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史之乱与清平定三藩有什么不同?

快乐时光84947


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兵变的发起地点不同,导致的威胁程度不同。清朝的三藩之乱发生在西南(云南、广东、福建),地处偏远边关,远离清朝统治中心,受限于地理位置隔绝,给清朝留有足够多的时间反应进行平叛。而唐朝的安史之乱就不同了,安禄山本身就是镇守北方边疆的藩镇集团,离京师很近,中间也是一马平川,无任何天险可守,叛军迅速就兵临唐朝都城下,根本没有准备时间。二是双方军事战斗力不同,清朝到康熙继位,入关不过30来年来年,清朝满族八旗部队的战斗力仍旧强大,再加上举全国之力,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平叛。而唐朝经过开元盛世,国内安逸的的环境,基本无战事,军队守备松懈,而安史藩镇由于常年镇守边关常年征战,军队战斗力极强,在与唐朝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遭遇后,迅速击溃并占领唐朝都城。三是战略军事指挥不同,清朝康熙在前期平叛受挫后及时调整战略部署,稳扎稳打,最终平定三藩。而唐玄宗在前期叛军兵锋正盛的时候,强令镇守边关的部队出击,导致潼关失守,自己北逃四川,扩大了战争范围,对唐王朝的根基造成了动摇,错失了将叛乱控制在中原一带的机会,自此烽烟四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新姿态君


唐朝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无论是唐朝安史之乱还是清朝三藩之乱,都是封建王朝内部权力斗争,都是边关重镇的将领,借助军事力量妄图推翻当前统治者,进而取而代之的战争,单纯就是武装叛乱和军事战争夺权。而最后的结果也都一样,叛乱被王朝统治者平定,而战争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以及国家实力的衰退。

至于唐朝安史之乱与清朝三藩之乱的不同点,我认为有二。

其一,起兵的目的不同。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少数民族将领进攻汉人统治者,叛乱没有明确的旗帜和口号,就是单纯的武装夺取;而清朝的三藩之乱,是汉人武装割据向满清统治者的进攻,率先起兵的吴三桂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拥立“朱三太子”为帝,尚可喜与耿精忠纷纷响应,起兵反清。

其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唐朝的安史之乱发生于盛唐时期,经过八年的平叛,最终得以平息,由于唐朝的外强中空的兵力布局,致使中央政权权威受到了极大削弱,形成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由于国力的衰减,唐朝屡次受到周边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侵扰,领土不断萎缩,最终走向了灭亡。而清朝三藩之乱发生于清朝初年,虽然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与严重的破坏,但是通过战争,满清中央收回了藩镇统治权,并且期间满清,特别是八旗军与汉军的矛盾缓和,民族矛盾缓和,之后便迎来了康雍乾盛世。


雍亲王府


这两件事非常相似,要说不同,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结果,安史之乱算是平局,三藩彻底输了,其他方面高度相似。

安史之乱的主力是安史军事集团,安史集团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对付辽地和更遥远的东北亚地区的蛮族,这些蛮族从北魏时候起,就一直和中原王朝有冲突。开始是高句丽,高句丽在隋唐不计成本的进攻下灭亡后,很快又形成了其他的群体,契丹奚人、百济新罗,乃至更遥远的渤海、靺鞨等。唐无法把这些地区驯服成内地那样的郡县制编户齐民,只能屯重兵控制。

三藩军事集团的形成则是为了对明朝进行征服。崇祯虽然上吊了,满大人也进了北京城,但黄河以南地区依然在明朝势力控制之下。虽然不少满人亲贵认为应该退回去,继续征服得不偿失。但皇权和围绕皇权的明朝投降过来的士大夫极力主张继续征服,因为在满洲皇帝权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亲贵的约束,但新征服地区是成熟的郡县化顺民,全都是皇权的财富,士大夫则害怕如果明朝继续存在,他们就是贰臣,如果明朝彻底灭了,他们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对南方继续征服满人原先的军事力量不够用,于是就形成了三藩。

在士兵组成上,安史集团和三藩都和统治者不大一样。安史集团大量的胡人,从他们将领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安、史、李(赐姓)、阿史那、令狐等,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些姓往往就是胡人。三藩则基本是汉人。

从叛乱的目的上来说,两者也很相似。安史集团叛乱,绝不是有些史学家说的没有明确目标,就是为了篡权,他们是为了赢得自治,取得类似日本幕府那样的地位,而唐王朝容忍不了这种诉求,要把他们当皇权下的官僚对待。李林甫在的时候,还能调和矛盾,勉强维持,李林甫去世后,局已经破了,要么安禄山集团用武力赢得和自己实力相配的待遇,要么就像皇权下的官僚那样死于宫廷阴谋带来的一道处死圣旨。而安史集团的多数将士其实是支持他们的领袖用武力去获取地位的,不然无法解释叛军为什么那么顽强。

三藩也是基于相似的原因。他们想获得自治权,而不是皇权下的予取予夺的官僚。但康熙拒绝了,叛乱也就随之发生了。

显然,安史集团的战斗力和团结力都要强得多,屡败屡战,领袖也死了好几个,最后还是在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的带领下,取得了实质性自治。三藩则在吴三桂死后就树倒猢狲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