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千里淮河與千年運河交匯處,“南船北馬、舍舟登陸”,讓一座叫做淮安的城成為“海內望郡”、“江北大都會”。改革開放40年風起雲湧,淮安與大運河有著哪些不得不說的故事?站在新起點,又將如何把周總理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因水而興

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最早的人工運河邗溝開始,淮安就與大運河聯繫在一起,2008年,它被中國古都學會確認為“中國運河之都”。大運河,不僅孕育了淮安悠久的輝煌歷史,還積澱了厚重的人文底蘊;不僅賦予了淮安豐富的文旅資源,還塑造了鮮明的城市特色。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是我們淮安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戰略機遇。大運河是淮安的母親河,這裡能看到淮安的昨天,也能夠暢想淮安的明天。從淮安人民飲水思源、傳承文脈來講,這是我們的情感所繫;從重現輝煌、再度崛起來講,也是路徑所在。所以,我們要努力通過開發、保護、傳承、建設,把淮安特別是大運河的淮安段,

建成中國漕運文化核心展示區、中國水利河工文化經典集成區、運河生態文旅江淮經典體驗區、運河保護利用綜合示範區。

具體來講,我們要精心呵護‘運河之都’的歷史記憶,發掘它的內涵。全面拓展黃金水道的綜合功能,開發它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旅遊功能。我們要著力彰顯精神家園的時代價值,講好淮安的運河故事,把運河精神凝鍊成: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城市精神。以運河人家的開放胸懷,崇文重教的精神,以及文明態度來做一個文明城市的建設者。”

40年經驗談

大運河的改變,展現出了開放與包容,傳承與崛起,這正是改革開放40年來,淮安實現快速發展的生動縮影。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40年來,淮安一直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制勝法寶。推出了一大批有質量、有力度、有特色的改革開放舉措,取得了明顯的效益。改革方面,以51項改革事項列入到全國和全省試點為標誌,我們的多規合一、新型城鎮化土地制度改革等等事項在全國率先破題,

初步形成了具有淮安特色的改革體系。開放方面,以被評為全國唯一的臺資集聚示範區,並且獲得省政府的政策支持為標誌,我們的對外開放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特別是打造了一個臺資經濟高地,如今在淮安已經落地了1000多家臺資企業,總投資達到100多億美元。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資源、要空間。堅持深化改革不停頓、擴大開放不止步,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淮安答卷

進入新時代,淮安正迎來實現歷史性跨越和崛起的攻堅期、爆發期、圓夢期。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和江淮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一區兩帶"建設的戰略交匯點,淮安人將如何續寫屬於自己的新的歷史榮光呢?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對話“掌門人”:讓運河明珠淮安綻放盛世光華


“高質量發展是中央的要求,是省委的部署,也是我們淮安未來的關鍵。它是一場新的‘趕考’,也是一場‘淘汰賽’,誰能抓住歷史機遇,把發展質量提升上去,就可以走在時代前列。我們要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個高質量’要求,把淮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放到一個更高的平臺、更大的座標系中去衡量。

要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共識,在做優產業中夯實基礎,在改革創新中激發活力,在改革發展中彰顯導向。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無論是在經濟方面、文化方面、社會方面,都要以改善民生作為鮮明的導向,要提升民生幸福指數,不斷地擴大就業,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提升人民群眾收入,讓大家感覺到生活在新時代,確實有滿滿的獲得感。要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匯聚力量,始終以總書記囑託作為我們的方向和動力,把周總理的家鄉建設好。用中央的要求,用總理的精神來激勵大家,樹立堅定的理想,打造過硬的作風,築牢反腐的堤壩,營造好淮安的政治生態。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新的政治生態裡,我們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團結奮鬥,展示滿滿的精氣神,迎來淮安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