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好課堂”有兩個非常樸素的標準

李鎮西:“好課堂”有兩個非常樸素的標準

我想根據我的課堂實踐,為“好課堂”的標準提供一個樸素的理解:所謂“好課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先說什麼是“好課堂”。

關於“好課堂”的標準或特徵,已經有許多老師和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概括———這個“原則”那個“維度”,還有各種“性”(比如“生成性”“互動性”之類),等等。這些概括豐富了我們對“好課堂”的理解。

但我想根據我的課堂實踐,為“好課堂”的標準提供一個樸素的理解:所謂“好課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好課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1、有趣

有趣,就是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心情愉悅,如沐春風,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下課後盼著第二天再聽這位老師的課。有效,就是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學生們有成果———無論知識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總之有收穫。

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沒有效,課堂就成了看小瀋陽,搞笑而已。但如果課堂沒趣,只追求所謂的有效,一味地灌輸,這樣的課學生不愛聽,也很難達到真正的有效。

如何才能達到“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語言的詼諧風趣,讓課堂妙趣橫生;將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讓學生覺得學知識其實就是學生活;引導課堂討論甚至爭鳴,讓學生的思想碰撞;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些都能讓學生感到課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2、有效

如何才能達到“有效”?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教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所謂“學生‘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彼此互相講解知識的過程。因為最好的學習,就是給別人講,這是個常識。多年來我們把這個常識給忘記了,不停地給學生講,卻不讓學生講。於是,知識在我們教師頭腦裡記得越來越深刻,學生卻什麼都沒記住。近年來不少學校的老師遵循了這個常識,並利用了這個常識,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停地給別人講,成績當然就提升了。“有效”當然不只是指成績提升,但這是一個最重要也最直觀的指標。

李鎮西:“好課堂”有兩個非常樸素的標準

“好教育”就是“有意義”加“有意思”

順著“好課堂”的標準,我認為,所謂“好教育”,就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教育。

1、有意義

“有意義”,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說的:我們的責任、使命、理想,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所要傳遞給學生的真善美品質,還有要培養的公民意識與創造精神,以及要點燃的思想火花,要拓寬的海洋般開闊的胸襟與視野……

2、有意思

“有意思”,是站在孩子們的角度說的:情趣,浪漫,好玩,妙趣橫生,其樂融融,心花怒放,歡呼雀躍,心靈激盪,淚流滿面———或是教室裡老師講的一個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師生之間在田野上的追逐……

但今天提起這個話題,並非想“既要……又要……”地全面重視“意義”和“意思”。不,在任何一個時代,我們所強調的,總是我們所忽視的。比如,今天的教育主要是“意義”過度而“意思”不足。從總體上說,我們的教育還是說教比較多,而符合兒童心理的趣味不夠。所以,我今天要呼籲:請給教育多一些“有意思”!

讓教育“有意思”,其實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讓教育的痕跡儘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氣氛中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是這種影響產生高度效果的條件之一。換句話說,學生不必在每個具體情況下知道教師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圖要隱蔽在友好和無拘無束的相互關係中。”

無數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教育的意圖隱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好。不動聲色,不知不覺,了無痕跡,天衣無縫,潤物無聲,潛移默化……

這些都是教育的藝術,也是教育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