八旗這種年年打仗的不說了,就是北京八旗軍在乾隆時期,就徵召打準葛爾汗國,打大小和卓,到緬甸,去尼泊爾。

出兵越南,攻擊大小金川等等,連年累戰,拿個3兩白銀軍餉很多嗎?八旗軍打仗,不用勞費普通百姓,自己帶幾匹馬運載武器和物資。清朝和明朝一樣,大批量徵召漢人農民不種地了,發動去打仗搞運輸,做後勤,就是善政了?

西北大起義,南方苗瑤起義大部分都是當地人認為,清朝事事,偏頗漢人,才造成的大起義。具體有興趣,各位可以自己看書,不方便寫出來。

說清朝漢族地位低,無非就是八旗軍有工資,但是,八旗軍在清朝200多年,擔負起從西藏,青海,新疆,外蒙,一直到外興安嶺的所有哨所保衛和巡邏。一直到,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6萬清軍,還有金順帶領的2萬八旗軍。

八旗入關只有50萬人口,就是清朝滅亡的時候也只有150萬人口,就這麼一點人口,在整個清朝200多年,承擔起從西部一直到北部萬里邊疆地區的所有哨所巡邏任務,參加的戰爭上百次,將我國領土擴大一倍。

作為一個專業從軍,不準經商,不準買地,只能拿著3兩白銀世代從軍集團,如果這些事情都發動普通農民去做,帶來的痛苦更大,看看明朝就為了守衛一個九邊,養了幾十萬軍隊,每年發動幾百萬農民去修長城,運糧食,更加勞民傷財。

其實當時很多八旗子弟也很痛苦,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長年累月輪換去邊疆戎邊,也想和漢族男性一樣做買賣,當地主,學手藝。可惜不行,他們只能當兵。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和誰比?

要和元代蒙古人的制度比,滿清自然還算好的,至少不會殺死一個南人賠一頭毛驢。


首先,滿族人尤其是八旗,有著種種特殊的優待政策。

八旗不用工作,只要名義上當兵、當差,就有所謂的鐵桿莊稼,也就是國家免費發給的生活費。

旗人當兵是代代世襲的,不論天災人禍都能按時得收益,而且糧餉待遇高於漢人的綠營部隊,又不象綠營部隊那樣經常需要出去打仗。其實,清朝中後期,八旗兵根本就不能作戰,整天逛妓院嫖娼,茶樓喝茶,戲園子裡聽戲,等於國家白養著他們。

所謂的京城文化,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些八旗子弟玩出來的,比如養魚、養鳥、養狗、種花和鬥蟋蟀。反正有錢有閒,就將吃喝玩樂發揮到極致。

自然這些生活費還是漢人老百姓的血汗錢,這是標準的民族壓迫。

另外還有諸如做做官特權,司法特權,經濟特權等等。滿族的科舉考試錄取率遠遠高於其他民族,還有一些官職只招收滿族人。

滿族人犯罪,處罰比漢人輕得多。


其次,清代的種族隔絕政策。

種族隔絕並不是只在非洲才有,滿清也有。

清代各大城市都有滿城,裡面居住的是單一的滿族人,尤其還駐紮八旗兵駐守。

建立滿城的初衷是,希望滿族尤其是八旗和漢人隔絕開,不要受漢人太多影響,減少漢化程度。

遺憾的是,因滿族過於落後,絕大部分人很快漢化。很多滿族人和漢人雜居,滿城逐步失去了意義。

不過,在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運動中,滿城仍然是滿族的保護神,也是最難攻打的地方。


還有,清代的不通婚

很多人不知道,清代滿漢不允許通婚。

滿清初期,滿漢擅自通婚是重罪,可以殺頭。

即便是滿清皇族,最多是男人可以娶漢人女子為妾,但絕不能為妻。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為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孔子的後人以籠絡人心,還讓她先去認一個漢人的乾爹,以迂迴這個制度。

直到光緒時期1902年,才開放了通婚的限制。

直到今天,東北內蒙古的原八旗中一些曾有官職的大戶後裔,還有不少不願與漢族結親。在一些70歲以上的老人的觀念中,還在堅持“旗民不結親”、“滿漢不通婚”的傳統風俗。常常發生干預子孫與漢族結親的事例。


除了以上這些外,哈有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總之,漢人在清代就是二等公民,什麼都不如漢族人,連通婚都不行,但日子大體還是能過下去的。滿族有各種優待政策,但也保證漢人有口飯吃,也能通過科舉當官,也可以通過做生意發財,也有基本的司法保護。

這也就是滿清能維持200多年的原因,但民族的壓迫是客觀存在的。


薩沙


皇族(黃帶子)、宗室(紅帶子)、京師老滿洲、各地駐防滿洲、蒙古八旗、八旗漢軍 、漢人這是基本制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清朝的鄙視鏈



清朝前期對漢人相當殘忍,基本上豬狗不如,剃髮易服是最嚴重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可以證明這點,但清中期,自順治以後,漢人地位有所提升,但還是不如滿人,到清中後期由於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佬的出現,漢人地位已經相當高了。



相對於同樣是外族政權的元朝,清政府明顯要明智的多,採用的基本國策也是推行滿漢一體,促進民族同化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實行明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央實行六部制,即吏戶禮兵刑工,後來又設立了上書房,軍機處,地方依舊設立總督,巡撫,和州縣官等

第二,推行科舉制,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給了漢族知識分子進身之階,不分滿漢,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做官,同時,漢族地主階級還可以用錢來捐官取得官位,很大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

第三,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康熙時期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開博學鴻儒科,重用了張廷玉,李光地,施琅,還有後期的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大家可以看一下清朝官員滿漢席位:

國子監祭酒,滿漢各一從四品

欽天監 ,滿漢各一正五品

國史館,總裁滿漢各一正三品

三院 分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 ,滿漢各一

這些只是部分機構,但從這些可以看出,在權力階層,滿漢的官員分佈基本一致

第四,滿漢通婚,順治時期,皇帝昭告天下,不管滿漢,皆為朕之子民,自此之後,無論滿漢欲成婚姻者,皆準之。清朝的皇帝為了拉攏漢大臣,也會把格格郡主嫁給漢人。

第五,滿漢異制,官制上,封疆大吏,總督,邊疆駐防的將軍都由滿人擔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補缺時,滿人優先於漢人,軍事制度上,八旗兵俸祿高於綠營兵,同樣的軍功,八旗兵賞賜也對於綠營兵,民政上,旗人大多住在內城,每月有月例銀子,漢人多住在外城



總體上講,漢人地位明顯低於滿人,清朝雖然嘴上說著滿漢一體,但民族歧視是很明顯的,而優越感十足的旗人對漢人的藐視也可想而知。


大聖王陽明


這個問題要分階段而言,不可一概而論。清初入關,面臨各地激烈反抗,清廷要依靠明的降官降將來打天下,這時漢人在朝廷裡地位不低,如范文程深得太祖、太宗、多爾袞寵信,言聽計從,洪承疇受命經略江南,也是權勢極大;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受封王爵,李永芳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這些人地位就比許多滿人高。漢人淪為二等地位,是三藩之亂以後的事,康熙帝從此對漢人嚴加防範,大權都在滿臣之手,漢人只是配角了。地方軍政大員也大多是滿人,到鴉片戰爭時,漢人任督撫的只有林則徐、鄧廷楨等數人而已。

至於民間,要說歧視嗎,也有那麼一點,就是滿漢分城,但有一點要指出:"滿族"在清朝的概念實際上是指"八旗",而八旗內卻有大批漢人,這些人所得到的待遇實際上和滿人相差不多,沒有什麼歧視。如曹雪芹就是漢軍旗人,其祖母是康熙帝的乳母,曹門富貴,非一般旗人可比。但是不在旗的廣大漢民,確實要比滿人低一等了,各種待遇都不如旗人。

到太平天國興起,由於八旗子弟腐化無用,清廷不得不起用湘、淮軍,從此,漢人軍閥、官僚勢力越來越大,到晚清時,從中央到地方,大權都在漢人手裡了。如袁世凱的直隸總督府(在天津),被梁啟超稱為中國的"第二政府",因為朝廷重要決策都要徵求督府的意見。地方上則更不必說了,督撫基本上全是漢人,對朝廷的命令愛聽不聽,全憑他們,如慈禧對各國宣戰,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就表示決不奉行!東南各省也拒絕"勤王",實行"東南互保"。

所以,清朝漢人地位不如滿人,是指"三藩之亂"後到太平天國初興這一段吋間,並非貫穿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


阿斌270202161


這個問題得分時期與階層,因為清朝兩百多年的時間,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漢族地位並不相同。

先來看中下層漢族。

無論在哪個朝代,中下層尤其是底層漢族的人口數量都是最為龐大的,然而他們的地位卻往往是最低的,清朝如此,明朝、唐朝同樣如此,這是帝制時代的固有屬性,即壓榨底層民眾。

不過清朝的中下層漢族也要分兩個時期來看。

第一個時期就是清朝前期,即清朝從建立崛起到一統天下的過程,這時期的中下層漢族是非常慘的。

眾所周知清朝的前身是後金,而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嚴格來說算是個野蠻人,多次劫掠漢地,擄掠漢民,將他們當作女真人(滿人)的奴隸,肆意凌虐。

隨後的皇太極更為高明,進行帝制集權化改革,但後金(清)的社會性質導致他仍然要劫掠漢族作為奴隸,以促進後金的生產。

再之後,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奪取天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變等等,為了鞏固統治,多爾袞進行了強硬的剃髮易服令,掀起一陣陣腥風血雨,這是漢族最為慘痛的記憶。

此外多爾袞頒佈的圈地令完全是官方縱容滿族貴族和八旗官兵強佔北京周邊的漢人土地,無數百姓流離失所,以至於"流民南竄,有父母夫妻同縊死者;有先投兒女於河而後自投者;有得錢數百,賣其子者;有刮樹皮抉草根而食者;至於僵仆路旁,為烏鳶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幾何矣"。

接著就轉入了第二個時期,即清朝中後期,是清朝社會逐漸趨於穩定並慢慢崩潰的過程。

康熙帝為穩固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廢除圈地令、滿漢隔離等等,不過滿城都是設在城裡,而當時人口的絕大多數,都在農村,滿人對廣大漢族的生活影響不大。

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等一系列改革之後,土地的佔有率直接和賦稅掛鉤,的確在短期內抑制了土地兼併,這樣,清朝又走上了其他封建王朝一樣的道路,發展到頂峰,然後衰落。這時期的中下層漢族,與其他朝代沒有太大區別,有口飯吃就能活,至於誰當皇帝,他們不關心。

再看上層漢族

上層漢族就是清朝的高官,清朝初期的漢族高官基本都可以稱之為漢奸,清朝依靠他們取得了天下,但給他們的待遇卻不怎樣,大部分漢奸的官位並不高,死後的待遇更差,有幾位具有突出貢獻的還被乾隆帝放進了《貳臣傳》。

但隨著清朝的逐漸平穩,科舉制的逐漸實施,一個必然的趨勢就是漢族人才碾壓滿族,清朝要是想穩固統治,必然要任用漢官,所以漢官的地位隨之提升。

康熙帝為安撫漢官,經常表示“滿漢皆朕之臣子”、“滿漢一體”,他在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頒佈詔令:“滿漢官員職掌相同,品級有異,應行畫一”。

從康熙年間開始,順治年間“各省督撫盡用滿人”的不成文規定被廢除,漢臣開始染指封疆大吏,如果加上那些漢軍旗的大臣,數量甚至超過滿人。

再加上康熙帝為加強皇權,設立了上書房和南書房,其中大臣幾乎都是漢人,要知道南書房大臣名義上是陪著皇帝讀書,實際上是記錄軍國機務的,聽皇帝的決策,地位相當於總督,這已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之前滿漢復職、滿比漢高的制衡傳統。

在朝廷地位上升的同時,漢官漢官的生活待遇也部分得到改善。康熙時期一改順治時期漢官不得居內城之例,賜宅於內城。許多原來只惠及滿洲大臣的恩惠,如太醫醫治等,也都可以賜給漢官。

這還只是前中期,到了清末,八旗和綠營爛到了骨子裡,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首的地方漢族地主勢力崛起,可以確切地說,是他們在撐著清朝這艘破船,這時候漢官的地位自是前所未有。

詭異的“底層”漢族

其實還有一類漢族的地位比較詭異,那就是“包衣人”,在滿語中,這就是奴才的意思。按理說奴才地位都很低,但也要看是誰的奴才,如果是皇帝的,那自然大大不同。

如和珅就很喜歡在乾隆帝面前自稱奴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事實上,皇帝的奴才地位真的很高,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至於其他八旗貴族的“包衣”,那地位就很低了,幾同於奴隸。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說明一點:清朝沒有漢族!只有民人,旗人,民人是百姓,旗人是軍人,旗人可以出旗為民,民人可以入旗當差,東北現在的所有少數民族清朝時期都是旗人,比如奉清廷之命衛戍新疆的錫伯人到今天還在說滿語。所謂漢人從古至今不管什麼朝代的胡人政權都自稱漢人,漢人顧名思義就是使用漢語漢字先入主中原各朝代胡人的後人,李白是胡人,但他在詩句中說:《胡無人,漢道昌》。金國將領紇石烈子仁也在他的詩中宣稱金國人才是 真正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的正統。康熙是胡人,但《康熙字典》卻在指導人們正確使用漢字。所謂漢族誕生於日本同盟會小兄弟鄒容在他16歲那年寫的《革命軍》,他在書中宣稱漢人是血統純正的種族,漢族由此誕生。僅僅在人世間活了19年的鄒容也因此名聲大噪,被汪精衛革命黨奉為大將軍。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清朝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滿漢之間的差別肯定是存在的,特別是清初,滿人對漢人的壓迫其實還是比較嚴重的。但相較於中國歷史上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而言,滿清對漢族相對還是比較好的,這有幾個原因。首先,滿清的政權不是從明政權直接得來的,名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滿清通過打敗起義軍,獲得政權。在滿清獲得政權的過程中,真正出大力的,並不是滿清軍隊,而是歸附於清的幾個漢族藩王,可以說在滿清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漢族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很多漢族功臣不可能不給他較高的地位。這也使得漢族的地位不可能太低。到了清中後期,隨著八旗子弟的渙散,真正支撐滿清政府的,其實是漢族官僚和綠營軍,滿清已漸漸依賴漢族,所以漢族能獲得較高的地位。在文化上上,清逐漸漢化,很多滿人甚至自己都不會滿語,這樣他們在文化上也很難去歧視漢人。加之兩族的通婚,很多滿族貴族,甚至是皇帝,都或多或少有些漢族血統,所以清漢族的地位還是相對較高的。當然,漢族畢竟是被統治者,地位上比滿人還是有差距。重要的崗位上還是以滿族人為主。太平天國以後,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軍,不得不讓漢人掌握重要的軍政大權,間接上也導致了滿族政權的垮臺。


蝣之羽


系統地說說

很多回答,其實對於清朝滿漢的關係有一定的誤會

其實清朝相對於漢族的,不是滿族,而是旗人

漢人也可能被抬旗,滿人也可能被出旗

而旗人的成分非常複雜

有老滿洲(建州本部和早期歸順的其它女真部落),新滿洲(達翰爾族、其它後來歸附的)、布特哈八旗(由黑龍江漁獵土著組成,也稱索倫),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火器部隊為主)。

▼ 權臣年羹堯就是漢軍八旗出身

先了解一下八旗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八旗是一個等級嚴密、軍民一體的組織。說通俗點,其實八旗可以理解為一個具備一定獨立性的生產建設兵團。某種程度上,八旗系統可以算是當時中國的國中之國。八旗集軍事、民事、刑罰、生產於一體,掌旗內人事、財事於一身,八旗由國家財政和旗田養活,300旗丁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五牛錄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五甲喇一固山,設固山額真。旗丁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旗官平時管旗內民事,戰時則為軍官。統領平時負責旗內行政、司法,統籌生產、財政,戰時統兵。一旗出征,糧草、武器皆由旗內自行處理。八旗內部組織嚴密、紀律嚴明,制度森然。這也為八旗最終能橫掃明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管很多人願不願意承認,從軍事效率和軍事組織嚴密度來講,八旗制度是遠比明朝衛所、營兵和家丁體制先進的。很多人都認為明清易朝是野蠻戰勝了文明實在是偏頗。而事實上,明軍輸給清軍,更大程度上是一群農民輸給了職業軍人。

在地位上,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漢民。而滿洲八旗內,又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前者為清帝嫡系,清廷禁軍、皇帝親兵優先從上三旗中挑選。如能成為皇帝親衛,只要在紫禁城當差期間不違紀不出差錯,很大概率上會被清帝調去地方州縣培養幾年,如能做出成績為皇上賞識,那就是封疆拜閣的前途。後者隸屬於滿洲權貴,權貴旗主替皇上當差,旗丁替旗主當差,地位和前途比上三旗要低不少。

旗內還分旗主和旗奴,一日為奴,終身當差。這是滿洲獨有的文化。再富貴的旗奴,遇到窮旗主,也得小心伺候。清朝漢人一旦金榜題名、欽點翰林、下放州縣,往往會動著腦筋也要衣錦還鄉一次。而對於旗丁來講,衣錦還旗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實上到了清朝中葉起,有不少旗奴甚至包衣通過自身努力晉級,或調地方任實權官員,或入中央部閣任職,或手握兵權威風八面,而旗主則貧困潦倒的局面,加上清朝是降等襲爵。不少旗主甚至違反旗丁不得從事生產的禁令替漢族地主、士紳抬轎、做短工、為僕役。如見昔日自家旗奴衣錦還鄉,往往心裡不平,會要求旗奴替自己頂班,而旗奴雖為大員亦則不得違抗旗主之命。許多旗奴出身的官員寧願用銀兩擺平這事,或者乾脆在需要經過本旗時繞道而行。但也免不了旗主以紅白喜事、年節徵召之名,向手握重權貴為高官的旗奴勒索銀兩。就像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貴為一等公的和珅,和金大牙掐架,得知金大牙名義上是自己正紅旗老主子後,也得跪,其中金大牙說了一句,就算老子當街要飯,你見到老子也得請安。

咸豐年間,有一位名叫愛新覺羅﹒炳成的八旗老名士(雖是覺羅,但因清朝世襲降等的襲爵制度,炳成其實已是庶民),與監察御史光稷甫是莫逆之交,經常出入於光宅。兩廣總督裕庚,與光稷甫是世交,偶爾也會登門拜訪。一日,光稷甫設酒宴款待二人,按漢族禮儀,自然是安排手握重權的裕庚坐於上席,庶民炳成坐在下位。吃飯時,炳成與裕庚一句話也沒說。吃完飯後,炳成忽然對裕庚說:“你今天失禮了,因為是在漢官家裡,我就不和你計較了。”裕庚連聲謝罪。

就算貴為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時、吏部尚書、軍機大臣並深為道光皇帝器重的松筠,窮旗主家裡辦百事,按規矩也得回去當差,當啥差呢?穿著素服,在破門口值班,一把槌,一面鼓,有賓客來弔唁,行至門口,就得擊鼓通知主人。最後也是道光皇帝得知後大怒,將松筠換旗才罷。

▼松筠

其實旗人相對漢民的特權,主要是司法層面的。

1、旗民有專屬法律管轄。其中最牛叉的是免死條令。順治十二年出臺條令:“凡滿洲、蒙古、漢軍官員軍民人等,除謀為叛逆、殺祖父母、父母、親伯叔、兄,及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外;凡犯死罪者,察其父祖並親伯叔、兄弟及其子孫陣亡者,準免死一次。本身出征負有重傷、軍前效力有據者,亦準免死一次”

2、旗民刑罰可以從輕。旗民犯罪,可以鞭責、枷號替正刑。笞、杖、徒、流、死並稱為五刑,自隋唐以來各朝通行,《大清律》也有相同規定。而旗人有犯,應處笞、杖、徒、流的,以鞭責、枷號代之,此所謂旗民“刑罰異制”。“凡滿洲、蒙古、漢軍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數鞭責。充軍留遷,免發遣,分別枷號”,枷號又稱枷示,即在監外帶枷示眾,揭其所犯罪狀。具體枷號折抵法則是相當輕的,比如僅次於死刑的充軍,折抵枷號70至90日,甚至雜犯死罪者也可以枷號(真犯死罪者不可)。旗人犯笞杖罪,各照數鞭責;犯軍、流、徒罪免發遣,以枷號代之。笞、杖之刑,在執行上以板代之,並有折算方法,故稱“折責”。清初笞、杖所用板,即古代之訊杖,用竹或木做成,犯罪不承即用之,因此訊杖重,笞杖輕。旗人犯笞杖,以鞭代之。

▼ 清朝被枷號的旗人

另外如斬立決者可以減為斬候監,刺字不刺面而刺臂等等

3、旗民司法管轄特殊。

清朝州縣父母掌管一方民事、刑名,但僅針對於漢人而言。旗人犯罪,由其所屬

清律規定,若犯罪的雙方俱系旗人,不得由州縣審辦。八旗兵丁、閒散家人等,犯笞、杖罪者,該管章京即照例回堂完結,即旗人犯笞、杖輕罪,由其所在旗審理。雍正十三年規定:八旗案件,俱交刑部辦理,但“細事仍聽該旗完結”。即應得罪名在徒流以上者,方得送刑部審辦。康熙二十四年,先於江寧、杭州設理事廳官,翌年三月起,西安、荊州、鎮江、福州、廣州等八旗駐防之地也各設理事廳官一員。三十七年,因直隸巡撫于成龍題請,設立滿洲理事同知,駐保定,審理旗人鬥毆等案,後添設張家口同知、天津同知、通州通判分別審理。對於康熙時八旗駐防普遍設有理事同知一事,乾隆時人蕭奭說:“國制,凡旗人在外,不歸漢官統轄。與民人爭訟,則將軍督撫會理事同知庭鞫。八旗駐防之地皆有是(理事同知)官]。


金瑟祺安


不邀自答。

作為一個生活在民族雜居的遼南地區,並且研究過地方史的人來說,我想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我祖宗明朝時候就從山東到了旅順,然後一直在遼南一帶繁衍生息,經歷了幾百年發展也是遼南地區人丁比較興旺的大族,祖上也沒少和旗人打交道。我們家族基本都會各家出錢聘請西席先生教子弟讀書,有幾個是旗人。因為旗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底層八旗子弟年滿十六歲就要選丁補兵缺,但是能補兵缺的都屬於少數,大部分人都是閒散旗人。這些閒散雖然理論上屬於國家預備役軍人,但是他們仍然要自謀生路,因為朝廷只給當公務員、軍人以及國營農場職工的旗人發工資,他們有文化的基本都是當教書先生,沒文化的只能打工出大力。但是旗人有《逃旗法》的限制,未經允許離開旗營三十里就算逃旗,輕者就是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重者本人斬首,全家流放為奴。所以這就造成了兩個問題,一是旗人勞動力過剩,二是旗人勞動價值降低。畢竟勞動力多了,想工作只能壓低報酬。所以我們家族的西席先生,只要是旗人,全家過得都是緊巴巴的,更嚴重的是往往連粗糧鹹菜都吃不上,只能東家管飯時候省著吃點,帶點飯菜回家給一家老小填肚子。好在中國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哪怕是再不寬裕,每逢年節依然要準備些糧食豬肉或者是些散碎銀子給西席先生送去。

這種事越到清末越明顯,越來越多的旗人補不上缺開始出去打工,甚至八旗婦女都拋頭露面出去給人打工,通過給人洗衣服、做針線活來賺點零錢來貼補家用。一般漢人婦女都是在家操持家務,賺錢養家那是男人們的活,而八旗婦女還要出來受這些苦,也是讓人唏噓不已。

據我所知,歷史上在復州城一帶都有旗營,現在基本都成村莊了,但是依然保留很多清朝時期的稱呼,比如正藍旗、白旗屯等,所以時間長了,很多生活方式上大家都一樣了,比如說旗人也帶了遼南口音,並和漢人一樣學會了生吃海蠣子;漢人也和旗人一樣,在屋子裡鋪上萬字大炕,給女孩纏足的也越來越少了。也就是說,大家都一樣了,何分滿漢,比如一個漢人和一個旗人約架,兩邊帶的人都是有旗人有漢人,互相都可以為朋友打個頭破血流;也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打完了雙方主動和好,又去喝酒攀交情去了。所以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對漢人來說,曾經的征服者變成了朋友;而對於旗人來說,曾經害怕他們的被征服者也成了哥們弟兄。

這種情況在各地都普遍存在,曾經的征服者融入了當地,而曾經的被征服者也接納了這些新鄰居。杭州將軍特依遜從小被寄養在乳母家,乳母家當時已經有六個兒子了,所以特依遜在乳母家就成了老七。老七從小就和奶兄弟老六特別要好,勝似親兄弟。有一日,特依遜正在杭州校場訓練部隊,老六從福建過來找老七借錢,特依遜部下聽不懂福建話要毆打老六,被特依遜制止。兩兄弟用福建話相互交談,一塊坐著車回府,杭州官員紛紛宴請老六,老六不識趣說了很多他和特依遜小時候的破事,特依遜也不以為意。等到老六要走的時候,特依遜不僅給了老六千金之資,還派兵護送老六回福建,這等於向福建官員宣告老六是我特將軍的家人,你們不得欺侮。

所以,對於底層旗人來說,其地位不一定比漢人高到哪去,反倒是因為限制旗人人身自由的八旗制度而愈加赤貧。如果說真正地位高低之分的,那是在上層官場,而不是在底層。即便是滿漢高層,他們都同樣是愛新覺羅家的高級管家,本質上沒什麼高低之分,頂多就是打天下座天下的思維,旗人為愛新覺羅家的江山出力最多,所以多點上升的渠道而已,而且僅僅侷限在八旗軍事貴族。對於漢人高層來說,底層旗人和底層漢人同樣都是臭苦力,如果一個旗人跑到紀曉嵐府上說你姓紀的是我們滿人的一條狗,紀曉嵐只有兩種反應,要麼綁了送內務府治罪,要麼當瘋子痛打一頓。

總之就是一句話,清朝旗人地位比漢人高這句話,是一句屁話。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