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雄才大略不亚于曹操,为何却被小人物击杀,你怎么看?

旒孟5A0G1160


孙坚雄才大略,文武双全,他被小人物击杀,完全由于轻敌冒进造成的,这是兵家之大忌。孙坚胆识过人,往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容易将自己置于险境,这是将帅之大忌。孙坚冲动自负,听不进良言劝阻,贸然行事,缺乏防范心理,这是性格之大忌。孙坚屡次犯忌,决定了他英年早逝的命运。

孙坚雄才大略,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很高: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董卓和孙坚当时都是张温的手下,两人因为意见相左,产生了矛盾。董卓专权后,孙坚和诸侯一起去讨伐董卓,诸侯们都怕自己吃亏,于是一个劲儿的避让,只有孙坚打得董卓满地找牙。董卓非常畏惧孙坚。孙坚死后,董卓非常高兴,甚至放鞭炮庆祝。孙坚还两次打败吕布。据《后汉书》记载,“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这意思很明显,说董卓派吕布领兵攻打孙坚,但没能取胜,吕布的士兵给打得散乱了,这就是吕布第一次给孙坚战败。《后汉书》还记载“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这意思说的是孙坚攻进洛阳的宣阳城门,要攻击吕布了,吕布就逃跑了。

孙坚文武双全,轻敌冒进。孙坚作为主帅,受袁术挑唆,带兵跨越长江到樊城来攻打刘表,以少胜多,势如破竹,连续打败刘表的部将黄祖和蔡瑁,最后围住了刘表的襄阳城。孙坚跨江作战,战略上犯了兵家大忌,战术上轻敌冒进,求胜心切,不明敌我状况,贸然带着三十人就敢追击刘表的健将吕公。最后被引入刘表在襄阳山林所设的埋伏圈,死在无名之辈之手,实属可惜。

孙坚冲动自负,当时跨江作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大多反对,甚至连自己的弟弟孙静也极力劝阻,孙坚听不进劝诫,一意孤行,最终失败。孙坚缺乏防范心理,人才储备很匮乏,身边只有程普、黄盖、韩当和祖茂四将,没有谋士辅佐谋划,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


希荣文创


孙坚与曹操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被小人物杀掉,是性格缺陷决定的。

孙坚可以算是智勇双全。

孙坚自小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但娶媳妇的时候被嫌弃了。孙坚夫人姓吴,自小父母亡故,只有弟弟吴景。孙坚看上了这个女孩,有才有貌,要娶她。结果老吴家其他人说孙坚“轻狡”,不同意这门亲事,孙坚又羞又怒。吴夫人说:“何苦为了我给家里招惹祸事呢,如果将来我不幸福,也是命。”这才嫁给了孙坚。

也就说,孙坚年轻时候不是个好孩子,轻狂、狡诈,大大咧咧。这点和曹操年轻时候有相似之处,是官宦子弟的通病。

后来黄巾兴起、天下大乱,孙坚在破黄巾大将朱俊账下为官,招募士兵千人;战斗中孙坚身先士卒,所向无敌,积功升为别部司马;

之后在司空张温手下平定西北边章、韩遂之乱。孙坚对西北将领董卓很是不满,私下和张温说董卓三大罪,应该杀掉,张温没接受;

之后又回南方平定长沙区星等人作乱,积功封为乌程侯;

董卓占领洛阳后,孙坚与其他各州郡起兵讨董。一路上找茬杀了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聚拢数万士兵,搜刮大量粮草;孙坚与董卓手下交战各有胜负,斩了都督华雄。袁术受人蛊惑不给孙坚粮草,孙坚连夜飞马百里见袁术,摆了一套大道理,袁术坐立不安无奈给孙坚发军粮;

董卓认为孙坚勇猛,派手下李傕来求和亲,许诺孙坚推荐的子弟都可以当大官。李傕这人在董卓死后掌握西凉军一半军马,算是董卓手下大将,看来董卓还是有诚意的。但孙坚拒绝了;

后来,袁术命令孙坚攻打荆州刘表,在与刘表手下黄祖战斗过程中取胜,包围了襄阳。但孙坚“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如果孙坚不死,江东势力可能会北移,加入中原乱战之中。

孙坚是东吴的最初创立者,但死的过早,只是开了一个头,主要工作是他儿子孙策进行的。

孙策、孙权时期东吴基本策略是远离中原是非之地,集聚力量,等中原发生变化再择机北上。而当时的中国南方还是蛮夷之地,生产力水平和地区开发程度远远落后于北方地区。因此,东吴是否能够兴起,决定性因素在中原而非江东。孙策能力不在其父之下,孙权也超过平均水平,才能够有天下三分的机会。

而孙坚早亡,反而是江东势力下定决心向南发展的重要转折。

孙坚死后,各路诸侯对孙策重视不够,东吴得以少受干扰的发展。其中袁术对江东一直垂涎,不断蚕食孙策势力范围,压迫孙策向南发展,这反而使孙策下定决心建立南方根据地,才有了未来东吴的基础;

如果孙坚不死,很大可能是在袁术指挥下,不断北上参战,多少江东子弟都填不满中原这个血肉磨坊。袁术不敢占孙坚的地盘,但找些借口让孙坚出兵还是没问题的。而孙坚自认为与中原各路诸侯是一个层次的,也不愿意放弃中原腹心之地。如此,东吴未必能够出现,很大可能是袁术倒台后在长江以北占据一块地方,与曹操、吕布等人势力接壤,直接加入中原战局。

而按曹操的发展势头,孙坚的失败将是必然的。

孙坚、孙策父子都被小人物击杀,是性格造成的。

父子俩都是坚毅果决之辈,且都骁勇善战,所向无敌。但是,战阵上的胜利让他们过于自以为是了。

《三国志吴书》中用一句话给父子俩总结,“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父子二人都是轻佻、暴躁。作为一个普通武将无所谓,但作为一方势力的首领,这样不必要的冒险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这也说明孙坚、孙策父子都不会用人,且暴躁多疑。以后的东吴与曹魏、蜀汉比较,人才相对不足,根子也出在孙坚、孙策父子时期。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孙坚家里面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名望,所以呢只能靠自己打拼,自幼习武为生,因为黄巾起义,而被封县丞,从这点看,孙坚朝廷里面也没有人,像袁绍,曹操这种官二代,黄巾起义的功劳,直接就封大官啦。。

这不


孙坚就投靠了官二代袁绍,起码上面有人好办事啊,讨伐董卓过后呢,孙坚在皇宫里面得到一块玉玺,然后就以为自己的机会,急急忙忙跑回江东了,结果被袁绍知道了,就唆使荆州牧刘表去杀了孙坚,后来,孙坚大儿子孙策因为这件事就把玉玺给了袁绍,并且因为袁绍发家,也不是可惜,只是说孙坚没有谋士出谋划策,导致自己的好东西被泄露,蜗牛的一点浅见,望采纳。。


喪蜗牛说历史


孙坚一路跨过高山大海,最后倒在一条小水沟里。一代名将,死于黄祖暗箭之下,的确有些窝囊。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战场上刀剑无眼,说冤枉倒也不冤枉。

作为东汉末年一代名将,孙坚可谓光芒万丈,要说雄才大略,的确不在曹操之下,可惜他不是罗贯中心目中的主角,《三国演义》中戏份有限,明明是一己之力斩杀华雄,击溃董卓,吓走卢布,却成了十八路诸侯之一,即便是被黄祖击杀,也是从他人口中提及,连个上镜的机会都没有。

但话说回来,冤枉的也不是他一个,《三国演义》中的大猛男典韦,为了保护老板,被张绣带着一帮小弟乱刀砍死;名将张郃,一路追杀诸葛亮到木门谷,膝盖中了一箭;皇叔张飞,怼天怼地对空气,结果被张达范强两个反骨仔给算计了;凤雏庞统,就因为骑了主公的大白马,结果被人当靶子射成刺猬(永远健康那位明显三国没学好,结果被阎锡山的士兵给搞了)。。。

吊轨的是:孙坚的儿子孙策也是被小人物给暗算了,不知道是不是他家祖坟出了问题。

只能说:砍刀面前,人人平等!

过了一千多年,有位大官人三国看的很熟,却一样重蹈覆辙,他死的还郁闷,被一个户口簿都查不到的小人物给干掉了,还把身上的金银细软搜刮一空,如果不是这个小人物嘴巴不严,这位大人物的在枉死城待一辈子,他就是曾经击杀林凤祥李开芳、硬怼英法联军的清朝名将僧格林沁,那个杀他的小孩是捻军16岁的张皮绠。

又过了一百多年,一位家有美眷、熟读三国、学富五车的大富豪,因强抢民女被美利坚国捕快抓获,身陷囹圄,时至今日不得脱罪,他就是不知妻美的东东强。。。

只能说:别看你今天笑的欢,小心将来拉青丹。。。



日慕乡关


孙坚素有江东猛虎之称,打仗冲锋陷阵,喜欢冲到最前面。毕竟孙坚是武艺超群,自身实力过硬,但住帅毕竟就是主帅,不同于大将。主帅乃三军之核心,非到万不得已之时,不可轻易上前阵厮杀。前阵杀敌之事,自有大将代劳,各有分工。

孙坚自仰仗自己实力过硬,仍是冲锋在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前几次或许无事,但危险自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来的,这只是概率问题了。果不其然,孙坚在一次追击黄祖的战斗中,终被黄祖部将一箭射中。不久,孙坚就一命呜呼了,岂不痛哉!

自己勇猛异常,但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情,老是这样无视自己的生命,视自己安全于不见,结果定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清峰徐来89


首先,孙坚的雄才大略的确是事实。

其白手起家,素有“江东猛虎”之称。和曹操同等年龄的他,早在16岁的时候,已担任了当地政府的“公务员”,乘船目击了一群海盗在船上分赃,于是他露出了自己高超的演技,假装官府缴匪,硬是将海盗吓跑了,同时他还亲自上前与海盗搏斗,最后竟然还杀死了一个。可见已是具有猛虎之形了。

而后17岁,他招募千余名民兵,协助正规军击败了反贼,终于是成为了朝廷命官——当地县臣。其实这个时候的曹操还在家中翻阅《孙子兵法》,刘备恐怕还在玩泥巴。

而后在他17岁到29岁,他从扬州刺史迁任为徐州刺史。这个期间,他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筚路蓝缕。或许此时的他正在思考,什么时候能有仗打啊?

而后就在他29岁的那年,黄巾之乱爆发了。孙坚,曹操,刘备这个时候都是一齐参与了镇压黄巾军。31岁,孙坚由于看不惯董卓此人的脾性,多次对这个上司呈现“爱理不理”的态度。而朝中大小官员也是觉得此人有趣,竟然能够“不鸟”董卓。于是孙坚又一次迎来了升官的机会,成为了议郎,越过了县处级这个官职。

随后由于紧接着又镇压了多次叛乱,又被提拔为了太守。其实此时同时期的曹操,刘备还都处于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孙坚已经是身居高位,手握兵马了。

孙坚也是有野心的。不然他也不会在之后讨伐董卓一战后,对皇宫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终于找到了玉玺后,就藏在自己夫人的身上,而不是交给朝廷。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描述到“金玉之精,率有光气,加以神器秘宝,辉耀益彰”,但是这明显也就是虚妄之言。

可是这样一位豪雄之辈最后为何又会走向“自取灭亡”的下场呢?主要还是因为孙坚自身的“轻狡”。孙坚有此毛病,并且多次深受其害,却没有改正,在平定黄巾军的时候孙坚轻兵入阵,受伤落马;在征讨凉州之时,仅仅带领着千余乌合之众,就参与了战斗,最后差点是丢了性命;而后在讨伐董卓时,就和几十名骑兵突围……或许这样的例子对于孙坚是不胜枚举了。但是孙坚依旧是没有改正,我行我素。

当袁术派遣孙坚去攻打荆州之时,孙坚大败黄祖,而后黄祖逃跑,孙坚则是一人去追击黄祖,结果最后就被吕公(一个小人物啦!)放暗箭射杀了。

孙坚的确是非常人,但是这样一位豪雄在投靠了两袁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出名的事迹了。因此在《三国志》中,陈寿也是仅仅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孙坚之死。


我是“古今画满楼”,还请关注我,我将每日为你送上自己对历史的深层见解。


古今花满楼


为何刘表杀孙坚,看三国演义都知袁术劝袁绍给刘表发表文说要杀孙坚,十八路诸候联盟时,应袁绍听袁术之言,要其他诸侯作先锋部队打光了时,袁绍才上:待其他诸侯败时回盟:见袁盟主不派兵来援不供粮草,孙坚应看不惯袁绍袁术所作为:在宴会时先说袁绍所作为,袁找理推辞,孙坚拨刀向袁两兄弟:袁受惊吓:后觉孙坚不可留:待孙坚走时:被袁知行踪刘表之地结刘表时:袁发文刘表应杀孙坚愿与刘表结盟:刘思与袁四世三公实力雄大愿舍孙坚成荆州之保障。后伏孙坚时,孙坚被黄祖用弓箭射杀之。


天神常败


那你说关羽走麦城被潘璋生擒,被马忠砍头窝囊不,瓦罐难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正是这些遗憾和不甘,才让三国这段历史波澜壮阔,令人无比向往


逢场作戏小丑而已879


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不是孙坚无谋吧。关羽死于鲁肃之手,张飞头断于士兵的刀下,这些事儿,又从何说起?我实在感到成败总关情,总关情!


难忘历史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