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灵安


嘉靖年间的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多年,如果没有像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抗倭名将,倭乱之患都有可能危急到大明江山。1592年明神宗应藩属国朝鲜仁祖大王之请,令李如松、麻贵率四万明军入朝作战,7年之后光复朝鲜国,将倭人赶回日本,为何两次抗倭战争差别如此之大呢?各位看官且听我分析。



首先,发生在明世宗嘉靖一朝的倭乱,大部分的首领并非倭人,而是早年东南沿海从事走私贸易后与东瀛倭人狼狈为奸的中国人,明朝虽然不是一个完全闭关锁国的王朝,但是海上贸易一直受朝廷严格管控,不过总有些人会选择铤而走险大搞海上走私贸易,嘉靖皇帝在位的45年正是明朝走私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官商勾结、私商走贩为利是图沦为海盗,出现了像许栋、汪直、徐海、徐惟学这样的著名海盗头子。特别是汪直,人称“倭寇之王”,因其长期与日本浪人勾结横行东南沿海多年,还曾在日本平户建都称王,嘉靖倭乱因海禁而起,最初也确实是因迫切希望与明朝贸易的日本浪人铤而走险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但之后汪直、许栋等海盗头子的加入,让倭寇的势力变的更加庞大。他们熟悉沿海地形,往往是大掠即去,转而寻找下一个进攻点,因此自山东沿海到粤闽沿海都深受倭寇之害,胡宗宪坐镇浙江,戚继光、俞大猷两位抗倭名将北南合击,前后花了二十余年才荡平倭乱。



而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朝鲜又叫壬辰倭乱),是日本幕府将军丰臣秀吉以官方的名义出兵,和嘉靖年间松散的民间性质的倭乱是不一样的。1592年3月,以宇喜多秀家为统帅,日本共集结9路大军共14万人渡海攻朝,朝鲜在短时间内八道几乎尽数沦陷,日军仅一个月即攻陷朝鲜王京,惊慌失措的宣祖大王李訟逃往江华岛,朝鲜特使日夜兼程赶往明朝告急,得知消息的万历皇帝深知“倭人志不在朝鲜而在大明”,因此果断出兵力助藩屏共同抗倭。1592年6月,明朝以辽东兵及3000戚家军为主力,以李如松、麻贵为主将,共计4万大军开赴朝鲜作战。



明军第一次赴朝作战总兵力达到4万人,加上朝鲜的勤王军及各地义军共计约8万余人,但日军集结的兵力达到14万人,两军实力悬殊,不过明军一入朝很快就取得了平壤大捷,1595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两军暂时息兵歇战。1597年日军再一次集结14万大军入朝,朝鲜又向明朝求援,这一次明朝为了扭转兵源不足的局面又增兵到7万人,1598年丰臣秀吉因病去世,日本内部发生分化,兵事陡起,无心恋战的日军很快就从朝鲜半岛撤军,朝鲜王国得到光复,明军不久亦凯旋而归。

简短的回顾了嘉靖倭乱和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嘉靖年间的倭乱是以中国人为统以日本浪人为辅,采取流动袭扰,合围攻打的战争策略,明朝在最初是疲于奔命、处于被动状态,后来胡宗宪提出分区作战,北南合歼才艰难的打败倭寇消除倭患。而万历援朝战争,日军远来交攻,对朝鲜的山川地理不熟悉,中朝联军通过集中优势兵力以逸待劳,对日军各个击破,同时日军受日本国内掣肘颇多,内部存在矛盾,已至于1597年第二次侵朝,1598年丰臣秀吉一死就全线撤军了。


大国布衣



嘉靖帝与万历帝是一对奇葩的爷孙组合,他们多年不上朝,军事作为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过党争的状态来控制朝政,但还是使奸相严嵩专权多年,国家开始在根子里烂了,而且倭寇主要在于掠夺,类似于今天的游击军,机动性太高,明朝军队对于倭寇当然有点力不从心。万历帝是通过小事不管大事严抓来控制朝政,他前有父亲明穆宗的隆庆新政革除嘉靖帝时期的弊端,改革军队的基础,继位后又有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使国力加强,加之抗倭援朝是两国之间的正规军队作战,并非游击战,战胜日本军队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躲于深宫之中沉迷于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大权在握的秘诀在于,他是通过拉拢抬高一个再打压一个,使下面两方总是处于对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虽然效果不错,但这种方式也埋下了明末党争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重用奸相严嵩,导致了朝政腐败,国家衰落起来,其边事废弛,军饷被吞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军力不振情况之下,出现了南倭北虏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袭,明帝国军队战斗力本就是直线下降,一边要面对北方蒙古一边还要面对倭寇,而且这些倭寇主要在掠夺骚扰,好似游击战一般,当然是力不从心。


在平定倭寇期间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名将崛起,为之后明帝国军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鲜的血液。

嘉靖帝之后是明穆宗隆庆帝,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历史上声名不显或者说评价甚低,其实隆庆帝的新政还是很不错的,在政治上他继位后革除了嘉靖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过京察等方式整顿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国家开始稳定,发展了经济。

在军事上,隆庆帝整饬武备,赏罚分明核实功罪,加大了军队的训练,巩固加强了长城防御能力,边境的地方官员也都换为精明能干的官员,还提高了官员待遇,军队战斗力上去了边防也开始稳定了。

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名将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继光也驻守了北方边境多年,在戚继光的培训之下,明朝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时间与儿子明神宗万历帝在位前期又被称之为隆万中兴,可见隆庆帝还是还有作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军队重新拥有战斗力。

明神宗万历帝继位后前十年基本上是张居正大权在握,张居正在隆庆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变法,这场变法在后世评价很高,客观上为明朝续命几十年。

在明穆宗时期的隆庆新政还有张居正改革变法十年的基础上,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直线上升,这也是万历年间三大征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万历三大征其一征就是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战役,彼时日本经历了自己的百年战国乱世被丰臣秀吉统一,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兵,军队战斗力很强,但是与晚明军队交战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明朝军队很多时候甚至远少于日本军队,最终被明军击败,都没有让其打到中国本土。


万历时期抗倭援朝之所以胜利,其一在于有之前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变法的基础其二在于这次交战可以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军队大战,目的在于控制地盘,并非嘉靖年间那样倭寇游击掠夺骚扰一般,明军当然战胜了日本。

补充一点,万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并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万历帝不能私下面见大臣处理国事,万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严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内的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帝亲自拍板决定打不打的,并且还是万历帝点兵选将的。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首先,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正规边防军队击败日本的20左右的侵朝军队,是陆海大会战的胜利。

而嘉靖时的倭寇在于东南沿海,我国海岸线太长了,倭寇神出鬼没,并非战争,而是以烧杀劫掠为主军队难以应付。

就比如说,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常备兵力就有90万,为何被数千人的英军打败?

因为这近百万军队要驻守全国各处,在沿海只驻扎了几处,英军攻陷一处就在海上运动,找寻下一处攻击点,难以防守。

最重要一点,东南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不是日本人,是本就凶狠的我国山贼强盗海盗等,他们和倭寇勾结在一起进行劫掠,官府防不胜防。

总而言之,倭寇之乱并非战争,而万历朝鲜战争属于正面军事对决,明朝当然更胜一筹


历史区总柴


嘉靖年间,明朝战胜倭寇,是中国历史上光彩的一頁。

能夠战胜倭寇的主要原因有二个。一要有人,有人最重要。要有能领兵打仗的统帅,还要有精兵强将。二要有银子。打仗要消耗钱粮。必须有足夠做支撑。

到了万历时期,万历十岁登基,帝师張居士为辅臣。主持系列改革。百姓生活有改善。社会比较稳定。国库库银充裕》,方才能夠支撑打一场灭倭的战争。

明在嘉靖和万历年间,涌現出一位名将,他叫《戚继光》。戚继光有勇有谋,堪称一位难得的帅才。他主持的戚家军,先后多次打敗倭寇的进犯。

针对倭寇的弯刀,改造了明军的兵器,在最关键的一场决战中,出人意料的取得全胜,让倭冦闻风丧胆。他主持改造战船,训练水军。戚家军的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戚继光不愧为卓越的军事家。


汇燕1


嘉靖治国四十五年,明朝从平世转入衰世。皇帝虽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内阁被严嵩掌控,朝廷里都是严党的爪牙,政府的运转能力下降。同时明朝后期最大的内患——流民,正是起于嘉靖。同时又因嘉靖修道,大兴土木,以一人夺万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内党争,导致边军武备废弛,明军战力急速下降。


而军事实力的急速下降,体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北京城下,还在大同杀死了总兵张达。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最后俺答在一番劫掠过后从容出塞。在这次事变中,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毫无作为,最后被嘉靖杀死。

辽东军队一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所在,常年肩负重任,但在面对俺答时却表现极差,如果俺答当时多想一下,只怕京师陷落将成为必然。

既然作为明军精锐的辽东军队表现都那么差,南方的军队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呢?明军内部的实力排行中,南方军队稳坐最后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军队常年不见战事,当兵早已成为南方一些人混饭吃的工作,渐渐的,南方军队里出现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来跑的比谁都快,再加上嘉靖时的“倭寇”中,虽十之有八都是中国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国内的精锐,又是打游击似的流窜作战。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倭寇击败几千明军并且打到南京的这种情况。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万历时,经过嘉靖末期徐阶的改革,隆庆年间高拱改革,隆庆开放海禁,万历前十年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再加上抗倭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一系列运作。明朝一扫嘉靖之弊政,经济繁荣昌盛。北方出现了李成梁、李如松这样的名将,常年的作战磨砺出了实战经验。同时因为经济恢复,军费供给足够,且万历中前期皇帝锐意进取,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时,入朝的明军每人一铳,还有根据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魔改出来的各种大小佛郎机。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先进的军工业对日本有着巨大的优势。

佛郎机(手持)

大佛郎机(小型炮)

小佛郎机(骑兵用)

五雷神机(可连发,还有子母铳,装弹快)

水雷

火龙出水(射程百余步,对日本水军造成巨大伤亡,可称为世界最早的舰对舰导弹)


可以说,这场战争成了明军的火器试验。负责辽东事务的明朝正规军,精锐部队,凭借优秀的作战技术与先进的火器、火炮,对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明军算是主场作战,补给的压力远小于跨海峡作战的日军。

所以才会看到万历时的明军压着日军打。

或者更简单的来说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军精锐

万历:辽东打骑兵打出来的精锐vs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


回形针行动


明军抵抗倭寇的战争,虽然不能说捉襟见肘,但确实打得很辛苦,绵延不绝,无法根治。明军万历援朝战争,虽然前后也打了两次,长达七年,但其实打得很顺,很快就搞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军抗倭)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打个比喻。

我们都知道蚊子和狮子打架的故事,蚊子何其弱小,为何它能打败狮子呢?那是因为它躲在暗处,它对狮子的进攻算得上是神出鬼没,狮子不知道它会在哪里就咬自己一口。而且当狮子发现痛,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飞行灵活的蚊子,一下又逃得无影无踪。狮子一巴掌,没打着蚊子,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倭寇对明朝的袭扰,就相当于是蚊子进攻的这种方式。他们的目的就是抄掠,抢劫,打家劫舍。一旦抢到了,赶紧就逃。等明军赶过来想打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驾船跑得无影无踪。

而且明军很难找到倭寇进攻的规律。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来,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个地方出现,因而也没办法针对性地想到对付的策略。

不过,话说回来,蚊子虽然让狮子异常烦躁,它能杀死狮子吗?那是天方夜谭。

同样的,倭寇的这种袭扰,能损伤到明朝的根本吗?完全不能。

(丰臣秀吉像)

明军的万历援朝之战,打的则是另外一种战争。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就算不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也是狮子与狼的决斗。明军与丰臣秀吉的日本正规军所进行的战争,正是狮子与狼决斗这样的战争。

这场战争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对于明军和日本来说,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如果当时日本军打胜了,占领了朝鲜半岛,他们大量地入侵明朝,甚至征服明朝,都是有可能的。当时丰臣秀吉就说过,他的目标是要征服明朝和印度,建立亚洲大帝国。

这场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明朝因为信息闭塞,同时又远到异国打仗,因此不知道该怎么打,被日本军突然袭击,打了败仗。

但是后来,当明军人数增多,并且在朝鲜的帮助下,对日本军队的情况,对朝鲜的地形比较熟悉以后,中国军队组织的几次战役,都打得非常有效。很快,日本国力不支,人力不支,最后不得不退出朝鲜。

(嘉靖帝像)

而且这场战争对于日军来说,是一场元气大伤的战争。此后,日本国内又发生了德川家族替代丰田家族的动乱和政变,日本再也无力发动对外战争,一直延续到三百年后,日本在清朝末年才再一次崛起。

可以说,明朝抗击倭寇的战争,明军虽然不胜其扰,但它既不能伤到明朝的根本,也不能伤到日本的根本。而明军的援朝战争,那是两国你死我活的生死战,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正如你所说,明嘉靖年间抵抗倭寇确实捉襟见肘,这时期的大明国力已经开始下滑,但还算强大,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大明却在海禁,国力始衰于此。但第二句话我有不同见解,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的结果确实是日本退了,以中朝胜利而结束。但事实并非这样。我的理由如下所述(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抗击倭患的分析就暂且不写了,其它答案里面也有很多):

一、万历年间明军战斗力介绍

大家一提起万历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懒政几十年未上朝,其实他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朝政,恰恰相反,这时期明朝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全知道,一切皆在掌控之中。由于张居正在万历初年推行富国强民政策,使得明中叶以来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得到一些缓和。万历皇帝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他发起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历史上成为“万历三大征”即宁夏战役援、朝抗倭战役和播州之役。史书上称三战皆胜,所以不能只用万历不上朝来损他。从三大征来看,说明明军此时的战斗力还行,但不是许多所说的强的不得了,此三战都是举全国之力而为之,强弩之末。

二、万历年间援朝抗倭战役概况

我在头条号上发布过一篇文章,是关于援朝抗倭的,这里我们就简单再重复一下。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最后完成了全日本的统一大业。在完成国内的整顿之后,他便积极向外扩张,首先将矛头对准朝鲜。万历二十年,日本丰臣秀吉下令出兵朝鲜。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三道全部陷落,王子被俘,国王逃到义州,急忙向明朝告急。明廷对战况估计不足,派出了一支三千人的部队,结果于平壤城内全军覆没听到朝鲜战况,万历决定于十二月派军进入朝鲜,率领入朝明军的是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

经过汉城战役之后,日军龟缩在釜山一带。但由于明廷内部战和意见不一,错过了有利战机。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明神宗也不愿再战,决心撤兵。倭寇利用和谈争取时间,重整军备,釜山日军始终未撤回日本。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丰臣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明军第二次赴朝抗日,经过多次战役,各有胜负。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死亡,明军利用此时机加紧进攻日军。

经过露梁海战,日军死伤万余人,残部退出朝鲜半岛。

三、万历年间援朝抗倭名胜实败

七年的援朝抗倭终以中、朝的胜利而告终。其实在表面胜利的掩盖下,明朝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几乎是举全国之力。经过三大征,明朝廷财政赤字不断膨胀,社会各种矛盾又加剧,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由于出兵朝鲜是异地作战,军粮、军费开支十分巨大,极大的消耗了国力。孙子云:“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这是战国出兵规模,此数仅是明代出兵的九牛一毛。明廷没有考虑清楚异地作战、后方补给这个问题,就出兵朝鲜,在获胜时又不速战速决,却退兵回国,让日军卷土重来,终使明军在战场上连吃败仗,伤亡惨重。

虽然明军坚持到胜利,但兵力疲乏,粮草接济困难。虽然取得胜利,却连战七年,国力枯竭,财政颓败,尽管在小战中取胜,但在国家大计中,已经输掉大半。如果丰臣秀吉不死,明军未必能全身而退。因此,我认为万历年间援朝抗倭名胜实败。


野史也是史


因为倭寇是骚扰,而且多抢完就跑,如果直接跟大明决战那也是必死,丰臣秀吉轻敌,(自元征日本失败后,就看不起中原军队,而且意在转移矛盾)。

1.丰臣秀吉只是名义统一。

虽然丰臣秀吉获得了关东大名的臣服,但是应该说只是暂时的,内部矛盾大,刚刚经历战国时代,如果不转移矛盾,很可能会爆发很大的战争。丰臣秀吉想的是打下朝鲜之后就把日本留给德川家康,但是没想到输的这么惨。





2.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日本崇尚节俭火器主要是鸟铳,其余是冷兵器,大明有大量的佛郎机炮,


鸟铳还有骑兵,(日本民族意识就是鸟铳一枪一个,明朝大国意识强大炮大气,老师同为佛郎机(葡萄牙)结果却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海战野战日本军队明显处于劣势,加上轻敌所以会被打的很惨。

3.倭寇多是骚扰,抢劫为主。

倭寇大多数是不是日本人,相信各位心里有数吧😄,像大规模和大明军队一战定输赢的还是少的,原因就是盗亦有道,不再过多赘述,所以倭寇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海禁的存在。



4.日本国力弱,补给跟不上。

日本在朝鲜半岛作战,所有补给都必须通过朝鲜海峡从日本本土运输,(得不到朝鲜本土支持)自己海军又是弱势,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必死无疑,而海盗规模小靠打劫为生根本不用怎么补给,这也是日本的弱点。


当然对于日本人古代怎么打仗开战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总之和大明军队对比近战阵型被骑兵冲垮,远战火器不占优势,国力弱拖不下去,还有就是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不参与政务,还是全力支持对日作战,这主要由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完善,国家机器已然运作。


非官方历史


我觉得,正规战和游击战的问题。

明朝沿海区域面对倭寇侵扰,是典型的面对打了就跑的侵袭战,目的在于抢劫财务而不是占地夺权。明朝上下对此,一是战略重视性不够(毕竟不是造反、革命,只是骚扰地方),二是明军必须沿海全线防御,而倭寇则是选取几处有利的地点、瞧准时机打了抢了就跑,再加上倭寇本来就是乌合之众,人数也并不多,利于撤退隐藏,所以很难一劳永逸地清扫干净。所以,对倭寇的侵扰,明朝防不胜防,比较被动。

而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是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目的是要推翻明朝藩国朝鲜的李氏政权,将朝鲜变作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所以,明朝朝廷对此是足够的重视,抽调各地精兵,先后是李如松、麻贵两员大将两轮入朝。对日本丰臣秀吉的大军,展开的是正规军对正规军的战略较量。最终,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是还是打败了日本人,维持住了朝鲜的统一和完整。

推荐一部小说《龙战三千里》,对这次抗日援朝有着细致的描写。


疾风之翼777


从军事角度分析,倭寇作乱属于流窜式战斗,机动灵活,令政府军队疲于奔命,难以聚而歼之。而朝鲜战场上的日本军队属于正规军,受过军事洗礼的明军有实力与其决战。对付倭寇很难剿灭干净,而对付正规军,则以正规军对抗之,拼的是国力和军队整体战斗力。

正是因为倭寇作乱,也给很多名将提供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整顿了军备,一定程度上改革了军事体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最为出名的是名将戚继光,在荡平倭寇以后,又北上蓟辽,将戚家军在抗倭过程中治军的经验带到北方边境,并影响了整个边境。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不同,嘉靖朝,严嵩一党惑乱朝纲,贪墨横生,国家财力薄弱。


而经历隆庆开关,俺答封贡,张居正改革,万历亲政后几年的励精图治,明朝的国力相对于嘉靖朝晚期还是要强大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