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5e4680


上半年《远大前程》这部电视剧非常火爆,收视率很高。

但剧中三大亨中的老三陆昱晟,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字面上理解,天地是不仁义的,把万物都当做刍狗,圣人是不仁义的,把百姓当做刍狗。感觉天地、圣人都不是好东西,对万物、百姓这么轻贱与蔑视。


这句话的意思,被很多人误解,也可以说误读了几千年。


我们从文字的角度,看看【仁、刍】两字的字义:



【仁】

代表二人关系,人人关系,二人之间要亲仁。同时也会引申为:公平、平等、仁爱


【刍】(繁体:芻)

从字形上看,刍由屮、屮、又手形组成,刍字本义:草、手抓草。

由刍造出的字:皱、雏


皱,物体表面上的褶纹,有草皱巴巴的特性


雏,出生不久的小鸟,毛绒绒的,毛象草一样

趋、诌、邹、绉、驺在造字过程中都有用到了刍(草)的特性。


当然,有人问:急、煞,这两字与草的物性没一毛的关系,是的,


急,由及+心组成,与刍草没什么关系

煞,由杀+殳组成的,与刍草没什么关系


文字的字义必须回到造字时的源头,才能理解字的来源,才不会弄错意思。

从上述仁、刍的解释,再回头来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可能就简单多了:刍狗不是狗,是古代祭祀用草扎成的狗,用之前很受人尊敬,但用过后就会被丢弃。


仁指公平,天地是公平的,不会说对谁特别好、对谁特别坏,万物顺应自然而发展

同样,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很公平的、无私的,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他们自由生息。


.

.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全语文、海外汉语,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汉字师认证课程,教授古汀说文道字系统核心原理,掌握其延伸出来的应用,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了解《人字学习体系》,私信留言:“人”


汉字谷主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连同随后一句:"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句话,引起天大误解,引发太多讨论,很多人断章取义,曲解老子的本意,把太多人引入字面表义的曲途之中,让老子无端背锅,让老子被莫名摸黑。

因此,为全面了解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需要通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因为这两句话语出第五章。

以下是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对第五章的个人理解,供参考。

老子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意译解:

天地绝无偏爱,对万物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圣人也绝无偏爱,对百姓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

天地之间,多么象一个风箱,虚静之时是一片安寂,鼓动起来是一场折腾,形容再多都讲不清其间的变化,不如就此打住最好。

可见,老子的书,其实很直白,非常好读,越读越来劲,5000字,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能否读懂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着非常带劲。


刘怯之


我研究《道德经》19年,被你邀请,算你找对人了。

首先,我要告诉你,《道德经》语句简单,并且深奥,有一些地方很难理解。如果不懂得神仙之学,即使教授,专家,权威,也不能明白其意思。在中国,只有西汉河上公先生比较能够理解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育万物的天地,绝不会打着所谓“仁爱”的旗号去剥夺万物的独立与自由,就好像把万物当做是稻草扎的狗一样,不会干涉它的一切。

延伸的意思是,天地作为万物的创造者,并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而是给万物独立,给万物自由,让万物由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努力,去创造,去发明。

《道德经》中的核心,就是道与德 而道与德的核心,又是爱与无为。无为,就是不压迫万物,不干涉万物,不主宰万物,不枷锁万物,顺从万物意志,不折腾万物,让万物尽性发出自己生命的璀璨。万物皆都独立与自由,于是能够争奇斗艳,让天地繁荣昌盛。

这句话是在批评儒家文化“尊尊,卑卑” 试图搞压迫,搞枷锁,试图剥夺人们的独立与自由。道家文化把独立与自由,当做是一种生命的追求。这句话充满对生命的体贴与尊敬。

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道德经》翻译书籍,基本上没有完全正确的,很多地方发生错误。《道德经》是一部具有精神境界的书籍,假如一个人没有精神境界,根本不要指望能够正确理解它。

1991年秋天 ,我遇见天蝎星先生,他用《道德经》中章句教诲我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做事,那时候开始我研究与参悟《道德经》。后来,因为人生发生了一些个人不幸事情,接触了基督教文化,得到了启发,对《道德经》的真义有了突飞猛进的理解。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由此看来,理解《道德经》 需要很多侧面文化进行帮助。

以上就是我的阐释,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三克油。


二郎戬先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历代对这句话的意思争议比较大。

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如下图:

历代的解释有很多,以下列出对这句话的三种解释:

1、天地是不仁义的,把万物当做狗一样对待。

2、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把万物、百姓像对待刍狗一样平等对待,没有偏爱的私心,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3、将这句话断开解,如钱钟书:“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怜惜。以此维护天地仁爱的本质。

那么这句话究竟应该怎么解,我们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脱离老子《道德经》的整个思想文本进行解释,来看《道德经》中对“天地“的解释,概有两种特性:

1、天地不自生但能长生。“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2、犹如风箱,生生不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

由此归之,天地任其自然、不自生的特性使得天地具有不偏爱万物、不恣意作为的行为,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既不能将天地理解为仁爱之天,也不能将天地理解为不仁爱之天,而应理解为自然之天。


东方国学


刍狗不仅是指祭品,还是指很低贱的祭品,是贫穷人家用以祭天地的,跟牛羊相比狗已经是低贱的祭品了,它却还是草扎的狗,所以这里是强调低贱。但是牛羊是祭,草狗也是祭,在天地那里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如果说草狗低贱,那么万物都是象草狗一样的低贱了。把万物都看做低贱的,从“仁”的道德规范来说,天地自然就是不仁的了。但是既然一样低贱,也就无所谓高贵,既然无所谓高贵,也就无所谓低贱,万物众生都是平等的了。

这里是说要对万物众生平等看待,自然以待,不要人为区分高低尊卑,不要人为定义什么仁义道德的规范。

紧接着后面的就是天地之间就象风箱,看着空空的但其实不空,只要鼓动一下就有很多风鼓出来。人说的太多,定义、规范、作为太多,最终会技穷,不如守着天地之间的本道,让万物众生按自然之理自然发展。(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风中CD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其实争议颇多,数千年来,尚无定论,比如到底天地是不是人还是天地不仁不义,到底刍狗是祭祀的草狗还是草和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无论老子说这句话是怎样想的,但以老子的自然观点来看,天地其实就是老子所言道的表象之一。那么道这个东西客观存在,主观又难以表述。我以为源起即有道,道无所偏倚,一就一,二就二。没有变通和眷顾,照章办事,所以万物或草狗,或草和狗,该昨用昨用,人也一样,在天地规则前提下,该吃吃,该喝喝,该死死,没有照顾,人和万物一样。

所以下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刍狗。老子所言圣人,顺乎天,合乎道,有自然之心,遵道之变化,能治人者。既然为老子笔下的圣人,当然如同天地一样,不过天地约束的是万物,圣人约束的是人而已。

所以,对于天地和圣人的期盼是没有道理的,他们不会为你而改变。要想活好,只有主动适应天地的变化和圣人的治理。是不是有点儿既然反抗不了,就享受快感的意思呢。其实是一样的理儿。不过老子说得高大上一点。

放到今天,道家理论除了学究和道士有点兴趣,大都没什么兴趣了。但老子的思想确实光耀古今,能在那个年代讲出这样的话,他本人已经是圣人了,虽然他对圣人并没什么好感,并且对费尽心思治理那一套也不感冒,他希望的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无为之世。

所以,尽情享受吧,只要你无力反抗。热爱生活吧,生活就那样,你不想也那样,努力顺应时代吧,时代不会为你而改变,努力吧,机会就在你的适应当中。


不是我血色青竹


解释这句话需具备三个前提,即1、看清《道德经》第一章和其余各章的从属关系,否则不懂“道、无、有”三者的义理关联。2、看清《道德经》每章的行文逻辑,否则不懂全经的显义和隐义。3、必须紧扣原文,而不能用文外之意解读。明白这三点,将能看清此章的真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此句意分两段,是递进关系,合起来在讲“道”的运行机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前段,讲“道”的“有”之态;之后是后段,讲“道”的“无”之态。故综合起来,本章描述了神秘的“道”怎样起作用,怎样含藏和制衡万物的方式。

解读本章含义的困难是四个:1、不知道“天地、圣人与道”的关系。2、不知道“刍狗、橐龠”的准确象征义。3、不知道前段和后段是对比的继承关系。4、不知道“中”的背后是“无”。

“天地”在此处是“道”的化身,“圣人”也是“道”的化身。“仁”的字面意思是“爱”,终极义是“平等”。“刍狗”是祭祀物,在此是个比喻物,引申义是“人的创造物”。“橐龠(tuó yuè)”是炉灶旁的鼓风工具,也是描述“道”发挥作用时的形象比喻物。连在一起,本章的字面意思是:

无形的“道”利益于世界的方式,是幻形入世,常化身为“天地”,显出不平等(高大)的样子,把万物看做是自己创造之物,倍加爱护;常化身为“圣人”,也显出不平等(高尚)的样子,把百姓看做自己要拯救的对象,倍加教育。藏在天地万物背后的“道”所起的永恒作用,不易看清,描绘它可做个比喻,是不是很像炉边的鼓风箱工作的样子?它“中空”却从未萎缩和减少,运行变化却源源不断地输出看不见的“作用”。“道”的这种奇妙的形态实在不能用言语文字去描述,说再多也不能讲清,故只要明白“道”总是处在“有”的中庸之态,即使运动变化,也不离开“有”的中点,永远呈现出不被察觉的“无”之态,就能领悟“道”含藏一切又制衡一切的深奥秘密了。

综合可知,本章在讲“道”怎样普惠世间,怎样调节万物变化,怎样起终极决定作用

的形态。


本然堂讲席


这个内容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通释]

天地不偏爱,把万物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圣人不偏爱,把百姓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

[注释]

天地不仁:天地不偏爱。仁,会意字,二人相聚有亲近的要求。《说文》:仁,亲也。《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本指对人亲善、亲近,这里是“偏爱”的意思。

以万物为刍狗:把万物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以,介词,把。为,音wéi,动词,当作。刍狗,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用草扎成的狗。刍,音chú。吴澄《道德真经注》:“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讲天地圣人无为,任凭万物百姓自然生长。

[考辨与解析]

有学者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乃老子抨击儒家之仁。实际上,此“不仁”不存在抨击儒家的问题,老子之时儒家尚未成形。且“天地”乃自然,非人之所为。我们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拿它与儒家思想拴对。

《庄子·天运篇》介绍了刍狗。刍狗只是人们祭神时制作的凭借物,对它没有爱憎,使用时对它顶礼膜拜,不需要时就任凭它自生自成,自作自息,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尊重或遭到抛弃。天地把万物、圣人把百姓都当作顶礼膜拜的偶像,又都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其实这正是一种无为的态度。

天地养育万物,但它却“不仁”,这实际就是“天道无亲”(第七十九章);圣人境界高深,他也“不仁”。天地圣人在“无为”,即“不刻意而为”。


陈广逵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完整的一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这个关键词的解释:用稻草或麦草扎成的狗,祭祀时顶礼膜拜,完毕就扔掉或烧掉。

“以……为……”,很多关于老子这句话的观点,大多数都是解读成“将……视为……”,理解为“天地不仁,将万物视为刍狗,圣人不仁,将百姓视为刍狗。”。

在此,理解为“之所为……是因为……”——“天地之所以不仁,是因为万物变成为了刍狗,圣人之所以不仁,是因为百姓变成为了刍狗。”

个人看法是: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前半句是指人类身处大自然中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万物变成了刍狗,不再敬畏天地,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后半句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一种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要遵循历史规律。


曾一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这句话,首先得明白刍狗是啥意思?刍狗,其实就是当时的民俗,纸扎的狗。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地没有仁慈,它把天地之间的万物当做纸扎的狗一样。

这说的啥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天地无私,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平等。并且这种平等啊,仁慈啊等概念都是人类建立的,有贤者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得出结论,套用到人文社会中,因此就有了“观天道,知人道”的说法。

所以这句话的表示的意思就是,天地无情,人有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